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是很常見的多足動物,我們日常生活當中偶爾也會看到蜈蚣,它是有一定的毒性的,我們都會注意避開它。其實蜈蚣是有很多作用的,那麼,蜈蚣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它應該怎麼用?有什麼副作用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蜈蚣的功效與作用
治跌打
用蜈蚣來泡酒,可以治療跌打,對跌打造成瘀血未破、腫痛是很有效的。可以用蜈蚣就擦,這樣可以更快消腫止痛,對毒瘡也有好的作用。
抗菌作用
本品水浸液對多種皮膚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體外試管法表明,本品水浸液,乙醇、乙醚提取液對葡萄球菌,八疊桿菌、綠膿桿菌、白色念球菌並不顯示直接的抑制作用。
抗腫瘤作用
蜈蚣提取物對動物移植性腫瘤有一定作用。
促進免疫功能
復發性口腔潰瘍患者,服藥前血清IgG和E玫瑰花環形成率分別為0.034±0.025mg/L和0.213±0.022mg/L。服蜈蚣後,血清IgG和E玫瑰花環形成率明顯升高,早晚唾液中IgG、IgA均高於正常人P<0.05,0.01。< p="">
通絡止痛,用於風溼頑痺、頑固性頭痛
蜈蚣也可以用於風溼頑痺,可以和防風、獨活、威靈仙等藥物一起使用,治療頑固性頭痛或偏正頭痛。也可以和天麻、川芎等一起用。
攻毒散結,用於瘡瘍腫毒、瘰癧結核
本品以毒攻毒,味辛散結。以本品同雄黃、豬膽汁配伍制膏,外敷惡瘡腫毒頗佳,如不二散。與茶葉共為細末,敷治瘰癧潰爛。若以本品焙黃,研細末,開水送服,或與黃連、大黃、生甘草等同用,可治毒蛇咬傷。
蜈蚣的用法
研製成粉末
將蜈蚣捉住之後,將頭部和尾部用細尖的木棍插進去,之後曬乾或者是烤乾備用,也可以研製成粉末使用。
通經活絡
蜈蚣味辛,藥性溫和,有毒性,主要入肝經。蜈蚣有解毒作用,還有通經活絡的作用,蜈蚣的常用劑量是1~3g。通常是在爐子上面放一塊鐵板,把蜈蚣放在上面,烤後研磨成粉末後用水吞服,每次使用0.6~1g左右。
治療瘡瘍中毒
蜈蚣可以用於治療淋巴結結核感染後潰爛久治不愈,經常和雄黃一起合用,還可以治療瘡瘍中毒,久治不愈,可以只用蜈蚣內服,也可以合用清熱解毒藥,外用可以配成膏藥,敷貼在瘡瘍創面上面。
治療瘡瘍中毒的時候,可以和蠍子,冰片,穿山甲,麝香,腰黃,蟬衣,五倍子一起合用,有去腐生肌,促進瘡瘍癒合的作用,另外,蜈蚣還可以用於治療毒蛇咬傷,可以口服和外用,這是利用以毒製毒的原理。
息風止痙
蜈蚣還可以通活經絡,用於因經絡不活所引起的頭疼,身上疼痛。如頑固性的神經性頭疼,風寒溼痺所引起的身上疼痛,多和蠍子,天麻等藥合用。另外,蜈蚣還可以用於治療破傷風引起的角弓反張,有息風止痙的作用,通常和僵蠶,蠍子,鉤藤一起合用。
治療久治不愈的竇道,瘻管
蜈蚣還可以治療久治不愈的竇道,瘻管,如骨髓炎和骨結核由於治療不及時所造成的通向皮膚的管道,治療的時候可以一條或幾條蜈蚣,新鮮的也行,幹的也行,焙乾變黃後研磨成細末後使用。
蜈蚣的副作用
蜈蚣含有類似蜂毒的毒性成分,可引起溶血及過敏反應。大劑量可使心肌麻痺,並抑制呼吸中樞。有溶血反應者,可見醬油色尿及溶血性貧血症狀。過敏反應者,可見全身過敏性皮疹、瘙癢,甚則引起過敏性休克。
臨床上一般服用過量的話會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腹瀉,不省人事,心跳減慢,呼吸困難,體溫下降,血壓下降等中毒反應。
被蜈蚣咬傷後,局部發熱、灼痛、紅腫、疼痛,可形成水皰及壞死,嚴重者可引起淋巴炎和組織壞死,有時整個肢體出現紫癜。
總結:通過上文的介紹,相信大家對蜈蚣的功效與作用都有了大致的了解。除此之外,文中還介紹了蜈蚣的用法以及它的副作用,這些僅供大家參考。蜈蚣是有毒性的,生活當中遇到蜈蚣要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