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市場,2008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就已超過50%,至2013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4.2億噸,佔到全球總產量的58.6%。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歐美經濟率先啟動,水泥工業也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需求總量佔全球總量多數,因此這期間,水泥企業集團的發展重心基本集中在這些地區內,還無暇顧及其他市場。
但自20世紀80年代後,發達國家由於經濟發展速度減緩,生產成本增高和能源消耗、環保要求等各方面原因,水泥生產呈現飽和縮減態勢,水泥企業巨頭開始壓縮在原區域內的水泥工業,轉而尋求新的發展轉移點。
開放市場、自由化、國際化逐漸成為全球主要趨勢,而中國大陸經濟的旺盛的經濟發展,使其成為全球投資的焦點。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中國大陸經濟開始插上騰飛的翅膀,各項建設風風火火地展開,風貌日新月異,顯示出不可抵擋的發展力量,在造就世界經濟奇蹟的同時,也帶來了對水泥的迅猛需求。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臺灣、香港以及國際水泥巨頭紛紛開始嘗試探足中國大陸水泥市場。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水泥市場,2008年佔據全球市場份額就已超過50%,至2013年,中國水泥產量為24.2億噸,佔到全球總產量的58.6%(歐洲水泥協會數據)。
如此龐大的一個市場空間,是各方爭奪之地。然而經過近二十年發展,當初進入中國大陸的港臺及外資水泥企業集團中,能夠最終紮根下來的並不多,能夠入幕前十的更是少之又少(2014年中國前10水泥企業中,僅臺灣水泥排名第9位,豪西蒙相對控股產能排名第8的華新水泥)。主要原因在於中國本土如海螺等優秀水泥企業集團崛起,從而狙擊了國際水泥的「中國版圖」,改變世界水泥格局。
一、臺資水泥企業
由於臺灣石灰石資源有限,在過去幾十年中必須經過批准才能從事水泥生產。特別是1994年,臺灣配合西部礦源枯竭,政府提出水泥產業東移政策,進駐和平水泥專用區的水泥公司只有臺泥,其餘面臨西部礦權終止的臺灣各家水泥公司,如亞泥、嘉新、環球等水泥公司,都紛紛轉移目標到大陸、海外轉投資。
臺灣水泥業已經把經營主力搬到中國大陸,並以大陸作為未來的主要拓展市場,但目標市場有所不同,臺泥相中華南,並向西南拓展,亞泥瞄準華中、西南。但從布局理念上看,從臺灣企業在大陸布點具有共通之初,基本選擇水系發達的地區布點入手,通過水運將生產基地與主消費市場聯動。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