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在用的報告小程序
寫文章、做研究、查資料【必備】
專家的大腦和新手的大腦會有什麼不同?近日,一項令人驚訝的研究發現,學習真的會令我們的大腦發生變化。
我們從小到大都在學習——不止是書本上深奧的數學原理,還學習吃飯、走路、唱歌等等。
最近的研究證實,當我們學習時,通過觀察我們的大腦和神經元活動變化,我們可以科學地說自己已經成為了「專家」。
來自冷泉港實驗室和CSHL的研究人員,以及來自不同大學的研究人員,包括Flatiron Institute、哥倫比亞大學和倫敦大學學院,選擇了老鼠來研究它們的大腦活動。
冷泉港實驗室位於美國紐約州長島上的冷泉港,被譽為世界生命科學聖地、"分子生物學搖籃",名列世界影響最大的十大研究學院榜首。在該研究所一共誕生了8位諾貝爾獎得主。
在這次研究過程中,科學家們對老鼠進行了感知決策任務的訓練,這些動物將接受一系列多感官刺激,然後以行為決斷這些信號是以高頻還是低頻發生的。如果它們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就會得到獎勵。
「我們同時記錄了數百個神經元的活動,並研究神經元在學習過程中做了什麼,」CSHL的副教授安妮·丘奇蘭德(Anne Churchland)說。
她還補充說,大多數關於決策的研究都是在動物被認為是「專家」的時候進行的,但是通過他們的研究跟蹤和測量了整個學習過程中的大腦神經元,見證了老鼠如何從新手變成專家。
這裡的「專家」並不僅僅指記憶或智力,也包括獲得更多知識。
這些變化反映在老鼠神經元的活動和細胞迴路的連接上。通過對老鼠的研究,他們發現,神經元對特定任務的反應變得更有選擇性,而且它們的反應比最初階段要快得多,也更直接。
丘奇蘭德說,這項研究的結果還表明,人類的大腦在學習和獲得專業知識時也會發生變化。此外,我們大腦中的細胞也會在我們成年後以特定的方式學習放電。
「我們發現成年老鼠的大腦確實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表明成年老鼠也有能力發現一個全新的環境。」丘奇蘭德說。
被偷走的愛因斯坦大腦
以該研究的說法,想必,愛因斯坦的大腦真的和普通人不同了。之前還有一位普林斯頓醫院的首席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Thomas Harvey),為了研究愛因斯坦這位天才的大腦,未經他家人的同意就偷偷在屍檢時取走了大腦,還切成了240塊進行研究。
神經學家瑪麗安·戴蒙在研究過愛因斯坦的大腦切片後發表了一篇論文,稱在左腦39區角回處,愛因斯坦的「神經膠質細胞:神經元之比」特別高,平均比另外11顆男性大腦多出73%的神經膠質細胞。研究者認為,這可能提示,愛因斯坦那個腦區的神經元有著更多的神經膠質細胞支持,消耗了更多氧氣和營養。
1996年,另一篇論文稱,愛因斯坦的右側前額葉皮質比其他大腦更薄,神經元密度更大,這可能讓信息交換速度更快。
1999年,《柳葉刀》一篇論文認為,和另外35顆男性大腦相比,愛因斯坦的大腦負責數學能力和空間推理的頂葉大出差不多15%。
關於大腦如何學習,眾說紛紜。自然雜誌曾刊登一篇論文,研究結果稱大腦的興奮信號多巴胺在讓人們高效、快速、靈活地學習方面不可或缺;《科學》一篇論文表明,在特定的行為後海馬體會不斷重放這種行為,訓練大腦在未來更好地解決類似任務;《細胞》一篇論文表明,調節大腦睡眠波動能夠影響大鼠學習新技能的能力。
不過,由於腦科學過於神秘,一些「畫風清奇」的說法也不少:前段日子,就有一種號稱源自日本的「量子波動速讀法」,譁譁翻書就能背下全書;青檀全腦潛能開發則號稱能讓孩子蒙眼彈琴、蒙眼騎車、腦門吸硬幣等……
要真的鍛鍊大腦,還是別搞這些花裡胡哨的了,好好學習吧!
本文來源前瞻網,轉載請註明來源。本文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