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首次看清細胞加工器原子層面結構

2020-12-04 環球世界未解之謎

近期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份研究,首次以細節到原子層面的清晰度,揭示了細胞分裂過程中關鍵基礎分子加工器的結構。這部分出現的缺陷導致人類的各種疾病,包括癌症。

組蛋白mRNA 3』末端加工器示意圖。

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UNC School of Medicine)、哥倫比亞大學和洛克菲勒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共同完成的研究,使用低溫電子顯微鏡(cryo-EM),第一次觀測到稱為「組蛋白mRNA 3』末端加工器」這一複雜的分子組合體的原子結構。

組蛋白是動植物細胞中都存在的一種以「串珠」式結構的蛋白質,周圍包裹著染色體內的DNA。組蛋白對DNA包裝的效率起到重要作用,並輔助調控基因的開關,確保維持所有細胞的正常功能。

所有蛋白的生成一般都是這樣一個過程:從一個基因開始,由轉錄RNA複製成為信使RNA(mRNA)後,移植到細胞內最後生成蛋白。

「組蛋白mRNA 3』末端加工器」負責在精確的位置將RNA剪切下來,並將其加工成為mRNA。

主要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生物學教授童亮(Liang Tong,音譯)說:「這是第一次為細胞內這個重要的加工機制提供原子層面的剖析,它是這個領域很多科學家都在期待了解的結構。」

研究發現,「組蛋白mRNA 3』末端加工器」像古時候一種雙耳瓦罐(amphora)的形狀,不過只有單邊耳柄。

北卡羅來納大學醫學院生物化學教授多明斯基(Zbigniew Dominski)形容,這次的成果就像「有人打開了一輛舊車的引擎蓋,終於能看到裡面引擎的組裝結構和工作過程,突然了解到以前想像不到的機械原理和功能細節」。

多明斯基驚嘆於這一加工器的準確性。「它檢測RNA片段的兩個元素,只有兩個元素同時存在的時候,這個加工器才露出刀鋒,也就是說,不存在隨機性,沒有意外,只在正確的位置下刀。這項研究完美地揭示了這個機制。」

研究者稱,這是多位實驗人員和分子生物學家近40年的研究成果,是分子生物學上的一項裡程碑。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官方解讀:原子層面看清生命的本質
    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授予Jacques Dubochet、Joachim Frank以及Richard Henderson,以表彰他們「在開發用於溶液中生物分子高解析度結構測定的冷凍電鏡技術方面的貢獻」。他們在原子層面看清了生命的本質這是一種呈現生物分子三維立體圖像的技術方法。
  • 每年導致全球5萬兒童死亡的病毒,科學家在原子層面拍到了3D結構
    每年導致全球5萬兒童死亡的病毒,科學家在原子層面拍到了3D結構  黃琨 • 2021-01-12 19:29:31 來源:前瞻網 E940G1
  • 科學家開發解析電池材料原子層面結構的新方法
    ,解析材料的原子層面結構。科學家利用該設施中明亮的X射線,研究一種名為NVPF的鈉離子電池正極材料在各種溫度下(從室溫到大氣氣體液化等極低溫度下)的原子排列。這項工作很有必要,因為當NVPF材料在低溫下冷卻時,室溫時存在的無序結構就會消失。儘管電池是在接近室溫的溫度下工作,但解析材料的低溫結構仍然至關重要,因為只有這種低溫無障礙結構,才能讓科學家清楚地了解室溫下存在的真正化學鍵。
  • 研究:科學家首次發現薑黃素因晶體結構而抑制癌細胞
    醫學研究表明,薑黃素具有降血脂、抗腫瘤、抗炎、利膽、抗氧化等作用。▲圖為:經x射線晶體學獲得的3D圖像,在原子層面上顯示了薑黃素(黃紅色)結合到DYRK2(白色),圖片來源:UC San Diego Health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研究所的研究人員與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的研究人員通過X射線晶體學和激酶抑制劑特異性分析,發現薑黃素抑制癌症的晶體機理。
  • 浙大《Acta》:從原子層面看清缺陷相互作用下晶界遷移的本質
    導讀:與晶粒長大和再結晶有關的晶界(GB)遷移經常遇到晶格缺陷,而在這些動態過程中GB缺陷相互作用的原子機理仍不清楚。本文通過原位納米力學測試系統研究了遷移的Σ11(113)對稱傾斜GB與不同晶格缺陷(包括完全錯位,堆垛層錯和Au中的納米孿晶)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子機理。
  • 瘧原蟲入侵細胞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顯示
    新華社雪梨6月29日電(郭陽)一個國際研究團隊藉助低溫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描繪出瘧原蟲入侵人體細胞過程的三維結構圖,這有助於開發新型瘧疾疫苗和抗瘧藥物。  瘧疾由瘧原蟲引發,經蚊子叮咬傳播,症狀包括發熱、肌肉疼痛、頭痛、嘔吐、腹瀉等,嚴重時可導致死亡。
  • 清華與港科大合作 首次揭示DNA複製解旋酶立體結構
    據香港文匯報8月4日報導,由清華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合作的研究團隊最近完成一項研究,首次揭示了DNA外複合體的高解析度的立體結構,為人類了解及修復細胞運作揭開新一頁。 香港科技大學4日召開記者會,科大生命科學部訪問教授戴碧瓘介紹,此次科大利用清華大學的先進儀器與團隊配合,首次用影像拍攝的方式,親眼見證了MCM2-7複合體近乎原子般大小的立體結構,為雙鏈DNA在複製過程中的解鏈機理揭開新一頁。這項突破性發現已於權威科學期刊《自然》中刊登。 DNA複製是一種在所有的生物體內都會發生的生物學過程,是生物遺傳的基礎。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項研究題為《人類ACE2識別2019-nCoV的結構基礎》「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首次解析了新冠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以及表面蛋白S受體結合結構域與細胞表面受體ACE2全長蛋白複合物的三維結構
  • 電火花加工器的原理電路
    實用電工中,如圖所示為電火花加工器的原理電路,為了達到重複間隙放電加熱,電路必須射極為處於欠阻尼狀態,例如R=50Ω,L=0.06H,C=1uF。若uc(0_-)=0,i(0_-)=0,開關S在t=0時閉合,電容被充電。
  • 2分30秒,看清一個蛋白質結構
    資料圖片 前不久,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高福研究團隊,在上海的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進行了伊波拉病毒電鏡實驗。今年1月,作為蛋白質科學中心「五線六站」的用戶,這個團隊在《細胞》上發表論文,闡釋了一種新的病毒膜融合激發機制,成為近年來國際病毒學領域的一大突破。
  • 我科學家首次展示RNA剪接「分子時鐘」精確的原子模型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施一公教授研究組就剪接體的機理與結構研究於《科學》雜誌以長文形式再次發表研究成果。該結構是目前報導的最高解析度的剪接體結構,首次展示了剪接體狀態轉變過程中的「動力驅動」蛋白——ATP水解酶/解旋酶Prp2及其激活因子Spp2催化其重塑的結構基礎,為理解剪接體激活重塑的分子機理提供了迄今最清晰的結構信息。每種生物的行為、語言、思考等一切生命活動都是由基因所控制。
  • 背靠背2篇Nature,首次看見單個原子!
    再利用探測器和透鏡系統把散射信號成像記錄下來,最後進行信號處理,得到樣品的結構。這項技術獲得了2017年的諾貝爾化學獎。瑞士洛桑大學教授雅克・杜博歇、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約阿希姆・弗蘭克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理察・亨德森分享了這一獎項,獲獎理由是「開發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也稱為低溫電子顯微鏡技術)用於確定溶液中的生物分子的高解析度結構」,簡化了生物細胞的成像過程,提高了成像質量。
  • 西湖大學: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結構和表面S蛋白...
    美國東部時間2020年3月4日上午10點左右,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Structural basis for the recognition of the SARS-CoV-2 by full-length human ACE2 的研究論文,報導了西湖大學周強實驗室首次成功解析新型冠狀病毒細胞表面受體ACE2的全長三維結構
  •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新材料在線 發表於 2021-01-14 14:12:09 南科大首次準確測定單層非晶碳材料的原子結構 2020年1月,南方科技大學物理系林君浩副教授課題組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
    來源:【科技日報】科技日報柏林4月27日電 (記者李山)近日,一個歐洲研究團隊利用歐洲同步加速器的X射線研究了金屬玻璃的形成過程,從微觀角度揭示了合金從液體到固體的「玻璃化轉變」過程。這一認識上的飛躍將給世界金屬玻璃及其他玻璃材料研究帶來重要影響。 金屬玻璃(又稱非晶合金)是在快速(例如不到1秒)冷卻時不結晶的合金。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
  • 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原標題:冷凍電鏡技術揭開重要蛋白原子結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30日報導,英國科學家利用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重要成果——冷凍電鏡技術,攻克了與基因表達有關的一種重要蛋白的結構難題。
  • Cell:首次觀察細胞內的蛋白複合體結構和功能
    2017年2月5日/生物谷BIOON/---當前,研究蛋白納米機器功能的生物學家從細胞中分離出這些複合體,然後利用體外技術在原子水平上觀察它們的結構。或者,他們採用允許在活細胞內對這些複合體進行分析的技術,但是這很少會提供結構信息。
  • 我科學家揭開百年謎題 首次看見水合離子原子結構
    水合離子的微觀結構和輸運機制一直是學術界爭論的焦點。解開這一困擾科學家們近百年的謎題,首先須在實驗上獲得單個水合離子(把鹽倒入水中即可),但因為這些水合離子相互聚集、相互影響,微觀結構在不斷變化,不利於高分辨成像,要得到適合拍「原子照」的水合離子是件非常困難的事。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或有助新材料創建
    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自1960年問世以來,因其高強度、大彈性極限、優異的耐磨、耐腐蝕、耐輻射及軟磁等性能,在國防、電子信息、能源高技術等各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在這種「玻璃化轉變」中,原子層面究竟發生了什麼?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
  • 美研究人員繪製出新冠病毒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
    美國科研團隊首次繪製出新型冠狀病毒一個關鍵蛋白分子的3D結構,這種蛋白是開發疫苗、治療性抗體和藥物的關鍵靶點。 研究成果19日在線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