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Acta》:從原子層面看清缺陷相互作用下晶界遷移的本質

2021-01-11 網易

  導讀:與晶粒長大和再結晶有關的晶界(GB)遷移經常遇到晶格缺陷,而在這些動態過程中GB缺陷相互作用的原子機理仍不清楚。本文通過原位納米力學測試系統研究了遷移的Σ11(113)對稱傾斜GB與不同晶格缺陷(包括完全錯位,堆垛層錯和Au中的納米孿晶)之間相互作用的原子機理。保守的Σ11(113)GB缺陷適應機制和GB孿生耦合演化,其中局部原子位移主導了GB缺陷相互作用。此外,由於GB上留有易碎的殘留斷層,因此剪切耦合的GB遷移不受交互作用的幹擾。這些發現為在不同晶格缺陷影響下GB遷移的原子機理提供了全面的認識,極大地推動了GB主導的可塑性的理論發展。

  晶粒長大是熱或機械刺激下的常見動態現象,嚴重影響了多晶材料的微結構穩定性。大量的理論和實驗研究通過一系列機制使晶粒的生長合理化,包括晶界(GB)遷移、GB擴散、原子改組和晶粒旋轉/聚結。在GB遷移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先前存在的缺陷,例如溶質、空位和位錯(例如,嚴重的塑性變形和變形/循環誘導的晶粒長大後的再結晶),這會通過通過溶質拖動/釘扎,空位產生/湮滅或位錯相互作用顯著影響GB遷移率。這些缺陷影響的GB行為明確地影響多晶材料的力學性能。例如,在金屬材料的疲勞過程中,位錯和GBs之間的頻繁相互作用主要決定著晶間的變形行為。在納米晶材料中,GB運動變得更加明顯,晶格缺陷和可移動GB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了它們的穩定性。然而,由於突出的機械複雜性和技術局限性,在與晶格缺陷相互作用下的GB變形的原子機理仍然不清楚。通常,在GB遷移過程中GB斷開的動態過程可能會極大地影響GB晶格缺陷的相互作用,而這種相互作用尚待探討。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實驗研究,以便對受格缺陷相互作用的GB遷移過程中的結構演化進行觀察。

  基於此,浙江大學通過進行最先進的原位納米力學測試和分子動力學(MD)模擬,揭示了金(Au)納米晶體中不同晶格缺陷相交處的剪切耦合GB遷移的原子機理。以具有代表性的低能Σ11(113)對稱傾斜GBs(STGBs)的Au孿晶為例,證明了相交的晶格缺陷(包括完全位錯)不會干擾斷開介導的STGB遷移。堆垛層錯(SFs)和納米孿晶儘管在變形過程中會發生不同的相互作用動力學。遷移後,Σ11(113)GB可以通過順序的芯吸收和SF發射來適應60°全晶格位錯,這在GB上留下了易碎的殘留斷開連接。原子觀測進一步證明了與遷移的Σ11(113)GB相交的SF的類似適應機制。相比之下,撞擊的納米孿晶在GB上誘導了一個小平面,這可以根據GB遷移促進GB斷開的核化和孿晶膨脹。這些發現為有關GB位錯相互作用的幾何標準提供了系統的實驗證據,並在晶格缺陷的影響下對GB動力學形成了空前的原子性了解,這最終將激發未來在實際情況下以GB為主的可塑性的研究。相關研究結果以題為「In situ atomistic observation of grain boundary migration subjected to defect interaction」發表在金屬頂刊《Acta Materialia》上。

  論文連結: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359645420306182

  

  通過進行集成原位TEM納米力學測試和MD模擬,本文發現了Σ11(113)STGB在常見晶格缺陷(包括全位錯,SF和南奧特溫斯)的影響下剪切耦合遷移的原子機理。並引入了一種新的實驗方法,該方法解決了實現應力誘發的GB缺陷相互作用的實時原子觀察的長期挑戰。

  

  圖1. GB在60°晶格位錯上遷移。(a)由Σ11(113)對稱傾斜GB(STGB)組成的納米級金Au雙晶。底部晶粒(G1)中預先存在4個60°位錯(#1至#4),其伯氏矢量為1/2 [-101] 1,S和D分別表示預先存在的單層和雙層GB斷開連接。(b)斷開介導的向下GB遷移(由白色箭頭指示)朝向由施加於底部晶粒的水平剪切載荷引起的晶格位錯遷移,如黃色箭頭所示。(c)11(113)STGB與晶格位錯之間的相互作用。插圖顯示了由晶格位錯的應力場引起的微小GB扭結。(d-f)連續向下遷移GB後,連續容納#1,#2和#4脫位。(f)從GB上的錯位容納場所向G2重新排放堆垛層錯(SF)。GB容納之前和之後的位錯核心分別以淺藍色和紅色區分。

  

  圖2.Σ11(113)GB的位錯適應的原子機制。(a-d)在平板GB處容納60°完全脫位(#4)。(e-h)在單層GB斷開處容納60°全位錯(#3)。黃色和白色菱形分別描繪了扁平GB和隔離芯上的C型結構單元。紫色和紅色不規則菱形分別表示由遠距離應力場和入射位錯核心引起的扭曲的原子柱。(i)示意圖說明晶格全位錯在11(113)GB容納期間的分解。藍色,黑色和紅色箭頭分別表示傳入的60°全位錯,單層殘餘斷層和次級GB位錯的伯氏矢量。

  

  圖3.具有不同GB結構的全晶格位錯之間的相互作用。(a-b)平行的MD模擬快照,顯示(a)之前和之後(b)與G1完全脫位相互作用的不同GB結構。SF發射出現在所有設置11(113)GB的結構上。(c-e)順序快照分別顯示了在錯位適應和平坦的GB,單層和雙層斷開處的GB鬆弛期間的核心演變。綠色和黃色原子表示GB和SF平面上的原子,其中所有以面心立方(FCC)原子都被除去。與隔離芯相鄰並處於變形狀態的C型結構單元分別被標記為藍色和紫色。紫色箭頭表示與位錯適應和GB處的SF發射相關局部原子位移。

  由於機械載荷的顯著穩定性,首先解決了GB缺陷相互作用期間相交核心處的原子位移。在剪切誘導的GB遷移過程中,明確地提出了Σ11(113)STGB處的單個全位錯和SF的容納的原子機制,這通常由相交部位和原子的位移決定。與GB的滑移幾何相比之下,與GB相交的納米孿晶促進了分離連接活動,並隨著隨後的GB遷移而協調擴展/收縮。

  

  圖4.在反向剪切載荷下,全位錯在Σ11(113)GB上的傳輸。(a)金雙晶的G2中存在三個完全位錯。(b)在施加於G1的剪切載荷作用下,同時新生的GB向上遷移和向下脫位彼此滑動。(c)GB晶格位錯相互作用和所產生的殘餘單層斷層(S)。(d)在GB的錯位住所中,SF排放到G1中。(e)將三個完整的位錯完全排放到G1中。(f)連續的GB向上遷移和準靜態晶格錯位。插圖是經過Bragg濾波的圖像,確認了相互作用後G1中存在三個完全位錯。

  

  圖5.滑移系統對GB完全位錯相互作用產生影響。(a-d)在隨後的GB遷移過程中,剪切加速的位錯吸收和相交部位的結構演變。(e-f)交叉點處的斷口b3/3固定了GB的右段,同時通過光滑的斷口的成核和傳播促進了左段的遷移(藍色箭頭所示)

  

  圖6. 剪切誘導的GB遷移在不同平面缺陷的相交處。(a)預製的水平Σ11(113)GB的金雙晶。(b)向底部晶粒(G1)施加向左的剪切載荷,這會導致GB向上遷移並同時從影響GB的自由表面同時形成三個SF。 (c)GB-SF交叉點和右自由表面的連續斷開成核促進了GB的遷移。SF隨著GB的遷移而繼續橫向擴展,而沒有尾隨的部分位錯的形核。(d)對GB感興趣的表面成核的納米孿晶(4),它在GB上產生了一個刻面。(e-f)與SF和nanotwin的橫向擴展相關的GB持續向上遷移

  

  圖7. 滑移系統相關的SF容納量為Σ11(113)GB。(a-d)GB-SF交叉點的傾斜角度為29.5°。(a-b)SF1與GB相交並導致GB上的雙層斷開。與交叉點相鄰的雙層斷開立即與部分αC1反應,而遠離交叉點的雙層斷開則在左自由表面湮滅。(c)從交會點成核並沿GB傳播的單層分離。(d)與GB遷移相關的SF連續擴展。沿所有方向的自由邊界條件被用作(a-d)。(e-h)GB-SF交叉點,傾斜角度為80°。(e-f)G1中與SF1結合的30°部分δC1被吸收到GB中,從而在GB上引起了易滑的單層斷開(S)。(g-h)重新發射G2中的邊緣部分Dα2,然後消除SF1

  

  圖8. GB在與nanotwin相交的情況下遷移。(a)由11(113)GB與納米孿晶(厚度為7個原子層)相交組成的Au雙晶。在剪切載荷作用下從左表面成核的單層斷開(S)。(b)與GB TB1交界處相互作用的GB斷開的橫向傳播。(c)隔離線通過交叉點的迅速傳播。(d)GB斷開在GB2上GB-雙結附近的連續成核。(e)納米雙胞胎的橫向生長(紅色箭頭所示)與GB遷移相結合。(f)遷移左GB部分(GB1)。(g-h)放大的快照,顯示了孿生擴展之前和之後的構面配置。(i)(g-h)的重疊圖像顯示與小平面傳播相關的局部原子位移。灰度原子列表示(g)中雙生子生長之前的原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晶界遷移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儘管已有大量關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的理論預測和計算模擬(包括位錯塞積、吸收、穿過和反射),其原子尺度機制仍缺乏系統的實驗研究;另一方面,晶格缺陷-晶界交互作用對晶界遷移動力學的影響機理尚不明確。
  • 浙大《Acta Mater》:原子尺度揭示缺陷交互作用下的晶界遷移機制
    金屬材料變形過程中常見的晶粒長大和動態再結晶過程通常由晶界遷移主導,而晶界在遷移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與晶粒內部的缺陷發生交互作用,改變晶界的可動性,進而顯著影響材料的變形行為和力學性能。
  • 諾貝爾化學獎官方解讀:原子層面看清生命的本質
    他們在原子層面看清了生命的本質這是一種呈現生物分子三維立體圖像的技術方法。使用冷凍電鏡技術,研究人員能夠將運動中的生物分子進行冷凍,並在原子層面上進行高解析度成像。這項技術將生物化學帶入了一個嶄新時代。
  • 研究首次看清細胞加工器原子層面結構
    近期刊登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的一份研究,首次以細節到原子層面的清晰度,揭示了細胞分裂過程中關鍵基礎分子加工器的結構。這部分出現的缺陷導致人類的各種疾病,包括癌症。組蛋白mRNA 3』末端加工器示意圖。
  • 《Acta Materialia》鋁鎂體系擴散和原子遷移率的實驗與計算研究
    導讀:本研究報導了一種集成的實驗和計算方法,可以對Al-Mg系統中的fcc和hcp相進行可靠的原子遷移率評估,獲得了無法實驗測量的亞穩態相(即hcp Al和fcc Mg相)的擴散數據,將有助於合金的設計優化。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
    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自1960年問世以來,因其高強度、大彈性極限、優異的耐磨、耐腐蝕、耐輻射及軟磁等性能,在國防、電子信息、能源高技術等各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 然而在這種「玻璃化轉變」中,原子層面究竟發生了什麼?
  • 論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及其物理意義
    但對光的認識至今仍然存在諸多欠準確、欠全面的問題存在,特別是對光的本質和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的認識甚至存在巨大誤解與錯誤。經本人長期研究發現:光的本質就是電場與磁場;光與介質的相互作用規律就是光使介質成為次生光源並產生與入射光特徵相關但並非全同的次生光。本文試圖就此作些討論與研究,供有興趣者參考。
  • 晶體中的點缺陷
    點缺陷:指在三維方向上的尺寸都很小,約一個或原子間距的缺陷。如空位、間隙原子、置換原子等。點缺陷的形成:(1)空位構成晶體的所有原子總是以其平衡位置為中心進行熱振動。空位是指由於能量起伏,總有一些原子的能量大到足以克服周圍原子對它的束縛,就有可能遷移到別處,在原來的平衡位置上出現的空結點。
  • 歐洲團隊從原子層面揭示金屬玻璃形成過程,或有助新材料創建
    與緩慢冷卻並結晶的傳統合金不一樣,金屬玻璃的原子不形成規則的晶體結構,而是大致保持其在熔融體中的位置。這使金屬玻璃既像鋼一樣堅固,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彈性。自1960年問世以來,因其高強度、大彈性極限、優異的耐磨、耐腐蝕、耐輻射及軟磁等性能,在國防、電子信息、能源高技術等各領域展現出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在這種「玻璃化轉變」中,原子層面究竟發生了什麼?迄今尚未完全弄清楚。
  • 缺陷對石墨烯電子結構的影響
    石墨烯中各碳原子之間的連接緊密柔韌,其強度比世界上最好的鋼鐵還要高100倍,並且擁有一系列的獨特特性,如分數量子霍爾效應、量子霍爾鐵磁性激子帶隙等現象,並且石墨烯的電子遷移率在室溫下可以超過15 000 cm2/V·s。然而在石墨烯的製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各種缺陷,比如Stone-Wales缺陷、空位缺陷和吸附原子,當在石墨烯上施加一定應力後,就有可能使碳原子面彎曲變形,產生缺陷。
  • 原子的本質是什麼樣的?我們一直都搞錯了
    如果我們要拍一張原子的照片,這是我們會看到的嗎?還是我們弄錯了? 在過去的100年裡,我們對原子的理解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盧瑟福對原子核的實驗到中子的發現,我們已經發現了構成宇宙的基本元素的本質。但是,幾乎我們所有的學生都被教導原子大多是空的,只有稠密的核和微小的電子在不同的能級上繞軌道運行。
  • 解析:石墨烯的缺陷及其形成原因
    面外碳原子引入缺陷  單空穴和多重空穴缺陷形成時產生的丟失碳原子,並不一定完全脫離石墨烯,很多時候,這些碳原子在脫離原始碳六元環後,形成了離域原子而在石墨烯表面遷移。當其遷移至石墨烯某一位置時,會形成新的鍵。
  • 在打擊態的時候原子的遷移速度大於基帶速度
    我們還是從原子物理開始吧!首先定義超導體:它是無限大的半導體。根據知乎上的回答,半導體定義為半導體是電子在導帶與絕緣帶之間的遷移速度不超過光速的半導體。顯然,超導的定義是特定材料中電子遷移速度不超過光速的半導體。在材料中的遷移速度大致可以分為連續遷移速度、基態遷移速度和擴散速度。擴散速度:是一個概念,可以在無限遠看到電子遷移的過程。
  • 柳林等工作:電遷移效應抑制金屬玻璃剪切帶形成
    和內部原子呈周期性排列的傳統金屬材料不同,金屬玻璃內部原子呈無序密堆特徵,是一類具有「長程無序、短程有序」原子結構的新型金屬材料。因此,金屬玻璃內部不存在常見的晶界和位錯等結構缺陷,而這些缺陷的運動是傳統金屬材料發生塑性變形的核心機制。儘管金屬玻璃內部原子之間也是金屬鍵結合,但卻無法像傳統金屬一樣具有優良的室溫延展性和塑性變形能力。在室溫下,金屬玻璃塑性變形的主要特徵是形變局域化,其變形通常集中在厚度為10-50nm的剪切帶內部並伴隨剪切軟化發生。
  • 【物理原理】力——自然界的四種基本相互作用
    強相互作用既可以把夸克結合在一起形成質子或中子,也可以將質子和中子結合起來形成原子核。在夸克層面,傳遞強相互作用的基本粒子是膠子;但在核子層面,強核力的有效傳播者就是湯川教授所預言的pion介子。但自然界中強度最弱的其實是引力,儘管它的有效作用距離可以無窮大,但它在原子或原子核的相互作用過程中弱到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程度。給定各種力所起作用的範圍,湯川的近似公式可以被用來估算它們的傳播子的質量,並由此得出光子和引力子沒有質量,只能以光速傳播的有趣結論。不僅如此,傳遞弱核力的三類玻色子的質量大致相近,都在100GeV附近,也符合實驗觀測。
  • 浙大科學家研究分子馬達 解釋病毒為何能穩定複製
    浙大定量生物中心與物理系的周如鴻教授和李敬源教授研究團隊通過建立原子層面的模型並模擬其力學過程,揭示了病毒組裝馬達的分子機制,解釋了其超穩定力學性能的來源。值得一提的是,用建模計算來分析化學變化——這一方法的開創者們獲得了2013年諾貝爾化學獎。
  • 究竟是什麼阻礙著我們看清事物的本質?
    一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這段話來自電影《教父》的臺詞,很多人都聽說過。不同的命運的區別在於,是否擁有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能力。有的人卻活的明白,想的透徹,知道自己的處境,看的清本質,尋找到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是少數人擁有的能力,當然也是可以通過不斷練習獲得的。開放性思維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不同的角度會得出不同的結論。
  • 轉錄組層面上研究蛋白質-RNA相互作用的技術及方法綜
    兩周前,小編給大家推薦了清華大學張強峰教授在QB期刊上發表的關於轉錄組層面上研究RNA-RNA相互作用的乾濕實驗方法的綜述文章後(點擊這裡進入該篇文章),引起了許多小夥伴的關注。並且也有小夥伴問,RNA在轉錄組層面上的相互作用不僅有RNA-RNA之間的,應該還有蛋白質-RNA之間的相互作用呢!
  • 《海洋學報》英文版「印度洋海洋環境與海氣相互作用」專輯徵稿
    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印度洋海洋科學以及該區域多尺度海氣相互作用成為國際海洋與大氣科學研究的熱點和重點之一。
  • 吳宇恩Nature子刊:氣體遷移策略將銅氧化物變成單原子催化劑
    同時,傳統化學方法則通常涉及繁瑣的合成步驟,包括吸附和還原金屬前體,並使其穩定在富含缺陷的載體上。此外,由於單個原子和載體之間缺乏強相互作用,在實際的催化條件中,特別是高溫時,單個原子容易聚集成納米簇或納米粒子,妨礙了ISASC的實際工業應用。因此,為了滿足大規模生產和優異的重複性等工業要求,迫切需要開發先進的合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