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星空財富
文星空下的牛腩
編輯星空下的紅布林
排版星空下的小魚
不知道是不是12天「秒回」上交所27問的誠意打動了上市委員會,9月28日晚間,上交所發布公告,同意吉利汽車科創板首發上市了。這樣一來,吉利不僅將成為科創板整車第一股,而且也將成為首批回歸A股的大型行業龍頭。李書福大概能心情愉快地歡度國慶了。
吉利作為國產整車龍頭,如果只是看體量和營收,的確符合「登科」條件。但是,既然是「登科」,自然必須得拿出一點科技感。在這方面,近年來從傳統汽車向新能源車的轉型,或許是吉利「登科」的臨門一腳。
然而,吉利向新能源車轉型的臨門一腳,似乎踢得並不順利。
早在2015年,李書福就提出了「藍色吉利」的宏偉構想:2020年銷量突破200萬輛,其中不僅要有65%的混合動力車,更要有35%的純電動車。可是5年期滿,到了檢驗成果的時候,吉利披露的銷售結構卻閃了腰:8月份銷售的11萬多臺車輛中,新能源車只有6600多輛——至於最具科技感的純電動車,可能就更少了。這讓李書福的豐滿構想一下子顯得很骨感。
如此看來,特斯拉領跑的純電動車產業,雖然是未來的核心賽道,但也並不意味著可以無腦梭哈。我們韭菜們畢竟不像巴菲特和張磊(高瓴資本)那樣可以「壕無人性」地收割整個賽道。所以,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選股方式最好還是精準狙擊,而不是瘋狂掃射。
在純電動車價值鏈上選擇投資切入點,尤其是進入相對低附加值的細分領域,更要重視這種思維。
純電動車最主要的成本來自鋰電池。而鋰電池構成組件又可以分為4個部分:
正極材料;
負極材料;
電解液;
隔膜。
在這4大組件中,電解液是投資門檻低、投產周期短、行業充分競爭的低附加值環節。同樣投資規模下的電解液產能,對應的下遊鋰電池裝機量,是隔膜的20倍。而且,2018年國家對於新能源車補貼力度的下降,也直接暴露了電解液行業產能過剩的問題。
因此在選股上,電解液這一細分領域更需要精準狙擊。
在正式展開電解液的投資邏輯之前,我們不妨先了解一下電解液的概念。
電解液負責在正極和負極之間傳導鋰離子,可以說是鋰電池的血液。電解液主要由有機溶劑、電解質鋰鹽和添加劑按照一定比例配置而成,其各成分用量和成本佔比如下表所示:
牛腩認為,兩組數據的比例關係,給我們提示了一種選股思路:1單位有機溶劑的相對成本約為0.3,而電解質鋰鹽和添加劑的相對成本,則分別為4.5和4.2。換言之,有機溶劑最便宜,真正金貴的是電解質鋰鹽(主要是六氟磷酸鋰)和添加劑。
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鋰電池有機溶劑,常見的是碳酸二甲酯,這也是一種被用於製造樹脂和農藥的化工產品;六氟磷酸鋰,其作為資源品的屬性比較突出;改善電解液性能的添加劑雖然用量最少,但卻是電解液技術的核心所在。
有了以上這些鋪墊,再來看最近有關的漲價「利好」,或許就會有不一樣的理解:
如果按照電解液原料的成本佔比進行估算,上遊材料的漲幅約為56%,但廠商對於下遊的漲價幅度最高只有49%,並不能紓解成本上漲的壓力。換句話說,這是賠本賺吆喝。實際上,這也從議價能力的角度,印證了電解液是鋰電池價值鏈中附加值偏低的環節。
所以,理性看待電解液漲價的所謂「利好」,與其在電解液裡面掙扎,不如在上遊躺贏。畢竟牛腩在之前的文章(反轉!抖音不賣了,川普計劃落空?比亞迪漲停!)聊過的鋰資源龍頭,今天的上漲反而更有力。
不過,電解液賽道崎嶇,並不代表沒有機會。產能過剩往往會帶來行業出清,而龍頭便是受益者。除此之外,牛腩梳理了2個投資邏輯:
1.向上遊鋰資源延伸,便於控制成本;
2.高附加值添加劑,這是電解液升級迭代的最主要的壁壘。
最後聊一聊盤面。最近指數跌一天漲一天,沒有太明確的方向。成交量方面,儘管創業板盤中一度上漲超2%,但縮量的格局沒變,大概是因為馬上就要到國慶假期了,股民歸心似箭,沒心思在股市裡面折騰了。
今天漲得好的,基本上也是牛腩之前聊過的一些核心賽道——軍工、半導體等等,這樣看來,主力資金並不打算輕易放棄。畢竟2020年只剩下一個季度了,那些還沒追上大盤的基金經理,到年底必須得給投資者一個交代。
不到最後一刻,決不能輕言放棄。
註: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股市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沒有買賣就沒有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