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另類罰單:多家險企被騙又被處罰 「內鬼」騙保折射風控漏洞

2020-12-04 金融界

來源:證券日報

作者:冷翠華

保險監管機構11月份發布的行政處罰公告顯示,多家險企「被騙保又被處罰」。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這折射了險企風控體系不完善的問題,保險公司需要完善風控體系,落實銀保監會《反保險欺詐指引》的要求。

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郝臣認為,從制度上看,我國的保險內部控制體系建設起步較早且相對完善,但在實踐中,存在內控低效或者無效的情況,必須嚴格落實風控理念和相關制度。

4險企分支機構因同一原因領罰單

銀保監會常州監管分局11月份發布的行政處罰公告顯示,某大型財險公司常州市武進支公司因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的行為被罰款8萬元。罰單背後,是多起內外勾結騙取保險金的案例,涉及保險資金超9萬元。

根據公告,2019年,該財險公司常州中心支公司發現,受當事人委託,負責對當事人車險理賠業務進行查勘定損的王龍X、王天X存在涉嫌騙取保險金犯罪情形,並向公安機關報案。經公安機關查明,2018年3月份-2018年10月份,王龍X、王天X利用職務便利,夥同外部修理廠及個人故意編造小額虛假人傷案件18筆,騙取保險金94701元,從中收取相關單位及個人好處費37292元。

銀保監會常州監管分局表示,上述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的行為,違反了《保險法》第一百一十六條「保險公司及其工作人員在保險業務活動中不得有下列行為:故意編造未曾發生的保險事故、虛構保險合同或者故意誇大已經發生的保險事故的損失程度進行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或者牟取其他不正當利益」的規定,因此,責令該險企分支機構改正並處以8萬元罰款。

因騙取保險金而被罰的並非只有上述一家險企。《證券日報》記者梳理11月份保險監管機構罰單發現,甘肅有3家財險公司分支機構同樣因為員工虛假理賠騙取保險金而收到監管機構的罰單。3家險企分支機構分別被罰款10萬元、20萬元以及5萬元,同時,其高管人員也受到警告並被處以數萬元罰款。

往前追溯,保險業內外勾結騙保的案例也曾出現。根據銀保監會通報,2019年,某財險公司蘭州市分公司員工李某涉嫌內外勾結騙保,偽造票據、騙取大病保險資金達15筆,金額高達298.9萬元。

保險業內人士程達(化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保險公司被騙取了保險金又被行政處罰,是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風控體系建設不完善、風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的處罰。

程達表示,保險欺詐不僅讓保險公司利益受損,也損害了其他保險消費者的權益。他認為,一般這類保險欺詐案件容易發生在保險分支機構,保險總公司對分支機構的考核多以「結果導向」為主,即對保費收入、綜合成本率等指標進行考核,「由於保險欺詐會導致賠付率提升,而這些保險案件並未實際發生,那麼在總的賠付率目標下,其他正常應得到賠付的案件就可能被拒賠或者惜賠。」他指出。

風控體系仍待完善

反保險欺詐一直是保險業的重要課題之一,近年來,銀保監會也持續出臺多份相關文件並發布了《反保險欺詐指引》,要求保險公司嚴格落實指引要求,完善欺詐風險管理體系,提高欺詐風險管理能力。

程達表示,和一般的保險欺詐不同,保險公司員工和外部人員內外勾結進行保險欺詐的危害更大。「如果保險公司的查勘定損員能做到專業、獨立,那麼其在防範和識別保險欺詐中能發揮較大作用,而一旦內外勾結,就將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危害。」他指出,對於內外勾結的保險欺詐案件,保險公司往往不易及時察覺,待發現之時就可能已經造成了較為嚴重的後果。因此,保險公司在日常管理中完善風控體系就尤為重要。

在這方面,銀保監會2018年印發的《反保險欺詐指引》就明確提出:「保險機構應將員工道德風險可能引發的職務欺詐作為欺詐風險管理的重要部分,營造誠信的企業文化,健全人員選任和在崗履職檢查機制,明確崗位責任,設置內部控制和監督措施等。」

針對前述蘭州騙保案,銀保監會也曾指出,該保險公司存在幾方面不足,一是人員管控薄弱,相關崗位制約機制不健全,對關鍵業務人員管理不到位,合規和風控存在嚴重漏洞;二是內控能力不足,部分審核流於形式,是李某等人作案得手的重要原因;三是系統建設滯後。對此,銀保監會要求相關險企全面自查認真整改。

南開大學中國公司治理研究院副教授郝臣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認為,在一般公司治理領域,內部控制作為公司治理的重要內部治理機制,在治理實踐早期就受到了各方的關注。多家保險公司被騙又被罰是多方面原因所致,其中內控的低效或者無效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近年來,我國保險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的目標、機構與人員、內部控制活動、內控控制的評價與監管等做了詳細的規定,「從監管角度看,我國保險公司內部控制的制度體系建設起步較早且相對完善。」

郝臣表示,保險公司內部控制一定要在合規的基礎上有效發揮治理作用,這是其提升內部控制水平的方向,同時,依據內部控制基本準則對沒有履行好相關內控職責的治理主體進行問責也非常關鍵。

相關焦點

  • 風控體系不盡完善 平安財險等險企存風控漏洞遭遇保險欺詐又被監管...
    內外勾結虛假理賠被騙取保險金超9萬元之後,又遭遇監管處罰8萬元……保險監管機構11月份發布的行政處罰公告顯示,由於風控體系不盡完善等問題,包括平安財險在內的多家險企「被騙保又被處罰」。對此,行業觀察人士表示,保險公司被騙取了保險金又被行政處罰,是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風控體系建設不完善、風控措施落實不到位的處罰。
  • 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洩露,拿什麼保護我們的隱私?
    近日《新京報貝殼財經》報導了圓通內鬼致40萬條個人信息被洩露,引發了全民的熱切關注。有多名圓通公司內鬼利用員工系統盜取個人信息,然後販賣給不法分子!今年8月。邯鄲市永年區某物流公司委託人報案稱:其公司員工帳號被本公司物流風險控制系統監測出有違規異地查詢非本網點運單號信息的行為,導致大量客戶隱私信息有可能洩露。
  • 圓通洩露40萬條個人信息背後:多家快遞曾被曝內鬼!網售快遞面單低...
    南都記者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圓通」此次「內鬼」事件並非先例:此前,包括圓通、順豐等在內的多家快遞公司都曾被曝光有類似的個人信息洩露事件,也有「內鬼」受到了懲處。  「內鬼」之外,消費者隱私被竊取的方式還包括面單拍照、系統軟體漏洞等。南都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快遞信息買賣生意在網絡盛行。其中,快遞單號可自助購買,而個人信息齊全的「快遞面單」公然在網絡售賣,1元可買到1條。
  • 百年人壽C級之尬、風控之憂、百年之思
    大連城市建設集團、大連乾豪坤寶、大連國泰房地產三家股東也有意離場,中國奧園為接盤方,同樣終未成行。去槓桿、防風險的大趨勢下,不少房企盼資金如甘霖,而對於地產商謀求險企控股權,監管層亦十分慎重,相關批覆更已處停滯狀態。現有股東無心戀戰,欲入局者又無法入場。圍牆內外,百年人壽處境可謂尷尬。這種大股東之困,不但阻礙其發展良機、也帶來種種隱患。
  • 北京銀行、青島銀行「領頭羊」失色 王麟、楊書劍的榮耀與罰單
    作為城商行中絕對的領頭羊之一,青島銀行在關鍵問題上掉鏈子,說明其並沒看上去那麼完美,至少風控能力還有待加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協創中心研究員李虹表示,當前監管部門對銀行的監管越來越嚴格,在金融業去槓桿及防風險大背景下,銀監會對銀行違規作出行政處罰是理所應當的。
  • 隨心飛來了,卻被滋長羊毛黨,薅羊毛終極騙保飛機延誤險
    今年這些航空公司為了自救吧,什麼東航和海航十幾家的趕在雙十一之前瘋狂發售隨心飛最高月入十萬,這些人專薅延誤險,也就是專薅飛機延誤之後的保險費。這幫薅羊毛的專挑準點率低的航班,準點率50%以下的機場,坐等航班延誤,正常人坐飛機都希望天氣晴朗別遲到,而他們不一樣啊,人從下單開始就默念,來個颱風行不行。
  • 從諾亞歌斐踩雷事件,看扯淡的金融風控-虎嗅網
    2在中國做風控,單有金融和財務等知識根本不夠,還需要江湖閱歷。或者說,做風控的人員必須具備刑偵人員的基本素質。依此邏輯,風控人員也可以用幾個不同的獨立來源的信息進行交叉驗證,被騙概率降低很多。以此原則:如果美的人員在去銀行的時候,隨機拜訪銀行的其他部門,進行保函的核實;如果銀行人員在去該國企核查商票時,隨機選一至兩個業務部門的人員進行交叉驗證,或許可以避免被騙的結局。
  • 盈虧險企佔比「平分秋色」 四家虧損超10億元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除上市險企及旗下壽險公司、安邦系旗下壽險公司等險企之外,已有67家壽險公司披露了二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其中,有34家盈利,合計淨利209億元;33家出現虧損,合計虧損9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壽險公司今年上半年淨利潤出現分化。其中,泰康人壽、華夏人壽、陽光人壽、恆大人壽均實現超10億元的淨利潤。
  • 中國平安36%業務急需整頓:平安財險2020年四季度吃13張監管「罰單」
    然而,就是這家知名上市保險公司的財產險業務,其內部管理似乎已經潰爛,急需整頓。《電鰻快報》研究發現,平安財險在2020年四季度收到中國銀保監會的13張行政處罰罰單,其中,貴州、湖南、北京是重災區。此外,平安財險和其最重要的車險業務,投訴量均排名行業第二。
  • 從重從嚴監管 第三方支付機構去年收68張罰單 最高罰沒1.16億元
    據《證券日報》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2020年12月31日,央行對第三方支付行業共開出罰單68張,累計罰沒金額超3.2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千萬元級罰單已不再是「稀缺」案例,其中有近半罰單涉及「雙罰」,除了支付機構自身面臨處罰外,監管部門對違規機構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也在持續加大。
  • 復星保德信、中韓人壽、恆大人壽等30家險企被點名
    17家險企因報送問題被點名  通報還披露稱,有17家人身險公司報送的2021年度業務發展計劃存在問題。  針對保險行業即將開始的「開門紅」、新政策實施等關鍵業務節點,銀保監會表示,將持續監測,堅決打擊保險公司違規開發保險產品、產品炒停、誤導宣傳等行為,對發現的違法違規問題,將依法採取監管措施或行政處罰,並嚴肅追究有關人員責任。
  • 諾亞財富34億踩雷始末:風控之殤還是「龐氏騙局」?
    在他看來,這場騙局被揭穿背後,折射出金融機構在風控領域存在著諸多操作問題——承興國際控股恰恰是抓住這些金融機構的風控盲點與漏洞,精心編造了大量虛假合同瞞天過海成功「騙取」資金。  「這也是我們發行多期創世核心企業系列私募基金產品向他們提供供應鏈金融融資的原因之一。」他透露。  在他看來,由於基於應收帳款融資的供應鏈金融風控措施要求「商品流、信息流、資金流」合一,要做假絕非易事,只要其中出現「三流不匹配」的狀況,機構就會懷疑應收帳款融資業務可能存在「貓膩」。
  • 網際網路人身險將迎新規 多險企不完全符合要求
    業內人士認為,《徵求意見稿》前端強化險企的經營資質,包括償付能力、風險綜合評級等,在後端則要求險企進行專屬管理並定期回溯,且要求總精算師擔責,可以說對險企開展網際網路保險業務提出了較高要求,將進一步保護消費者權益,促進該市場的發展。
  • CBA罰單爭議繼續,球員家人叫慘球迷也疑惑,多家媒體集體發聲
    北京時間11月8日,CBA公司開出了一份頗有爭議的巨額罰單,被罰者涉及CBA教練杜鋒,還有球員周琦、林書豪、郭艾倫、胡明軒、徐傑、王薪凱、買爾丹等人。CBA過去給球員下過罰單,但是沒有這一次引發的爭議大,甚至引來《中國青年報》、澎湃新聞、環球網等媒體的關注和報導,這恐怕是前所未有的。
  • ...業務保費降幅達20%;銀保監會開展人身險產品組合銷售核查整頓工作
    平安資管終止認購招商蛇口定增股份 千億級險資產業發展基金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 多家保險機構看好新能源汽車、電子通信製造等板塊 8月保險資管機構註冊債權股權投資合計333億元 8月以來險資對241家企業調研近
  • 圓通40萬用戶信息洩露,真是「內鬼」搞的鬼?
    但隨後,當對方準確說出了快遞單號、她的名字、地址時,她的顧慮被打消了,「以往雙11也曾聽說快遞車出事故的事情,我就相信了」。這通電話,讓王微最終被騙走3.7萬元。等她醒悟過來時,對方早已消失得無影無蹤。
  • 2月銀行業共領罰單160張,信貸業務違規佔比超一半
    反觀2018年同期,各級銀監部門共披露310張罰單,合計罰款1.15億元。在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方面,各級銀保監局共對98名相關人員作出處罰,其中59人被警告,7人終身禁止從事銀行業工作。從違規案由來看,共有84張罰單劍指信貸業務違規,包括金融機構貸款違反審慎經營原則、貸款流入房地產市場、貸後監管不嚴等。
  • 疫情加速險企線上化 因數雲發布「因數方舟」系列解決方案
    因數雲副總裁史麗芳介紹,因數方舟系列解決方案涵蓋U系列智能核保平臺、C系列智能理賠平臺、R系列智能風控平臺、P系列數據智能中臺、A系列智能客服和精準營銷平臺五條產品線,通過疾病風險判定模型、疾病預測模型、客座匹配模型、客群擴展模型、兩核風控模型等九大人工智慧模型,助力保險公司實現更精準的線上營銷、更高效的核保核賠、更智能的風險評估、更靈活的理算支持。
  • 財聯社保險周報(11月9日)
    7、152家保險機構高管10月履新!加入安達3年,李存強重回華泰人壽10月保險業人事更迭表現較為平淡。據《國際金融報》記者統計,今年10月份,銀保監會機關和銀保監局本級共發布了152家保險機構(包含70家保險公司、82家保險中介)的273人次董監高任職資格公告。其中,有26家保險機構更替了董事長、總經理、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和總精算師。
  • 自殘騙保的中年人:為騙保,我割斷了三根手指|百家故事
    十幾年前,他剛任職理賠員,遇到一個客戶騙保案例。投保人為自己和妻子同時買了高額意外險,保單生效一個多月後,妻子喝農藥自殺了。他們對保險條款不熟悉,自殺不在他所投保的範圍內,何況保單還沒過三個月觀察期。丈夫報案要求理賠,理賠不成就大鬧,後來警察出面,才解決了這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