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鎮磁器口,紛繁的商業,接踵而至的遊客,催生了一種新的職業——吆喝師。站在店鋪門口,扯著嗓子吆喝,是他們每天的工作。春節前夕,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拜訪了三位職業吆喝師,他們的吆喝聲,迴蕩在石板路和青瓦之上,成為古鎮一道風景。
△磁器口絡繹不絕的人群。
△吆喝師們成了磁器口一道新亮點。
據了解,磁器口有約二十位這樣的專職吆喝師,春節是他們最忙碌的時段,除夕和家人吃頓年夜飯成為他們最期盼的事情。
靠吆喝買車買房的中年男人:每天要喝十瓶水
37歲的唐小剛,長壽人,皮膚黝黑,說話沉穩,中氣十足,站在一家老字號餈粑店門口,嘴皮一翻動,抑揚頓挫的吆喝聲立馬就來。
「來喲!這邊請喲!手工餈粑,新鮮現做,好吃又不貴,價格又實惠。純手工,純天然,老傳統,老味道……」他的吆喝聲似乎有種魔力,但凡聽上一兩遍,腦海裡就會一直盤旋著那個旋律和節奏。
吆喝詞是他自己想的,與同事們不斷推敲、打磨,最後經老闆同意,成為「招牌吆喝」。他總結說,吆喝的詞要輕鬆、節奏快,聽著過耳不忘,又能給人帶來愉悅感。
唐小剛以前擺過地攤,開過飯館,2017年來到磁器口,用他的話說是「混口飯吃」。在這個人流如潮水般的古鎮上,他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磁器口很多門店都卯足了勁吸引客人,他的任務,就是通過聲音讓人駐足、進店。
喊一遍完整的臺詞需要近一分鐘。一個小時內,要喊50多遍。還要根據客流量,人多就加快吆喝的頻率。別小看吆喝,這可需要技巧。他最初的吆喝,張嘴就來,喊得大聲嘛,誰不會?殊不知對嗓子傷害很大,喊不了多久就聲嘶力竭,嗓子發炎。後來他發現,得用丹田發氣,像唱歌那樣,氣通過丹田吹出來,這對練過武術的唐小剛來說不難,很快就掌握了門道。不過下了班就不想多說話了,平時總是儘量多喝熱水,多吃蔬菜保護嗓子,他隨身帶著一個500毫升的保溫瓶,每天至少要喝十瓶水。在吆喝的時候,唐小剛有一個「小動作」,背在背後的手,時常用指關節揉著後腰。站上一天,往往腰酸背痛,對肺活量也是考驗。
為什麼不用擴音器?他說,人工吆喝可以和大家有眼神、表情上的互動,而且能傳遞出感情。現在拍視頻的遊客很多,他也樂意衝著鏡頭展示吆喝,相當於給店裡做宣傳。這家餈粑店是「網紅店」,屢屢出現在網絡平臺,唐小剛的出鏡率很高。賣力的吆喝換來了滿意的回報,據他透露,平均每月能有5、6千元收入,聲音好的時候8千多,甚至更多。
前一天晚上6點半,原本已下班了,有兩位遊客跑來,滿懷期待地說是從福建專程自駕前來聽他吆喝的,請他務必「吼「兩遍。對於這樣的要求,唐小剛都儘量滿足。別人能喜歡聽他的吆喝,他覺得是一種認可。
和大多數中年男人憂心的一樣,家庭開支大,要培養兩個兒子上學。他的學歷不高,作為家裡頂梁柱,必須為家人打拼。好在自己的辛苦大家看得到,努力有人欣賞,他覺得心裡挺踏實。靠著在磁器口吆喝,他在長壽付了一套房的首付,還買了輛二手車,生活正在一天天朝著理想狀態靠近。
讓唐小剛愧疚的是,陪伴家人的時間很少,每天早出晚歸,一個月有兩次休息日,回老家抱抱兩個孩子,就是他最開心的時刻。
即將迎來春節,那是磁器口一年中最繁忙的時段,人流像是嘉陵江的潮水。休息,是不可能的,他買了潤喉片,做好了連續「戰鬥「七天的準備,節後再補休。大年三十那天,晚上六點關門後,唐小剛打算趕回長壽和家人吃頓團年飯,當晚再趕回磁器口,因為還要「應戰」的第二天的春節高峰期。
身上穿的白色褂子是老闆專門為他和同伴定做的,上面幾行字「為了生活,我們必須吶喊。」
唐小剛覺得,這句話道出了吆喝師的心聲。
瞞著家裡人吆喝的大學生:女友希望他轉行,又默默送來蜂蜜水
唐小剛的搭檔,今年23歲的馮鵬是南充人,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工商管理專業畢業後,跑過銷售,送過外賣,憑藉著勤奮和有想法,得到老闆的賞識,當上這家店的店長。
然而,他這個店長不僅僅只是操持店裡的事務。馮鵬為這個家店傾注了心血,希望能有更多客人關注,租金高、壓力大,為了幫店裡緩解壓力,生意不太好的時候就試著吆喝,慢慢地竟成了「主業「。
△23歲的馮鵬與36歲唐小剛相互搭檔吆喝。
馮鵬發現,是否吆喝,對生意影響還是挺大。於是他和唐小剛,一個人喊完了,換另一個喊,如此輪替。慢慢地,他又發現兩個人一起喊,效果最好,但前提是節拍拿得準,有默契。
剛開始吆喝半個小時嗓子就痛,他不服輸,吃了消炎藥又繼續喊。專科學習工商管理的馮鵬喜歡思考,比如,中午是遊客的高峰期,街道人流量最大,人們處於飢餓狀態時也更容易購買產品,成為他們喊得最賣力的時段。
因此,下午3、4點才吃午飯司空見慣。
馮鵬至今沒有將自己具體在做什麼告訴家人,怕他們擔心。女朋友心疼他喊得太費力,也勸過他換份工作,但馮鵬是真心喜歡這個工作,「磁器口不倒,我就會一直吆喝下去。」
除了吆喝,還要做報表,安排後勤,每天晚上回家一般都十點了,女朋友會端來削好的水果和蜂蜜溫水。這個時刻,他會覺得特別溫暖。
他越來越愛上吆喝,除了希望通過吆喝讓店裡生意更好以外,馮鵬認為,宣傳好餈粑製作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身上的使命,更多人知道手工製作的餈粑,比機器製作出來的,更香甜,更有意思,更有故事。
每次在網絡視頻平臺上刷到自己的吆喝,他都只是淡然一笑,就像看別人。他覺得,吆喝師,只是這條街上一個太平凡的角色。
希望讓客人笑的吆喝師:用英文吆喝很在行
就在餈粑店三五米開外的鍋盔店門口,一個諸葛亮打扮的年輕人,吆喝風格獨樹一幟,讓人過目不忘,「不好吃你打我臉——「 凌厲的眼神,伴隨著甩出一個妖嬈的笑容,很有戲劇效果,惹得遊客忍俊不禁,紛紛掏出相機拍照。32歲的忠縣人王建建自創的風格,讓他成為這條街上的「明星吆喝師」。
△32歲的忠縣人王建建,遇到遊客拍照總會露出開心的笑容。
早在四五年,王建建就成為當時磁器口第一批出來吆喝的人。由於鍋盔相傳是諸葛亮為了便攜而「發明」的行軍糧,於是他在網上買來諸葛亮服裝,配上鵝毛扇,果然很是搶眼球。
外形搶眼了還不夠,吆喝師的內涵在於「喊「。
王建建經常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遊客,想要聽到什麼樣的吆喝?他的答案是,出門旅遊嘛,就是圖個開心,你讓人家開心了,我也開心。
他的吆喝與面對有節奏感的抑揚頓挫不同,拉長了「絕對美味絕對好吃——」 「您現在買不用排隊啊,剛出鍋的鍋盔,好吃不貴——」
從心底對所吆喝的產品流露出的自信,讓他能喊出」不好吃你打我臉「這樣的話。有因聽了他吆喝而買了鍋盔的人,非要當面咬一口,而最後大多會發自內心地說一句,「確實好吃」,這時候王建建也不會自鳴得意,而是依然面帶謙和的微笑,把顧客送走。
用英文吆喝是他的「專長」。磁器口的外國遊客不少,他眼尖,外國友人還在十米開外,就能一眼瞅出。然後拉開嗓門把他們吸引過來。「How are you, my friend? Welcome to Chongqing!」等老外應邀來到店門口前,他又會恰如其分地介紹,「Which taste would you like,beef or pork? Beef is spicy and pork is not spicy……」 (您要哪種口味,牛肉還是豬肉餡? 牛肉辣,豬肉的不辣)
王建建覺得,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做吆喝師,應該性格外向,有服務意識、銷售意識。
很多遊客買了鍋盔後,會找「諸葛亮」合影,他都微笑著配合。在他看來,讓客人開心最重要,買不買,那只是附帶的生意。
即將到來的春節,同樣是他最忙碌的時候。和唐小剛一樣,他也準備大年三十與家人匆匆一聚,然後全身心投入到春節七天的「高峰」中去。別人的長假,是他們的工作旺季。
2年前,王建建在楊公橋買了房,也算在這座城市安定了下來。望著熙來攘往的街道,他淡然地說,「磁器口啊到處都是錢,就看你怎麼找了。」
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 紀文伶 鄒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