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演及其背景
影片導演大衛·芬奇被稱為「通俗的」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芬奇熱衷於進行懸疑犯罪類電影的拍攝,而在將人物陷入犯罪這一極端行為模式中時,芬奇便會挖掘其案件中隱藏的社會、宗教或心理動因, 留給觀眾思考的餘地,如《七宗罪》。在根據吉莉安·弗琳同名小說改編而成的《消失的愛人》 中,芬奇通過對一個帶有暗黑意味的懸疑故事緊湊、張弛有度地敘述,讓觀眾窺見主人公觸3驚心行為背後的犯罪心理,對於這部電影,我們有必要從犯罪心理分析的方面進行解讀。
劇情簡介
尼克·鄧恩和妻子艾米是一對眾人眼中的「完美夫妻」。尼克外型英俊挺拔,是個社區大學的作文課講師,頗富魅力。艾米則享有哈佛大學高學歷,為父母所寫的知名童書之主角,以美豔、優雅、智慧的形象為人所知。 兩人結婚五周年紀念日當天,尼克發現艾米失蹤,而家中茶几被打破。為了找出妻子艾米,尼克聽從警方建議召開記者會並發出協尋公告,深入搜索。警方鑑識中心在廚房中驗出了大量艾米的血跡,而且有人試圖把它擦拭乾淨,刑警朗妲警官也覺得非常可疑。 此事件發展在媒體的高度關注之下,尼克被挖出了婚外情、失業,加上還有理賠金被提高的保單、尼克積欠的11萬美元的信用卡卡債、艾米的懷孕紀錄等,另一方面,負責偵查此案的女警找出了艾米所留下的筆記本,其中記載著兩人的生活細節,講述尼克由愛家好男人變為家暴男的經過。種種跡證都指向兇手就是尼克,尼克變成人人得而誅之的過街老鼠,甚至還有名嘴質疑尼克與自己的孿生妹妹瑪格(凱莉·庫恩飾)亂倫。 為了逃過控訴,尼克只好僱用「專辦殺妻案」的知名律師唐納德·博爾特,並聽從律師建議,決定接受高達一千萬人口收看的談話性節目的專訪,將自己的外遇事件公開,並向大眾懺悔,試圖扭轉大眾印象。節目播出後,輿論開始同情尼克。 在唐納德的建議之下,尼克找了艾米的前男友們洽詢,她高中時代青梅竹馬的德西·科林斯(尼爾·派屈克·哈裡斯飾),對尼克更是嗤之以鼻。尼克幾乎被認定就是兇手了。 其實艾米是自己逃走了,她把家偽裝成「命案現場」,讓大家以為自己被丈夫所殺,她沒有懷孕,而是盜用了懷孕的朋友的尿液拿去檢測。艾米逃走後,認識一個出租房的鄰居少女,但鄰居少女發現艾米攜帶很多現金,夥同男友搶劫了艾米。此時一文不名的艾米只好向高中同學德西尋求幫助。其實德西是個痴心男子漢,從高中起就一直追求她,甚至到她結婚後兩人都有信件來往,所以德西爽快地答應了,德西把她安頓在湖邊的別墅。艾米在電視上看到尼克向大眾的懺悔後決定回去找尼克,但別墅內外有很多監視器,艾米就在鏡頭下演戲,顯得好像自己是被綁架了,想要逃出去,又引誘德西跟自己做愛,趁他盡興時用刀將他刎頸殺死。 艾米滿身是血地回到尼克的家,向記者和警方表示自己被德西綁架並強姦了,出於自衛殺死了德西,而之所以消失完全是被該死的德西綁票並禁錮了。儘管尼克想要告訴大眾艾米是個殺人犯、控制狂、神經病,但朗妲警探與律師唐納德都愛莫能助,最後艾米盜取了尼克的精液,令自己懷上了尼克的孩子,尼克再也脫不了身,過著被艾米控制與算計的生活。

艾米心理分析
心理學認為,人的童年遭遇,尤其是精神方面的傷害,往往會對其成人以後的不良行為有著深遠的影響。早期的心理創傷會直接作用於人的腦發育與認知發展,影響其情緒管理能力,嚴重者還會導致創傷後應激障礙、反應性依戀障礙,甚至是注意缺陷多動障礙等精神障礙問題。
《消失的愛人》中,主人公艾米童年所受到的創傷以及其成人後的社會性發展後果直接導致了她在電影之中對尼克等人的所作所為。在艾米的童年,她身上實際上存在著兩個艾米,一個是真實的艾米,一個則是她父母蘭德和瑪麗貝思理想中的艾米, 也就漫畫《了不起的艾米》的主人公。在艾米與尼克第一次約會時艾米告訴尼克自己是《了不起的艾米》的原型。從艾米的闡述中,似乎她本人是漫畫形象存在的基礎,而事實上,她本人在漫畫形象面前才是那個被動的、 被塑造的對象。艾米的父母要求艾米處處吻合漫畫艾米的所作所為,最終成為一個大眾偶像、「美國甜心」式人物,幫助他們促進漫畫的銷售。但是與漫畫人物更能隨著主創的主觀意進行修改不同,艾米是擁有自我意志以及天賦上的限制的,她受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而無法複製漫畫人物艾米的人生。如漫畫中的艾米養狗並且是她的親切夥伴,漫畫中有大量人與狗之間的互動內容,但現實中艾米卻沒有過養狗的經歷和相關情感。又如在漫畫中,艾米是一個會拉大提的優雅女孩、音樂神童,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艾米學大提琴到十歲就放棄了 久而久之,艾米勢必會產生對自我的厭惡,以及對父母對她無所不在的控制的高度憎恨。對此,尼克敏銳地意識到不妥,並直接表示:「我很喜歡你的父母,但他們可能真的很差勁。」相對於艾米而言,尼克擁有更為健康的成長環境,他看出了艾米的父母剽竊了艾米應有的童年,並對其進行包裝之後兜售給大眾,為了盈利而絲毫不顧及女兒的感受。艾米自 己則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中,一方面她也認同尼克的說法,感到自己和漫畫中的艾米一樣, 都是父母根據自己的喜好創造出來的迎合消費者的商品;但另一方面,她又在長期的被塑造中認了這種塑造,迎合,甚至是享受這種身份定位,因為大量《了不起的艾米》的讀者都對她表示了崇拜,滿足了她的虛榮心。因此,在尼克對艾米表示出同情以後,艾米並沒有就這個話題繼續展開,從而實現和尼克的交心, 她對本應是最親近之人的尼克也關閉了部分心門。而在艾米成年之後,她對父母曾經施加給她的控制的複雜態度,延續到了她對婚姻生活的態度中。誠然,尼克本身有著不可否認的缺點,但是即使尼克是一個完美的男性,艾米和尼克的這段婚姻也很難走向一個幸福的結局。艾米對父母的操縱是既厭惡又喜愛的,於是在她和尼克結婚之後,她選擇讓自己來成為控制者,讓尼克來做一個被控制者。他們在每個結婚紀念日進行的尋寶遊戲就是艾米對尼克進行操控的一種表現。而當艾米發現尋寶遊戲對於拴住尼克的心態虛弱無力後,她就採取了一種更為極端的方式———策劃了自己的「消失」 對於艾米來說,這一次疑似他殺的失蹤案就是一個更大型的、 後果更嚴重的尋寶遊戲, 它折磨的對象依然是尼克。只是艾米的計劃出現了紕漏, 使她落入德西之手。 而德西則因為艾米的逃亡而在和艾米的這段關係處於優勢地位,他囚禁、監視艾米。艾米從一個「 愛人」又一次成為一件被塑造的玩物,成為一個沒有自主能力的金髮嬌娃,於是艾米毫不猶豫地殺死了德西以擺脫這種被控制地位。

正是這種巨大的童年創傷導致艾米在人格傷的巨大分裂,而這種巨大人格分裂導致艾米的犯罪 弗洛伊德在創建精神分析學說時, 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重要概念。在弗洛伊德看來, 人類的行為都是內心活動合力下的結果,欲望是行為的驅動力,而理智和良心則是行為的約束力。 其中本我完全處於潛意識中, 包括如動機、 本能和需求這些平時被壓抑住的內容, 而超我和自 我則部分處於意識, 部分處於潛意識中, 超我與社會期待有關, 人會在超我的作用下對行為產生負罪感。 而自我則是人在考量了社會各方面因素後, 在本我和超我之間取得平衡的那個呈現在公眾面前的自己。 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下, 三種人格的角力也會發生改變, 導致人採取不同的生活方式, 表現出不同的價值取向。 《消失的愛人》中,艾米表現出來的自我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前述的《了不起的艾米》。這個自我遭到了她自己的排斥,對尼克的坦白便是她這種抗拒心理的體現。 但是在和尼克的交往中,艾米又忍不住進行了另外一種人格的表演,即大膽活潑,勇於追求自己想要的人生的艾米。這讓尼克十分驚喜,以為自己看到了一個真實的艾米,並將艾米的這種敞開心扉當成是艾米對他的愛。而事實上,這都不是艾米的本我。在和尼克結婚之後,夫婦二人都逐漸在日益疲倦的婚姻中放棄了表演,尼克在失去了男性時尚雜誌編輯的職業以後日益懶散無趣,甚至因為精神空虛開始了出軌。而那個知性風趣的艾米也一去不復返,變得越來越陰鷙,難以捉摸,讓尼克想「敲開她的腦袋看看她在想什麼」。

事實上,從之前艾米的幾次害得男方身敗名裂的戀愛中,艾米的本我可見一斑,即她有著高度自私的內心, 當發現形勢不利於自己時,她有著利用性別優勢陷害他人的動機與欲望。但由於艾米長期以來對這一本我的抑制,以至於無論是尼克抑或是德西,都沒有發現這一點, 而認為她對於自己是「無害」的。唯一敏銳地感覺到艾米虛偽的恰恰是兩位對艾米沒有性需求的女性,一位是始終感覺艾米不對勁,勸弟弟疏遠她的尼克的姐姐; 另一位則是身處底層,與艾米同樣住在廉租房的搶劫犯小情侶中的女性,僅從電視上寥寥幾個鏡頭,那位女性就對男友說艾米是一個工於心計的人。在綜觀全部劇情後, 艾米自私虛偽的面目暴露無遺,人們往往會誤會,在艾米的人格較量過程中, 她的自我絕大多數情況下都做出了偏向本我的裁決,而事實上,艾米正是因為幾乎沒有我行我素過,才欺騙了幾乎所有人。 因此,艾米的忍耐力極強,是超我使得艾米不斷地顧全大局,步步為營,最終得計。 總而言之,艾米是一個某種程度的心理變態,一個未能成功整合和轉化陰影的人,對於這樣一個人,她做出任何過激的舉動都不會令人感到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