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完全從女性角度出發來描繪驚悚故事會怎麼樣?大概就是像《消失的愛人》這樣。
在這個故事中,說的好聽一點,女主「懲罰」了兩個人。丈夫和備胎。不可否認,女主是一個壞人。她冷酷,虛榮,控制欲極強,還偏偏智商極高。但這不是故事的重點。故事的重點是女人對於一直處於強權地位的男人的反抗。故事的亮點就此展開。男人對於女性的套路有很多,大家看過的也很多。但是如果遇到了一個強勢的女人,她開始了反抗,會不會很有看點?
故事顛覆了以往「女人迎合男人的」傳統觀點。男人喜歡什麼樣的女人,於是女人就要變成什麼樣,來獲得男人的歡心。女主在一開始為了得到男主也這麼偽裝過。但是婚後就恢復了常態。這使得丈夫很受傷。那麼這是誰問題呢?迎合男人的女人,還是享受迎合的愚蠢男人?故事並未明言。女主和丈夫的日子每況愈下,到了離婚邊緣,於是女主開始懲罰男主——這是一個高智商、冷血、絕對自私的人,她的懲罰因此也與眾不同。
女主和備胎的關係又不相同,備胎覺得自己為女主付出了這麼多,所以自己應該得到女主的青睞,讓女主主動投懷送抱。為此,備胎不惜使用暴力,他想要囚禁女主,把她像洋娃娃一樣養起來。說起來這不是愛,這只是一種佔有欲。他想要佔有女主,就像得到某種戰利品一樣。最後備胎得到的是女主的懲罰。
其實這兩件事都很有代表性。女主和丈夫的關係代表了「愛情」,和備胎之間的關係則代表了「控制」。但是無論哪一種關係,到了最後都不是牢固的,都會變質甚至崩塌,發展到不可收拾。這就是同名小說作者安弗林對男女關係的一種探討。從小說的角度,「這就是才華」應該是一句恰如其分的評價。能夠將這種對人生事物的理解領悟融入到一個驚險故事中,而這個故事又如此流暢自洽、引人入勝,「這就是才華」。這部小說明顯優於作者第二部小說《暗處》,更優於第一部《利器》。
至於電影方面,格調仍是大衛芬奇的那種陰沉、不露聲色的格調,與這個故事本身色彩契合度很高。大衛芬奇幾乎照搬了原著小說中的主要情節,讓人不得不佩服,小說中的千頭萬緒竟然整理得如此清楚,不顯拖沓,不流於平淡,讓我們站在新的角度,對婚姻有了另外的一種認識。讓觀眾有了很多自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