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打造北京養老社區新樣本

2021-01-09 新浪財經

來源:中新經緯

在隨園,老人們忙得不得了。

就拿國慶小長假來說,友鄰派對、社團採風、月餅製作……一連幾天安排得滿滿當當。「我媽才回家住了兩天,就嚷嚷著想回隨園了,說這裡好玩兒、有意思。」李先生說。

投運僅一年,位於北京房山區的隨園養老中心實現了盈虧持平。這樣的發展速度在業內幾乎無出其右。這座「沒有圍牆的養老院」,讓老人們感受到了溫度、體面和尊嚴,也打造出了養老社區的萬科樣本。

隨園養老中心位於房山長陽阜盛東街。秋日晴好,從市中心出發,驅車不到1小時便抵達了隨園。

走進園子,生機勃勃的景象豁然展現眼前:小徑兩側是青翠的冬青綠籬、高大的銀杏樹以及茂密的竹林,幾棟水紅色的樓掩映在綠樹之中。走過深深淺淺的綠,路的盡頭是一面影壁,上書「隨園」二字,一汪靈動的噴泉在旁邊自顧自噴湧,嶙峋奇石倚水而立。

探索大體量養老院

公建民營模式

這哪裡像是養老院!初次到訪的人,恐怕會誤以為這是京郊的一座秀麗公園。

這樣一座養老院何以在長陽拔地而起?讓我們把時鐘撥回三年前。

2017年,房山區在良鄉建設了區社會福利中心,建築面積4萬平方米,整體規劃7棟樓,475個房間,700餘張床位。採用公建民營的方式,房山區政府將該項目的30年運營權交給了萬科,也就此誕生了具有萬科特色的另一個名字——隨園。

公建民營,即政府投資建設、民營企業運營。養老行業的投資成本高、回報周期長、盈利難,政府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大大減輕企業的資金壓力,使其能夠更加專注於輸出技術、標準、團隊等服務。這樣的模式似乎早已遍地開花,可如果仔細檢視便會發現,此前採用「公建民營」模式的多為中小型養老機構,而像房山區社會福利中心這樣的大體量養老院,完全交給企業運營的情況非常少數。

「政府已經把底子打好了,可是要讓這樣一座大型養老機構正常運轉起來,絕非任何企業都能做到,需要具備投資、設計、改造、運營等全鏈條能力。」北京萬科養老合伙人張銀說,而萬科恰恰具備這樣的實力。

接手隨園之後,萬科並沒有著急讓項目入市,而是對項目開展全面評估以及景觀、功能改造。

知名建築師津島曉生受邀來到隨園,著手做起了景觀重塑。這位日本建築師畢業於哈佛大學城市設計學院,曾經負責眾多舊金山河畔規劃及城市再生項目,幾乎包攬了全球建築界的所有知名獎項。

秉承著「把自然帶回都市,把人帶回自然」的設計理念,津島曉生讓原本略顯沉悶的庭院變得充滿禪意,人們徜徉其中,總是禁不住慢下腳步,享受這一刻的愜意。一樓全部改成落地玻璃大窗,通透可親,坐在屋裡向窗外望去,觸目皆綠,自然之意撲面而來。

既然是養老機構,適老化設施自是必不可少。提起適老化設施,很多人腦海中會浮現出無處不在的扶手、圓角、警報器,但隨園的探索似乎更超前些:在保證功能性的前提下,儘量隱藏適老性、提高舒適性,營造一種「仍然住在家裡」的感受。

就拿扶手來說。隨園的房間裡扶手並不多,而是通過對鞋櫃、電視櫃、沙發等家具進行巧妙設計,使其形成連續的支撐界面,老人們可以攙扶行走,代替扶手的功能。

為期一年緊鑼密鼓的改造之後,隨園養老中心正式亮相了。

年輕專業有情懷的護理團隊

隨園,處處體現著不同於其他養老機構的特質。

前臺大廳是接待長者的第一站,24小時有工作人員值守,是整個養老中心的管理樞紐。它看起來像是酒店前臺,但與之相比更加精細貼心:工作人員站立的區域特意採用了下沉式設計,當他們與老人面對面交流時,可保證視線與坐著的老人平齊——這不只是為了方便交流,更是在潛移默化之中傳達一種平等的理念。

在前臺大廳,隨園的副院長趙婷婷正在檢查設備,這個眉眼彎彎的年輕姑娘和其他工作人員一樣,還未開口就先綻放出燦爛的笑,讓老人們如沐春風。

「隨園的工作人員,包括醫護、餐飲、物業、文娛等不同分工,大多數是90後、00後,其中不乏科班出身的專業人才。」趙婷婷說,大伙兒的笑容發自真心,飽含真情,這是因為有一份情懷在其中。

出生於1995年的徐晨辰是養老行業的資深社工。她大學時代學習的就是社會工作專業,畢業後又赴日本實習了一年。帶著先進的養老技能和理念回國後,她被不少養老機構爭相聘用。最終,因為被萬科隨園的理念所打動,她選擇來到這裡。

在隨園,徐晨辰是一名「文娛管家」。在她和幾位同事的一手操持下,為老人們一一建立了文娛檔案,並專門設計、開發具有療愈性的文娛產品,如友鄰大會、美學派對、主題沙龍等。在精彩的活動中,晨辰幫助老人發現自身的特長和興趣,並組建起各種社團,增強人們之間的交流和粘性。

隨園護理員與老人的比例維持在1:4左右,在業內已屬較高的配比。即便如此,長期照料老人仍然並非易事。

21歲的小夥兒小廖在去年加入了隨園,負責照護老人。別看他是個年輕男孩兒,小廖卻辦事妥帖細緻,總是想方設法給老人們帶去快樂,時間不長,就成了大家的小棉襖和開心果。「我是姥姥帶大的,從小就對老人們有親切感,一直希望能有機會回報他們。」小廖說,他把自己對姥姥的感情傾注在了隨園的長輩身上,「就像對待我的姥姥一樣,對待這裡的每一位老人。」

▲安奶奶與她的忘年交

年輕、專業的團隊,催生了隨園特殊的管理模式——兩層級扁平化管理。「在很多養老機構,老人要想反映一些想法,得一層層往上找:護理員、層長、樓長、副院長、院長。這一圈兒下來,不知道要等多久。」張銀說,隨園的信息反饋只有兩個層級:護理員、樓長,無需層層匯報請示,絕大多數事項樓長都可以拍板決定,24小時之內必須給老人反饋。

張銀說,隨園總共有七棟樓,每棟樓都是一個服務單元。七位樓長被賦予了很大的決策權。正因如此,他常常打趣地說:「隨園可不只有我這一位院長,我們還有七位院長呢。」

本就擁有不錯的資質,又在隨園歷練了一番,不少養老機構紛紛向隨園的工作人員伸出了橄欖枝,可迄今為止,尚無一人「跳槽」。「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給了員工較大的自主權,讓人盡其才成為可能。」一位工作人員這樣總結在隨園工作的感受。

多樣社群豐富夕陽紅生活

「幸福銀行」保持長者活力

展開一張隨園養老中心的平面圖,很多人都會驚訝於面積格外寬闊的公共配套面積:7棟樓分布在外圍,位於中央的「隨園之家」達4000平方米,老人的吃喝玩樂等日常需求,在這兒基本都能滿足。

午後,陽光毫無保留地傾瀉進隨園之家。呈「一」字型的超大配套空間裡,劃分為接待、康體娛樂、餐飲配套、教育文化四大功能板塊,圖書館、撞球室、電競區、麻將室、KTV、食坊等分列兩側。松木大桌閃爍溫潤色澤,讓這裡看起來像是充滿高級感的五星酒店。

就拿陽光圖書館來說,除了常規閱讀區,還有舒適的沙發區和童話般的壁爐。近3000本圖書不但經過了精挑細選,而且過半由老人和家屬自發捐贈而來。從早至晚,都有老人在這裡穿梭,有人靜默閱讀,有人閒坐聊天。

在隨園拿出寸土寸金的空間,開闢這樣一座尺度大、配套全的公共空間,究竟所為何來?萬科自然有其考慮。「老人在入住養老機構之後,很多人會逐漸喪失活力,變得日漸沉悶。這是幾乎所有全託型養老機構普遍面臨的難題。」趙婷婷說,建設隨園之家的目的,正是要為老人們營造足夠的社交空間,讓他們保持活力。

空間和設施倒是齊備了,可老人們是否能夠充分利用隨園之家,主動開展社交呢?

「一開始,的確有不少老人表現得很拘謹。他們離開了自己熟悉的環境,又不願接觸陌生人,寧願一個人悶在屋子裡。」趙婷婷說,老人們從最初的拒絕社交,到如今主動結交朋友,這其中便是隨園的獨門秘籍——幸福銀行。

幸福銀行,是設立在隨園食坊一隅的小小檔口。老人們通過參加集體活動,積攢積分,並在這裡領取「工資」。拿著這一枚枚硬幣,他們可以理髮、唱K,也能在幸福集市、時光影樓等活動中進行消費。

胡奶奶頭髮漸白,精神矍鑠,根本不像是一位年愈80的老人。「每個月10號,那是我們最高興的日子。大伙兒都排著隊去幸福銀行『領工資』,我上個月領了10多個硬幣呢。」坐在圖書館的沙發上,胡奶奶把自個兒的幸福一股腦講了出來,那種興奮勁兒,像是半個多世紀前頭一次參加工作時的樣子。

「這些年,不少地方都設立了『時間銀行』。居民付出時間做一些志願活動,從而獲得積分。」趙婷婷說,「幸福銀行」則有所不同,它更加傾向於鼓勵人和人之間進行互動交流,讓老人們感受到,自己並非僅僅是被服務者,同樣也是價值的創造者。

漸漸的,隨園變得越來越熱鬧。老人們自發組成了14支社團,覆蓋190餘人:主打俄文歌曲的喀秋莎社團、雪蓮花廣場舞社團、彩霞健步走社團、隨心歌合唱隊,此外,還有撞球、攝影、書法、京戲等不同的文體團隊。一周七天,隨園的幾個活動室總是檔期爆滿。

▲老人與員工們的舞蹈組合「創作營的姥姥們」

胡奶奶腿腳不便,但哪怕是搖著輪椅,她也興致勃勃地加入了幾個社團。一天到晚忙個不停,還學會了用手機拍照、和社團的朋友們去公園採風。「我的攝影作品還上了隨園的報紙。」胡奶奶炫耀般地展開一張報紙。畫面中,一位護理員正微笑著為老人系扣子,一汪清澈的水潭倒映出兩人的身影。

無圍牆設計增加社區互動

面向全市招募「幸福合伙人」

過去十年,張銀始終在養老行業孜孜深耕,深知痛點所在。「很多養老院都像是監獄,人們不能自由進出,就連家人來探訪,都搞得好像探監一樣。」張銀說,早在隨園建設之初,就確定下了「沒有圍牆的養老院」這一運營理念。

鬆緊有度,是隨園管理在園老人的一大原則。凡是活力老人,在簡單登記後便可自行出入,不論是回家、去醫院,還是逛超市、逛公園,老人們可自由決定。對於失能、半失能老人,則實行較為嚴格的進出管理制度,有家屬或護理員的監護方能出園。

苗阿姨家住東二環邊,曾任社區的退休支部書記。去年入住隨園後,每逢節日居委會總要派幾位骨幹來看望苗阿姨。「手續不複雜,登記之後就能進來,也不限制時間。如果提前一天預約,還能在食坊陪我吃頓便飯呢。」苗阿姨說,這種自由的氛圍讓社區裡好幾位老人動了心,也想入住隨園。

無圍牆,除了指的是進出相對自由之外,更重要的是園區內外前所未有的強互動性。

「隨著年齡增大,老人們的人際關係是在不斷衰減的。我們希望增加人和人之間的連結,把這種衰減的速度變得慢一些。」趙婷婷說,隨園並非一座與世隔絕的孤島,它與家庭、周邊社區、大學城之間,始終存在密切的聯絡。

▲隨園在疫情期間組織的戶外趣味運動會

距離良鄉大學城不到5公裡,隨園和周邊的多個高校開展共建,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北京中醫藥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形式也不拘一格,包括黨建團建、紅色文化、口述歷史、志願服務等。

年逾九十的陳奶奶是隨園年歲最高的幾位長輩之一。她曾經歷過艱難的抗日戰爭,在抗日軍政大學開啟了紅色軍旅人生,15歲就光榮入黨。平日裡孩子們忙於工作,她一肚子的故事沒地兒訴說。讓她沒想到的是,大學生志願者們來到了隨園,社科院的大二學生左懋林陪陳奶奶聊了好幾天,還把她的故事寫成了《榮光回憶錄》。

老人們珍貴的人生故事,就這樣永遠的保留了下來。對於大學生志願者而言,也在傾聽和記錄中收穫了寶貴的精神力量。如今,回憶錄中已經記錄下十多位老人的故事了。

擁有高標準的公共場地和配套資源,隨園也從不吝嗇與周邊社區共享,就連「幸福銀行」也面向全市所有退休社團招募「幸福合伙人」。這意味著,北京任何一個老年社團,都可以來隨園和老人們一起嗨玩兒,並在幸福銀行開設帳戶、領取「工資」、兌換服務。

隨園,真正變成了一個開放、活力、充滿互動感的養老社區。

打造V-Care智慧照護平臺

提供165細項貼心服務

現代化的養老院,自有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對於隨園來說,V-Care智慧照護平臺便是一個智慧大腦。

V-Care是什麼?它是一個智能平臺,看不見摸不著,卻又無處不在。V-Care包括8大類服務模塊165個服務細項,涵蓋產品硬體服務、健康管理、護理、醫療、繽紛生活、營養餐飲、特色家政等,護理員的每一個護理動作都會被系統記錄在案。

「現在做智能平臺的第三方很多,但萬科堅持自己進行程序開發,這樣的好處是可以隨時根據需求進行精準調整和迭代。」趙婷婷說。

在智能大腦上,親屬可以隨時看到老人的身體健康和接受護理的數據情況,同時也可以看到老人隨時更新的活動照片和視頻,及時了解到老人在項目上的生活狀態。對於隨園管理者來說,也可實現對護理員的「熱度」考核,通過設定合理的獎懲制度,評選優秀護理標兵,設置末尾淘汰制度,以及定期對護理員進行素質培訓和應急培訓。

老人身體、心理上的風吹草動,V-Care往往能第一時間監測到。今年初疫情來勢洶洶,按規定,從家中返回隨園的楊奶奶需隔離觀察14天。觀察期結束了,可她的V-Care數據出現了小小的異常波動:就餐時間變得不規律,有時候乾脆不去食坊,就在房間湊合一口,也不再出門和大家聊天。

了解情況後,文娛管家立即去跟楊奶奶溝通,原來,在14天的隔離觀察中她的孤獨難以排解,淤積在心裡,久而久之有些抑鬱。

文娛管家們立刻調動資源,對楊奶奶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得知她年輕時擅長跳舞,民族舞社團隨即向她發出了邀請函。如今,她不僅是隨園民族舞社團的一員,還頗有興致地學起了葫蘆絲。

構建文娛體系是V-Care其中一次迭代的成果。文娛管家們可以通過後臺對老人們的活躍度進行分析,並有的放矢地制定一對一的針對性照護計劃。

入住隨園之初,80歲的陳爺爺很不適應,尤其排斥集體活動,一旦呼叫得不到及時響應就會焦躁。通過一系列數據分析,陳爺爺被V-Care後臺歸類為「不活力長輩」。為了解開他的心結,徐晨辰每天總要和他聊聊天,得知爺爺曾經擔任專業指揮後,更是拉著他參加合唱團,去找到志同道合的夥伴。在護理頻次上,為陳爺爺增加了呼叫器信號,並與家屬聯動,邀女兒陪住,協助融入園區。短短一個月,以前總板著臉的陳爺爺有了笑容。

通過長者打卡、管家統計的形式,V-Care後臺可以提供文娛板塊的區域熱力圖、社團活動熱力圖。哪些社團更受長輩歡迎,哪些空間設計還需優化,都能以數據的形式清晰了解,使得課程安排及空間使用的優化都更有依據。

短短一年,隨園就打造成了一個自由、有趣、貼心、智慧的養老中心,真正把老人們的退休生活,變成了人生中的「美麗一站」。

相關焦點

  • 首創深耕養老生態鏈「首創」智慧養老社區
    吳迪,46年生人,今年74歲早於去年初,首創置業就更新了品牌使命,從創造都市新生活升級為創享美好新生活,而即將落地的「創新養老社區」,正是全新 「創享美好新生活」理念的落地實施方案。而其實於更早的2015年,首創置業就以5.98億奪得北京順義新城板塊,那也是北京第一塊養老用地。
  • 物業發展養老服務,利於解決社區養老難題
    圖片來源:新京報網為增加居家社區養老服務有效供給,滿足廣大老年人日益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需求,破解高齡、空巢、獨居、失能老年人生活照料和長期照護難題,住建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於日前發布《關於推動物業服務企業發展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的意見》。
  • 泰康全國第六家養老社區開業 實現東西南北中連鎖運營
    年12月21日,華中地區首個大規模、全功能、國際標準高品質醫養社區——泰康之家·楚園在武漢正式投入運營,這是世界500強企業泰康保險集團投資建設打造的在全國開業的第六家養老社區。泰康之家·楚園首期開放,嚴西湖畔新添「城市名片」泰康之家·楚園佔地面積約17.5萬平方米,地上建築面積約19.25萬平方米,總規劃養老及護理單元約1000戶,配建約120張床位的二級康復醫院。楚園社區毗鄰大東湖溼地公園,區域內山水環抱,植被覆蓋。
  • 上海一養老社區打造認知症照護體系
    作為國內較早配套設置記憶照護專區的養老社區,泰康之家打造了認知症照護體系 「家的方向」項目,致力解決認知症患者和家屬的擔憂及困擾,為社區長輩找到「家的方向」。上海大型養老社區泰康之家配備了專業的1+N多學科團隊提供定製化的專屬照護方案。所謂1+N,「1」是指個案管理師,統籌跨專業多學科的服務,並對接居民和家屬,保持密切聯繫,及時溝通信息。N是指護理、康復、醫療、藥師、社工、康復、文娛、餐飲等多個專業服務條線,通過科學嚴謹評估,制定個性化專業照護方案,為居民提供最細緻入微的專業服務。
  • 商圈夜市、社區養老、食品安全……看看你所在街鎮的特色品牌是什麼
    2020年閔行區14個街鎮(工業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理念,在社區精細化管理、產業品牌化建設、優化營商環境、確保食品安全、打響四大品牌、完善社區養老、加強環境整治等領域,開展質量提升工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2020年閔行區14個街鎮(工業區)的「一鎮一品」質量特色工作有哪些!
  • 科技向善,助力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為社區減壓
    那麼,如何解決空巢獨居老人養老問題?上海推行的智慧養老試點項目給我們樹立了方向,讓技術為老人的健康與生存賦能。精華隆智慧養老看護方案,從老人居家活動、消防安全、健康監測、緊急求助等方面出發,實時監控各類安全隱患,一旦發現異常,系統立即啟動報警機制,推送報警信息至管理監控中心平臺,社區管理員第一時間安排相關服務人員上門查看老人情況。
  • 臨沂市出臺實施方案全面推進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
    對申請設立非營利性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類社會組織,實行直接登記,可在其登記管理機關管轄區域內設立多個不具備法人資格的服務網點,實現一次註冊、多點運營。新設立的服務網點由運營地縣級民政部門參照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管理辦法實行備案制,不再另行註冊登記。
  • 從1.0到4.0:鞏成坤和他的社區養老「進化論」
    ;2020年,推出社區養老升級版;……山東惠和仁德康養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鞏成坤是位「80後」,是「仁德至護」養老品牌創始人,也是濟南社區養老發展的探索者,並見證著濟南社區養老產業發展的每一步。打造出日間照料中心的成功樣板在濟南和平路上的燕山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是鞏成坤養老創業夢想開始的地方,對他而言,意義重大。2015年4月,鞏成坤承接運營了燕山街道的長者日間照料中心。而這個日照中心也成為濟南社區養老的試驗田。「日間照料中心最開始是公辦公營,免費給老百姓開放的,就是單一的老年活動中心。每天光過來坐按摩椅的就排著長隊。
  • 雙橋恭和家園運營滿三年 產權居家養老社區住著如何?
    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託、以專業化服務為依靠的居家養老模式,受到很多老人青睞。2017年11月,本市唯一一個共有產權養老服務設施項目——雙橋恭和家園竣工,並於2018年4月正式推出養老居室現房。對於這種產權居家養老社區的新嘗試,很多老年人甚至是即將步入老年期的中年人都非常感興趣。
  • 澳洲聯實Lendlease入華 籤約上海青浦養老社區項目
    觀點地產網訊:4月23日,澳大利亞養老社區運營開發商聯實Lendlease集團,與上海市青浦區政府籤署了一份限期50年的土地使用權出讓合同,用於開發建造其在中國的首個養生享老社區項目。聯實Lendlease集團亞洲執行長龍騰Tony Lombardo表示:「此次在青浦的養生享老社區項目將會被打造成一個綜合的生活社區,滿足居民社交往來與健康保健的需求;與此同時也將在上海開拓更多高端養老項目。」觀點地產新媒體獲悉,在澳大利亞,聯實Lendlease管理了70餘個養生社區,內含約12,500個生活公寓,容納了大約16,500名老年居民。
  • 解好養老這道「愛的方程式」 福州創新打造「3443」服務模式
    福州大力推進建設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體系,積極探索社區嵌入式養老,全力打造「3443」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老年人在家無聊、出門不便?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離家不離鄰裡情,衣食住行不操心。老年人買菜難、做飯難?
  • 解好養老這道「愛的方程式」 福州打造「3443」服務模式
    「長者食堂」熱乎乎的飯菜好吃不貴……在福州,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享受到養老領域改革發展的利好,那些曾經困擾著老年群體的諸多問題有了新的解決辦法。  作為全國最早實施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試點城市之一,福州全力打造「3443」(即三個統籌、四個創新、四個制度、三個體系)養老服務模式,切實增強老年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 三胞集團將投資120億在湘潭打造生命康養融城社區
    三胞集團將依靠自身優勢產業和產業鏈帶動招商,引導相關產業項目落戶合作區域,建設國際生物醫藥技術轉化基地、臍帶血幹細胞製備及研發應用中心、智慧養老中南總部和智能護理中心、凡迪基因檢測生命健康管理中心、奧特萊斯商業+醫療綜合體以及醫美跨境電子商務、高端CCRC養老社區等產業項目。
  • 隨園鳥類圖鑑
    還是每年大概四月起,隨園的溲疏花開的時候,校園裡就可以聽到「哦嗚哦嗚「的鳥叫聲。那叫聲悽切哀怨,初時較為和緩,慢慢地頻率加快,一聲緊過一聲,聽得人心都糾在一起,聽到最後,感覺自己已然肝腸寸斷,陷入深深的悲傷。最近我知道了這種哀怨鳥的名字——噪鵑。我也知道了它叫得那麼悽慘的原因,那只不過是找不到老婆的單身漢的悲鳴啊!
  • 臨洮縣瑞新社區:打造「六心」社區構建溫馨家園
    近年來,臨洮縣洮陽鎮瑞新社區黨總支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的宗旨,以構建和諧、溫馨社區為目標,創新思路,突出重點,全力圍繞黨群服務、愛心驛站、老年人日間照料等特色工作,狠抓社區建設與服務,精心打造「六心」社區,努力構建讓居民安心、舒心的溫馨家園。黨群服務——合心。
  • 城鎮社區居民養老 太原解出「幸福」方程式
    黃河新聞網訊(記者張文娟 實習記者高嘉千)「城鎮社區養老幸福工程」是2020年山西省政府確定的10件民生實事之一,也是太原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太原市養老服務工作2020年行動計劃》任務之一。1月5日,記者從山西省委省政府召開的全省社區居家養老暨康養產業推進會上獲悉,在山西省民政廳大力支持下,太原市迎澤、杏花嶺、萬柏林、晉源區承擔7個「城鎮社區養老幸福工程」建設工程穩步推進,是全省11個市建設任務最多的城市。
  • 探索新模式「社區食堂」飄出居家養老「幸福味道」
    、湖南街道東塔社區兩處「幸福驛站社區食堂」正式開門迎客。正值午餐時間,應邀參加「重陽敬老 愛心助餐」活動的30餘位老人來到社區食堂,品嘗剛剛出鍋的愛心午餐。老人們吃得津津有味,食堂裡飄滿了居家養老的「幸福味道」。申江社區工作人員說,社區老人經常為吃飯發愁,有的老兩口吃飯,飯菜做少了太單調,做多了就得吃剩飯;有的行動不方便,買菜很困難;有的要麼買點兒現成的湊合一頓,要麼讓兒女給點外賣,但都覺得不合口味,還太貴。特別是一些空巢老人、生活困難老人、失能老人等,吃飯問題顯得更加突出。
  • 我國養老服務業人才吸引力初步調查分析
    然而,近年來在養老服務業發展中有一個看似矛盾的現象引起了人們的思考——一方面是養老服務業從業人員嚴重不足,人員流失率高,跳槽、離職、改行現象屢見不鮮,亟須高素質的專業人員投身其中;另一方面是高職院校相繼開設了「護理(老年護理方向)」「老年服務與管理」「社區康復」「社會工作(老年社會工作方向)」「社區管理與服務」等養老服務相關專業,但其招生情況卻不容樂觀,甚至有的學校即使廣泛宣傳、一再降分也無法招滿學生
  • 北京朝陽區觀音堂社區打造廣場微景觀
    「微景觀 大幸福」觀音景園社區多彩空間打造項目自6月份開展以來,通過居民意見徵集,挖掘社區居民志願者,通過議事協商和民主決策,按照居民意見制定廣場微景觀打造方案。在整個項目活動中,觀音堂社區與社區物業、微景觀環境維護隊志願者聯動出力獻策,社區居民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為觀音景園微景觀的打造提供了多方力量。觀音景園廣場發布會共分為多彩空間打造各方的工作總結、環境維護隊志願者表彰、社區居民活動三個環節。
  • 網際網路+醫養 益陽新平臺網上衝浪緩解看病、養老難問題
    「康雅 e 健康」是康雅響應國家對構建網際網路+醫養健康產業體系發展的號召,積極探索醫養產業發展的新模式、新業態,打造完成的集網際網路醫療、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健康商城等基本功能於一體的網際網路+醫養大健康服務平臺。發布會上,「康雅e健康」平臺負責人與多個平臺的代表進行戰略合作的籤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