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國內出臺的一些相關涉氫政策以及從國外刮來的「氫能旋風」導致國內曾不止一次出現「迎來發展元年」的說法,也一度吹暖了A股市場上的眾多氫燃料電池概念股,但二級市場的好景並不持續,波動性較大。
導致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用四個字來描述就是:不確定性。但進入2020年,一切都不一樣了。
9月21日,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10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短短一個多月之內,這些有力而明確的政策及規劃令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由 「不確定性」變成了「確定性」。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德權在接受第一元素網採訪時表示:2020年是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真正元年。
伴隨著這種確定性,氫能產業也迎來了真正的風口。風起後,上市公司的數量變化在行業發展初期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景氣度。氫能有著巨大的產業覆蓋屬性,隨著氫能產業的穩步推進,從長遠看,最終氫能領域上市公司的數量將會非常龐大。
從目前來看,國內涉氫的上市公司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主體業務在氫能領域的延伸;第二種是以直接投資或間接控股方式進行參與;第三種是以氫能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由於氫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因此第三種企業數量還非常少,本文重點介紹了短期內(2-3年內)已籌劃及有潛力衝擊IPO的第三種類企業。
衝擊科創板的「9顆種子」
氫能產業各環節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且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一個年輕而有巨大前景的高科技產業,科創板是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初期發展的首選。當前已經上科創板的有億華通和科威爾,明確了上市計劃的有東嶽未來,東嶽未來已完成分拆後的第一輪融資,並正在接受中信建投證券的上市輔導。
值得注意的是,億華通是由新三板轉戰到科創板;此外,蘇州弗爾賽與江蘇清能目前也是新三板,美錦能源旗下飛馳汽車分拆後將在創業板上市。
燃料電池電堆由於價值相對較高,而且毛利較高,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的爆發,較為容易實現營收的快速增長。假設企業電堆價格平均按照4000元/kW、平均功率 80kW 來售賣,則其收入為32萬元,電堆售賣量為1000套時,營收可達3.2億元,因此電堆企業是短期內衝擊科創板最有可能的企業類型。
根據當前市場現狀、公開信息以及通過企業方人員了解到的消息,已在籌劃衝擊科創板的電堆企業主要包括國鴻氫能(據內部消息,已籌劃)、上汽捷氫(公開宣布)、上海重塑(據業內消息,已籌劃)、江蘇清能(據業內消息,已籌劃從新三板轉科創板)、新源動力(據業內消息,正在籌劃)等(以上企業基本都是老牌電堆企業,短期內有著較為穩定的出貨量)。
此外,當前處於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商業化前期,具有實力的電堆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在「以獎待補」政策下,短期內市場格局不會定型,除以上五家已籌劃的電堆企業外,未勢能源、濰柴巴拉德的潛力非常大。
在電堆細分環節。隨著未來電堆向大功率邁進以及規模化需求的快速提升,個別金屬雙極板提供商衝擊科創板也機會很大。在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領域,從模具開發,到衝壓、鍍膜和封裝,由於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形成了上海治臻一家獨大的局面;上海治臻綁定捷氫科技、新源動力、未勢能源、上海氫晨等大客戶,短期內將持續佔據非常大的市場份額。
相關零部件環節的個別企業也具備了衝擊科創板的能力。零部件中,空壓機是供給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件,成本佔到了整個燃料電池動力系統14%。雖然國內布局空壓機並且有相關產品的企業並不少,但根據近兩年的市場供應情況以及空壓機產品逐漸轉向大功率的趨勢來看,具備研發基礎、生產能力及大批量供應能力的企業鳳毛麟角。據內部人士消息,石家莊金士頓目前也在籌備科創板。
下面梳理了以上9家已籌劃及有潛力衝擊科創板的企業的相關信息以供參考。
電堆類企業
一、國鴻氫能
廣東國鴻氫能成立於2005年6月,是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產品的高科技企業。2016年國鴻氫能主導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範線路在佛山和雲浮投入運營,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公交車隊。
2019年9月,搭載國鴻氫能產品的300輛燃料電池公交車和400輛燃料電池物流車在佛山投入使用;2020年10月18日,國鴻發布了鴻芯GI系列電堆產品,其價格率先進入 「1時代」。
國鴻氫能現有研發人員80多人,其中博士6人,核心團隊擁有多年的燃料電池開發背景及豐富的整車開發經驗,截至2020年6月,國鴻申請專利96件,其中發明專利62件,授權12件,受理50件;實用新型專利34件,授權31件,受理3件。
國鴻氫能在短短五年間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國內首個實現低成本柔性膨脹石墨雙極板批量生產;建成有年產2萬臺電堆、5000套系統的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產線;截至2019年底,電堆產品累計出貨量超過180MW,是國內電堆出貨量最大的企業,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2017-2019年)排名國內第一。
二、上海重塑科技
上海重塑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領先的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商。截至2020年第3季度,公司已為一汽解放、東風、宇通、中通、三菱扶桑等40餘家國內外知名整車企業累計配套總數超過70款燃料電池車車型,是國內配套開發燃料電池車型最多的企業之一。
中國市場近40%的燃料電池汽車採用了重塑科技的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地區覆蓋長三角、珠三角、華中、華北,遍布中國7省13市,另外在德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也有廣泛應用,全球累計行駛裡程已突破4500萬公裡。
目前重塑科技現有近500名員工,其中研發團隊中碩士及博士佔比近40%。核心研發團隊具有10年以上燃料電池領域研究背景及豐富的整車開發經驗。截至2020年三季度,重塑科技已申請專利超過98件,授權專利超過49件。
三、上海捷氫科技
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6月,是上汽集團旗下氫能源高科技公司,上汽集團自2001年就開始做燃料電池汽車,積累了近20年的自主研發經驗。捷氫科技獨立後,上汽集團把所有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智慧財產權、項目、人員全部注入到捷氫科技。
成立僅兩年多的捷氫科技,已為FCV80配套超過500臺系統,並已為多種車輛提供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配套92kW PROME 390系統的上汽大通首款燃料電池MPV EUNIQ 7也已經正式下線。
捷氫科技總經理盧兵兵此前接受第一元素網採訪時表示:「上汽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具備燃料電池商用車和乘用車應用的汽車公司,捷氫科技員工對商用車、乘用車的技術要求、使用環境以及系統匹配等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捷氫科技源於車企,對車輛所需要具備的車規級要求有深入骨髓的了解。」
依託於上汽集團在整車方面的優勢,給予了捷氫科技產品將來銷量極大的保障。上汽集團在9月13日發布了「十、百、千、萬」的氫能戰略目標,在未來5年時間將實現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規模。
9月份左右,上汽集團公開表示,捷氫科技有望於今年邁出混改步伐,並計劃最早2022年登陸科創板。
四、江蘇清能股份
江蘇氫能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月,屬於國內老牌的燃料電池企業之一。清能股份車用燃料電池系統已與東風、申龍、宇通、皋開、中植等車廠完成十餘款公告車型,全面覆蓋了物流車、公路客車、公交車等多種商用車型,並已開始批量交付。
數據顯示,2019年,清能股份躋身國內車載氫燃料電池系統前三,所配套的氫燃料電池系統裝車數量近400臺,和重塑科技(不包含國鴻重塑)、億華通一併佔據全年氫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的63.13%。
2019年,清能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580.07%。在2019年下半年,公司發行股份成功募資4500萬元,2020年上半年又獲中金資本5000萬投資。
除國內市場外,清能股份深扎海外多年,已經陸續承接了韓國燃料電池軌道列車等項目,並正在推進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客戶燃料電池重卡及客車商業化項目。
目前,清能股份已獲53項中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6項)、7項美國專利、4項其他國家專利,其電堆及系統參數性能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五、新源動力
新源動力成立於2001年,依託於大連化物所專利和技術,是中國第一家致力於燃料電池產業化的股份制企業。
新源動力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正向開發、生產製造、測試評價以及售後服務完整體系的公司,擁有我國唯一的「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燃料電池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
紮實的技術基礎以及產品已獲得充分驗證保證了新源動力有著穩定的市場份額。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氫燃料電池裝機量新源動力排第五位。新源動力自主化的膜電極及電堆產品目前累計裝車超過750臺,高比功率高集成度金屬板電堆累計裝車約100臺。
此外,騰龍股份成為新源動力大股東後將加速其發展和變革,新源動力總經理助理李漢斌此前接受第一元素網專訪時表示:「新源動力將利用騰龍股份的市場資源來擴大市場份額,騰龍股份在成本控制以及批量生產製造管理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對公司有著很好的借鑑。」
截至2020年9月,新源動力累計擁有專利503項,其中國際專利4件,是2019年首家上榜國家專利500強的燃料電池企業,排名第286位。
六、未勢能源
未勢能源由長城控股集團孵化成立,是未勢能源作為氫燃料電池核心關鍵零部件研發和商業化的平臺,於2019年4月正式註冊成立。
長城自2016年始就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電堆及膜電極、儲氫瓶及閥門等關鍵部件領域深耕,已完成包括100kW商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95kW乘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最大可拓展至150kW的平臺化燃料電池堆在內的產品研發。
長城在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及部件上已投入15.7億元,累計申請的技術專利達400項,投入5.7億元建成的國內最大的氫能檢測中心已獨立化運營。
依託長城汽車燃料電池乘用車的技術積累,未勢能源將實現續航超900公裡的95kW級燃料電池乘用車2020年首發、2021年量產。
未來3年內長城汽車目標推廣1000輛燃料電池重卡,500輛燃料電池輕卡,200輛公交車。
七、濰柴巴拉德
2018年11月26日,濰柴動力與巴拉德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濰柴巴拉德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濰柴巴拉德」),濰柴動力持股51%,加拿大巴拉德間接持股49%。此外,濰柴動力也是巴拉德的最大股東。
濰柴巴拉德的生產工廠位於中國山東省,將製造製造巴拉德新一代LCS燃料電池電堆和基於LCS相關的燃料電池模組,該工廠初期生產能力為20000個燃料電池電堆或10000個燃料電池模組,該工廠預計在2020年內投入運營。
2019年12月16日,巴拉德動力系統收到企業濰柴巴拉德價值1920萬美元(約合1.34億人民幣)的膜電極組件採購訂單,加上將全面運營的濰柴巴拉德燃料電池模組生產工廠,預計濰柴巴拉德合資公司在2020年便可實現燃料電池產品的大規模生產。
考慮到濰柴動力在山東氫能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濰柴巴拉德將來有非常有力的業績保障。
電堆細分及零部件企業
八、上海治臻
上海治臻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3月,由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發起建立,公司專注於低成本、高性能的燃料電池金屬極板的產業化,團隊擁有十多年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研發經驗,擁有30餘項發明專利,是目前國內市場最大的專業燃料電池金屬極板供應商。
目前,上海治臻累計開發了6代高性能金屬雙極板,在上汽集團、新源動力、中船重工、武漢理工新能源等國內主要企業得到了批量應用。
2017年底,上海治臻在上海浦東新區臨港產業園建成了金屬雙極板研發與製造基地,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金屬板生產線。首次在國內實現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由板型設計到全工藝鏈加工能力,設計年產能達到50萬片以上。2019年設立蘇州治臻全資子公司,項目全部達產後將具備1000萬片的產能規模。
九、石家莊金士頓
金士頓成立於2007年,是國內首家空氣懸浮離心鼓風機、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自主化、系列化生產的企業。公司分別在辛集、石家莊、天津建立了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空氣動壓軸承、高速電機和高頻控制器的高質創新平臺和產業基地。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燃料電池空壓機出貨量TOP5供應商市場佔有率高達85.44%,金士頓所佔市場份額位列前三,同時也是離心空壓機中的第一名。目前金士頓已提供了近800臺供貨數量,突破了2000萬公裡的上車累計運行裡程,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產能方面,金士頓目前擁有燃料電池空壓機產能3000-5000臺/年,同時公司正在擴張產能,新建工廠一期產能為5萬臺/年。
版權聲明 | 此內容為第一元素網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元素網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