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灣苗慄10月23日電(記者林甦 何自力)秋蟹正肥,在苗慄的這家蟹場裡,一桶桶裝滿了各個重量級的大閘蟹。面對來訪的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和兩岸媒體記者,老闆自豪地拎起一隻驗其成色,果然是正宗的「青殼白肚黃毛金爪」。
儘管是吃著臺灣飼料,喝著苗慄水長大。但論起這些螃蟹的出身,卻是長江水孕育出來的。當它們還是螃蟹寶寶時,就從崇明島出水,一路坐飛機來到了位於臺灣中部的苗慄縣。
這趟旅行得益於苗慄與上海去年籤署的合作養殖協議。苗慄縣長劉政鴻告訴記者,在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去年8月來訪時,他提議,苗慄山好水好,大陸方面可否派專家來指導大閘蟹養殖?鄭立中副會長當場答應。
「這麼一番話,就開創了苗慄與上海的大閘蟹技術合作。」他說,隨即海協會就商請上海海洋大學的專家組成項目輔導小組,3次赴苗慄評估。今年1月12日,首批3釐米以下的蟹苗自上海出口臺灣。截至今年10月23日,已有5批33萬尾上海產的大閘蟹苗來到苗慄,今年9月27日,首批成品蟹「爬」上了臺灣市民的餐桌。
「這批蟹苗是大陸水產科研界三代人努力的結果,在臺灣的成活率達到了99%以上,」他說,「我們專門研究出蟹飼料配方,在臺灣加工生產。並且堅持每天在塘口測水質,提供全套技術,現在看效果不錯。」
「今年苗慄的蟹王達到了362.8克,這在學術上打破了北緯28度以南的養殖難題。」在蟹塘邊,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春作為專家組的代表,向林中森講起了「蟹經」。
剛剛上任海基會董事長的林中森也饒有興致地與王春拉起家常,問他在臺灣生活的感受。他說:「這樣的農業科技合作十分有意義,希望兩岸你挺我,我挺你,共同提升。」
說起王春和來自上海的科研團隊,範賢達一肚子的感激。他的養殖面積沒有變,去年的產值是100萬元新臺幣,今年可以到3、400萬元新臺幣。更重要的是,蟹苗投放的數量並沒有增加。
「以前臺灣養殖戶確實沒有好的辦法,很多人上網找養殖資料,很多偽科學的東西無法分辨。或者自己去大陸,得不到完整的資訊。餵起蟹來,雜魚、玉米、內臟等全扔進去,水質當然不會好。」王春說。
「現在好多了,我們的飼料全是天然成分,豆粉加上一些維生素。還經過了140度高溫消毒,人吃一點問題也沒有。」他說完便撿了一把飼料扔進嘴裡。
「王老師幫我們養蟹很辛苦,過年都沒有回去看老婆。」他說。林中森則關切地問王教授:「在臺灣生活、工作是不是感覺到濃濃的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