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拉面上看到一隻大蟲子,你會怎麼辦?
可能馬上喊經理過來處理,拍照發到網上,甚至想打給黃金眼1818之類的民生節目投訴。但是在日本的一家網紅餐廳,蟲子不是湊巧掉到碗子裡,而是專門放上去的。因為這家餐廳的特色菜就是蟋蟀拉麵。
這家餐廳叫Antcicada,是一家人氣急升的昆蟲主題餐廳,主理人是日本有名的昆蟲料理研究家篠原祐太。
年初,他的團隊通過網上眾籌,成功籌得資金,開設了這家昆蟲餐廳。
女星長澤雅美也因為對昆蟲好奇,由節目組請他來推薦昆蟲食品。
據他介紹,這碗蟋蟀拉麵可不是放只蟲子上去這麼簡單,而是在每個部分都加入了蟋蟀。
重中之重的拉麵,在小麥粉裡加入了磨成粉末的蟋蟀;湯底不是豬骨或是海鮮,而是蟋蟀湯底;日式拉麵放在碗底裡的「著味」,一般是味噌或是醬油,而這次用蟋蟀替代大豆,製成新的蟋蟀醬油;臨上桌前撒在拉面上的「脂」,也從豬板油換成了蟋蟀。
一碗蟋蟀拉麵要用到近100隻蟋蟀,裡裡外外都是蟋蟀的精華。
一大碗由蟋蟀組成的拉麵,味道會不會很奇怪?
雖然現場嘉賓都在慘叫,長澤雅美卻表示湯底沒有蟲子的臭味,反而非常鮮美,嘗起來像蝦子熬成的海鮮湯。
麵條也很好吃,軟軟糥糥,有股特別的香氣。
連放在麵條上的完整蟋蟀,她也在多角度的品鑑之後一口吞下,露出真香的感嘆!
據篠原祐太解釋,這些日本國產蟋蟀,從小吃小麥長大,所以嘗起來不苦,反而會有一股穀物的清香。
被大家稱為甜心的麻醬敢於挑戰昆蟲食物,實在意外,尤其是她夾著蟋蟀「鑑賞」的時候,大家都猛抽一口氣了。
不過,另一位日本女星荒川真衣對昆蟲的喜愛,就遠在麻醬之上。因為她不僅喜歡吃昆蟲,她還自己養蟲子、做蟲子料理,如果你順手打開她的社交帳號,也是滿屏的蟲蟲蟲蟲蟲……
荒川真衣是一名模特、演員,長相甜美的她之所以受到注目,緣於她在社交平臺分享的獨特照片:幾乎每張照片裡,都會有昆蟲的出現。
她沒有被蟲子嚇得花容失色,反而親吻蟲子、把蟲子放到臉上,或是湊到嘴邊。美女與昆蟲的組合,帶來一種野性的美感。
而且,別懷疑她是用模型擺拍,因為她隨時張口就吃,平時她還會自製昆蟲料理,放到網上與網友分享。
甚至,為了得到第一手新鮮食材,她還在家養蟲子。看著滿處亂爬的蟲子,看這熟練的動作、充滿愛意的撫摸,青年君必須忍著雞皮疙瘩給她寫個「服」字!
養的蟲子多了,她又養起了爬蟲類小動物,和她一起消滅蟲子。青年君必須再忍著頭皮發麻,給她寫個「服」字!
在節目中,她還向主持們推薦了幾款昆蟲美食,帶大家領略昆蟲食物的美好之處。
下面這個飯糰,起到畫龍點晴作用的黑色物體既不是豆豉,也不是咖啡豆或黑豆,而是蠶蛹。
不懂行的人會在養蠶過程中將蠶蛹扔掉,懂行的才知道它小小的身體裡,蘊藏著大大的營養。懂行的養蠶女工們,就發明了這道獨家美食。
這個看上去像外星生物培養瓶的東西,則是另一特殊飲品桂花蟬釀酒。據荒川表示,「它喝起來像青蘋果或是洋梨」,她曾倒給不知情的朋友喝,對方表示「這不就是蘋果酒嗎?」
但願她的夢裡不會有蟲子亂舞。
註:桂花蟬目前在我國可以食用,但是符合養殖條件的地方少,市面上流通的桂花蟬多是外國進口,資質未必符合,存在一定的衛生風險,因此不建議大家食用。
荒川自家養的蟋蟀,當然也值得製作一道美食。蟋蟀曲奇,蛋白質與澱粉的共舞,為身體帶來充沛的營養。
雖然看上去像蟑螂掉進烤箱裡,逃不出來只好跟著曲奇一起被烤熟。實際上,這道美食的作案手段相當兇殘,需要把蟋蟀活生生地按在麵粉裡,斷氣後馬上放進烤箱,用熱度記錄蟋蟀最後的慘狀。
看過以上的分享,相信大家都能感受到荒川對昆蟲的拳拳愛意了。那她又是如何與昆蟲結緣的呢?
荒川表示,遠在進入演藝圈之前,有一次她逛寵物店,在裡面買了一份蟋蟀零食。她一吃難忘,從此迷上了昆蟲。
這麼多年來,她品嘗過50多種昆蟲,感受到昆蟲世界的千般口感。回顧這段充滿愛的回憶,她發出了「蟲子們真的太可愛了,可愛到想要吃掉,讓它們活在我的身體裡」的感慨。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到昆蟲的好處,她開始在社交平臺上發照片和影片,分享昆蟲知識。
看到荒川做的昆蟲美食,大家有沒有興趣嘗試一下呢?也許你會覺得,不了不了,火鍋烤肉炸雞不香嗎,我幹嘛要吃這個?
實際上,也許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吃。地球正面臨著人口膨脹、糧食短缺等問題,作為蛋白質主要來源的豬牛羊的生長周期又長。為了能餵飽大家的肚子,專家們預計在未來20年裡,昆蟲將逐漸成為人類攝取蛋白質的一大重要來源。
別看蟲子看上去小小一隻,又有著堅硬的外殼,其實按比例來算,它體內的蛋白質含量比豬、牛、雞、魚都還要高,蛋白質含量佔43%的蜜蜂,在蟲類已經算少了。現在重點研究的蟋蟀、蟬、黃粉蟲等都能達到60%~70%。
另外,昆蟲體積少,養殖所需空間比牛、羊等大型動物要少得多,飼料也很簡單,它們吃的大多是木頭、穀物甚至是糞便。繁殖數量更是驚人,一頭雌蟲的產卵數量可以達到幾百甚至上千,想想你家的蟑螂怎麼都殺不淨就知道。
除了蛋白質,蟲子還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部分蟲子還含有適合人體的酶、維生素、礦物質、胺基酸。因此早在幾千年前,中醫就有將部分蟲類入藥的傳統,現代保健品行業也有從事相關研發,從蟲類中提取營養製成保健品。
可見昆蟲作為「未來的食材」,將會越來越多地出現在餐桌上。
儘管說了這麼多,可能一些小夥伴提到吃蟲,第一時間想起的還是貝爺在野外生存時的各種硬核吃蟲畫面:
但如果將昆蟲變成其它形態,大家會不會比較容易接受呢?
美國在幾年前推出蟋蟀能量棒,將蟋蟀磨成粉末,混合堅果製成能量棒。一根能量棒包含約20隻蟋蟀的營養成分,外表也完全看不出差別,在健身房也可以帥氣地享用。
芬蘭在2017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蟋蟀麵包Sirkkaleip,由蟋蟀磨成粉末混合小麥粉製成。
看這鬆軟的質感,外表和普通麵包也沒有什麼差別,但是裡面用到了70多隻蟋蟀,佔到整個麵包的近三分之一,不知道味道是怎麼樣的呢。
荒川小姐姐也給大家推薦了一道蠶糞泡茶。
或許你會覺得這是一個有味道的建議,其實蠶糞是一道中藥,由來已久。在中醫學裡,它的正式名稱是蠶砂,被認為有祛風溼、活血止痛等功效。
這些看不出外形的昆蟲食物,感覺就可以普通地吃下去。如果感興趣的話,試試也無妨,說不定一嘗就大叫「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