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為何這麼火?IPO數量最多、高價股扎堆、科研人員成富豪,螞蟻...

2021-01-10 瀟湘晨報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呂江濤 謝瑋

2019年7月22日—2020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一周年。

一年間,IPO多達140家,且都來自六大高科技行業;10倍股頻頻出現,高價股佔了A股總數的近30%;19天的最短過會紀錄,近十年來A股規模最大的IPO;無一家跌破發行價;誕生多位身家過百億的科技創業者……

一年間,科創板憑藉其首開先河的註冊制、包容的上市條件等制度創新,成為A股市場最火最熱的明星板,給資本市場、創業者和投資者帶來了諸多驚喜。

目前,不少中概股也選擇回歸科創板。據悉,京東數科正在籌備科創板上市,估值近2000億元;吉利已公告上市科創板;螞蟻集團也宣布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同步發行上市計劃,其IPO估值至少2000億美元,IPO後將成為科創板市值第一股。

高效的註冊制:開市首年IPO140家,佔A股總數的46%;創A股紀錄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科創板最大的制度創新是註冊制。

註冊制是A股市場設立30年來首次使用,也正是註冊制這一制度性創新,讓科創板設立第一年,就成為國內資本市場的明星。第一年就完成IPO140家,創下了A股市場最高紀錄(主板第一年IPO:滬市8家,深市6家;中小板第一年IPO46家,創業板第一年135家。)

據中金公司統計,科創板已成為A股IPO的主力軍,自去年7月份以來,科創板新股佔比高達46%。目前,科創板發行儲備企業還有227家,預計2020全年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有望達到100~120家。

如此高效率,離不開註冊制的保駕護航。

在過去的核准制下,不僅IPO門檻畸高,而且審核效率低下,排隊可長達兩三年,尤其是實質性審核猶如「選美大賽」,門檻在「海選」過程中就不斷被人為推高,這使得IPO批文(行政審批)成為資本市場最稀缺資源,一文難求。

而在科創板註冊制下,IPO審核不再是證監會審核,而是改由上交所負責審核,證監會負責註冊。在科創板註冊制中明確規定,上交所IPO審核周期不超過3個月,證監會在20個工作日內對發行人的註冊申請作出同意註冊或者不予註冊的決定。

因此,一家企業的IPO申請,理論上最短可在4個月內完成審核及註冊。周期大幅縮短,極大地提高了IPO效率,也極大地降低了IPO成本,讓IPO批文變得不再稀缺,是註冊制包容性的最重要體現。

對於科創板試點註冊制,實際上就是要回答3個問題:審不審,審什麼,怎麼審。對於「審不審」,市場各方的爭議最小,普遍的、主流的觀點是註冊制也要審。在審核環節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

具體到「審什麼」,就是審信息披露的合規性(法律屬性),審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投資屬性)。在證監會和上交所的共同努力下,註冊制審核並未簡單拋棄核准制下對信息披露真實、準確、完整等合規性要求。同時,更加注重提高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從信息披露充分性、一致性和可理解性的角度予以切入。

例如,江蘇北人(688218.SH)曾在審核過程中被媒體質疑,公司累計經過4輪問詢。問詢中,上交所重點關注了公司的市場地位、技術水平和毛利率等問題,特別是在技術方面,問詢內容充分反映了市場關切。江蘇北人通過多輪迴復,對核心技術水平、先進性程度、研發投入等進行了更加充分的披露,可理解性有明顯改進,終於結束了「集成是否算科技創新」的一段「公案」。去年10月16日,公司順利過會,12月11日登陸科創板。

相比「審什麼」,「怎麼審」是更加直觀、社會可見度更高的改革內容,也是投資者相對更為熟悉和贊同的改革做法。由於投資者對「怎麼審」的了解程度較高,點讚頗多。可以簡單總結為「四大公開」,即審核標準公開、審核過程公開、審核動態和結果公開、否決具體理由公開。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科創板首輪問詢問題已由平均47.4個減少至30.2個,降幅為36%;問詢二輪即提交審核中心會議的企業佔比由17.7%提高至24%;問詢三輪企業佔比由36.3%上升至51%;問詢超過三輪企業佔比由46%下降到25%。扣除補充財報和問詢回復耗時,受理至上會審核的時間平均僅47天。

上交所科創板審核邁進「2.0階段」,註冊制改革也不斷推向深入。正是基於註冊制在科創板良好的試點效果,監管部門決定將註冊制推廣至創業板。

6月11日,國務院發布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意見提到,改革創業板並試點註冊制,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該任務由證監會牽頭,6月底前出臺相關政策,年內落地。未來,創業板將會接棒科創板,成為我國註冊制改革的主戰場,並進一步降低科創企業進入資本市場的門檻。

目前,相關工作正在穩步推進,創業板上市委員會自7月13日首次開啟註冊制審核以來,已有多家上會審核企業過會。

包容的上市標準:創造A股多個第一

除了註冊制,科創板對於上市企業的包容性還體現在上市標準方面。

多年來,由於歷史原因,紅籌企業、差異表決權企業、VIE特殊架構企業等類型企業被A股市場拒之門外,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企業不得不遠走海外,赴港股或美股上市,既增加了企業額外的成本,也沒能讓A股投資者享受到企業發展的紅利。

對此,科創板在基礎制度上做了諸多創新,也創造了A股市場的多個歷史「第一」。

2020年1月20日,雲計算服務商優刻得(688158.SH)登陸科創板,成為科創板首家擁有同股不同權結構的科技企業,創造了A股歷史。

此前,A股市場始終只向同股同權的公司開放,但在科創企業之間,對表決權進行差異化的安排是較為普遍的現象。科創板在上市門檻中做出重磅改革,允許科技創新企業發行具有不同表決權的類別股份,同股不同權企業上市正式從設想成為現實。

普遍採取同股不同權的紅籌企業也開始通過科創板進入A股市場。

2月27日,A股的首家紅籌企業華潤微(688396.SH)登陸科創板。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同時創下多項「第一」:科創板首家啟用「綠鞋機制」的公司;A股第一家以港元而非人民幣為面值的企業;A股第一家以「有限公司」形式而非「股份有限公司」形式上市的企業。

除了華潤微之外,另一家紅籌企業九號機器人申請公開發行CDR並在科創板上市,6月12日過會。還有已經在境外上市的紅籌股中芯國際(688981.SH)回歸A股至科創板上市,於6月19日過會,從受理到過會僅用時18天,創下A股市場最快紀錄。

最新消息是,7月20日下午,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宣布啟動上市計劃,欲在上交所科創板和港交所主板同步公開發行股票。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2011年的股權協議,當時支付寶剛剛完成分拆,螞蟻金服的股權再次變得複雜,加上業績不穩定,當時如果選擇登陸A股,難度頗大。但在科創板,這一切都已經不是障礙。

市盈率不再「唯23倍論」:目前有9家虧損企業登陸科創板

科創板有5套上標準,其中,第五套標準對於營業收入和淨利潤規模完全不設要求。具體為「預計市值不低於人民幣40億元,主要業務或產品需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市場空間大,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準開展二期臨床試驗,其他符合科創板定位的企業需具備明顯的技術優勢並滿足相應條件」。

今年1月23日,澤璟製藥(688266.SH)登陸科創板,A股未盈利上市第一股面世。此後,百奧泰(688177.SH)、滬矽產業(688126.SH)等8家公司也依循這一未盈利標準在科創板上市。

事實上,在科創板制度公布之初,上交所就已經打破市盈率與風險的「認知綁定」,放棄了「市盈率限高23倍」的「潛規則」。而允許虧損企業在科創板上市則更進一步,不再拘泥於企業的盈利指標。

科創板採取的是更為市場化的詢價定價機制,在發行端突破了市盈率限制,定價、規模、節奏均採取充分的市場博弈機制。

一方面,發行價格由市場決定。截至7月22日,140家已經在科創板上市的公司中,除9家未盈利外,其餘131家公司按照最近一期經審計扣非前後孰低淨利潤計算的發行市盈率區間為19~468倍,中位數47倍;按照上市當年預計每股收益計算的發行市盈率中位數為32倍,平均數43倍。

另一方面,募資金額也相對適中。已登陸科創板的140家公司募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大部分公司募資額超過募投項目所需資金,但也有部分公司出現未募足的情況。

結果顯示,市場選擇的差異性和博弈後形成的一致性初步得以體現,發行節奏總體有序,核心機制有效。在市場化詢價的發行機制中,投資者申購踴躍。科創板上市公司網上申購中籤率中位數為0.05%。

除了發行價格交給市場決定,發行節奏的主動權也由市場掌握。科創板新股發行的整個流程都堅持市場化導向,由發行人、保薦人、承銷商、機構投資者等市場參與主體通過詢價、定價、配售等市場機制加以確定,監管部門不設任何行政性限制。

跟投制度要求承銷商既「薦」又「保」:已有跟投比例為2%~9.6%

雖然科創板採取的是更為市場化的詢價定價機制,發行人、保薦人、承銷商等市場參與主體有了更多的主動權,但也並非全無約束。在科創板發行承銷的制度創新中,跟投制度無疑是對券商的一項真金白銀的資本約束。

簡單來說,跟投制度就是保薦券商需要掏出真金白銀,對主承的項目進行投資,這樣一來,券商的利益將和其他中小投資者捆綁在一起,以此達到對券商的制衡。

在操作安排方面,一是跟投主體應為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二是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跟投的資金來源應為自有資金;三是參與配售的保薦機構相關子公司應當開立專用證券帳戶存放獲配股票;四是跟投認購的股份有24個月的鎖定期。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券商跟投機制的設立,某種意義上是對過去「只薦不保」行業現象的一種糾正,通過這樣的安排,讓券商在資本約束下做好前端把關工作,在作為市場主要參與者的同時擔起責任來。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已在科創板上市的140公司中,97家公司跟投比例為3.1%~5%,對應跟投金額為1748萬~6000萬元。瀾起科技(688008.SH)等6家公司跟投比例為3%,跟投金額6077萬~8436萬元;金山辦公(688111.SH)等3家公司跟投比例2.2%~2.7%,跟投金額1億元;中國通號(688009.SH)跟投比例2%,跟投金額2.1億元;虹軟科技(688008.SH)、心脈醫療(688016.SH)因兩家機構聯合保薦,合計跟投比例分別為8%、9.6%,對應的合計跟投金額分別為1.1億元、0.8億元。

不過,由於目前科創板市場容量有限,供求關係對於定價的引導力較強。因此,業界十分期待跟投機制在科創板發行節奏進一步加快的背景下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責編 | 楊眉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兩萬億估值的螞蟻IPO獲批,是科創板的「小確幸」嗎?
    有消息稱,螞蟻集團最新估值達到280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已非常接近兩萬億,與貴州茅臺大體相當。這個數聽上去很大,那為什麼說螞蟻上市是A股科創板的「小確幸」?微軟之於納斯達克小確幸這個詞據說出自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一部作品集,經林少華翻譯後進入漢語體系,解釋為微小而確定的幸福和滿足感。
  • 富豪扎堆絕非偶然,千萬富豪校友最多的大學是哪些?
    富豪扎堆絕非偶然,千萬富豪校友最多的大學是哪些?前不久校友會推出了一個2018中國大學富豪校友排行榜100強。北京大學有160位,清華大學有158位,浙江大學有104位,復旦大學有72位,中國人民大學有51位億萬富豪校友,排在前5位。
  • 主板IPO被否就上科創板,什麼公司這麼牛?| 捕獵獨角獸
    是主板上不了想在科創板渾水摸魚?還是被「誤傷」後找到了真正符合自己的資本市場?這家公司的上市歷程或許能讓我們對於科創板的意義有更多的認識。鮮為人知的半導體「隱形冠軍」去年以來,國產晶片半導體等成為市場一大熱點,產業鏈上下遊的諸多公司也被投資者反覆挖掘,甚至爛熟於心。
  • 科創板時代 企業迎來新挑戰
    近年來,國家對科創重視和支持持續加碼,科創板的推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捷通道。在「全國科創」的浪潮下,企業如何把握機會,迎接新挑戰?天時地利的科創時機科創板開市以來,上市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10月18日,已經有166家企業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上交所已受理165家,已上市34家,融資金額共421億元。
  • 當前股價的「黑白兩級」,高價股沒有天空,低價股是個無底洞
    A股股價「兩極分化」的市場生態正在逐漸形成今日臨近午盤,高價股紛紛走強,貴州茅臺、長春高新、卓勝微、聖邦股份、邁瑞醫療等集體創下新高。數據顯示,剔除近期上市的新股以及科創板個股,今日有14隻個股股價盤中創歷史新高,其中7隻是百元股,佔比50%。另外,從行業屬性上看,14隻個股大多是大消費股和科技股,其中生物醫藥7隻,電子半導體4隻,食品飲料2隻,家用輕工1隻。
  • 螞蟻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昆蟲,如今成了一道稀奇菜
    螞蟻,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一種昆蟲,也是典型的社會性群體動物。
  • 解密科創板企業城市地圖 地域分布不均是明顯特徵
    來源:證券日報作者:朱寶琛 29家科創板公司 江浙滬「包郵區」為何佔了一半 本期科創板專刊,記者梳理出了科創板「地圖」,並就地方對科創板支持的相關舉措進行解讀。 科創板上市公司目前已有29家。上海市金融服務辦公室副主任李軍表示,將支持新片區企業上市,特別是科技企業上科創板。業界認為,上海市具有先天優勢,可以預期的是,未來在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方面,上海市還會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記者注意到,根據上交所信息顯示,在科創板目前已經提交註冊的企業中,上海市有3家,分別是昊海生物、申聯生物和晶豐明源。
  • 「遠見」「萬億IPO」背後 螞蟻上市的壓力與挑戰
    本期話題:螞蟻集團官宣IPO,目標估值2000億美元。從創業的「螞蟻」,到產業的「巨頭」;這家數字科技公司是如何成長和進化的?螞蟻為何此時選擇A+H股同時上市?本次巨額募資,給科創板帶來哪些影響?從科技金融,到數字科技服務,螞蟻兩次轉型的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網際網路產業「破圈」火併愈發嚴重,不斷拓展外延的螞蟻,未來又將迎接哪些壓力和挑戰?
  • 螞蟻集團上市時間是什麼時候?螞蟻集團IPO進展
    文件顯示,螞蟻集團正在接受輔導機構中金公司、中信建投的科創板上市輔導。備案文件還披露了螞蟻集團持股5%以上的股東,分別為杭州君瀚股權投資合夥企業、杭州君澳股權投資合夥企業和杭州阿里巴巴網絡科技有限公司。  君瀚、君澳持股超50%  螞蟻上市的腳步越來越近,其背後的股東也備受關注。
  • 歷史最大IPO 螞蟻集團是螞蟻還是大象?
    終於,螞蟻集團發行價格確定為68.8元,媒體紛紛報導,歷史最大IPO出爐,超過此前沙特阿美。一時間,股吧微博炸開鍋,螞蟻從科技成長的乖巧形象,一下子變成了人人生畏的大象,好像要碾壓一切。但是,這個IPO,真的這麼恐怖嗎?
  • 螞蟻集團、奧普特首發科創板IPO申請通過審核
    9月18日,資本邦獲悉,上交所科創板上市委2020年第77次審議會議結果顯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螞蟻集團)、廣東奧普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奧普特)的首發IPO通過審核。
  • 螞蟻做出調整,計劃轉出旗下小貸公司!
    螞蟻「惹禍」2015年,支付寶上線花唄、借唄業務,這兩項業務與銀行的信用卡性質差不多,具有透支「信用」的特性,而又辦理非常便利,深受用戶的喜愛。支付寶也憑藉這兩項業務,讓其坐穩第三方行動支付老大的寶座。經過幾年的發展,螞蟻集團估值兩萬億,並於去年8月正式遞交上市計劃書,尋求在上、港兩地科創板同時上市。
  • 螞蟻金服百億富豪22人 最高身家1400億元
    螞蟻金服百億富豪22人 最高身家1400億元  Winnie Lee • 2020-07-24 16:39:06 來源:前瞻網
  • 螞蟻IPO估值之謎:2000億美金從何而來
    如果將2004年支付寶創立作為螞蟻集團的起點,這家公司已經16歲,不過比騰訊年輕6歲、比阿里年輕5歲,比美團年長7歲、比拼多多年長11歲。作為全球最大的獨角獸公司之一,這些年螞蟻上市傳聞不斷,而這一次終於官宣:在科創板和港交所尋求同步上市。
  • 釋新聞|科創板十大新名詞:從預計市值到盤後固定價格交易
    融券交易是投資者以資金或證券作為質押,向證券公司借入證券賣出,在約定的期限內,買入相同數量和品種的證券歸還券商並支付相應的融券費用;投資者向證券公司融券賣出稱為「賣空」。六,上市委與諮詢委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將設置科創板上市委員會(下稱「上市委」)與科技創新諮詢委員會(下稱「諮詢委」)。
  • 中加特IPO下周四上會,行業獨角獸能否為青島科創板再下一城?
    半島全媒體見習記者 譚風敏11月24日,上海證券交易所發布科創板上市委員會審議公告,將於12月3日上午9時召開2020年第114次上市委員會審議會議,對青島中加特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加特)在科創板公開發行股票的申報進行審議,意味著中加特在科創板上市進程又前進一步。
  • 衝擊科創板的9個氫能「種子」企業
    由於氫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因此第三種企業數量還非常少,本文重點介紹了短期內(2-3年內)已籌劃及有潛力衝擊IPO的第三種類企業。衝擊科創板的「9顆種子」氫能產業各環節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且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一個年輕而有巨大前景的高科技產業,科創板是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初期發展的首選。
  • 邦早報 | 喜茶將上線社交功能;IPO審核已連續六周過會率100%
    (證券時報網)全球億萬富豪地圖出爐,中國富豪平均年齡56歲日前,財富諮詢機構Wealth-X發布《2019億萬富豪人口普查報告》。報告顯示,2018年全球億萬富豪(淨資產超過10億美元)數量為2604位,較2017年下降5.4%。2018年,全球億萬富豪最多的城市是紐約,億萬富豪有105位。第二、第三的是香港、舊金山,人數分別為87位、75位。
  • 螞蟻集團宣布上市 估值為何高達萬億 誰是大BOSS?
    就在7月上旬剛剛澄清「螞蟻金服計劃最早於今年在香港上市,目標估值為2000億美元」的消息不實後,7月20日,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集團宣布,將啟動在科創板和香港聯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尋求同步發行上市的計劃,以進一步支持服務業數位化升級做大內需,加強全球合作助力全球可持續發展,以及支持公司加大技術研發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