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行走斯圖卡
中國火箭軍在彈道飛彈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不僅是解放軍的核心戰鬥力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具有影響力的戰略飛彈部隊之一,東風飛彈家族也是目前全球體系最全、綜合性能最強的彈道飛彈系列之一;而回顧歷史,如此偉大的成就,我們的先輩是從一窮二白的基礎上積累而成,其中的辛苦我們現在恐怕難以體會到,但是從一些其他國家發展同類武器的坎坷中,可以看出當年我們先輩曾經付出的努力和犧牲。
據環球網12月3日援引《新印度快報》的報導稱,不久前,印度陸軍戰略部隊司令部首次夜間試射具有核能力的「烈火-3」型中程地對地彈道飛彈,這也是繼11月16日在夜間首次試射同樣可以攜帶核彈頭的「烈火-2」之後,印軍在半個月內連續進行的第二次中程核飛彈發射測試。
但不幸的是,此次「烈火-3」發射試驗被判定失敗,初步原因認為飛彈存在「製造缺陷」。軍事觀察人士表示,印度要實現戰略飛彈部隊全天候作戰能力的雄心,遭遇重大挫折。如果原因確實是由存在缺陷的零部件導致的,這對於「印度製造」而言,也是相當難堪。
結合最近的報導,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研製了大地系列和烈火系列彈道飛彈後,一直到兩周前才首次進行了彈道飛彈的夜間發射實驗,實際上這就透露出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自1989年印度首次試射彈道飛彈以來,直到兩周前都從未進行過夜間發射,實際上就是不具備完整的全天候作戰能力。
事實上,夜間發射彈道飛彈是一項技術活,涉及到裝備展開、電纜敷設、地形連測、飛彈起豎、諸元輸入、點火發射等流程環節,在夜間環境下不僅時間緊迫,而且任何細節都不能出錯,對部隊實戰化要求很高。
從報導的細節來看,印度此前試射烈火-2型飛彈是通過固定發射臺,但這次試射烈火-3型飛彈是通過發射車,後者更接近實戰環境,然而除了岔子。不管是飛彈的問題還是發射程序的問題,烈火-3的失敗足以證明要走出自己的彈道飛彈之路,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據印度媒體報導稱,這枚烈火-3飛彈發射後僅飛行了一百多公裡,便因為偏離預定軌道,最終只能被迫自毀;拋開其他所有問題不談,烈火-3飛彈的發射重量約50噸,可能比東風-41飛彈還要重,但是射程僅僅只有3500公裡,技術水平的差距一目了然——當然,我們也可以嘲笑印度飛彈繼續展示「布朗運動」的絕技,這都要感謝先輩們的付出,沒有他們就沒有現在的這個底氣。
回到印度試射烈火飛彈這件事本身,不管是印度為了實現「戰略核飛彈大國」的雄心,還是為了在克什米爾問題上展示肌肉,這次試射失敗必然會讓印度在這些問題上大大減分,對於這樣一個「有大國之心卻無大國之命」的國家,正確的方式應該好好學習中國,而不是處處和中國攀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