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文化,作為一個中國人,咱們都為中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文化感到自豪。雖我國古代曾有過四大發明,不過整體來講,古代的科學技術跟現在是沒法比的,過去的老百姓,有很多都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近乎每個人,都期待著能過上美好的生活。可是,現實是殘酷的,當這種期待無法得到滿足的時候,人們馬上會寄希望於迷信,作為心靈的慰藉。在此背景下,有很多在今天覺得很荒誕的說法,古代卻盛行一時。
不得不承認,古代文化有它的時代局限性,有很多說法早已被淘汰了,不過一些農村人,還是本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心態,對一些俗語深信不疑,比方說「男不得初一,女不得十五」。
這句話的字面意思就是,男孩最好不要初一出生,女孩最好不要十五出生。現今覺得,這就有點好笑了,不過對我們研究古人的生活習性和文化風俗,還是有一定的作用的。
古代人,做任何事都講究挑選黃道吉日,比方說:結婚的時候,要排八字挑選喜慶日子;做生意的人,店鋪開張的時候會專門請人擇吉日;連搬家,也要選個適合「入宅」的日子,請灶神,做儀式。更有甚者,為了讓孩子能夠有個好命,甚至還專門選擇好日子來剖腹產。事實上,這種「擇日」的觀念由來已久,人們對小孩的出生日期,是更為看重的。
有關於小孩子出生,這裡面的初一、十五,尤其正月初一、正月十五、五月初五、七月十五最為忌諱。
正月初一,是傳統文化中的春節,是最喜慶的日子。人們勞累了一年,正想在這幾天好好輕鬆一下,玩一下,過個輕鬆愉快的新年。假如這一天有小孩子出生,那麼大人馬上會很緊張、忙碌、甚至還要擔驚受怕。因此 ,古人覺得小孩子在這一天出生的話,長大會妨礙父母,換種說法,這叫「克父母」。
正月十五,是元宵節。自古便有元宵節賞花燈的習俗,賞燈是一種娛樂活動,假如這時候小孩子出生了,那麼大人肯定是賞不了燈的。由此,古代人就覺得,這個時候出生的孩子,是貪玩的孩子,不服管教的,今後很有可能成為逆子。如果是女孩子的話,那麼就是一個瘋丫頭。並且,古代男尊女卑的思想觀念很嚴重,一個瘋丫頭毫無疑問是不被世俗所接受的,因此 民間對正月十五出生的女孩子,很多人就狠心拋棄。
還有一個日子,五月初五,有句俗語說,「五月五日,生子不舉」,在全國各地都有這種說法,因為「五」的發音與「父、母」諧音,因此 好多人覺得,這一天出生的孩子會妨害父母,如果是兒子就克父,如果是女兒就克母。甚至一些地方,如山西一帶,好多人覺得整個五月出生的孩子都不吉利,而「五月初五」則更為嚴重。
至於七月十五,很多人都曉得這是傳統文化裡的鬼節。民間有種說法,「七月半,鬼門開」,這一天出生的孩子,易於沾染不乾淨的東西,對父母是大不利的。在山東一帶,甚至有種罵人的話,叫「你是七月十五生的!」
不得不承認,古人對於文化的傳承,有著卓越的貢獻,但與此同時由於時代的局限性,因此 古人的好多經驗之談,在目前來看都只不過封建的糟粕。就好比今天講的這句俗語,便是典型的封建迷信。因此 ,我們對於老祖宗的話,既要相信,但也不能盲目全信。
當然,我們也要理解古人,在那種惡劣的環境下,想活下來簡直太難了。當人找不到出路的時候,常常將生活中的不幸,怪罪在這些虛無縹緲的荒誕之言上,來告慰自己,以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事實上,像這樣的俗語,好多都已經失傳了,只有農村的一些老人才曉得。當中不乏飽含智慧的經典之作,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未經他人苦,莫勸人向善」、「窮不走親,富不還鄉」等。
要學習這些俗語的智慧,其實最好的辦法便是看書,假如你能認真地去體會書中為人處世的道理,那麼你的人生就會走得更順暢一些。
小俗語,大智慧,是對人世百態的匯總和提煉,縱有危言聳聽之嫌,但也有醍醐灌頂之效,對咱們往後的人生道路也有非常大的啟迪和幫助。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老祖宗的智慧,口耳相傳的民間智慧、俗語智慧。雖不見於史書,卻深得人心,反映的都是社會的現實。
《乾卦·象傳》說: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卦·象傳》說: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不就是天之晝夜不息地"運行",人當效法其精神,也要自強不息嗎?
同理,《乾卦·文言》說:"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幹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貞。」
乾卦之元,之亨,之利,之貞,作為象徵天之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則分別代表著仁、禮、義、智。這就是人與自然的相和、相融。
對普通人來說,《易經》其實是一部涵養福報的古籍,暗藏著更高深的智慧。
《易經》一共64卦,對應64個人生決策心法,針對不同的人生境遇,推演你的每一種選擇會產生什麼結果。
當你身處逆境時,《乾》《坤》兩卦告訴你高調做事,低調做人;
再如《小蓄》卦為你指引了如何進入高端社交圈子,拓展人脈資源;
與人交往時,《周易》表揚為主的方法,啟示你高情商說話的藝術。
它可以教會我們,要如何按規律辦事,做出正確選擇,如何把自己的日子過得風生水起,紅紅火火。
不管是儒家還是道家,都將《易經》奉為第一經典。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9塊錢,就是一場電影的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