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旅途是星辰大海。
濃茶|撰文
當科幻電影開始在屏幕上放映,我們就不缺對未來的無限暢想。絢麗的宇宙飛船,刺激的宇宙冒險,可歌可泣的超級英雄,彷佛宇宙就是一塊未經塗抹的畫布,上演著亙古不變的傳說。但從我們自身出發,抬頭仰望,絢麗的繁星點綴其上,在遙遠的夜空中伴隨著一輪皎月停留在那裡,陪伴著從人類智慧啟蒙之初到現代社會這一段長達億年的時光。&34;張若虛唯美的詩句下引發著對星空深深的思考,這也體現著現在每個對星空投向注視的人:如此安靜祥和的星空,我們什麼時候才能到達那呢?
對比圖|谷歌圖片
SpaceX公司或許正在回應這個疑問。無論是星艦原型SN5,還是最近的super heavy,這些計劃無不體現了spaceX對低成本、高功效航天的追求,這也是將來的必然。衛星,太空望遠鏡,探測器等等從地球出發,或是環繞於地球周圍,或是像旅行者二號一樣飛出太陽系,我們的技術不斷進步,我們的探索孜孜不倦。但目前而言,太空移民就像一個無法跨過的深淵,阻擋著人類的腳步。&34; 事實上,人類從未放棄對航天的研究,無論是出於什麼目的。1961年,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的一聲怒號,絢麗的尾焰推動著&34;運載火箭騰空而起,向深藍的天空不斷前進。不同的是,這次,一位太空人也在此列,加加林在經過一小時四十八分的環繞後,安全返回了地球,世界震驚。人類第一次踏出了自己的&34;,向那高高在上,發起探索。
莫斯科展出的東方號|uc頭條
1969年,巨大的土星五號運載著阿波羅11號飛船以及幾名航天員,直指384401公裡外的月球。全世界的目光匯聚在這裡,尖端科技碰撞出明亮的火花,將人類的智慧與榮光帶向遙遠天地之外的航向。第一次,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雖然這離太空移民仍有距離,但差距,不在令人絕望。&34;指揮艙濺落在海面上,激起六英尺高的大浪,四周直升機盤旋飛舞;軍隊肅穆;樂隊奏起&34;;潔白的教堂鐘聲四起,和平鴿隨鐘聲而動,在地上投影出斑駁的雜影;汽笛長鳴,綿延不息;在隆重的禮節中,英雄回歸。
土星5號|維基百科
2011年,卡納維拉爾角與往常並沒有什麼不同,一艘普普通通的太空飛行器在準備發射。這是一艘核動力驅動的探測器,將要前往距地球四億公裡的火星,它將要探測火星上的生命元素。人類距離外星移民又跨了一大步,是的,人類並不滿足局限於一隅之地,星海的廣袤,群星的浩瀚,放眼望去,一切在那裡靜待我們尋找。
好奇號|百度百科
2020年,天問系列如期而至。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34;探測器在文昌發射中心點火升空,邁出中國自主開展行星探測的第一步。&34;表達了中華民族對真理的堅韌與執著,體現了對自然和宇宙空間探索的文化傳承。對於太空,我們從未落後。
天問1號|我們的太空
人們總是對星空充滿敬畏,一如漫長黑夜帶給人的恐懼,縱使繁星無數,但當真正踏足那生靈無法到達之地,在驚訝於地球水藍色的球體同時,對周圍荒蕪的黑色空間的恐懼亦會到達頂峰。太空移民總是難以企及的,在基礎科技取得重大突破前,我們對這一概念仍存在於人類自我的幻想之中。
好奇號拍攝的圖片|NASA官網
除了電影,眾多的小說、漫畫、遊戲等等作品都對未來移民外太空做出了合理的想像。
遊戲《群星》
&34;太空電梯在《三體》中是一個重要的裡程碑,透過它,近地球空間站的構想得以實現。雖然現實中實現需要很多路要走,但我們還是有一種有希望的材料,碳納米管纖維自身重量很輕,但卻擁有高出鋼鐵數百倍的拉伸強度。但顯然的,我們的目標是在星際殖民,單純的太空電梯或許並不能滿足目標。
碳納米管|bilibili 野生技術協會
對於更強大的引擎的追求始終是我們需要的,只有不斷的增加速度,我們才能讓我們的飛船在短時間內走得更遠,就像《星際迷航》中的曲速推進,未來的推進可能有很多,化學推進,離子推進,無工質推進,核動力等等。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我們才有可能在未來談論外星移民。
星際迷航|新浪看點
太空城也是一個科幻但卻合理的想法。宜居行星始終是稀少的,我們總是希望能夠花最小的代價得到最大的收益。《星際迷航》中的約克鎮,《三體》中的未來太空城,《極樂空間》內的&34;,這些形形色色的太空城構建起了人類居住之所。但顯然的,以人類現在的技術還無法達到。&34;計劃搭建了一個準太空環境的空間,意圖探尋自給自足生活的新模式,但顯然的,這項計劃的進程終止。我們要解決的,不僅僅限於個人生存問題,重力問題,循環問題等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宜居星球或許是我們一直想要尋找的,但試問我們目前能到達幾個宜居星球呢?眾多的星系中,要恰好有一個合適的恆星,恰好有一個處於合適位置的行星,恰好這顆行星上還有水以及我們能夠生存的大氣環境。眾多的因素疊合在一起,讓我們在尋找這類行星的同時,又要思考環境改造的可能性。無疑的,在太空移民是困難的,人類殖民火星的時間可能是幾百年後,對於更遠的以光年為單位的星球,我們又能有何種技術呢?
群星
未來,星空,移民。或許對未來的人類來說信手拈來,但對於現在,這仍是一個渺茫的事情。&34;屈原的抒情詩《離騷》或許給出了答案。一如宇宙大而無邊一樣,知識之海也是廣闊無邊的,我們對世界的認識或許只是更尖端理論的前置知識而已。但我們的學生,我們的科技人員,歷代偉人的心血,不都是傾注在這些理論中嗎?未來,現在,過去,&34;,&34;願人類之精神,護佑我們文明之樹長青。
聲明:本文系頭條號Tech科技愛好原創首發,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