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海外教育收併購:美印交易數量最多,單筆最大收購金額35億美元

2021-01-15 澎湃新聞

原創 阿宅 芥末堆看教育

圖源:圖蟲創意

♪ 作者|芥末堆 阿宅

♪ 編輯|芥末堆看教育

在COVID-19大環境下,老師、學生和家長還在繼續採用並接受新技術,教育科技的潛在目標市場也因此在過去幾個月中實現了增長。風險資本家們向教育行業注入了更多資金,一些教育科技企業獲得大額融資,一些躋身越來越壯大的獨角獸俱樂部。隨著行業成熟度提高,教育科技收併購活動似乎也越來越多,尤其是今年。

據芥末堆的不完全統計,在2020年截至目前的60多起海外收併購交易中,美國依然是最火熱的市場,近年來進入發展快車道的印度市場次之。這個排名並不令人意外,因為在海外市場中,美國和印度的投融資活動也相當活躍。

此外,不同國家的收併購活動所集中的賽道也與其整體的教育科技活躍領域一致,如美國的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學術出版,以及印度的K12在線培訓和備考市場。

收購方主要包括上市公司、新晉獨角獸和進入後期融資輪次的公司。此外,掌管幾十億美元資產的私募股權公司也越來越多地關注教育科技領域,並出手促成了多筆大額收併購交易。被收購方通常包括在細分賽道內發展速度迅速的初創公司和規模不大的小公司,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其中也有上市公司。

教育科技基金Owl Ventures的董事總經理Ian Chiu表示,「今年的收併購活動有所增加,更多的金融資本進入教育科技領域。有著強勁有機增長的大玩家也在通過無機途徑來加速增長。收併購活動的整體情況以及人們對教育科技領域的濃厚興趣反映了這是個充滿活力的行業。再者由於今年疫情的加速作用,這個領域變得更加引人注目。」

2020海外教育收併購一覽:美國交易量穩居第一

1. 哪些國家教育投資最火熱?

收購方所在國家/芥末堆製圖

據芥末堆的不完全統計,在今年的60多起收併購交易中,來自美國、印度、英國的收購方佔據前三名,由於這些企業大多在本國內進行收購,所以被收購方也大多集中於這幾個國家,不過也有幾筆跨國交易,如希望教育收購Laureate Education在馬來西亞的業務,也就是INTI教育集團。剩餘的分別來自澳大利亞、加拿大、挪威和巴西。

美國:交易量穩居第一,收購方種類多樣

先來看看美國市場。

在美國,收購方多為上市公司、獨角獸和私募股權公司。上市公司包括高等教育出版商Wiley、Stride(曾用名:K12)和Chegg,獨角獸企業如培訓平臺Guild Education和在線學習平臺Course Hero,私募股權公司則有Thoma Bravo和Vista Equity Partners。被收購方多為細分領域的初創公司,或者是某個大公司旗下的教育業務,當然也包括上市公司,如主要做學習管理系統的Instructure和IT培訓平臺Pluralsight。

在海外教育科技領域中,美國長期盤踞在領先位置,從投融資數量和規模就能看出來,美國教育科技上市公司和獨角獸的數量也常年位居第一,所以收併購交易數量多也不足為奇。據EdSurge統計,2020上半年美國教育科技公司融資總額超過8億美元,與去年上半年的9.62億美元相比下降了17%。但總的來說,這個數字仍然與前五年同期的融資數目的水平保持一致。

印度:頭部獨角獸獲大額融資,通過收購實現快速增長

近年來,印度教育科技市場的火熱程度只增不減。根據印度企業調查研究公司Venture Intelligence的一份報告,2020年上半年,印度教育科技初創公司的融資總額超過7.95億美元,是去年1.08億美元的7倍。

其中,幾家頭部公司吸金最多。Byju’s今年斬獲了將近12億美元資金。Unacademy於9月獲得1.5億美元融資,加上今年2月的1.1億美元,其今年的融資總額達2.6億美元。Unacademy目前的估值為14.5億美元,是繼Byju's之後印度的第二頭教育科技獨角獸。

芥末堆製圖

今年印度的收併購活動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多。處於後期融資輪次的公司和獨角獸企業都採用了通過收購實現增長的策略,並將一批年輕的初創公司納入麾下。

8月,Byju’s斥資3億美元收購了印度的少兒編程訓練營WhiteHat Jr.,現有投資方Owl Ventures董事總經理Ian Chiu在GET2020大會的演講中表示,「以這個規模而言,這是印度迄今為止最快的退出案例。」9月,Byju’s又收購了虛擬實驗室平臺LabInApp。

另一教育科技獨角獸Unacademy在今年也頻頻收購,接連買入5家教育科技初創企業,分別是在線備考平臺Kreatryx、在線編程平臺CodeChef、醫學考試備考平臺PrepLadder、備考平臺Coursavy。Unacademy還對K12學習平臺Mastree進行了 500萬美元的戰略投資,收購其多數股權。

與此同時,印度另一家頭部公司Vedantu今年分三次拿下了1億多美元融資,並於6月收購解題應用Instasolv的部分股權,以擴大其在三四線城鎮的業務。

2. 多數交易未披露金額,最高交易規模達35億美元

芥末堆製圖

在已披露金額,且收購方和被收購方都非上市公司的交易中,規模最大的是上文提到的Byju’s以3億美元收購WhiteHat Jr.,其次是Unacademy以5000萬美元收購PrepLadder。

涉及上市公司的交易中,今年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收購案例是私募股權Vista Equity Partners(下稱「Vista」)擬以35億美元收購美國IT在線培訓平臺Pluralsight,其次是Thoma Bravo用20億美元收購了LMS上市公司Instructure。兩筆交易的共同點是收購方都是私募股權公司,而被收購方都是教育上市公司,且交易金額巨大,在下文會詳細說明。

Stride和Chegg作為今年被經常討論的教育上市公司也採取了收購動作,K12今年宣布3筆,其中包括Galvanize和TechElevator這兩家成人編程訓練營。收購前者花費了1.65億美元,後者2350萬美元。Chegg在6月宣布以1億美元收購了數學解題應用Mathway。

高等教育出版商作為教育領域老牌玩家,一直在想方設法實施數位化轉型,也會通過收併購來達到這個目的。Wiley 在1月以9800萬英鎊收購技術人才培訓平臺mthree,培生1月以2500萬美元收購澳大利亞自適應課件創建工具Smart Sparrow。

在收併購活動中,還有很多交易並未披露具體規模。Ian Chiu分析道,「買家不披露財務條款的原因是有時候並沒有多少財務條款需要披露。例如,在某些情況中,收購的主要目的是吸納一家公司的執行長或首席技術官,因此交易可能涉及的財務信息並不多,而且這也不是重要的部分。在其他情況下,也可能僅僅是因為交易雙方不願意在公開市場上披露太多信息,這樣以來競爭對手就不會充分掌握該企業的相關信息。」

3. 擴大地域市場、提高能力、豐富產品組合、加快轉型

收購其他公司無非這幾種原因:買相似的產品使自己現有產品變得更強,並減少競爭障礙;買自己沒有的產品,使服務範圍更廣,無論是拓展不同地域還是豐富自己的產品線;或者用來加快轉型。

1)美國高等教育OPM供應商Noodle Partners收購同為OPM的HotChalk,以及K12教育科技公司PowerSchool買下K12教育分析和數據管理平臺Hooniut等多數收購交易就是出於第一個目的。

2)Byju’s收購WhiteHat Jr,除了加速滲透印度二三線城市和拓展自己沒有的少兒編程科目,也可能出於擴大國際市場的想法。疫情期間,1對1在線編程課程在美國實現大幅增長之後,WhiteHat Jr也著眼拓展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東南亞等其他市場。挪威遊戲化學習平臺Kahoot用5000萬美元收購語言學習平臺Drops,意味著它正在拓展更多學習領域。

雖然在拓展不熟悉領域的時候,收購作為無機增長策略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式,但這並不意味著收購方沒有能力自己開發產品,有的公司最終選擇收購其他公司的原因之一是自己開發耗時長,所以為了追求速度還是選擇走收購這條路。10月,美國在線學習平臺Course Hero收購數學解題工具Symbolab,Course Hero執行長安德魯·格勞爾(Andrew Grauer)表示,「如果由我們自己開發這樣的產品,需要很多年時間。」

3)Stirde最近的兩筆收購,以及改名為Stride,都是為了擺脫原本名字K12所表示的領域,並向終身學習領域發展。

選擇被收購的原因是,對方出價高,相比現有的融資金額來說,很有誘惑力;在細分領域認為自己無法贏過「龍頭老大」,於是選擇在合適時機退出;當然也有公司因為經營不順利從而選擇以還不錯的價格將自己賣出,其中不乏一些上市公司。

前兩個原因很常見,在一個細分賽道中,頭部公司為了減少競爭而收購規模更小的公司,同時也能加強自身實力,對被收購方而言可能也是個好機會。

最後一種因為經營不順利而選擇出售公司業務,典型案例是Laureate Education。美國中學後教育上市公司Laureate Education今年接連宣布出售在馬來西亞、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巴西的業務,這麼做主要是為了償還債務以及向股東返還資本。

私募股權大手筆收購、折戟的交易、跨界收併購

私募股權斥巨資收購教育科技上市公司

上文提到了兩起私募股權公司收購教育上市公司的案例。私募股權公司通常跨領域投資和收購,教育科技是它們越來越看重的投資領域之一,今年發生的幾起收購交易更加說明這點。

Ian Chiu也表示,「私募股權公司對教育領域越來越感興趣,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人們開始意識到,教育一個非常適合投資的領域,規模龐大且增長強勁。我們預計,人們對該行業的興趣將持續多年。」

3月,私募股權公司Thoma Bravo宣布以近20億美元全現金完成對美國教育科技上市公司Instructure的收購。收購完成後,Instructure從紐約證券交易所退市。此外,專注軟體和技術行業的Thoma Bravo曾於2017年收購了美國K12管理工具公司Frontline Education。

12月,另一私募股權公司Vista宣布,將以35億美元現金收購美國IT在線培訓上市公司Pluralsight。這筆交易雖然尚未完成,但已經是教育領域在今年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

據TechCrunch報導,一些投資人和創始人表示,收購Pluralsight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積極的信號,顯示了隨著疫情的持續,教育科技資本選擇的力量。

GSV Advisors的執行合伙人以及Pluralsight的種子輪投資者黛博拉·誇佐(Deborah Quazzo)提到,擁有深厚資本的科技行業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資本能夠在私有和上市公司之間自由流動。

除了Pluralsight,Vista還收購了其他教育科技公司,包括美國K12學生信息系統PowerSchool和高等教育招生服務提供商EAB。

最近,另一家來自歐洲的私募股權公司Montagu Private Equity表示以4億英鎊(約合5.35億美元)收購英國外包服務公司Capita旗下的教育業務——管理信息系統Education Software Solutions。這是Montagu今年在教育領域達成的第二筆交易。今年3月,該公司投資了法國私立高等教育提供商Galileo Global education。

儘管教育科技領域已經出現多筆此類交易,但Ian Chiu認為,目前還沒有太多的教育科技上市公司,因此上市公司私有化交易在這一領域還並不常見。同樣,在中國,現在教育領域的上市公司也越來越多,但許多上市公司都是最近上市的,因此私有化在中國的教育領域也不常見。

折戟的交易

雖然絕大部分的收併購交易都畫上了句話,但也有幾筆交易並沒有如期完成,比如美國兩大教育出版商未能如願合併。

2019年5月,Cengage和McGraw-Hill Education宣布將全資合併。如果該合併交易獲得批准,合併後的公司價值預計將達到50億美元,而且將成為美國第二大教科書出版商,僅次於排在第一的培生集團。

然而,該計劃自提出以來,就一直備受爭議。McGraw-Hill執行長西蒙·艾倫(Simon Allen)當時表示,政府提出的資產剝離要求使這一合併計劃變得不划算。Cengage執行長麥可·漢森(Michael Hansen)對投資者表示,美國司法部花了近一年時間審查此次交易,並要求出版商出售如此多的資產,交易所帶來的財務回報將因此下降。

很多消費者也擔心,兩家公司合併會使市面上教材的價格變高,學生選擇的餘地將變小。出於這種擔憂,美國司法部,英國、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相關部門對這一交易計劃進行了審查。最終,交易折戟沉沙。

此外,海外媒體此前報導,Byju's正準備收購拍照搜題應用Doubtnut。而且知情人士表示,Byju's開的價在1.25億至1.5億美元之間。但據了解,此次交易最終也未能達成,具體細節並未公開,我們不得而知。

跨界收購

在線教育的激增甚至吸引了其他領域的公司前來參與。最近,印度在線高等教育公司upGrad收購了招聘平臺Rekrut India。6月,印度電信運營商巴帝電信(Bharti Airtel)通過其加速器項目收購了印度兒童英語詞彙學習平臺Lattu Kids 10%的股份。

「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收併購活動「

Ian Chiu預計,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收併購活動。這類交易歸根結底還是取決於企業的財務狀況和戰略。上市公司管理團隊還需要考慮的是,市場將如何消化收購交易,以及收購對股價帶來的影響,這一切都是實時發生的。

他還表示,一些戰略平臺將繼續進行併購活動。被私募股權公司收購的Frontline和PowerSchool等公司在非常積極地整合不同的產品線。對於通過客戶渠道推出產品的企業也是如此。其次,已經實現高增長的非上市企業,如印度的Byju's,也將繼續進行收購,因為這些企業在尋求擴大地域市場、提高自身能力以及豐富產品組合。最後,一些更為成熟的上市公司也會繼續積極推動增長,如Chegg、SAP和Microsoft,等等。

他預計收併購趨勢將持續。「這是任何一個行業都應有的健康組成部分。一個行業中總會有有機增長和無機增長。」

本文作者:阿宅

芥末堆 海外編輯

有點宅

原標題:《2020海外教育收併購:美印交易數量最多,單筆最大收購金額35億美元》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智能作弊檢測工具Turnitin以17.5億美元被收購
    近日,據海外媒體報導,Advance Publications將以17.5億美元價格收購Turnitin,該收購交易將在2019年的第二季度完成。該收購案將成為截至自2016年以來全球教育科技領域併購金額最大的事件。
  • 印度超級獨角獸Byju's收購虛擬實驗室平臺LabInApp,交易金額未披露
    2020-09-18 17:30 印度超級獨角獸Byju's收購虛擬實驗室平臺LabInApp,交易金額未披露
  • Rhodium Group:2018年1-5月中國對美國直接投資金額僅18億美元 |...
    一份由諮詢公司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周二發布的報告顯示,今年前5個月,中國針對美國開展的併購和綠地投資等直接投資金額同比狂降92%,只有18億美元,創七年多最低水平。榮鼎統計數據還顯示,已經完成的中國對美交易在2016年還曾同比翻兩倍,創出460億美元的歷史最高記錄,但去年迅猛縮減逾三成,至290億美元,為十年來首次銳減。而在去年上半年之前的數年間,中國企業在海外頻頻開展兼併、收購、入股等多種形式的交易。
  • 年終盤點:半導體史詩級併購的背後,產業在經歷什麼?
    01 「巨頭+巨頭」 規模破千億美元 據筆者的不完全統計(見下表),2020年宣布的半導體行業併購案數量並不算多,但是多起交易涉及金額龐大,僅下半年發生的6起併購案交易金額已超千億美元(1195億美元)。
  • 2019併購市場年度盤點,全年交易額下滑20%
    來源:投資界來源 | 清科研究中心2019年中國併購市場延續了降溫趨勢。從清科數據來看,中資國內併購和境外併購的數量和金額均出現不同幅度的下滑。一方面企業普遍仍面臨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可用於實施併購的資金量受限;另一方面海外對中國企業技術收購的監督審查依然嚴格。
  • 安森美並仙童 2015半導體業併購金額創新高
    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宣布以24億美元併購仙童半導體(Fairchild),成為半導體業併購派對最新來賓,但這股併購潮可能還會延續一段時間,德儀、高通、紫光等據悉仍可能等著出手。  根據研究公司Dealogic統計,2015年迄今半導體業併購交易金額已突破1,200億美元,遠高於歷年來的紀錄。
  • 《2019中國併購指數》發布 房地產併購交易連續三年下降
    中證網訊(記者 傅蘇穎)11月16日,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金融系教授、中國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何平在2020中關村科創金融論壇上發布《2019中國併購指數》稱,2019年中國的併購市場共完成了交易2500多筆,金額達到了1300億美元。
  • 盤點2019醫療器械全球併購:巨頭押注骨科與機器人
    495億美元,交易總額接近2018年的1倍。其中Top 15併購交易總金額高達334億美元,全年交易金額大於10億美元的巨額案例增多至9起。按照賽道的金額與交易數量而言,骨科成為當之無愧的最熱門賽道,共發生4起併購交易,累計金額高達85.35億美元;醫療機器人緊隨其後,共發生3起併購交易,累計金額72.2億美元。
  • 溢價3000萬收購小天鵝 為啥美的熱衷併購?
    近日,美的集團擬以發行3.42億股,換股吸收合併小天鵝,交易金額達143.78億元。此次換股完成後,小天鵝將終止上市並註銷法人資格。這個消息不僅備受股民關注,在家電行業內也產生了不小的火花。2016年美的以約5億美元的花費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板塊80.1%股權,美的從中獲得了東芝品牌授權及5千項白電專利。這樣看似花了大錢,但實際上省去了不少家電技術研發費,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生產效率。2017年美的再次開啟收購計劃,以292億人民幣對價收購庫卡集團94.55%股權,進入機器人及自動化設備領域。
  • 臺灣環球晶圓擬45億美元買下Siltronic
    據11月30日消息,德國矽晶圓製造商Siltronic AG當地時間周日表示,正與中國臺灣環球晶圓展開深入談判,後者擬以37.5億歐元(約合45億美元)將其收購。這將為全球半導體行業交易創紀錄的一年再添一筆重磅交易。  據介紹,環球晶擬以每股 125 歐元,較Siltronic上周五的收盤價溢價10%,公開收購 Siltronic 流通在外股份,這一價格被Siltronic執行董事會視為「有吸引力和適當的」。   Siltronic最大股東瓦克化學公司持有該公司30.8%股份,準備以相同價格出售其股份。
  • 安踏組團收始祖鳥 中國體育用品規模最大海外併購
    原標題:中資最大規模體育併購:安踏組團46億歐元購始祖鳥母公司中國體育用品最大海外併購案正在接近達成。12月7日,由安踏體育、方源資本、 Anamered Investments及騰訊組成的投資者財團宣布,通過新成立的Mascot Bidco Oy公司,自願性建議公開現金要約收購芬蘭體育用品集團Amer Sports(亞瑪芬體育)所有已發行及發行在外的股份。每股要約價格為現金40.00歐元,較其3個月平均交易價格溢價43%,合計要約收購價值約為46億歐元。
  • UTC收購柯林斯 航空史最大併購
    11月27日,聯合技術公司(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UTC,NYSE:UTX) 宣布完成對羅克韋爾柯林斯(Rockwell Collins, Inc,NYSE:COL)的收購。包含債務,此次收購交易總額達300億美元,是航空史上最大的收購案。
  • 390億美元大筆收購 阿斯利康進軍罕見病領域
    390億美元收購12月12日,阿斯利康與亞力兄製藥共同發表聲明,雙方達成「現金+股票」收購協議,阿斯利康擬以390億美元收購亞力兄製藥。該筆交易預計將在2021年三季度完成,交易完成後,亞力兄製藥持有合併後公司約15%的股份。溢價收購表明了阿斯利康對亞力兄製藥的看好。根據交易協議,每股亞力兄製藥股份可以收到60美元現金和2.1243股阿斯利康美股存託憑證。
  • 從美的收購庫卡多數股份窺見中國機器人的崛起
     這筆交易賦予庫卡45億歐元(約合49億美元)的估值,在中國對德國企業越來越多的併購活動中,它是迄今為止最大、最引人注目,當然也是最敏感的一宗併購案。 在這種背景下,美的收購庫卡的交易顯得合情合理。中國的工業機器人市場擁有強大的潛力,但中國本土機器人的技術質量要落後於國際同儕。此外,中國機器人製造商仍然高度依賴進口的關鍵零部件。
  • 海信等國產家電企業通過併購進軍海外市場
    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市場,逐漸成長起了眾多知名的品牌,如今這些品牌企業開始將目光放向國際市場,海信無疑是其中之一,它正通過連續併購的方式進軍海外市場,這值得其他中國企業借鑑。海信電視與夏普電視的交集主要來自於2015年收購夏普電視北美業務並獲得夏普電視品牌北美經營權,不過2016年富士康母公司鴻海將夏普收購後雙方就夏普電視的北美經營權展開爭奪,對海信電視造成了影響。在去年下半年海信在全球電視市場鞏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後,近日消息指海信母公司海信集團出手收購斯洛維尼亞的家電廠商Gorenje,此舉將幫助它進軍歐洲市場。
  • 中國企業 26 億美元收購仙童半導體遭拒絕
    美國仙童半導體公司本周四拒絕了中國國有企業26億美元(約170億元人民幣)的收購要約,因為它擔心交易會被美國監管機構阻撓。最終仙童選擇了美國競爭對手安森美半導體(ON Semiconductor),它的出價比中國企業低。
  • 摩拜被美團「低價」收購 共享單車併購背後有何玄機
    雖然雙方並未公布具體的收購金額,不過據多個信源的數據,摩拜的身價並不高。據悉,美團此次以27億美元的作價收購摩拜,包括65%的現金和35%的美團股票,其中3.2億元作為未來流動性補充,同時承擔摩拜約10億美元的債務。實際上,在摩拜上一輪融資前,其估值為26億美元;在融資1億美元後,其估值已經到了36.7億美元。  在此次交易後,有人認為摩拜是被「賤賣」了。
  • 日本新生銀行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來襲!斥資約5億美元收購紐西蘭UDC
    來源:英為財情Investing.com英為財情Investing.com – 周二,日本新生銀行(T:8303)宣布將收購紐西蘭最大的非銀行金融機構UDC Finance。如果交易成功,這將是新生銀行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收購。
  • 戴爾收購EMC創科技史最大併購 670億買來內憂外患?
    此次能夠以670億美元的天價出售給戴爾,可以說EMC的一種幸運。  4.戴爾欲求變身企業服務提供商,EMC能夠為戴爾實現互補  正如前所說,戴爾的轉型方向是朝著」企業計算機服務提供商「邁進,此番戴爾收購EMC似乎是一個理想的選擇。EMC的這些服務對於轉型中的戴爾來說有著很強的互補性。
  • 35年收購26家企業,被賽默飛115億美元併購的凱傑生物是一家什麼企業?
    2020年3月3日,德國分子診斷開發商凱傑生物(QIAGEN)被儀器巨頭賽默飛世爾科技以115億美元收購。該項交易是今年迄今為止宣布的金額最大的醫療行業收購,凱傑生物股價因此上漲了20.7%。凱傑生物在超過25個國家設有35多個辦事處,2019年全球收入為15.26億美元。凱傑生物在1996年、1997年分別在美國納斯達克與德國法蘭克福上市。2019年4月GEN網站發布的「2018年全球十大測序巨頭」榜單中,賽默飛世爾和凱傑生物分列第二、第六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