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nt Cell | 遺傳所/基因組所揭示獨腳金內酯和karrikins信號途徑調控下胚軸伸長的作用機制

2021-02-21 PlantReports

請點擊上方PlantReports」↑關注我們!第一時間了解植物科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

近日,植物科學知名期刊The Plant Cell在線發表了中科院遺傳發育所和中國農科院農業基因組所研究團隊題為Strigolactone and Karrikin Signaling Pathways Elicit Ubiquitination and Proteolysis of SMXL2 to Regulate Hypocotyl Elongation in Arabidopsis thaliana的研究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karrikins信號途徑在調控下胚軸伸長中的作用機制。中科院遺傳所王冰和農業基因組所熊國勝為論文通訊作者,王磊為第一作者。


獨腳金內酯(Strigolactones, SLs)和karrikins(KARs)是影響植物發育的重要信號分子。SLs是天然的獨腳金醇類化合物及人工合成類似物的總稱,最早從獨腳金非寄主植物棉花的根際分泌物中提取獲得,最先分離出的獨腳金內酯是獨腳金醇 (Strigol)。已有的研究表明,SLs在植物分枝和根的發育方面具有調控作用。KARs是在野火煙中發現的一類小分子有機物,其化學結構、信號通路以及生物學功能與 SLs十分相似。

在擬南芥中,SLs和KARs分別被DWARF14 (D14)和KARRIKIN INSENSITIVE2 (KAI2) 兩個受體識別,但兩種信號途徑都利用F-box蛋白MORE AXILLARY GROWTH2(MAX2),靶向降解轉錄抑制蛋白SMAX1-LIKE(SMXL)的不同成員。SLs和KARs兩種信號均抑制幼苗的下胚軸伸長,但是這種信號是交叉進行還是平行發生的?這一關鍵問題目前尚不明確。

該研究發現,SL(本研究使用的是SL化學合成物類似物GR244DO)增強了SL受體D14和SMXL2之間的相互作用,而KAR(本研究使用的是KAR的替代物GR24ent-5DS)誘導了KAR受體KAI2與SMAX1和SMXL2的締合。SL和KAR兩種信號都可觸發SMXL2的多聚泛素化和降解,其中GR244DO依賴於D14,GR24ent-5DS依賴於KAI2。SMXL2在下胚軸響應GR244DO起關鍵作用,而SMXL2和SMAX1在下胚軸響應GR24ent-5DS中具有冗餘的功能。此外,GR244DO通過SMXL2誘導了D14-LIKE2(DLK2)和KAR-UP F-BOX1(KUF1)的表達,而GR24ent-5DS通過SMAX1和SMXL2誘導了這些基因的表達。

以上這些發現表明,SL和KAR均可觸發SMXL2的多聚泛素化和降解,揭示了SL和KAR兩條信號途徑相互交叉在調控基因表達和下胚軸伸長中發揮作用。

請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直查看論文原文。

長按下方二維碼關注Plant Reports!

關注農業科學和植物科學最新研究進展!

相關焦點

  • 北大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近期鄧興旺實驗室朱丹萌課題組研究發現HY5在光下還可通過蛋白-蛋白直接互作增強BIN2(BRASSINOSTEROID-INSENSITIVE 2)的激酶活性,抑制幼苗下胚軸伸長。  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 BR)是一種能夠促進細胞伸長的植物激素。BR信號通路中的關鍵負調控因子GSK3β蛋白激酶BIN2通過磷酸化轉錄因子BZR1(BRASSINAZOLE-RESISTANT 1)導致BZR1降解來抑制下胚軸伸長。已有研究顯示在HY5過表達株系內BZR1蛋白表達顯著下降,但調控機制未知。
  • Nat Communi鄧興旺/朱丹萌組揭示HY5調控下胚軸伸長的新方式
    該研究發現HY5在光下還可通過蛋白-蛋白直接互作增強BIN2 (BRASSINOSTEROID-INSENSITIVE 2) 的激酶活性,抑制幼苗下胚軸伸長。 油菜素內酯(Brassinosteroid, BR)是一種能夠促進細胞伸長的植物激素。
  • 李家洋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Mol Plant | 李家洋院士團隊揭示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來源 | Mol PlantMolecular Plant在線發表題為「ζ-Carotene Isomerase Suppresses Tillering in Rice through the Coordinated Biosynthesis of Strigolactone and Abscisic Acid」的論文,揭示了獨腳金內酯和脫落酸協同調控水稻分櫱的分子機制
  • 科技創新進展:通過定點突變中胚軸伸長負調控基因快速創造適合直播...
    報導了水稻多胺氧化酶家族基因OsPAO5是水稻中胚軸伸長的負調控子,通過基因編輯定點突變OsPAO5能夠顯著促進直播水稻中胚軸伸長、提高出苗速率,同時還可以提高粒重等產量性狀。本研究結果揭示了水稻中胚軸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為耐直播水稻品種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基因資源。   目前,水稻直播特別是機械覆土直播存在出苗難、出苗不整齊、耐倒伏能力較差等問題。
  • Plant Cell | 中科院版納植物園研究團隊揭示茉莉酸信號調控根毛...
    根毛是根表皮細胞特化形成的一種單細胞管狀突出物,它們能有效增加根的表面積,促進植物對水分和養分的吸收,從而在植物適應環境的過程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根毛的生長發育過程受到多種環境因子和內源信號的影響。前人研究發現茉莉酸可以影響植物根毛的發育過程,然而相應的分子調控機理及信號傳導通路仍不清晰。
  • 【Plant Cell】突破!葡萄糖作為信號分子在花粉管伸長過程中起作用!
    該研究體外試驗揭示了葡萄糖對花粉管伸長具有抑制作用,這與單糖攝取是生長的花粉管營養來源的假設相矛盾。進一步實驗證明在單糖轉運蛋白STP的六突變體體和在葡萄糖受體HXK1的突變體中,花粉管對葡萄糖表現不敏感性,說明了葡萄糖是花粉管的重要信號分子。
  • 通過定點突變中胚軸伸長負調控基因快速創造適合直播的水稻新種質
    報導了水稻多胺氧化酶家族基因OsPAO5是水稻中胚軸伸長的負調控子,通過基因編輯定點突變OsPAO5能夠顯著促進直播水稻中胚軸伸長、提高出苗速率,同時還可以提高粒重等產量性狀。本研究結果揭示了水稻中胚軸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為耐直播水稻品種分子育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和基因資源。目前,水稻直播特別是機械覆土直播存在出苗難、出苗不整齊、耐倒伏能力較差等問題。
  • Plant Cell | 細胞分裂素信號在玉米葉片發育中的關鍵調控作用
    之前的研究鑑定出許多影響P-D構型的基因,如影響近端特性的LADE-ON-PETIOLE (BOP) 基因和調控鞘葉邊界形成的knotted1like homeobox (knox) 轉錄因子【2】。研究表明,KNOX與植物體內的激素信號耦連,因此在分生組織的形成和維持以及其他植物發育過程中起到關鍵的調節作用【3】。但是目前關於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中的P-D構型的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被揭示
    Plant Cell | 鄧興旺課題組與合作者揭示光調控植物頂端彎鉤和子葉打開的分子機制來源 | 光信號通路的信號因子(如光受體、COP1/DET1、PIFs等)調控植物光形態建成和暗形態建成的機制已經研究得比較清楚了,但是這些信號因子是如何調控細胞不對稱伸長從而最終影響不同植物器官的形態和結構的目前還很不清楚。
  • Plant Cell:李傳友等發現轉錄中介體複合物調控茉莉酸信號途徑新機制
    在基因轉錄過程中,轉錄中介體分別與基因特異的轉錄因子和RNA聚合酶II相互作用, 廣泛參與二者之間的信息傳遞,被稱為真核生物基因轉錄的中央控制器。在植物激素信號轉導研究中,人們主要關注激素特異的轉錄因子的作用,但對於轉錄中介體的功能及作用機理所知甚少。 李傳友實驗室最近的研究揭示了擬南芥轉錄中介體複合物在茉莉酸信號途徑中的功能及作用機理。
  • Plant Cell|細胞分裂素調控植株再生新機制
    近日,生命科學學院、植物發育與環境適應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向鳳寧教授團隊在植株再生調控機制上取得重要突破。長期以來,人們認為外源細胞分裂素對於離體苗再生至關重要,細胞分裂素信號轉導途徑的多種蛋白質,包括B型ARR,參與調控擬南芥離體苗再生。某些B型ARR(例如ARR1、ARR10和ARR12)通過激活WUSCHEL(WUS)表達來促進離體苗再生。但B型ARR家族成員間如何精確調控植物再生尚不清楚。
  • Plant Cell | 硫化氫調控植物細胞自噬的新機制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H2S)是目前公認的一種信號分子,在植物生長發育及逆境脅迫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包括細胞自噬和脫落酸(AbscisicATG4a蛋白酶活性,從而負調控細胞自噬的機制。
  • Plant Physiol. | 中科院上海植生所揭示水稻葉枕發育細胞學基礎和調控機制
    該研究通過系統的形態學和細胞學觀察以及高通量基因表達譜分析,揭示了葉枕發育的細胞學基礎和分子調控機制,為水稻葉傾角調控研究和株型改良提供了重要線索。Fig8. A schematic model of rice lamina joint development.
  • 植物種子萌發的分子信號調控網絡被揭示
    種子休眠是一種適應性症狀,當外部環境不利於植物生長時抑制種子萌發;當種子感知並整合來自環境的適宜的溫度和光照等信號後,才打破休眠並啟動胚胎的重新發育【1】。但是目前對於種子萌發發生的信號調控機制尚不清楚。
  • Plant Cell| 揭示春化作用使植物的源庫身份發生逆轉的分子機制
    反過來,固定下來的碳被運輸到不同的植物組織(庫),以推動生長和發育。同時,富含碳儲存的庫器官後來可以成為源,因為它們可以調動其儲存的產物來為新出現的源組織供能。植物器官作為庫或源的身份是一個動態過程,既由內源發育信號指定,也由特定環境刺激的響應,這是一個由內源發育信號和特定環境刺激共同決定的動態過程。
  • 鄧興旺實驗室陳浩東課題組發現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調控的新機制
    SmallAuxinUpRNA(SAUR)家族基因的不對稱表達在植物向重力性與向光性中的作用機制,完善了植物向性調控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因此,向性生長中生長素下遊的信號通路在植物不同器官中存在特異性,它們最終決定植物的器官向哪個方向彎曲生長,但是具體的分子機制很不清楚。陳浩東課題組首先通過大豆的組學分析,鑑定到一組重力刺激後在大豆胚軸兩側不對稱分布的SAUR基因。
  • Molecular plant︱復旦大學黃建勳團隊及其合作者揭示葫蘆科全基因組加倍及其關鍵的形態和分子創新
    文章分析了全基因組加倍(WGD)、多樣性動態和祖先形態,發現早期基因組複製事件後,在始新世早期氣候最適宜的情況下,花、果和根的性狀發生了一波多樣化和形態創新。始新世中期氣候適宜條件下的物種輻射也與80%的葫蘆科植物所共有的幾種形態變化相吻合。研究發現葫蘆科特有的卷鬚決定基因TEN起源於該家族的古多倍體。
  • 解讀北大鐘上威文章:植物幼苗出土後形態轉變的分子機制
    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鐘上威實驗室在《PNAS》上發表了關於微蛋白(microproteins)在植物發芽過程中對子葉彎鉤扭轉和子葉展開的積極調控作用的文章,題為「Allosteric deactivation of PIFs and EIN3 by microProteins in light control of plant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