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時看到的現實版克萊因瓶都不是真實的,都是簡化版。那克萊因瓶的具體結構到底是怎樣的呢?我們可以這樣描述:
一個瓶子底部有一個洞,現在延長瓶子的頸部,並且扭曲地進入瓶子內部,然後和底部的洞相連接。
在數學領域裡,克萊因瓶是指一種無定向性的平面,比如二維平面,就沒有「內部」和「外部」之分。
就像一條足夠長的蛇,它不停地吃自己的尾巴,一直吃,遲到最後是什麼樣子?所以,大家應該能夠理解這種瓶子,並且能夠進行一定程度想像,但是我們卻想不出它完整的幾何結構
1882年,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首先在理論上發現了這種瓶子,因此億他的名字命名。他最初的瓶子又叫做「克萊因平面」,並不是個瓶子,後來為了方便普通人理解,就變成了一個並不存在的瓶子。
從物理學上說,克萊因瓶本質上是個三維概念物,因此只能夠存在於四維空間。我們可以類比莫比烏斯環,它是個二維概念物,只能夠存在於三維空間。為了便於直觀了解,在三維空間中出現的克萊因瓶總是呈現出自己與自己相交的樣子,但是真實的克萊因瓶的瓶頸是穿過四維空間再和瓶底圈連的,並不會穿過瓶身。
理論上,如果我們將克萊因瓶沿著它的對稱線分割開來,就會得到兩個完整的莫比烏斯環。很顯然,現實情況中的克萊因瓶是無法做到的。
和大家理解的不同,數學上的四維空間並不是三維空間加一個時間維度,四維空間和四維時空不是同一個概念。四維時空是閔可夫斯基空間概念的一種誤解,並不是數學意義上的四維。作為我們人類,我們的感官是二維空間的,我們身處的空間是三維空間。我們可以理解四維時空中發生的事,但是無法理解四維空間中的任何。
四維時空是三維空間加上時間維度。那四維空間呢?一般是這樣的理解的,一個沒有大小的點就是零維,當這個點運動,就成了線條,這就是一維,線動成面,這就是二維,面動成體,這就是三維,包含長度,寬度和高度。當這個三維空間向一個未知方向運動時,就構成了一個4維空間,以一個立方體的運動舉例,這個四維物體就是超體。
我們的視覺只能看到二維,之所以有三維的感覺是因為「景深」和雙眼效應。除了視覺以外,我們還有別的感官,當這些感官結合起來,經過大腦皮層處理後就形成了我們感受的三維世界。
知道了這些,我們再回到克萊因瓶身上,這種瓶子沒有內外之分,無論你從什麼方向進入瓶子,你最後可以不用穿過任何屏障走出瓶外。這樣的存在是無法在三維空間裡存在,三維空間中,「克萊因瓶」會與自己相交,用數學語言描述就是克萊因瓶在三維空間中的浸入。
我們以螞蟻為例(不是二維生物但是可以類比成二維生物),當我們用一張1米長的紙帶做一個莫比烏斯環出來,一隻螞蟻在上面爬行,當螞蟻爬過的軌跡連成一體的兩個面,才能回到原點。這隻螞蟻在沒有穿過紙帶邊緣的情況下回到了原點,但是它爬行的距離卻增加了1倍。
對於這隻螞蟻來說,它所處的空間並沒有變大,只是發生了扭曲而已。但是它卻做到了在三維空間裡才能做到的事情。
同理,假如我們能夠造出克萊因瓶,就可以在三維空間上實現四維空間的運動,但是很遺憾,想要造出克萊因瓶就必須要有四維空間運動能力,這本身就是一件矛盾的事,所以在現有的科學框架內,我們永遠也造不出克萊因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