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美國空軍第75戰術戰鬥機中隊的一架A-10攻擊機起落架出現故障,飛行員用機腹緊急迫降,最終安全降落在喬治亞州穆迪空軍基地。
A-10攻擊機是一款已服役近50年的機型。它的最初設計定位就是提供近地火力支援,並因此採取了諸多措施來提高飛機的戰場生存能力,如座艙圍有鈦合金防彈板,內側襯有防彈纖維。腹部鈦合金板的厚度可以抵擋23毫米穿甲彈的打擊。其主要機體結構採用了冗餘設計。可能是因為「皮糙肉厚」,所以它也被稱作「疣豬」。
但「疣豬」自誕生後並不太走運。早在1977年首次參加巴黎航展時,A-10便遭遇「滑鐵盧」,墜毀在距離貴賓席僅百餘米的地面上,機毀人亡。在出口方面,「疣豬」也遭到慘敗。此後,隨著武裝直升機和固定翼戰機對地攻擊能力的增強,「疣豬」一度被美國軍方列為淘汰機型的候選對象。
不過,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以及伊拉克戰爭等,讓「疣豬」獲得了和對手進行低烈度戰鬥的機會,並挽回部分顏面。但隨後由於「密接空中支援」需求的降低,「疣豬」再度陷入無足輕重的境地。
此次迫降成功吸引了人們的注意力,也使更多目光落在A-10攻擊機的起落架設計上。
可以說,「疣豬」這次的「死裡逃生」, 既歸功於其堅固的機身,更歸功於其主起落架獨特的設計。
和一般戰機起飛後會將機輪連同起落架完全收入機腹不同,「疣豬」的起落架完成收起動作後,其機輪仍會處於「半含半露」的狀態,即會留出半個輪胎在機身之外。因為「疣豬」本來就是低速飛行的戰機,所以裸露在外的機輪形成的空氣阻力無足輕重。但是,正是這種獨特的「半含半露」設計,卻給起落架出故障的「疣豬」增加了一線生機,使它可以在關鍵時刻憑藉這半個輪胎接地,使飛機轉危為安。
「疣豬」的這種獨特設計是否有意為之姑且不論,但從它此次發揮的作用來看,武器裝備採用冗餘設計的同時,不妨再多想一層,即再考慮一下萬一發生故障後的狀況與對策。如此多想一層、想深一層,帶有前瞻性地做好「B計劃」,在極端條件下說不定會派上用場。
來源:解放軍報 作者:張思夢 張友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