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我們總是不自覺地將身邊的人分為兩大類:聰明的人和愚笨的人。不可否認,人和人之間確實存在智商差別,而說道聰明人,愛因斯坦無疑是最為典型的代表人物。
愛因斯坦的一生為人類留下許多寶貴財富,這其中不僅包括大量科學理論和物理公式,還包括他那顆與眾不同的大腦。一個世紀以來,全世界都想知道,這樣一位科學巨匠,其大腦究竟與常人有何不同?
時間倒回1955年4月18日的凌晨,理論物理學家愛因斯坦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醫院去世,享年76歲。病理學家託馬斯·哈維借行屍解剖的機會,瞞著愛因斯坦的家人將愛因斯坦的大腦私自取走。和所有人一樣,他也想深入研究分析這個世界上「最強大的意識」的載體,以發現這最偉大的頭腦和平凡的頭腦的不同之處。為了完好地保存研究對象,哈維一回到家,就從不同角度對愛因斯坦的大腦進行拍照留存。最後,他把大腦切成240個小塊,分開貯存。
一般來說,人們都會認為越聰明的人,腦袋會越大。但實際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經過測量,哈維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只有1230克重,比普通人大腦重量平均重量1400多克還要輕上不少。看來,大腦的體積和智力並沒有直接關係。於是,科學家們又換了個思路,轉而統計其中的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的數量。為了作對照,這次研究小組又另外找了11名平均年齡在64歲的男子的相應腦片做對比研究。他們以神經細胞和膠質細胞的數量的比值為標準,比值越小,說明膠質細胞越多。
這次的研究發現,愛因斯坦的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比另外11名實驗者都要多。膠質細胞的主要作用是支持神經細胞的代謝活動,科學家們推斷,這也許是愛因斯坦思維能力卓越的原因之一。
不過,這一發現也不足以說服眾人。因為這11名實驗者的平均年齡比愛因斯坦小12歲。我們知道,膠質細胞是不停分裂的,等這些人到了和愛因斯坦同樣的年齡,也許大腦中的膠質細胞數目並無區別。另外,這些被拿來作對照的人的智力情況我們一無所知。第三,研究小組只取來愛因斯坦的其中四塊腦片作為研究對象,其他聰明科學家的大腦是不是也和他的一樣有類似特點呢?
疑問依然存在,研究還在繼續。1996年,科學家發現愛因斯坦大腦的額葉皮層比一般人要薄得多,不過神經細胞排列得更加緊密。這樣,神經細胞交流信息會更加快捷。當年哈維與另一位科學家聯合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愛因斯坦大腦中的神經元密度較大,它們之間的交換速度可能更快。
1999年,經過研究,人們有有了新發現:愛因斯坦大腦兩側的外側溝特別短。科學家們推斷,這也許有利於加速神經細胞之間的聯繫。到了2004年,有人參照哈維現有的愛因斯坦大腦樣品,利用計算機技術重新拼接得到了愛因斯坦大腦的完整圖像。結果發現,與數學思考、視覺空間認知密切相關的大腦下頂葉比普通人要寬出15%,而且此處的膠質細胞尤其偏多。
實際上直到現在,科學家們也沒有找到可信依據來解釋這個偉大的頭腦究竟為何如此聰明。就目前的研究成果來看,愛因斯坦的大腦與常人的並沒有什麼大區別。但是,人類大腦是一個複雜的器官,對人類而言,大腦科學或許才剛剛起步。或許隨著科技的進步,人們終將解開這一謎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