來源:中新經緯
在隨園,老人們忙得不得了。
就拿國慶小長假來說,友鄰派對、社團採風、月餅製作……一連幾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媽才回家住了兩天,就嚷嚷著想回隨園了,說這裡好玩兒、有意思。」李先生說。
投運僅一年,位於北京房山區的隨園養老中心實現了盈虧持平。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業內幾乎無出其右。這座「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讓老人們感受到了溫度、體面和尊嚴,也打造出了養老社區的萬科樣本。
隨園養老中心位於房山長陽阜盛東街。秋日晴好,從市中心出發,驅車不到1小時便抵達了隨園。
走進園子,生機勃勃的景象豁然展現眼前:小徑兩側是青翠的冬青綠籬、高大的銀杏樹以及茂密的竹林,幾棟水紅色的樓掩映在綠樹之中。走過深深淺淺的綠,路的盡頭是一面影壁,上書「隨園」二字,一汪靈動的噴泉在旁邊自顧自噴湧,嶙峋奇石倚水而立。
探索大體量養老院
公建民營模式
這哪裡像是養老院!初次到訪的人,恐怕會誤以為這是京郊的一座秀麗公園。
這樣一座養老院何以在長陽拔地而起?讓我們把時鐘撥回三年前。
2017年,房山區在良鄉建設了區社會福利中心,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整體規劃7棟樓,475個房間,700餘張床位。採用公建民營的方式,房山區政府將該項目的30年運營權交給了萬科,也就此誕生了具有萬科特色的另一個名字——隨園。
公建民營,即政府投資建設、民營企業運營。養老行業的投資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盈利難,政府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大大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使其能夠更加專注於輸出技術、標準、團隊等服務。這樣的模式似乎早已遍地開花,可如果仔細檢視便會發現,此前採用「公建民營」模式的多為中小型養老機構,而像房山區社會福利中心這樣的大體量養老院,完全交給企業運營的情況非常少數。
「政府已經把底子打好了,可是要讓這樣一座大型養老機構正常運轉起來,絕非任何企業都能做到,需要具備投資、設計、改造、運營等全鏈條能力。」北京萬科養老合伙人張銀說,而萬科恰恰具備這樣的實力。
接手隨園之後,萬科並沒有著急讓項目入市,而是對項目開展全面評估以及景觀、功能改造。
知名建築師津島曉生受邀來到隨園,著手做起了景觀重塑。這位日本建築師畢業於哈佛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曾經負責眾多舊金山河畔規劃及城市再生項目,幾乎包攬了全球建築界的所有知名獎項。
秉承著「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的設計理念,津島曉生讓原本略顯沉悶的庭院變得充滿禪意,人們徜徉其中,總是禁不住慢下腳步,享受這一刻的愜意。一樓全部改成落地玻璃大窗,通透可親,坐在屋裡向窗外望去,觸目皆綠,自然之意撲面而來。
既然是養老機構,適老化設施自是必不可少。提起適老化設施,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無處不在的扶手、圓角、警報器,但隨園的探索似乎更超前些: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下,儘量隱藏適老性、提高舒適性,營造一種「仍然住在家裡」的感受。
就拿扶手來說。隨園的房間裡扶手並不多,而是通過對鞋櫃、電視櫃、沙發等家具進行巧妙設計,使其形成連續的支撐界面,老人們可以攙扶行走,代替扶手的功能。
為期一年緊鑼密鼓的改造之後,隨園養老中心正式亮相了。
年輕專業有情懷的護理團隊
隨園,處處體現著不同於其他養老機構的特質。
前臺大廳是接待長者的第一站,24小時有工作人員值守,是整個養老中心的管理樞紐。它看起來像是酒店前臺,但與之相比更加精細貼心:工作人員站立的區域特意採用了下沉式設計,當他們與老人面對面交流時,可保證視線與坐著的老人平齊——這不只是為了方便交流,更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達一種平等的理念。
在前臺大廳,隨園的副院長趙婷婷正在檢查設備,這個眉眼彎彎的年輕姑娘和其他工作人員一樣,還未開口就先綻放出燦爛的笑,讓老人們如沐春風。
「隨園的工作人員,包括醫護、餐飲、物業、文娛等不同分工,大多數是90後、00後,其中不乏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趙婷婷說,大伙兒的笑容發自真心,飽含真情,這是因為有一份情懷在其中。
出生於1995年的徐晨辰是養老行業的資深社工。她大學時代學習的就是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後又赴日本實習了一年。帶著先進的養老技能和理念回國後,她被不少養老機構爭相聘用。最終,因為被萬科隨園的理念所打動,她選擇來到這裡。
在隨園,徐晨辰是一名「文娛管家」。在她和幾位同事的一手操持下,為老人們一一建立了文娛檔案,並專門設計、開發具有療愈性的文娛產品,如友鄰大會、美學派對、主題沙龍等。在精彩的活動中,晨辰幫助老人發現自身的特長和興趣,並組建起各種社團,增強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粘性。
隨園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維持在1:4左右,在業內已屬較高的配比。即便如此,長期照料老人仍然並非易事。
21歲的小夥兒小廖在去年加入了隨園,負責照護老人。別看他是個年輕男孩兒,小廖卻辦事妥帖細緻,總是想方設法給老人們帶去快樂,時間不長,就成了大家的小棉襖和開心果。「我是姥姥帶大的,從小就對老人們有親切感,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回報他們。」小廖說,他把自己對姥姥的感情傾注在了隨園的長輩身上,「就像對待我的姥姥一樣,對待這裡的每一位老人。」
▲安奶奶與她的忘年交
年輕、專業的團隊,催生了隨園特殊的管理模式——兩層級扁平化管理。「在很多養老機構,老人要想反映一些想法,得一層層往上找:護理員、層長、樓長、副院長、院長。這一圈兒下來,不知道要等多久。」張銀說,隨園的信息反饋只有兩個層級:護理員、樓長,無需層層匯報請示,絕大多數事項樓長都可以拍板決定,24小時之內必須給老人反饋。
張銀說,隨園總共有七棟樓,每棟樓都是一個服務單元。七位樓長被賦予了很大的決策權。正因如此,他常常打趣地說:「隨園可不只有我這一位院長,我們還有七位院長呢。」
本就擁有不錯的資質,又在隨園歷練了一番,不少養老機構紛紛向隨園的工作人員伸出了橄欖枝,可迄今為止,尚無一人「跳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給了員工較大的自主權,讓人盡其才成為可能。」一位工作人員這樣總結在隨園工作的感受。
多樣社群豐富夕陽紅生活
「幸福銀行」保持長者活力
展開一張隨園養老中心的平面圖,很多人都會驚訝於面積格外寬闊的公共配套面積:7棟樓分布在外圍,位於中央的「隨園之家」達4000平方米,老人的吃喝玩樂等日常需求,在這兒基本都能滿足。
午後,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瀉進隨園之家。呈「一」字型的超大配套空間裡,劃分為接待、康體娛樂、餐飲配套、教育文化四大功能板塊,圖書館、撞球室、電競區、麻將室、KTV、食坊等分列兩側。松木大桌閃爍溫潤色澤,讓這裡看起來像是充滿高級感的五星酒店。
就拿陽光圖書館來說,除了常規閱讀區,還有舒適的沙發區和童話般的壁爐。近3000本圖書不但經過了精挑細選,而且過半由老人和家屬自發捐贈而來。從早至晚,都有老人在這裡穿梭,有人靜默閱讀,有人閒坐聊天。
在隨園拿出寸土寸金的空間,開闢這樣一座尺度大、配套全的公共空間,究竟所為何來?萬科自然有其考慮。「老人在入住養老機構之後,很多人會逐漸喪失活力,變得日漸沉悶。這是幾乎所有全託型養老機構普遍面臨的難題。」趙婷婷說,建設隨園之家的目的,正是要為老人們營造足夠的社交空間,讓他們保持活力。
空間和設施倒是齊備了,可老人們是否能夠充分利用隨園之家,主動開展社交呢?
「一開始,的確有不少老人表現得很拘謹。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又不願接觸陌生人,寧願一個人悶在屋子裡。」趙婷婷說,老人們從最初的拒絕社交,到如今主動結交朋友,這其中便是隨園的獨門秘籍——幸福銀行。
幸福銀行,是設立在隨園食坊一隅的小小檔口。老人們通過參加集體活動,積攢積分,並在這裡領取「工資」。拿著這一枚枚硬幣,他們可以理髮、唱K,也能在幸福集市、時光影樓等活動中進行消費。
胡奶奶頭髮漸白,精神矍鑠,根本不像是一位年愈80的老人。「每個月10號,那是我們最高興的日子。大伙兒都排著隊去幸福銀行『領工資』,我上個月領了10多個硬幣呢。」坐在圖書館的沙發上,胡奶奶把自個兒的幸福一股腦講了出來,那種興奮勁兒,像是半個多世紀前頭一次參加工作時的樣子。
「這些年,不少地方都設立了『時間銀行』。居民付出時間做一些志願活動,從而獲得積分。」趙婷婷說,「幸福銀行」則有所不同,它更加傾向於鼓勵人和人之間進行互動交流,讓老人們感受到,自己並非僅僅是被服務者,同樣也是價值的創造者。
漸漸的,隨園變得越來越熱鬧。老人們自發組成了14支社團,覆蓋190餘人:主打俄文歌曲的喀秋莎社團、雪蓮花廣場舞社團、彩霞健步走社團、隨心歌合唱隊,此外,還有撞球、攝影、書法、京戲等不同的文體團隊。一周七天,隨園的幾個活動室總是檔期爆滿。
▲老人與員工們的舞蹈組合「創作營的姥姥們」
胡奶奶腿腳不便,但哪怕是搖著輪椅,她也興致勃勃地加入了幾個社團。一天到晚忙個不停,還學會了用手機拍照、和社團的朋友們去公園採風。「我的攝影作品還上了隨園的報紙。」胡奶奶炫耀般地展開一張報紙。畫面中,一位護理員正微笑著為老人系扣子,一汪清澈的水潭倒映出兩人的身影。
無圍牆設計增加社區互動
面向全市招募「幸福合伙人」
過去十年,張銀始終在養老行業孜孜深耕,深知痛點所在。「很多養老院都像是監獄,人們不能自由進出,就連家人來探訪,都搞得好像探監一樣。」張銀說,早在隨園建設之初,就確定下了「沒有圍牆的養老院」這一運營理念。
鬆緊有度,是隨園管理在園老人的一大原則。凡是活力老人,在簡單登記後便可自行出入,不論是回家、去醫院,還是逛超市、逛公園,老人們可自由決定。對於失能、半失能老人,則實行較為嚴格的進出管理制度,有家屬或護理員的監護方能出園。
苗阿姨家住東二環邊,曾任社區的退休支部書記。去年入住隨園後,每逢節日居委會總要派幾位骨幹來看望苗阿姨。「手續不複雜,登記之後就能進來,也不限制時間。如果提前一天預約,還能在食坊陪我吃頓便飯呢。」苗阿姨說,這種自由的氛圍讓社區裡好幾位老人動了心,也想入住隨園。
無圍牆,除了指的是進出相對自由之外,更重要的是園區內外前所未有的強互動性。
「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們的人際關係是在不斷衰減的。我們希望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把這種衰減的速度變得慢一些。」趙婷婷說,隨園並非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它與家庭、周邊社區、大學城之間,始終存在密切的聯絡。
▲隨園在疫情期間組織的戶外趣味運動會
距離良鄉大學城不到5公裡,隨園和周邊的多個高校開展共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形式也不拘一格,包括黨建團建、紅色文化、口述歷史、志願服務等。
年逾九十的陳奶奶是隨園年歲最高的幾位長輩之一。她曾經歷過艱難的抗日戰爭,在抗日軍政大學開啟了紅色軍旅人生,15歲就光榮入黨。平日裡孩子們忙於工作,她一肚子的故事沒地兒訴說。讓她沒想到的是,大學生志願者們來到了隨園,社科院的大二學生左懋林陪陳奶奶聊了好幾天,還把她的故事寫成了《榮光回憶錄》。
老人們珍貴的人生故事,就這樣永遠的保留了下來。對於大學生志願者而言,也在傾聽和記錄中收穫了寶貴的精神力量。如今,回憶錄中已經記錄下十多位老人的故事了。
擁有高標準的公共場地和配套資源,隨園也從不吝嗇與周邊社區共享,就連「幸福銀行」也面向全市所有退休社團招募「幸福合伙人」。這意味著,北京任何一個老年社團,都可以來隨園和老人們一起嗨玩兒,並在幸福銀行開設帳戶、領取「工資」、兌換服務。
隨園,真正變成了一個開放、活力、充滿互動感的養老社區。
打造V-Care智慧照護平臺
提供165細項貼心服務
現代化的養老院,自有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對於隨園來說,V-Care智慧照護平臺便是一個智慧大腦。
V-Care是什麼?它是一個智能平臺,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V-Care包括8大類服務模塊165個服務細項,涵蓋產品硬體服務、健康管理、護理、醫療、繽紛生活、營養餐飲、特色家政等,護理員的每一個護理動作都會被系統記錄在案。
「現在做智能平臺的第三方很多,但萬科堅持自己進行程序開發,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根據需求進行精準調整和迭代。」趙婷婷說。
在智能大腦上,親屬可以隨時看到老人的身體健康和接受護理的數據情況,同時也可以看到老人隨時更新的活動照片和視頻,及時了解到老人在項目上的生活狀態。對於隨園管理者來說,也可實現對護理員的「熱度」考核,通過設定合理的獎懲制度,評選優秀護理標兵,設置末尾淘汰制度,以及定期對護理員進行素質培訓和應急培訓。
老人身體、心理上的風吹草動,V-Care往往能第一時間監測到。今年初疫情來勢洶洶,按規定,從家中返回隨園的楊奶奶需隔離觀察14天。觀察期結束了,可她的V-Care數據出現了小小的異常波動:就餐時間變得不規律,有時候乾脆不去食坊,就在房間湊合一口,也不再出門和大家聊天。
了解情況後,文娛管家立即去跟楊奶奶溝通,原來,在14天的隔離觀察中她的孤獨難以排解,淤積在心裡,久而久之有些抑鬱。
文娛管家們立刻調動資源,對楊奶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得知她年輕時擅長跳舞,民族舞社團隨即向她發出了邀請函。如今,她不僅是隨園民族舞社團的一員,還頗有興致地學起了葫蘆絲。
構建文娛體系是V-Care其中一次迭代的成果。文娛管家們可以通過後臺對老人們的活躍度進行分析,並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對一的針對性照護計劃。
入住隨園之初,80歲的陳爺爺很不適應,尤其排斥集體活動,一旦呼叫得不到及時響應就會焦躁。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陳爺爺被V-Care後臺歸類為「不活力長輩」。為了解開他的心結,徐晨辰每天總要和他聊聊天,得知爺爺曾經擔任專業指揮後,更是拉著他參加合唱團,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護理頻次上,為陳爺爺增加了呼叫器信號,並與家屬聯動,邀女兒陪住,協助融入園區。短短一個月,以前總板著臉的陳爺爺有了笑容。
通過長者打卡、管家統計的形式,V-Care後臺可以提供文娛板塊的區域熱力圖、社團活動熱力圖。哪些社團更受長輩歡迎,哪些空間設計還需優化,都能以數據的形式清晰了解,使得課程安排及空間使用的優化都更有依據。
短短一年,隨園就打造成了一個自由、有趣、貼心、智慧的養老中心,真正把老人們的退休生活,變成了人生中的「美麗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