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極網手機頻道】本次手機橫評手機產品包含:三星Note10+、華為Mate30 Pro、小米9 Pro、OPPO Reno Ace、榮耀V30 PRO、vivo NEX 3、一加7T Pro、iQOO Pro、iPhone 11 Pro。
2019 年的手機設計已經沒有像 2018 年那樣花枝招展,廠商們在嘗試了各種魔幻配色之後,2019 的旗艦機又回歸到了低調耐看的產品方針。多攝堆疊的手機影像套路還在繼續(索尼狂笑),只是大家都在朝著不同的方向定點發展。本次橫評我們將通過設計、影像、性能、充電等各大方面進行點評,由於這些機型都集中在 2019 下半年發布,所以這篇文章也算一篇旗艦級的集中導購吧。
設計篇
我們挑選參與橫屏的產品中,有來自各大品牌的旗艦作品,選用的也都是屏幕最大、性能最強的款式。但是當我們談到設計哪家好,就成為了一件很主觀事,也是一大評測陷阱,畢竟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手機品牌的單一系列中也可能存在多種型號、多種配色可供選擇。但由於我們無法集齊所有產品,也為了避免枯燥無味的參數對比,本次我們選擇儘量以生活使用的角度來進行評測。
點擊看大圖
好了,假如我們只是一個喜歡大屏手機的用戶,那很顯然,這些手機都很適合我們,2019 年的旗艦機屏幕尺寸已經發展至最大 6.4-6.9 英寸屏幕之間,在這裡單手操作已經很有難度。
2019 旗艦手機屏幕的材質都傾向採用自發光 OLED,其擁有更好的色彩範圍,iPhone 11 Pro Max、三星Note10+ 和一加7T Pro 它們有著比其他手機更加細膩的顯示效果,解析度(大部分)來到 2K 級別,一加7T Pro 還有著更令人震驚的 516 PPI(像素密度),儘管這已經是肉眼無法仔細分辨的領域...... 這三款屏幕均來自三星顯示,明年繼續給這個硬核供應鏈加雞腿。
在屏幕造型上,vivo NEX 3、華為Mate30 Pro、三星Note10+、一加7T Pro 採用雙曲面屏設計,觀感屏佔比更好,今年vivo、華為升級了曲率更大的瀑布屏,正面看有種無邊框的錯覺。另外在曲面屏邊緣誤觸這件事上,這四臺旗艦手機都進行了不錯的優化。
在前置攝像頭的安排上,蘋果華為依舊是劉海屏,三星榮耀選擇了挖孔屏,一加和 vivo 為了追求更極致的屏幕效果,採用了機械結構的升降攝像頭,其餘手機均為水滴屏。如果綜合正面的外觀設計的話,我們會覺得一加7T Pro、vivo NEX 3 是顏值的頂級水準;另外三星Note10+ 和華為 Mate30 Pro 的商務風設計,再配合窄邊框也極具張力;還有 iPhone 11 Pro Max 的四等邊框雖然已經持續到如今的第三代,但依舊和諧耐看。
在輕薄方面,要屬 小米9 Pro、三星 Note10+ 更為出色,在配備了 5G + 大電池等特性後,三星 Note10+ 的厚度依然控制在 8mm 以內,小米9 Pro 雖然沒這麼薄,但在中等厚度的規格下,重量也維持 Note10+ 同樣的 196 克。iPhone 11 Pro Max 在厚度上也值得稱讚,但前後兩塊玻璃讓手機重量達到了史無前例的 226 克,不過轉念一想,既然 200 克都接受,旗艦機也不差這一點了。
2019 年旗艦機還有一大改變,那就是高幀率顯示屏,OPPO Reno Ace 和一加7T Pro 都升級了 90Hz 刷新率,流暢性提升有目共睹,在遊戲和日常瀏覽上有極大提升,雖然 2019 年應用該特性的機型還尚在少數(大多為遊戲手機),但在 2020,為了追趕 iPhone 的流暢度,採用高幀率顯示屏也是各大旗艦的必修課呢。
手機的背殼設計我們便不過多贅述,只說說後置攝像頭的設計,半數以上的手機還是採用豎置垂直排列,華為、vivo、(還有一加7)則改用圓形,還有榮耀的長方矩形,目的都是為了將鏡頭模組聚合在一塊平面上。而醜得很高級的 iPhone 11 Pro Max,也將三攝+閃光燈+降噪麥克風安排在統一視覺範圍面。
總而言之,大家都是為了避免過多的攝像頭導致背面視覺過於分散。未來,如何在升級拍照的基礎上削弱攝像頭的存在感,像一加 Concept One 概念機的電致變玻璃,就是一種不錯的應用思路。
在多媒體體驗上,擁有雙聲道便擁有更立體的遊戲、觀影音效,大部分旗艦手機均以支持,三星這一輪表現極為出色,利用屏幕發聲技術與原揚聲器配合,在保證音色的基礎上,最大音量幾乎是其他旗艦的兩倍。但連接 3.5mm 耳機的接口卻被它妥協了,應該說是大多數機型都對 3.5mm 接口妥協了,這裡只有OPPO、vivo 和 iQOO 支持。
其它亮眼設計上,華為Mate30 Pro、小米9 Pro、iQOO Pro 將電源按鍵設計成紅色,更加醒目。榮耀V30 Pro 將電源鍵與指紋識別結合在一起,vivo NEX 3 則更特立獨群,將電源和音量鍵都做成了壓感式,給瀑布屏留下更多空間。另一邊,極簡主義的華為Mate30 Pro 只剩下個電源鍵,音量改用在邊緣上觸控調節。這些更特別的設計,都需要一定的上手學習成本。
但整機學習成本最高的無疑是三星 Note 10+,除了百度才能知道的音量調節方式,S Pen 也需要大量的實踐才能應用自如,如果沒打算用 S Pen,那大可不必買 Note 10。
拍照篇
新年伊始,新款手機上市頻頻,5G、影像、全面屏等都是主打賣點,尤其是手機影像。1月9日,曠視聯合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泰爾終端實驗室發布的《2019智慧型手機影像技術應用觀察及趨勢分析》報告認為,隨著人工智慧技術在智慧型手機拍照領域的成熟運用,影像技術已經成為了影響手機銷量的重要指標之一。
在剛剛過去的2019年,手機人工智慧影像增強技術成為了市場發展的主旋律,不論是上半年的長焦遠攝和夜景攝影的技術突破,還是下半年「視頻手機」的發布,都讓手機的影像應用及相關功能成為各大終端廠商吸睛的「法寶」。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盤點2019年在影像方面最具代表性的9款智慧型手機,分別為榮耀v30 PRO,OPPO Reno Ace,vivo NEX3,iQOO Pro 855版,iPhone 11 Pro Max,三星Note 10+,華為Mate 30 Pro,一加7T Pro,小米9 Pro(注釋:排名不分先後),其攝像頭配置如下圖所示。
9款機型鏡頭配置表單
普通樣張
對比評測以風景、超廣角、人像作為對比,並且通過成像的清晰度、色彩還原、白平衡和動態範圍進行分析。
iPhone 11 Pro Max拍攝樣張
iQOO Pro拍攝樣張
OPPO Reno Ace拍攝樣張
一加7T Pro拍攝樣張
榮耀V30 PRO拍攝樣張
三星Galaxy Note10+拍攝樣張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樣張
vivo NEX3拍攝樣張
小米9 Pro拍攝樣張
正常光線拍攝下9款手機進行對比,在日光照片上簡直分不出個大差距,照片的銳度、解析力都控制得十分不錯,唯一的差距就是各廠商間的顏色調教。其中,iPhone 11 Pro Max的顏色是9款機型中最還原的,比其他擁有AI場景識別的手機,拍出的照片更真實。
在將圖片放大後,我們便能夠清晰明了看出各機型的拍照效果,在細節把控上都非常優秀,無論是建築邊緣的線條,還是樓房上的窗戶,都刻畫的遊刃有餘。
變焦拍攝樣張
iPhone 11 Pro Max拍攝樣張
iQOO Pro拍攝樣張
OPPO Reno Ace拍攝樣張
vivo NEX3拍攝樣張
華為Mate 30 Pro拍攝樣張
榮耀V30 PRO拍攝樣張
三星Galaxy Note10+拍攝樣張
小米9 Pro拍攝樣張
一加7T Pro拍攝樣張
通過實拍樣張對比,iPhone 11 Pro、OPPO Reno Ace以及一加7T Pro拍出來的照片色彩飽和度較低,華為Mate 30 Pro的拍攝樣張更好看,而三星Note 10+拍出的照片色彩更鮮豔。此外,9款機型通過原圖拍攝、2倍變焦、5倍變焦的拍攝對比來看,整體拍攝效果不錯,5倍樣張依舊可以清晰看清建築的線條與花紋。
廣角模式樣張
由於消費者對手機影像要求的提高,畫面的範圍和拍照的實用性成為了各大手機廠商關注的焦點,以至於現在手機上的廣角鏡頭已經成為主流手機標配,本次9款機型的橫評當然少不了廣角樣張的對比,不妨先來看看。
iPhone 11 Pro Max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iQOO Pro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OPPO Reno Ace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vivo NEX3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華為Mate 30 Pro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榮耀V30 PRO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三星Note 10+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小米9 Pro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一加7T Pro普通模式(左)與超廣角模式(右)樣張對比
經過技術積累與發展,手機廠商在主攝和超廣角成像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在廣角模式下,華為Mate30 Pro 5G、OPPO Reno Ace的表現優異,特別是華為Mate30 Pro 5G,依賴其超廣角傳感器極高的解析度,即使是畫面的最邊緣也沒有出現解析力不足、畫面塗抹感強的現象,而OPPO Reno Ace則是勝在色彩飽和度上。至於其他7款機型,並不是說完全不好,只是青菜蘿蔔各有所愛,表現是讓人滿意的。
逆光拍攝樣張
逆光樣張對比
從整體來看,iPhone 11 Pro Max在逆光環境中對於屋簷下暗光區域把握的比較好,但是其沒有對顏色進行正確的還原,相反OPPO Reno Ace和vivo NEX3以及華為Mate 30 Pro會更真實一些,樣張純淨度更高,亮度把控到位。對於這9款手機來說,在逆光環境下,一部分手機出現了過暗的情況,因此只照顧到了亮部的曝光,整體的觀感稍遜。
人像模式
人像模式對比樣張
由於拍攝室內光線較暗的燈光,可以看到,華為Mate30 Pro對於光暈的把控更要精準;OPPO Reno Ace以及三星Galaxy Note 10+成像良好,背景虛化自然,人像突出;另外幾款機型人像效果較為中規中矩,依舊可以接受。
微距模式拍攝樣張
最能考驗手機相機對焦的還是微距的拍攝,接下來我們對9款機型的微距也進行了一番測試。
微距模式拍攝樣張對比
經過實測,這9部手機的對焦都很準確,iPhone 11 Pro Max、OPPO Reno Ace、榮耀V30 PRO樣張虛化效果不錯,微距拍攝細節豐富,其餘機型虛化不是很明顯,但同為綠色的草叢依然可以看出層次感,總體來看這9款機型微距拍照實力皆不俗。
從整體來看,9款手機拍照實力相當。按照現在的發展方向來看,2020年智慧型手機的影像性能仍將是推動創新的最大源動力之一,隨著硬體性能的穩步提升和AI算法的進一步成熟,未來智慧型手機行業勢必將為用戶帶來更佳的消費體驗。
夜景拍攝已經成為國內用戶的「剛需」,為了提升夜景拍攝能力,智慧型手機廠商都採用更大CMOS傳感器,同時為手機帶來更出色的軟體調校、更多的拍攝功能。作參與橫評的iPhone 11 Pro Max、榮耀V30 PRO、iQOO Pro、三星Note10+、OPPO Reno Ace、小米9 Pro、vivo NEX3、一加7T Pro、華為Mate 30 Pro就款手機中,除iPhone 11 Pro Max外,其他手機均配備夜景或超級夜景模式,為用戶帶來更出色的夜景拍攝體驗。
接下來就是夜景樣張對比
參與評測的9款手機中,小米9 Pro的整體畫面控制差強人意,天空及高亮部分有輕微過曝現象,噪點也比較明顯。一加7T Pro夜景模式下的曝光比較準確,白平衡受燈光影響略微偏黃。三星Note 10+、vivo NEX3、OPPO Reno Ace的整體表現也相當不錯,細節豐富、對比度高。得益於RYYB傳感器帶來的高性能感光,華為Mate 30 Pro手機的亮度、寬容度性能最佳。榮耀V30 PRO的整體表現於華為Mate 30 Pro非常接近,曝光時間、曝光準確和白平衡方有微細的差異。另外,iQOO Pro 855版的整體寬容稍差,放大情況下有少量噪點。iPhone 11 Pro Max沒有夜景模式,但是在拍攝時會自動進入夜景模式,畫面的表現相當不錯,細節、寬容度、對比度符合筆者預期。
在參與橫評的9款手機中,華為Mate 30 Pro和榮耀V30 Pro的表現最好,亮度、對比度、寬容度均達到優秀狀態,只是長時間的曝光需要三腳架支持。iPhone 11 Pro Max、OPPO Reno Ace、vivo NEX3、三星Note 10+、一加7T Pro表現不俗,視覺效果更接近肉眼。iQOO Pro 855版的噪點控制略差;小米9 Pro的整體畫面輕微過曝,噪點控制也不盡如人意。
防抖篇
2019 年手機的視頻功能也頗受重視,手機廠商們也在極力解決人手拍攝「抖」的問題,推出了各種基於軟硬體的防抖功能,也是本次重點評測的視頻功能。
首先我們在手機錄像默認設置下,開啟最高畫質、開啟防抖。發現 iQOO Pro 不支持 4K@60幀 畫質,而且沒防抖功能,故不參與本次測試。
開啟防抖時,一加7T Pro 會自動切換至超廣角鏡頭,以獲得更好的視覺與容錯範圍,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手機均支持在視頻拍攝時切換主攝及超廣角鏡頭,提升了不少操作性。
測試發現,在調色上 iPhone 11 Pro Max 和 vivo NEX 3 的畫面色彩更貼近真實情況,其他手機好像有種美顏感覺。在視頻後半部分的跑動中,手機們的晃動幅度是很大的,這方面蘋果表現最差,其他產品畫面均沒有連續的大幅晃動。
除了防抖,華為Mate30 Pro 的視頻表現無不令人失望,視頻中Mate30 Pro 視角剛邁出門的曝光頓挫感非常明顯,這裡可能是因為自動切換了不同攝像頭進行拍攝的原因,但是到了高光比環境下,Mate30 Pro也沒能及時降爆,不僅丟失了畫質,後續還脫焦了很長一段時間,最後返回辦公室時的室內燈光環境依然畫面過曝,相反,另外幾款手機起碼在曝光和對焦都很正常。
性能篇
從過往頭部旗艦的評測中可以發現,它們無論是跑分還是應用體驗都有不錯的表現。這是由於它們所搭載的核芯均實力強勁,比如iOS陣營的A13 Bionic處理器,安卓陣營的麒麟990系列與驍龍855 Plus。關於它們的能力,相信大家早已熟知,本章性能對比主要以驗證為主,通過跑分和體驗來看看它們具體表現。本次對比的9款智慧型手機分別為榮耀v30 PRO,OPPO Reno Ace,vivo NEX3,iQOO Pro 855版,iPhone 11 Pro Max,三星Note 10+,華為Mate 30 Pro,一加7T Pro,小米9 Pro(注釋:排名不分先後)。
首先是性能跑分這類紙面參數,考慮到單個樣本可能存在的差異,分數高低相差幾千上萬其實並沒有參考價值,僅能表明產品定位區間。這裡跑分我們以數據羅列的方式,來做對比參考。
其中安兔兔跑分前三分別是iPhone 11 Pro Max,iQOO Pro 855與vivo NEX3;Geekbench單核跑分前三分別是iPhone 11 Pro Max、榮耀V30 PRO、華為Mate30 Pro;Geekbench多核跑分前三也分別是iPhone 11 Pro Max、榮耀V30 PRO、華為Mate30 Pro。可以看到,A13 Bionic處理器、麒麟990 5G與驍龍855 Plus均有實力支撐起頭部旗艦定位。
其次體驗部分,測試遊戲的選擇也以務實為主。基於騰訊強大的社交軟體,王者吃雞(《王者榮耀》和《和平精英》)風靡了好幾年經久不衰。當然廉頗老矣,後續的擔子估計會交到DNF手遊、LOL手遊上,只是現在二者依然是目前手遊中最火的兩大遊戲,所以本次體驗仍選取王者吃雞來測試。9款旗艦當中OPPO Reno Ace和一加7T Pro有高刷新率屏幕,但出於實用主義的考慮,所有機型以60幀為基準。同時以波動超過平均幀率10%為卡頓的方式來卡頓,進行可視化統計,計數選定15分鐘(基本是一局遊戲主要的時間)。
吃雞幀率對比
王者幀率對比
從結果中可以看到,頭部旗艦基本不會在這一環節上掉鏈子。總的來看,無論是王者還是吃雞,iOS陣營中搭載A13 Bionic處理器的iPhone 11 Pro Max與搭載驍龍855 Plus的vivo NEX3、安卓陣營中麒麟990 5G的華為Mate30 Pro 5G表現最穩。
可以這麼說,頭部旗艦的性能足以滿足我們普通用戶的娛樂需求,即便是測試中所謂的卡頓(波動超過平均幀率10%),我們遊戲時通常也不會有所察覺,當然職業電競玩家另當別論。從這個層面上來說,普通消費者在選擇頭部產品時,完全不必擔憂性能不足這一選項了。
智慧型手機性能快速提升,也讓電量的消耗變得更快。如何平衡性能和續航之間的關係,就成為智慧型手機廠商的重中之重。提高續航能力常見的做法有兩個,第一是提高電池容量;第二是降低電量的消耗。在降低電量消耗方面,各個智慧型手機廠商各出奇招,已經將手機功耗做到極致;提升電池容量還需要考慮到厚度、手感的平衡。
續航篇
當下的旗艦手機基本搭配4000至5000mAh電池,能夠兼顧手感、續航。至於要如何為用戶帶來更持久的使用體驗,快充已經成為智慧型手機的標配。本次橫評的9款手機均支持快充功能,但各家的協議不盡相同,這些不同的充電協議又能為手機充電帶來哪些改變?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充電測試。
充電測試:
本次橫評的9款手機分別是iPhone 11 Pro Max、榮耀V30 PRO、iQOO Pro、三星Note10+、OPPO Reno Ace、小米9 Pro、vivo NEX3、一加7T Pro、華為Mate 30 Pro,具體的電池容量和充電協議如下圖所示:
將9款手機的電量全部消耗完,再使用原裝適配器進行充電,每5分鐘記錄一次電量,充電測試結果如下圖。
在9款參與測試的手機中,OPPO Reno Ace和iPhone 11 Pro Max是最「特立獨行」的兩款產品。Reno Ace大約30分鐘即可將電池充滿,而iPhone 11 Pro Max需要將近2小時,Reno Ace的充電速度是iPhone 11 Pro Max的4倍。
在去掉最快和最慢之後,其他手機的充電速度的差距並沒有徹底拉開,手機基本實現半小時將電量提升到60%以上、甚至更高,也滿足快充的定義。
智慧型手機性能快速提升,也讓電量的消耗變得更快。如何平衡性能和續航之間的關係,就成為智慧型手機廠商的重中之重。提高續航能力常見的做法有兩個,第一是提高電池容量;第二是降低電量的消耗。在降低電量消耗方面,各個智慧型手機廠商各出奇招,已經將手機功耗做到極致;提升電池容量還需要考慮到厚度、手感的平衡。
UI篇
現在的手機廠商越來越重視的是用戶體驗,因此各大手機廠商開始對手機系統體驗層面開始下功夫了,尤其是UI設計上。接下來我們看看這9款機型的UI設計界面。
我們挑選幾款比較有特點的UI設計來講講。IOS 13設計風格相比之前有些不同,新的深色模式選項為 iOS 和各種 app 帶來精美的深色配色方案。新的牆紙針對深色模式進行了優化,會隨著你切換深色和淺色模式而自動變化。深色模式與 iOS 系統全面整合,無論內置 app、各種設置還是系統級視圖,都可使用精美的深色外觀。利用提供的 API,第三方開發者可在自己的 app 中使用深色模式。另外,輕點控制中心的新按鈕,快速開啟和關閉深色模式。例如,當你進入昏暗的房間或電影院時,可以手動開啟此模式。
安卓系統的UI設計真的是百花齊放了,像MIUI,Smartisan OS、Flyme等優質UI出現,無論是UI設計,互動設計,圖標設計上觀感上都有所提升。其中,華為的EMUI10.0給人的感覺是偏商務風格,整體的圖標設計更偏向扁平化,給人一種「古板」的感覺,但是最大特點就是功能多,細節做得到位,在安卓系統底層進行修改,徹底的改善了卡頓的情況。
一加的OS設計一共有兩套,一個是針對國內的氫OS,一個是國外的氧OS。兩者的風格界面基本上是一樣的,一加7T Pro採用的H2 OS特點就是簡潔、流暢。該系統的設計理念就是儘可能的刪減一些無用的功能,做到最簡單。因為簡單所以相對的H2 OS的日常使用功能就沒有像MIUI、Flyme等那麼豐富,但是優點就是快。
vivo NEX3採用的基於Android 9開發的Funtouch OS 9.1採用更簡潔的UI設計,快捷鍵以及功能鍵都隱藏起來,這樣讓手機界面看起來更加乾淨。除此之外,看起來更「輕」的還有OPPO Reno Ace採用的ColorOS 6.1系統,調整了系統的UI布局,用「布白」的設計重新編排UI內的各種圖標分布和文字顯示,使得ColorOS 6有一種「無邊有界」的感覺。
另外幾款UI設計並不是說不好,還是那句話,青菜蘿蔔給有所愛,如果糾結於UI設計的用戶不妨看看以上這幾款機型,說不定會有你喜歡的一款,如果對於UI設計並沒有太大的想法的話那就更不必擔心UI好不好看的問題了。
最後最後,容編輯們再多嘴幾句
阿拉蕾:2019年實在是太難了,手機競爭更趨白熱化,好在國產品牌進一步佔據了國內市場並向全球範圍輻射。縱觀旗艦機的表現,唯一能說的就是全能,在硬體、性能、拍照、體驗方面均有了不錯的進步,緊跟潮流發展,並從終端推動5G網絡的快速落地,從橫評機型來看已經陸續有支持5G的產品出現了。而在用戶較為注重的拍照體驗上,依然是各有千秋,但論及真實還原度自然非iphone莫屬,但在人像、廣角、變焦、夜景中還是國產品牌更勝一籌。總體來說,旗艦機都是在全能的基礎上突出自身的優勢性,從用戶選購的角度來說必有側重,當然品牌情懷也是大家選購的一個要素之一,歸結起來就是「喜歡就好」。
毛毛:2020年如約而至,千禧年也已經是20年前的事了,那個時代沒有智慧型手機,沒有數位相機,沒有各式各樣的社交平臺,也沒有美顏軟體可以修圖,人們記錄生活的方式僅僅是「快門一按,暗房一晾」,然後將照片放入相冊中,時不時拿出來回憶一番。現在,從笨重的相機再到人手一部的智慧型手機,人們用於拍照的設備以及習慣已經悄然改變。為了能夠滿足5G時代更加豐富的生活場景,大家對智慧型手機的影像能力要求逐漸增高,就連只能在專業相機中實現的長焦拍攝,現在也可在手機中實現,廣角、微距這樣的功能也無需再使用相機,智慧型手機以更為方便快捷的方式定格生活中的美好時刻。新時代,隨著硬體性能的穩步提升和AI算法的進一步成熟,未來智慧型手機的影像能力將為用戶帶來更佳的消費體驗。
龍骨湯:旗艦產品一貫是品牌最為注重的門臉,是秀肌肉展實力的悍將,所以它們大多各項指標都有不錯的表現。只是均衡之餘,以術業專攻的方式突出自家特色。我們所謂對比,其實多數時候不是找這些「大桶」的短板,更多的是發現其「長板」,然後用務實的眼光來看誰更實用。比如性能對比這一環節,綜合表現iPhone 11 Pro Max拿下了第一,又如榮耀V30 PRO的長焦表現最穩定。我們消費者購買選擇時其實也大可不必關心誰排名前誰排在後,只需根據自身需要(遊戲、影像、大屏等等)具體選擇就可以了。
殤信:參與橫評的都是各家廠商的旗艦級產品,由於各自定位不同,軟硬體的調校也存在差異。手機的續航和電池之間的博弈應到了一定程度,4000mAh電池雖不能保證完成一整天的使用,但配合快充的話,很大程度上緩解了電量恐懼。手機攝影拍照對細節捕捉、色彩的還原已經十分強大,光線充足的白天差異不會太大,夜景需要長曝光,對三腳架的需求也變的更高。至於大眾關注的5G手機,2019年的5G產品多數隻支持非獨立組網,自然不會成為剛需。
KurokoUkou:我負責了設計與防抖兩大板塊,有關設計的亮點第一部分已經說了不少,但是要說到 2019 年度的最佳設計,這個還真難說,個人更喜歡磨砂質感,而不想要指紋收集器。但是手機設計的也不能一概而論,涉及到 UI 交互與用戶習慣,最好的設計永遠不止一個,而有些設計存在的本身就是為了掩飾另一個短板而存在。另一邊,在防抖上 2019 年是不是也可以算防抖大年了?除了以往大家關注的 OIS 光學防抖外,今年的電子防抖又提升到了另一個新高度。在處理器性能的不斷升級的前提下,以及短視頻的流行,讓用戶對手機電子防抖性能需求大幅提升,今年的孰優孰劣已無需再次點評,讓我們放眼 2020,旗艦手機的哪方面可能會有巨大變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