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美國科技雜誌《Wired》
自2003年開播以來就人氣非常旺的美國科普節目《流言終結者》,在3月5號播出了它的最後一集。按照流言終結者的傳統,最後必須要有一個盛大的結尾:最後的流言終結者(終結片花),由於一些技術原因,想看視頻的請點擊「閱讀原文」。
傷心之餘,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年我們從它的身上學習到的東西吧。
人人都是科學家
《流言終結者》節目裡面唯一擁有技術學歷的,就是有著電子工程本科學位的格蘭·今原(Grant Imahara)。核心人物亞當·薩維奇(Adam Savage)和傑米·海納曼(Jaime Hyneman)都是做電影特效出身的。他們強大的動手能力和建造能力都是因此而來的。
但這正是此節目要告訴你的 : 你並不需要一個科學學位才可以搞科學。以我個人觀點來看,科學是人類本性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從查德·歐澤身上學到這一點)。對於人類來說,科學就像藝術和音樂一樣,不可缺少。
科學的核心原理就是創建模型(理論上,數學上,計算上任何模型),然後把這個模型和現實對比。這完全就是流言終結者每集所做的。他們在一開始拿出一個模型,例如理論上的模型——你可以在真實世界中玩水果忍者。然後下一步則搭建一個現實版的水果忍者裝置用來和這個模型對比。
亞當版水果忍者
▼
結果有三種可能:
流言破解:所收集的證據可明確表明模型和現實不符合,不可行
貌似可能:所收集的證據不夠明確表明模型在現實中是否可行
流言證實:所收集的證據可明確表明模型符合現實,可行
是的,你可以反駁說流言終結者的實驗結果不夠詳細,不夠權威。但是你要知道,他們不是專業的科學家,這也是為什麼這個節目會如此好看。想像一下,如果流言終結者的主持人是一群博士,雖然我可能也會喜歡看它,但是這會不會給人一種理所當然的「他們的本行就是科學呀」的感覺呢?
失敗也沒什麼
亞當·薩維奇最有名的一句話就是:
「失敗永遠是一種選擇」
在科學試驗中,你需要創建一個模型。但是我們的模型不可能一開始就符合現實。有史以來,曾有無數個科學模型在發明後又被駁倒。事實表明,錯誤是正常的,一次就對才是例外。
這番理論可以同樣被應用在學習上。人們不應該認為學生們可以很快理解新的知識。我最喜歡的一句話就是:「困惑是學習的動力」。如果一個初學者不困惑,那只有兩種解釋。要麼就是他曾經學過這些知識,要麼就是他一點也沒聽進去。正如人在學習上需要困惑一樣,流言終結者他們也需要接受失敗這種可能。所以,讓我們向流言終結者和他們的各種失敗致敬吧。
結果可能嚇你一跳
有誰能想到鉛做的氣球可以飄起來?向空中發射的子彈危險嗎?在流言終結者之前,都沒有人做過這些實驗。你知道大象真的會怕老鼠嗎?是的,流言終結者也做此過實驗。
科學就是這樣,在你不實驗之前,你永遠也不會知道結果。我們可以探測到引力波嗎?可以,但是LIGO花了20年才準確地探測到。物體墜落的速度可以超過音速嗎?可以,但是這是從39公裡高的同溫層落下才達到的。
我們要知道,科學不需要做一些昂貴又龐大的實驗就可以發現新的知識。比如你現在就可以拿起一個電錶來測量電池。便宜的電池儲存的能量一定比貴的電池少嗎?
如果我們在做一個實驗之前就已經知道結果,那我們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呢?這就是為什麼我喜歡在科學競賽裡看到各種設計。我們不應該懲罰實驗不成功,結果不漂亮的學生們,因為這就是最真實的科學。
每集流言終結者都能引出一些好玩的文章
出色的動手能力和超高速攝像機在一起會得到什麼?
http://www.wired.com/2016/01/make-your-own-tanker-implosion-with-a-soda-can/
http://www.wired.com/2011/10/what-went-wrong-with-the-mythbusters-newton-cradle/
http://www.wired.com/2013/05/mythbusters-why-did-the-rocket-car-break-the-ramp/
http://www.wired.com/2015/01/mythbusters-physics-homework-whips-pendulums/
http://www.wired.com/2010/05/mythbusters-and-double-the-speed/
流言終結者,謝謝你這些年帶給我們的知識與歡樂!
「招聘」實習翻譯、編譯
聯繫:anqizhao@techreviewchina.com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國大陸地區獨家授權,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關注即將商業化的技術創新,
分享即將資本化的技術創業。
如需轉載合作請在公眾號底部直接回復「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