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一十五上香,是古代先秦祭祀禮儀與宗教禮儀融合的結果。
先秦時期,每月的朔望即初一十五有祭祀的禮儀,漢代劉熙所著《釋名》一書記載「朔望祭曰殷奠,所用殷眾也」,即在初一、十五舉行大祭。但是先秦時期的朔望殷奠僅針對大夫以上階層,在逝者死後尚未下葬之前,若逢初一、十五則舉行重大的祭祀。畢沅解釋說:「朔奠謂未葬前,月朔大奠於殯宮。今若有新物,則其禮如朔之奠。大夫以上則朔望大奠,若士則朔而不望。」這一禮儀並沒有普及到全民,只針對中上等貴族,而且這種祭祀儀式中也沒有燒香禮儀。
而古代的燒香則是從漢代開始的,先秦時期有燔柴祭天的儀式,《爾雅·釋天》記載:「祭天曰燔柴。」鄭玄注曰:「既祭,積薪燒之。」唐代孔穎達進一步解釋:「積薪於壇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燔之,使氣達於天也。」燔柴祭天就是用柴火燔烤祭品(牲畜)發出的香菸進行祭祀,與後世的燒香儀式一樣,都強調利用煙火溝通天界與人間,從而達到向天神傳遞信息的目的。漢代以後,隨著香料的大量傳入,祭祀神明逐漸以焚燒香料替代焚燒牲畜,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燒香祭祀。而燒香禮儀隨即被初成的道教吸收,《三國志》記載東漢末年琅琊道士于吉「立精舍,燒香讀道書」,南陽張津,「鼓琴燒香,讀邪俗道書」。
到了魏晉時期,燒香更為普遍,而道經中也記載了燒香儀式,如《皇天上清金闕帝君靈書紫文上經》記載:「學仙者,開視靈文皆當起拜,盥手,燒香也。」經南北朝時期寇之謙改革,燒香求願成為天師道必修功課,而每月初一、十五又是道教重要的齋日,《無上秘要》卷九七對此記載「凡修七轉之道,每以月朔、十五日及八節之日齋戒」,所以初一、十五成為道教及男女信民燒香祭祀祖先的重要日子。朔望燒香祭祀祖先的禮儀由此得以形成。
佛教傳入中國後,吸收融合了大量道教的禮儀以適應中國,其中就包括了燒香的儀式。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上至皇室、下至平民百姓都多崇尚佛教,初一十五燒香的禮儀就更加深入人心,傳沿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