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融界網站
12月24日,滬深兩市低開,但股指盤中相繼翻紅。地產、券商、銀行等板塊早盤走弱,但尾盤拉升收窄跌幅,滬指一度漲逾0.5%。5G等概念股帶動創業板指表現強於大盤,午後漲逾1%。
個股風險不大:跌3個點以上的也就兩位數,量能使然,這樣的成交量難漲,也難創新低。
指數風險也不大:50調整很正常,一周也才跌5個點,不必過度緊張,別指望50短平快地持續砸下去,各指數均已靠近前低,短期調整空間已有限。
那麼既然指數和個股風險都不大,為啥市場呈現出一片死氣沉沉的景象呢?
問題的關鍵在於買什麼樣的資產安全,並且有可見的盈利空間,安全和盈利空間缺一不可。宏觀經濟一系列的不確定性,導致風險偏好降低,從而導致市場流動性枯竭,有前景的行業和個股並不缺,但多數資金擔心還有更低的位置,歸根結底認為這個位置是不安全的,在風險偏好較低的階段,相對未來盈利空間來說,安全佔主導地位。
無論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都處在一個迷茫的窗口期中,找不出有持續性的邏輯,或者即便能找到這樣的邏輯,也需要時間等待。以5G為例,這是19年最確定性的邏輯之一,基本上所有券商策略會都看好,但也是漲漲跌跌,不斷有人上車,不斷有人下車,勉強維持不跌或少跌的局面,一致性太強的東西也往往具有反身性;再以醫藥為例,熊市中最好的防禦品種,也是長線價值投資者的天堂,但今年碰上了一系列的黑天鵝,使得市場在萎靡的階段,連防禦性機會都喪失了。
如此市場還有什麼機會?
18年註定是慘澹的一年,各大指數錄得近10年來最大跌幅。所謂陰陽相生,所謂否極泰來,資產價格降低的趨勢也會呈現出邊際改善的特徵,見與不見,它都會以收斂的方式走下去、走出來,這樣的過程也是「危」「機」逐步轉變的過程,需要時間,需要澆灌。所以,還在市場中的資金要清楚,不管指數在這樣的過程中怎麼反彈,都要堅守防禦的方針,耐心等待真正的機會到來,避免傷及根本。
交易層面上,不同的市場環境決定不同的風格,這並不是持股待漲的階段,機會更多都是相對的。即便今天5G板塊強勢領漲,但全市場漲幅超過5個點的個股也只有兩位數,當前市場,絕對漲幅空間已大幅下降,別指望靠抓到大漲賺錢,更多的是買跌賣漲,追求相對的漲幅空間。本質上,因為漲不動,上漲獲利要敢賣;因為有些優質個股有安全邊際,急跌要敢買,只不過這樣的機會並不一定天天出現,更多的時候是審慎地研究以擴大這樣的觀察池,然後耐心的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