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忠堯)
錢三強、楊振寧、李政道
都有一個共同的身份
——趙忠堯先生的學生,
這位中國物理學的先驅、
中國第一個核物理實驗室主持修建者趙忠堯
正在客廳讀書;
(蔣英)
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飛彈之父」
錢學森先生的家裡,
他的夫人蔣英正在彈鋼琴;
在中關村村史館中,
全息投影給了每一位參觀者,
穿越時光
與中關村特樓裡赫赫有名的科學家代表
「面對面」的機會。
錢學森、錢三強、郭永懷……
中科院院士、「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等
80餘位科學家都曾經住在中關村「特樓」,
該地曾是中國「最強大腦」聚集之地,
新中國成立初期,
從海外歸來的一大批中國乃至
世界級科學家曾經集體住在這裡。
他們絕大部分是中國最早的中科院院士,
「兩彈一星」功勳獲得者……
展覽還原了中關村「特樓」的場景,
以全息投影的方式,
重現科學家們的生活片段。
以實景還原的方式,
展示著中國「兩彈一星」元勳錢三強的書房,
寫字檯、檯曆、錄音機
還保持了原來的樣子……
這裡從未忘記特樓的科學家們,
他們孜孜不倦、
埋頭書案的家至今未變。
中關村「特樓」共有三棟,
只有48套房子,
前前後後住了80多位科學家,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先生和夫人李佩
也曾經是「特樓」的居民,
李佩先生曾經開創了科普講堂
「中關村大講堂」。
有人說,中科院的根在這裡,
中關村的根也在這裡~
從被遺忘的「中官」到聞名世界的「中關村」
中關村的地名有「中宮」「中關」「中灣」
「中官村」和「中關村」等多種寫法,
《成府村志》將其寫作「鐘關」,
這裡是開風氣之先的地方,
到底哪個才是起源?
據介紹,不同的地圖中,
有不同的標註方式,
到底哪個才是這裡的起源和標準說法,
至今沒有定論,
但遺忘何嘗不是歷史,
從被遺忘的「中官」,
到聞名世界的「中關村」都是這裡。
中關村的科技往事要從一張船票講起:
(錢學森先生回國所用船票)
上世紀50年代,
中央提出向科技進軍的想法。
錢學森等一批優秀的科學家從海外歸國,毅然加入了科研隊伍。
1950年,錢學森正式動身回國,
卻遭到了美方的扣押和監管,
經過多次周旋,
錢學森於1955年乘坐「克利夫蘭總統號」
重返故土投入祖國懷抱,
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
那個時代,
老一輩曾用愛國之心,
擎起的科技發展的大旗,
如今這面旗幟傳到了更多人的手裡~
一把尺子!曾讓錢學森先生著了急
1956年,
錢學森先生獲得全國自然科學獎,
一萬元獎金所得全部捐贈給了
中國科技大學作為教育基金。
先生特別細緻,
他讓助教統計出學生完成作業的時間,卻發現學生們在運算上花的時間非常長,
很多學生完全靠筆算,
因為買不起計算尺。
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裡,
中國「氫彈之父」于敏和一大批老一輩的
科研人員曾經人手一把計算尺,
硬生生用這個工具,
將原本需要計算機計算的
氫彈高難度數據算了出來!
但學生們卻連工具都沒有。
錢學森先生向學校申請了教育基金,
系裡的工作人員去附近文具店
購買了一些相對便宜的計算尺。
當時一把最便宜的計算尺的價格
也相當於一位普通學生
一個月的夥食費。
但這些計算尺發完後,
還有一部分同學沒有分到。
錢學森先生堅定的說:「該花的錢就應該花!
為力學系的學生購買計算尺,人手一把!」
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的作風、品格、精神,
這是最寶貴的一份財富。
值得!一個展館等了三年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
也是中關村創新發展的40周年。
中關村街道宣傳部張奕介紹,
2018年,中關村村史館就開始立項,
大家計劃半年建設完畢,
但展館三年後才和大家見面。
這裡的每一件展品,
都凝聚著心血和努力。
為了還原科學家們的生活,
工作人員們曾細緻研究了
中關村「特樓」目前的住戶,
那個時代的科學家們很多
都已經永遠的離開了我們,
他們的家人多數也已搬離。
但功夫不負有心人,
輾轉聯繫到了錢三強先生的女婿,
得知錢老先生的書房,
幾乎保持的原樣,
他們多方協調才到老先生的家裡,
採集照片,
根據照片一一還原,
書桌邊錢夫人何澤慧最喜歡的舊藤椅,
也還原出來原來的模樣……
村史館序廳東西兩側的牆上,
懸掛著歷年來採集的60多位院士的手模。
據介紹,展館裡共有66位居民
捐贈了236件展品,
9家科研院所及地區企業
聯合會捐贈了116件展品,
分為序廳及中關記憶、科學進軍、
創業試驗、中國世界四個篇章,
詳細介紹了「中關村」逐步發展為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核心區的輝煌歷程。
這裡的故事,
有老一輩科學家科教興邦的上下求索,
有艱苦樸素環境裡,
肩負起新中國科學崛起的歷史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