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VS上帝:誰通往終極真理?
到底是誰創造了這個世界?有神論者的答案比無神論者來得簡單多了:上帝或者其他神。在沒有任何人能親眼目睹到世界本源的前提條件下,這個回答要比很多科學理論都顯得有力量。
但是,在人類通往真理的道路上,這類答案很難讓很多科學家們滿意。因此,儘管爭論重重,各種假說都不盡人意,依然有更多的鬥士站出來否定上帝。霍金,就是目前看來最重磅的一位。
霍金在早年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並沒有糾纏於世界本源的問題,可在他的晚年,他毅然提出「世界不依賴於上帝存在」的理論。他為何要提出這種說法?是老生常談還是噱頭,抑或是嚴肅的理論結論?為何在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上帝仍然雄踞他的寶座?
《環球》雜誌邀請了幾位科學家一起來探討霍金的「上帝現象」,看看其中的究竟。
否定上帝的理論同樣也有爭議
中國科學院 理論物理所 李淼
愛因斯坦說過一句物理學界耳熟能詳的名言:「最不可理解的事情是這個世界竟然是可以理解的」。霍金和他的合作者莫迪納(Mlodinow)在他們合寫的《大設計》中想傳達的是這個信息。
現代科學認為自然界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一切都遵循規律,即定律。近代科學則開始於16世紀,到了今天,我們幾乎可以解釋一切現象——當然這不等於預言一切,因為預言複雜的事情需要極大的計算能力。換言之,不存在物理學意義上的奇蹟,一切都必須遵循我們已經發現的物理學定律。
物理學發展到今天,已經到了提問一些「終極問題」的時候了。例如,我們知道物理世界一切現象都能還原為基本相互作用,只存在四種基本相互作用,萬有引力就是其中一種。我們開始問,這四種基本相互作用是怎麼來的?有沒有更加基本的規律將它們統一起來(就像19世紀物理學家發現電、磁和光是同一種現象一樣)?霍金在這本被媒體炒作得很厲害的書中認為,我們已經找到了答案,所有這些相互作用都被超弦理論(又叫M理論)統一起來了。
天文學界和物理學界也基本一致同意我們的宇宙起源於137億年前的一次大爆炸。我們同樣開始問關於宇宙的終極問題,例如,宇宙大爆炸之前有沒有時間?宇宙大爆炸是怎麼來的?除了我們可以觀測到的宇宙還存在不存在其他宇宙?
霍金認為,已有的觀測已經證實大爆炸起源於一種更加激烈的膨脹,宇宙學中叫做暴漲。在宇宙的暴漲過程中,宇宙中幾乎什麼也沒有,但宇宙從看不見的微觀尺度以指數的方式飛快地膨脹到宏觀尺度,然後開始有了一團炙熱氣體。當然,這個暴漲論是時下最時髦的理論,但客觀地說我們不能同意霍金。
既然大爆炸之前可能還存在一個極短極短的暴漲時期,那麼暴漲時期之前還有沒有宇宙?有兩種可能,一種就像古希臘哲學家亞裡斯多德說的那樣,時間無始無終,另一種觀點是,上帝創造了世界,在此之前沒有時間。當然,有人會問,上帝創造世界之前是什麼?有人開玩笑道,那時上帝在為問這個問題的人準備的地獄。
現代宇宙學雖然已經發展到可以問這個問題的時候,但還沒有給出確定的答案。霍金自己認為,在暴漲之前沒有時間,只有類似燒開水時我們看到的漲落,宇宙就像開水中的氣泡一樣。他認為他的理論預言多元宇宙,即在我們之外還存在其他宇宙,這些宇宙都是氣泡。不同的宇宙裡物理學規律不同,他認為這和超弦理論的預言是一致的。沒有上帝,一切產生於起起伏伏的漲落。
我在另一個場合說過,弦理論中的多元宇宙概念還處於爭議階段,不是所有專家都相信。而霍金的氣泡理論更加有爭議,要解決這些爭議,理論研究者們還需要很長時間去理解理論問題,而實驗家們要像霍金說的那樣,去尋找霍金理論的預言。
上帝在霍金的書中不是一個主要話題。但他覺得存在很多很多種不同的宇宙,人類只是偶然出現在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宇宙中,從而我們不需要上帝來為我們解決終極問題。排除上帝,是引起媒體關注的主要原因。
否定上帝:霍金的新老生常談
上海交通大學 科學史系 江曉原
霍金最近發表了——也可能是他授權發表,甚至可能是「被發表」——相當多的聽起來有點聳人聽聞的言論,引起了媒體的極大興趣。要恰當評論他的這些言論,需要注意到某些相關背景。最重要的一個背景是:霍金已經成為當代社會的一個神話。
所以,任何以他的名義對外界發表的隻言片語,不管是真知灼見,還是老生常談,都會被媒體披露和報導,並吸引公眾相當程度的注意力。而當霍金談論的某些事物不是公眾日常熟悉的事物時,很多人懾於霍金神話般的大名,就會將他的哪怕只是老生常談也誤認為是全新的真知灼見。
霍金最近言論中對於上帝的看法,恰好屬於這種情形。
霍金宣稱,我們人類,以及整個宇宙,都可以是自發創生的,「不必要祈求上帝去點燃導火索使宇宙運行」,而據說他先前是相信上帝創造宇宙之說的。
科學家認為不需要上帝來創造宇宙,這聽起來當然很「唯物主義」;但是確實有許多科學家相信上帝的存在,相信上帝創造了宇宙或推動了宇宙的運行,他們也同樣做出了偉大的科學貢獻——牛頓就是典型的例子。「上帝去點燃導火索使宇宙運行」其實就是以前牛頓所說的「第一推動」。
這種狀況對於大部分西方科學家來說,並不會造成困擾。因為在具體的科學研究過程中,科學家研究的對象是已經存在著的宇宙(自然界),研究其中的現象和規律,至於「宇宙從何而來」這個問題,可以被擱置在無限遠處。
正如伽利略認識到「宇宙這部大書是用數學語言寫成的」,但寫這書的仍然可以是上帝;伽利略做出了偉大的科學發現,但他本人仍然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他的兩個女兒都當了修女。雖然教會冤枉過伽利略,但最終也給他平反昭雪了。科學和宗教之間,其實遠不像我們以前所想像的那樣水火不相容。有時它們的關係還相當融洽。
霍金自己改變觀點,對於霍金本人來說當然是新鮮的事情,但對於「上帝是否創造了宇宙」這個問題,其實是老生常談。因為他的前後兩種觀點,都是別人早就反覆陳述和討論過的。霍金只是改變了他的選擇——有點像原來是甲球隊的擁躉,現在改為當乙球隊的粉絲了。當然,一個著名粉絲的「叛變」也會引人注目。
反對者和質疑者的聲音
陳嘉
霍金在其新書《大設計》裡,宣稱「哲學已死」,「宇宙的誕生不需要上帝」。一語既出,舉世譁然。英國各大媒體的書評欄目裡,學術界許多有宗教信仰的科學家們紛紛抗議,可謂是一石激起千層浪。
在一般人看來,科學與上帝是不能共存的,但實際上,在很多國家裡,科學家同樣保有對上帝的堅定信仰,特別是在認識世界的本源這一根本問題上,上帝在社會心理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霍金在他的新書問世之前,並沒有明確地否認上帝,更沒有徹底拒絕牛頓所支持的「上帝設計了這個世界」一說。但是這本新書的問世,改變了這一切。
霍金認為,宇宙的起源是可以用一種超弦理論來解釋,也就是通常所說的M理論。他表示,對於牛頓的質疑起源於1992年對於圍繞一顆恆星的行星的觀測——這顆行星幾乎看上去跟地球沒什麼兩樣,過於普通,所以我們的世界並不是上帝特別設計出來的。
反對者:是一種傲慢
Open大學物理系榮譽教授,高能物理學家羅塞爾·斯丹德(Russell Stannard)在《觀察家報》說:霍金的思想是一個科學主義的典型例子。科學主義者通常認為,科學是通往認知的唯一途徑,我們將完全理解所有事情,「這種說法是胡說八道,而且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說法,這使得科學家變得極其傲慢。宇宙因為M理論而自發生成,那麼M理論又從哪裡來的呢?為什麼這些智慧的物理定律會存在?」
英國前皇家學院院長、牛津大學林肯學院藥理學教授雷迪·格瑞菲爾德(Lady Greenfield)批評霍金沾沾自喜,宣稱科學可以得到所有答案。「科學總容易自滿。法拉第曾說:『如果有人知道他是對的,這是沒有其他較之更可怕的事情。』這句話是很好的註解。我們需要保持科學的好奇心與開放性,而不是自滿與傲慢。自滿與傲慢會使我們攻擊通過其他途徑得到真相與更大問題的人們。」
她也批評霍金對於哲學的評論。「科學家有自己的職責。如果他們想要大眾來懂得他們工作的價值,想要讓科學在更廣泛的社會與道德範圍內存在,他們的職責便是將此以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解釋。對整個學術圈泛泛而談的言論是危險的。」
「所有科學都是暫時正確的,所以宣稱所有事情都有一個確定答案太過強硬。如果年輕人認為他們如果想要成為科學家,必須是一個無神論者,這將是非常恥辱的事情。很多科學家,比如基因科學家科林,都是基督教徒。」
霍金對此的回應是:那種威脅要控告皇家學院的人,不是我心目中的院長(雷迪曾宣稱受到種族歧視,要控告皇家學院)。
被霍金判了學術死刑的哲學研究者們,也紛紛發表不滿的言論。劍橋大學耶穌學院科學與人類道德項目主管強恩·科威爾(John Cornwell)在《每日電訊報》上說:霍金稱宇宙並不需上帝來點亮藍圖,推動前進。而理智的神學家認為,上帝與宇宙中其他物質並不互斥。因此他們也不認為上帝是一個按了按鈕,而使萬物運轉的人。他們並不相信有一個霍金所稱的「上帝」。但霍金宣稱,由於「未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步伐」,哲學已死。這種斷言很不公平。霍金自己的學校(指劍橋大學)便有著一個優秀的科學歷史哲學系,這裡的人們正努力研究,使該學科與理論物理並肩行進達數十年之久。劍橋大學的法羅迪(Faraday)研究中心也正研究哲學與神學對科學的影響。我是不是也該說,霍金並沒有趕上哲學與科學發展的步伐?
懷疑者:M理論也有缺陷
一些科學家雖然不認同宗教,卻也對霍金一味推崇M理論表示不滿。倫敦大學皇后瑪麗學院歷史系高級講師湯姆斯·迪克森(Thomas Dixon)在BBC新聞網說,歷史上思想家們總試圖調和科學與宗教之間的矛盾,科學與宗教有著緊密卻矛盾的關係,正如兄弟姐妹或者配偶之間的關係。他們共享著對這個美妙世界的好奇心,也共同擁有找出其原因的渴望之情。這種情感與智力上的渴望將比霍金的M理論更長久。那些真正擁有科學態度的人,也許最好聽聽赫胥黎臨終前最後作品中的疑問:對於語言暫時無法完整表達的事情,是不是最好保持沉默?腦海深處迴旋著的未知事物是否還有無限可能?
《經濟學人》的書評則更為辛辣:雖然作者在第一頁便宣稱:「哲學已死」,他卻把自己當成了哲學家,宣布應該由科學家來回答三個基本問題:為什麼有而非無?為什麼我們存在?為什麼是這個定理而不是其他的?
「這些言論與現代哲學很難作比,因為在宣布哲學已死之後,作者又對一個哲學的自然法則概念的分析表示贊同。他認為這個問題比最初所思考的要更微妙。確實有很多問題比作者們思考的要更微妙。霍金與莫迪納把哲學問題看成閒來無事喝茶時的消遣了」。
書評者同時認為,《大設計》的創新之處在於用量子力學解釋宇宙。「宇宙並不是單純存在或者是一段歷史,而是各種可能的宇宙同時存在。」「通過觀察我們創造了歷史,而不是歷史創造了我們。」這些令人驚嘆的想法已經超過任何人類所及的實驗測試,但不幸的是作者在誤導讀者。量子力學只在亞原子世界裡被證明過,但作者的解釋與推論尚未經過任何關鍵實驗,甚至不清楚是否可能經過試驗驗證。
書評在最後表示:哲學曾經在找到任何有效證據前,便提出超前的不可思議的理論。也許霍金與莫迪納正在科學領域這麼嘗試。他們確實改變了哲學的地位,不過不是他們想達到的那種。
雖然各種媒體的言論看似對霍金不利,但英國媒體素來有嘲諷的傳統,公開為新書唱讚歌並不多見。是否贊成霍金的言論,還需要自己身體力行去閱讀、理解與思考。否定人們心中的上帝,並不是霍金和他的合作者用一本書就可以辦到的事情,他們必須要面對更多嚴肅的思考和質疑,在這方面,他們任重而道遠。
上帝是人們的權宜之計
北京天文館 朱進
如果不把問題的答案直接歸於上帝,宇宙的起源和生命的起源永遠是最吸引人的終極話題。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霍金在最近為探索頻道專門做的片子以及他和美國物理學家雷納德·莫迪納(Leonard Mlodinow)合著的《大設計》一書中,再次討論了這些問題,並且給出了對這些問題的明確看法。
在科學發展的早期,人們對於大千宇宙中各種各樣的現象還缺乏足夠的認識,對於客觀規律的認識也遠沒有達到現在的水平。因此,從宗教的概念出發引入神或者上帝來解釋人們所不能完全理解的一切,不失為避免把頭腦想炸的一個最輕鬆簡單的權宜之計。
在最近的幾百年裡,科學技術得到了飛速的發展。在天文學領域,望遠鏡等觀測手段和新技術的出現,帶來了大批新的發現,從而又提出了許多新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推動了數學和物理學等自然科學基礎學科的發展,它們又反過來推動了天文學本身的不斷深化。
宇宙學的最新成果使得我們已經可以非常好地解釋宇宙的起源和演化。宇宙中大尺度上事物的運動遵循著非常簡單的物理規律。某些科學家追求的大統一理論,則致力於尋求宇宙中最基本的可以解釋所有情況的物理規律。按照霍金和他的合作者的理念,科學的發展將使我們最終發現可以解釋一切的最本質的物理定律。到那時,人們將沒有任何必要引入神或者上帝這樣額外的虛擬力量來處理我們無法解釋的觀測現象。
與直接給出確切的不容置疑的定論的宗教相比,科學本身更加注重觀測事實和邏輯推理,強調科學本身的不斷深入和不斷完善。宗教與科學的較量無疑會受到我們無法解釋的現象與我們所了解的客觀規律之間的此消彼長的影響。隨著認識的深入,人們會發現更多的新的觀測現象。那些用現有理論無法解釋的現象將會推動理論的發展,新的理論將解釋以前的觀測現象,並提出在觀測方面的預期。通過觀測,那些不正確的理論將被淘汰,而最終保留下來的理論則是我們對客觀規律的一個很好的理解。隨著人們對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可以預期科學將越來越得到大家的信任。
近年來在國內學術界對於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看上去解釋不了的現象,雖然沒有引入宗教,但有的人採用的自圓其說的做法是引入外星人。其實更加仔細的研究表明其中絕大部分完全用我們已經知道的普通的原因就可以解釋。
這裡必須指出的是,近期媒體上對於霍金言論的表述,其中有些並非他的原意,有些甚至是誤解。比如有媒體報導霍金說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而人類要想繼續存活只能移民外星球,這個消息我實在找不到原始的出處。
來源:2010年10月16日出版的《環球》雜誌 第20期
《環球》雜誌授權使用,其他媒體如需轉載,請與本刊聯繫
(責任編輯:高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