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於甘肅省渭源縣的紅日藥業廠房車間內,村民張在第正在和其他幾個貧困戶包裝中藥飲片,自從廠子建好後,她就在這裡務工了。對於有著七口之家的她來說,每月近4000塊錢的穩定收入,切切實實減輕了她的家庭負擔。給當地貧困戶吃上定心丸的正是天津紅日藥業董事長姚小青。在今年的全國扶貧日當天,姚小青獲得了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授予的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奉獻獎稱號。扶貧路上,這個民營企業家到底是怎麼把看似賠本賺吆喝的扶貧項目做得風生水起?這個沉甸甸的獎項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扶貧故事呢?
甘肅渭源廠房車間
甘肅渭源廠房車間工人在忙碌
甘肅渭源「摘帽」
如今,甘肅渭源的生產線工人,大部分來自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紅日優先招聘建檔立卡貧困戶。張在第夫婦倆之前一直在南方打工,前兩年她的公公婆婆雙雙生病。這對於本來就不富裕的小兩口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於是,張在第回到了渭源,照顧一家老小。老人動手術需要錢,孩子上學也需要錢,一家七口的各種開銷全靠張在第的老公每月不到五千塊的收入勉強支撐著。
張在第還清楚地記得,那段最難熬的日子裡,全家老小能吃飽飯就算不錯。
一邊,張在第給娘家打電話借錢,另一邊,她通過鄰居的介紹得知紅日藥業在當地的廠子正在招工。
崗前一周的統一培訓,上崗後3個月的在崗培訓,姚小青在當地逐漸培養出了一批技術過硬的產業工人。「這樣一來,既考慮到了扶貧,又考慮到了企業的發展。通過企業的發展,更有能力去扶貧,這是良性循環。」這筆帳算下來,姚小青覺得自己不虧。
張在第在甘肅渭源廠房車間工作
布局產業扶貧
2016年年底,紅日藥業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始在全國進行中藥產業布局。考察選址期間,姚小青已經查看了包括蘭州、天水、定西等等幾個產業園區。那時候,國家大力度扶貧助農的工作也正在全國各地開展起來。選址過程中,一個有些陌生的備選名字,進入了姚小青的視線裡:定西市渭源縣。而真正引起他關注的是名字後面的註解:「黨參之鄉」,國家級貧困縣。當時,姚小青就決定過去看看。儘管渭源縣129萬畝耕地中,有近三分之一用來種中藥材,尤其以白條黨參、當歸、黃芪著名。但是,第一次來到渭源,姚小青大吃一驚。
當時,渭源縣近三分之一人口,都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年收入不足3000塊錢,當地捧著金飯碗卻沒飯吃,這讓姚小青很是著急。在他看來,當地守著這樣的金山銀山發展不起來,最主要的還是由於理念、信息以及人才儲備上遠遠落後於發達地區。更讓他沒想到的是,千年藥鄉的好資源並沒有給當地村民帶來好收益。
順著這個思路,姚小青開始布局渭源扶貧項目,從立項開始至今已有近四年時間。去年,作為紅日藥業投資建設的產業扶貧項目,渭源佛慈紅日藥業正式建廠,姚小青整合當地優勢產業資源和道地藥材資源,與當地藥農合作中藥材種植,發展中藥飲片加工、中藥提取產業、中藥配方顆粒等產業,打造有當地特色的中藥產業鏈,這也為當地脫貧攻堅戰注入了天津力量。
姚小青在布局扶貧事宜
醫生的「藥廠」情結
姚小青出生在軍人家庭。在姚小青的印象裡,小時候家屬區住得離兵營很近,他每天都是聽著軍號聲起床,聽著喊號聲一塊兒和部隊戰士出操。因此,姚小青無論從行為舉止還是性格的培養,都像一名戰士一樣。姚小青也是打從那時候起,腦子裡就印上了「當兵保家衛國」的烙印。
他從出生就在兵營,直到18歲考上大學才離開兵營,姚小青常開玩笑地說自己有著18年的兵齡。父親對他給予的希望也是穿上軍裝報效祖國,可是姚小青並沒有從軍。
1988年,本科畢業的姚小青被分配到了天津市第三醫院,如願地成為了一名醫生。
從醫八年的時間裡,姚小青感到藥品升級換代的緩慢。「看著病人離去,內心有種無力感。」姚小青在行醫過程中,曾幾次感到力不從心。
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姚小青心裡就萌生了一個想法:推動藥品的升級換代,讓臨床能多一些療效好的藥。
接手「爛攤子」
1996年,姚小青憑藉著一股子衝勁兒下海創業了。當了8年醫生的他,面臨人生的一個重大考驗,那就是接手瀕臨破產的紅日製藥廠。說起當時企業的情景,姚小青至今仍歷歷在目。那時,廠區已經停產了,玻璃都碎了。地上反鹼,地磚也被蠶食掉了。姚小青看到這些,產生了先讓這個小藥廠活下來的想法。於是,他東拼西湊,借來了120萬元作為註冊資本金,收購了紅日製藥廠。
從做醫生到打理藥廠,姚小青面臨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換職業。「壓力比較大的是創業失敗怎麼辦?」姚小青說,慶幸的是,在決心下海的時候趕上了鼓勵創業的好政策。
當時的姚小青不做醫生也可以有很多種選擇,但他卻執著的收購了已經處於虧損狀態的紅日製藥廠。因為,那裡曾經是他小時候玩耍的地方,姚小青84歲的母親在紅日製藥廠幹了大半輩子,是當年水針車間灌裝生產線上的一名員工。
兒時如火如荼的藥廠突然變得破敗不堪,這讓姚小青很難接受。於是,他主動找到了藥廠負責人了解情況,被告知經營不下去的原因是產品老化單一。
姚小青還記得母親退休時,廠裡還有140多個軍屬,當他準備接手廠子的時候,只剩下了32個職工。這32個職工當時已經沒工資拿了。
接下了紅日製藥廠,表面上看,姚小青成了企業負責人,可實際上他又要盯生產,還要跑銷售。醫生下海,從零起步,姚小青一路走來,是一邊上當吃苦,一邊成長的。
姚小青在生產線上
好在對於藥品這塊,姚小青有專業基礎,因此,他用了差不多半年時間讓藥廠扭虧為盈了,並且一步步走向了正軌。可是好景不長,2001年,對於紅日藥業來說是一個嚴冬。當時,藥廠主營產品從16.9元一支降到了2.5元一支。「整個企業就馬上進入虧損,負債達到了6000萬。」姚小青回憶道。
姚小青在實驗室
為了節約成本,姚小青不敢燒暖氣,他裹著軍大衣在廠裡想辦法。到底怎麼才能讓企業生存下去,姚小青陷入了苦苦的思考。剛好這時候,姚小青在1998年接手的一個產品問世了。幫助姚小青把現金流打開的正是這個產品,它讓企業進出相抵了。
2005年,紅日實現利潤400多萬元,到2008年的時候,企業的淨利潤已超過6000萬元。在當時全國6000多家製藥企業中,紅日進入國內製藥領域的「第一梯隊」。這樣的業績讓姚小青感到振奮,2016年年底,他開始琢磨如何利用紅日的優勢幫助貧困地區擺脫困境,並先後在甘肅、湖北、河南等地進行產業幫扶。
要幫助當地貧困戶自己造血,設想的是好,可真到實際操作起來,哪那麼容易?一開始農戶並不認同品質背後嚴格的管理標準,姚小青的第一步走的很艱難。
為了打消貧困地區的顧慮,姚小青決定在當地建廠。與此同時,姚小青還決定打造一套具有造血機能的產業鏈條。
儘管,姚小青的這一做法打動了當地藥農,但真正實施起來,遇到的阻力可不小。雙方在合約上的磨合,是實施扶貧計劃中姚小青他們面臨的最大難題。為了加快扶貧項目的發展速度,讓當地群眾儘快提高收入,企業產業儘快從中受益,姚小青加大人力派駐到當地做農戶思想工作。
作為企業家,姚小青無形中增加了大量成本投入,這樣的決定看起來明顯不符合常規操作。可姚小青卻不這樣認為,他說:「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從田間直接到車間,減少了運輸的成本,還能就近解決貧困戶的就業問題。
在姚小青看來,扶貧不能只算投入帳、經濟帳、眼前帳,還要算公益帳、智慧帳、長遠帳,紅日藥業的產業扶貧項目先後帶動參與中藥種植與車間直接就業的貧困人口超過1萬8千人,220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550多人受益,戶均年增收3萬元以上。
津雲新聞記者 馬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