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擊科創板的9個氫能「種子」企業

2020-12-05 第一元素網

過去幾年,國內出臺的一些相關涉氫政策以及從國外刮來的「氫能旋風」導致國內曾不止一次出現「迎來發展元年」的說法,也一度吹暖了A股市場上的眾多氫燃料電池概念股,但二級市場的好景並不持續,波動性較大。

導致這種現象的核心原因用四個字來描述就是:不確定性。但進入2020年,一切都不一樣了。

9月21日,財政部等五部門發布了《關於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示範應用的通知》;10月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10月27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裝備工業司指導,中國汽車工程學會牽頭組織編制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正式發布;11月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

短短一個多月之內,這些有力而明確的政策及規劃令氫能產業的發展前景由 「不確定性」變成了「確定性」。北京清華工業開發研究院副院長、濱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德權在接受第一元素網採訪時表示:2020年是中國氫能產業發展的真正元年。

伴隨著這種確定性,氫能產業也迎來了真正的風口。風起後,上市公司的數量變化在行業發展初期從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行業的發展速度和景氣度。氫能有著巨大的產業覆蓋屬性,隨著氫能產業的穩步推進,從長遠看,最終氫能領域上市公司的數量將會非常龐大。

從目前來看,國內涉氫的上市公司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主體業務在氫能領域的延伸;第二種是以直接投資或間接控股方式進行參與;第三種是以氫能為主業的上市公司。由於氫能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因此第三種企業數量還非常少,本文重點介紹了短期內(2-3年內)已籌劃及有潛力衝擊IPO的第三種類企業。

衝擊科創板的「9顆種子」

氫能產業各環節科技含量高、發展潛力大且發展過程中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一個年輕而有巨大前景的高科技產業,科創板是氫能產業鏈相關企業初期發展的首選。當前已經上科創板的有億華通和科威爾,明確了上市計劃的有東嶽未來,東嶽未來已完成分拆後的第一輪融資,並正在接受中信建投證券的上市輔導。

值得注意的是,億華通是由新三板轉戰到科創板;此外,蘇州弗爾賽與江蘇清能目前也是新三板,美錦能源旗下飛馳汽車分拆後將在創業板上市。

燃料電池電堆由於價值相對較高,而且毛利較高,隨著氫燃料電池汽車規模化的爆發,較為容易實現營收的快速增長。假設企業電堆價格平均按照4000元/kW、平均功率 80kW 來售賣,則其收入為32萬元,電堆售賣量為1000套時,營收可達3.2億元,因此電堆企業是短期內衝擊科創板最有可能的企業類型。

根據當前市場現狀、公開信息以及通過企業方人員了解到的消息,已在籌劃衝擊科創板的電堆企業主要包括國鴻氫能(據內部消息,已籌劃)、上汽捷氫(公開宣布)、上海重塑(據業內消息,已籌劃)、江蘇清能(據業內消息,已籌劃從新三板轉科創板)、新源動力(據業內消息,正在籌劃)等(以上企業基本都是老牌電堆企業,短期內有著較為穩定的出貨量)。

此外,當前處於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商業化前期,具有實力的電堆企業眾多,競爭激烈,在「以獎待補」政策下,短期內市場格局不會定型,除以上五家已籌劃的電堆企業外,未勢能源、濰柴巴拉德的潛力非常大。

在電堆細分環節。隨著未來電堆向大功率邁進以及規模化需求的快速提升,個別金屬雙極板提供商衝擊科創板也機會很大。在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領域,從模具開發,到衝壓、鍍膜和封裝,由於技術門檻較高,目前形成了上海治臻一家獨大的局面;上海治臻綁定捷氫科技、新源動力、未勢能源、上海氫晨等大客戶,短期內將持續佔據非常大的市場份額。

相關零部件環節的個別企業也具備了衝擊科創板的能力。零部件中,空壓機是供給系統中最重要的部件,成本佔到了整個燃料電池動力系統14%。雖然國內布局空壓機並且有相關產品的企業並不少,但根據近兩年的市場供應情況以及空壓機產品逐漸轉向大功率的趨勢來看,具備研發基礎、生產能力及大批量供應能力的企業鳳毛麟角。據內部人士消息,石家莊金士頓目前也在籌備科創板。

下面梳理了以上9家已籌劃及有潛力衝擊科創板的企業的相關信息以供參考。

電堆類企業

一、國鴻氫能

廣東國鴻氫能成立於2005年6月,是以氫燃料電池為核心產品的高科技企業。2016年國鴻氫能主導的氫燃料電池公交車示範線路在佛山和雲浮投入運營,為當時全球最大的燃料電池公交車隊。

2019年9月,搭載國鴻氫能產品的300輛燃料電池公交車和400輛燃料電池物流車在佛山投入使用;2020年10月18日,國鴻發布了鴻芯GI系列電堆產品,其價格率先進入 「1時代」。

國鴻氫能現有研發人員80多人,其中博士6人,核心團隊擁有多年的燃料電池開發背景及豐富的整車開發經驗,截至2020年6月,國鴻申請專利96件,其中發明專利62件,授權12件,受理50件;實用新型專利34件,授權31件,受理3件。

國鴻氫能在短短五年間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國內首個實現低成本柔性膨脹石墨雙極板批量生產;建成有年產2萬臺電堆、5000套系統的生產線,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生產線;截至2019年底,電堆產品累計出貨量超過180MW,是國內電堆出貨量最大的企業,市場佔有率連續三年(2017-2019年)排名國內第一。

二、上海重塑科技

上海重塑科技成立於2015年,是領先的燃料電池技術提供商。截至2020年第3季度,公司已為一汽解放、東風、宇通、中通、三菱扶桑等40餘家國內外知名整車企業累計配套總數超過70款燃料電池車車型,是國內配套開發燃料電池車型最多的企業之一。

中國市場近40%的燃料電池汽車採用了重塑科技的燃料電池技術,應用地區覆蓋長三角、珠三角、華中、華北,遍布中國7省13市,另外在德國、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等海外市場也有廣泛應用,全球累計行駛裡程已突破4500萬公裡。

目前重塑科技現有近500名員工,其中研發團隊中碩士及博士佔比近40%。核心研發團隊具有10年以上燃料電池領域研究背景及豐富的整車開發經驗。截至2020年三季度,重塑科技已申請專利超過98件,授權專利超過49件。

三、上海捷氫科技

上海捷氫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8年6月,是上汽集團旗下氫能源高科技公司,上汽集團自2001年就開始做燃料電池汽車,積累了近20年的自主研發經驗。捷氫科技獨立後,上汽集團把所有燃料電池相關的技術、智慧財產權、項目、人員全部注入到捷氫科技。

成立僅兩年多的捷氫科技,已為FCV80配套超過500臺系統,並已為多種車輛提供燃料電池系統和電堆,配套92kW PROME 390系統的上汽大通首款燃料電池MPV EUNIQ 7也已經正式下線。

捷氫科技總經理盧兵兵此前接受第一元素網採訪時表示:「上汽集團是國內唯一一家具備燃料電池商用車和乘用車應用的汽車公司,捷氫科技員工對商用車、乘用車的技術要求、使用環境以及系統匹配等都擁有豐富的經驗,因此,捷氫科技源於車企,對車輛所需要具備的車規級要求有深入骨髓的了解。」

依託於上汽集團在整車方面的優勢,給予了捷氫科技產品將來銷量極大的保障。上汽集團在9月13日發布了「十、百、千、萬」的氫能戰略目標,在未來5年時間將實現萬輛級燃料電池整車產銷規模。

9月份左右,上汽集團公開表示,捷氫科技有望於今年邁出混改步伐,並計劃最早2022年登陸科創板。

四、江蘇清能股份

江蘇氫能新能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於2011年1月,屬於國內老牌的燃料電池企業之一。清能股份車用燃料電池系統已與東風、申龍、宇通、皋開、中植等車廠完成十餘款公告車型,全面覆蓋了物流車、公路客車、公交車等多種商用車型,並已開始批量交付。

數據顯示,2019年,清能股份躋身國內車載氫燃料電池系統前三,所配套的氫燃料電池系統裝車數量近400臺,和重塑科技(不包含國鴻重塑)、億華通一併佔據全年氫燃料電池系統裝機量的63.13%。

2019年,清能股份全年實現營業收入2.02億元,同比增長580.07%。在2019年下半年,公司發行股份成功募資4500萬元,2020年上半年又獲中金資本5000萬投資。

除國內市場外,清能股份深扎海外多年,已經陸續承接了韓國燃料電池軌道列車等項目,並正在推進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客戶燃料電池重卡及客車商業化項目。

目前,清能股份已獲53項中國專利(其中發明專利26項)、7項美國專利、4項其他國家專利,其電堆及系統參數性能達到行業領先水平。

五、新源動力

新源動力成立於2001年,依託於大連化物所專利和技術,是中國第一家致力於燃料電池產業化的股份制企業。

新源動力是國內為數不多的擁有正向開發、生產製造、測試評價以及售後服務完整體系的公司,擁有我國唯一的「燃料電池及氫源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也是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燃料電池智慧財產權示範企業。

紮實的技術基礎以及產品已獲得充分驗證保證了新源動力有著穩定的市場份額。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氫燃料電池裝機量新源動力排第五位。新源動力自主化的膜電極及電堆產品目前累計裝車超過750臺,高比功率高集成度金屬板電堆累計裝車約100臺。

此外,騰龍股份成為新源動力大股東後將加速其發展和變革,新源動力總經理助理李漢斌此前接受第一元素網專訪時表示:「新源動力將利用騰龍股份的市場資源來擴大市場份額,騰龍股份在成本控制以及批量生產製造管理等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對公司有著很好的借鑑。」

截至2020年9月,新源動力累計擁有專利503項,其中國際專利4件,是2019年首家上榜國家專利500強的燃料電池企業,排名第286位。

六、未勢能源

未勢能源由長城控股集團孵化成立,是未勢能源作為氫燃料電池核心關鍵零部件研發和商業化的平臺,於2019年4月正式註冊成立。

長城自2016年始就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電堆及膜電極、儲氫瓶及閥門等關鍵部件領域深耕,已完成包括100kW商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95kW乘用車燃料電池發動機、最大可拓展至150kW的平臺化燃料電池堆在內的產品研發。

長城在氫燃料電池關鍵技術及部件上已投入15.7億元,累計申請的技術專利達400項,投入5.7億元建成的國內最大的氫能檢測中心已獨立化運營。

依託長城汽車燃料電池乘用車的技術積累,未勢能源將實現續航超900公裡的95kW級燃料電池乘用車2020年首發、2021年量產。

未來3年內長城汽車目標推廣1000輛燃料電池重卡,500輛燃料電池輕卡,200輛公交車。

七、濰柴巴拉德

2018年11月26日,濰柴動力與巴拉德共同出資設立合資公司——濰柴巴拉德氫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濰柴巴拉德」),濰柴動力持股51%,加拿大巴拉德間接持股49%。此外,濰柴動力也是巴拉德的最大股東。

濰柴巴拉德的生產工廠位於中國山東省,將製造製造巴拉德新一代LCS燃料電池電堆和基於LCS相關的燃料電池模組,該工廠初期生產能力為20000個燃料電池電堆或10000個燃料電池模組,該工廠預計在2020年內投入運營。

2019年12月16日,巴拉德動力系統收到企業濰柴巴拉德價值1920萬美元(約合1.34億人民幣)的膜電極組件採購訂單,加上將全面運營的濰柴巴拉德燃料電池模組生產工廠,預計濰柴巴拉德合資公司在2020年便可實現燃料電池產品的大規模生產。

考慮到濰柴動力在山東氫能產業發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濰柴巴拉德將來有非常有力的業績保障。

電堆細分及零部件企業

八、上海治臻

上海治臻新能源裝備有限公司成立於2016年3月,由上海交通大學科研團隊發起建立,公司專注於低成本、高性能的燃料電池金屬極板的產業化,團隊擁有十多年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研發經驗,擁有30餘項發明專利,是目前國內市場最大的專業燃料電池金屬極板供應商。

目前,上海治臻累計開發了6代高性能金屬雙極板,在上汽集團、新源動力、中船重工、武漢理工新能源等國內主要企業得到了批量應用。

2017年底,上海治臻在上海浦東新區臨港產業園建成了金屬雙極板研發與製造基地,建立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金屬板生產線。首次在國內實現燃料電池金屬雙極板由板型設計到全工藝鏈加工能力,設計年產能達到50萬片以上。2019年設立蘇州治臻全資子公司,項目全部達產後將具備1000萬片的產能規模。

九、石家莊金士頓

金士頓成立於2007年,是國內首家空氣懸浮離心鼓風機、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自主化、系列化生產的企業。公司分別在辛集、石家莊、天津建立了燃料電池無油離心空壓機、空氣動壓軸承、高速電機和高頻控制器的高質創新平臺和產業基地。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燃料電池空壓機出貨量TOP5供應商市場佔有率高達85.44%,金士頓所佔市場份額位列前三,同時也是離心空壓機中的第一名。目前金士頓已提供了近800臺供貨數量,突破了2000萬公裡的上車累計運行裡程,得到市場的廣泛認可。

產能方面,金士頓目前擁有燃料電池空壓機產能3000-5000臺/年,同時公司正在擴張產能,新建工廠一期產能為5萬臺/年。

版權聲明 | 此內容為第一元素網原創,未經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元素網將追究侵權者的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科創板時代 企業迎來新挑戰
    近年來,國家對科創重視和支持持續加碼,科創板的推出,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便捷通道。在「全國科創」的浪潮下,企業如何把握機會,迎接新挑戰?天時地利的科創時機科創板開市以來,上市企業數量不斷增加。截至10月18日,已經有166家企業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上交所已受理165家,已上市34家,融資金額共421億元。
  • 奇點汽車衝擊科創板 曾陷欠薪風波欲遷總部至安徽
    原標題:奇點汽車衝擊科創板:沈海寅的殊死一搏在始於2014年的那場由創業者和網際網路資本共同掀起的新造車運動中,1974年生人沈海寅也是其中一員。
  • 9個月100家14隻百元股!科創板改革「加速度」
    4月29日,隨著光雲科技的上市,科創板上市公司數量達到一百家。距離2019年7月22日科創板開市僅過去9個月,在這裡誕生了14隻百元股、2家千億市值公司,總市值在A股中佔比超2%,科創板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重要新生力量。科創板的改革經驗也正在向市場其他板塊推廣。4月27日,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啟動,在註冊制制度安排方面,創業板基本以科創板為參照。
  • 解密科創板企業城市地圖 地域分布不均是明顯特徵
    中關村龍門加速器董事長徐濤表示,力爭在年內完成對130餘家中關村企業的輪訓,並篩選一批具有上市潛力的「種子企業」,強化科創板的北京力量。 儘管北京目前有6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但也有兩家企業與科創板揮手「說再見」。 其中,恆安嘉新是首家證監會給出「不予註冊」決定的企業。
  • 神州細胞科創板成功上市
    來源標題:神州細胞科創板成功上市 北京經開區企業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近日正式登陸科創板,這也是北京經開區第一家在科創板上市的企業。
  • ...回款寥寥,「氫能第一股」億華通轉戰科創板機會有多大?丨IPO稜鏡
    來源:投資時報近年來,億華通業績有所增長,且擁有強大的合作方陣容,不過該公司仍存在營收季節性波動顯著、經營性現金流持續為負,且應收帳款高企的問題《投資時報》研究員 呂貢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各大公司轉戰科創板熱情高漲,新三板也逐步成為科創板的重要「生源地」。
  • 備戰科創板·重慶種子⑥|物奇科技去年設立資本平臺,豬八戒網等...
    重慶物奇微電子有限公司(物奇微電子)是一家新公司,成立於2018年7月3日,吸引了多家股權投資企業(PE)入股。不過,它的運營實體重慶物奇科技有限公司(物奇科技)在業界很有名,為重慶領先的晶片企業。
  • PC巨頭、AI獨角獸同日官宣回科創板 是什麼在吸引優質企業回流A股?
    同日,北京證監局備案公告顯示,曠視科技已於2020年9月與中信證券籤署輔導協議,擬在科創板上市。聯想集團是全球PC巨頭,2013年,聯想電腦銷售量就躍居世界第一,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生產廠商,公司早在1994年就登陸港交所。曠視科技是「AI視覺四小龍」之一,估值已達到300億元,2019年曾發起港股IPO但擱淺至今。
  • 聖湘生物登陸科創板 聯想控股投資企業下半年或迎IPO小高潮
    原標題:聖湘生物登陸科創板 聯想控股投資企業下半年或迎IPO小高潮 摘要 【聖湘生物登陸科創板 聯想控股投資企業下半年或迎IPO小高潮】聖湘生物的上市,是聯想控股投資布局中的關鍵一步
  • 零營收,數億虧損,澤璟生物入場科創板的背後
    與巨額虧損相悖,澤璟生物在科創板申請上市時估值已突破90億元。此番衝擊科創板,澤璟生物選擇的是第五套上市標準,預計發行不超過6000萬股,募集資金為23.84億元。如若最終註冊成功,澤璟生物將成為科創板,也是整個A股首家尚未盈利的上市企業。
  • 石墨烯研發企業上海烯望將到科創板上市?公司真實情況是這樣的!
    未來的確有上科創板的打算,至於以何種形式仍需商榷。」 日前,悅達投資母公司悅達集團在對上海烯望調研時表達出將其分拆上市的意向,集團總裁祁廣亞直言:「登陸科創板的工作,將由集團負責調研策劃,設立時間計劃,擬訂目標。」
  • 百濟神州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_個...
    百濟神州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1600億估值?掃描或點擊關注中金在線客服   原標題:百濟神州上市藥品同類銷量墊底 衝擊科創板能否複製
  • 科創板企業透析|神州細胞:連虧三年,罕見選第五套上市標準
    科創板申報企業中又添一員製藥企業。9月16日,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神州細胞)的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得上海證券交易所受理。上交所官網顯示,神州細胞本次上市申請由中金公司作為保薦人,計劃融資19.82億元,募資規模在已經申報的21家醫藥製造業企業中位列第5。
  • 科創板收評 | 科創板重現普漲格局 芯源微漲停
    科創板方面,個股漲多跌少。截至收盤,81隻個股飄紅,僅10隻個股收跌。成交額方面,截至收盤,科創板個股成交額達206.35億元,較上個交易日繼續放大。華潤微(688396.SH)成交額達18.9億元,中微公司成交額12.3億,金山辦公(688111.SH)、瀾起科技(688008.SH)等10家個股成交額超5億,成交額不足1億元的科創板個股有35家。
  • 科創板迎來「數位化X線探測器第一股」 浦東企業奕瑞科技上市 上市...
    圖片說明:數位化X線探測器供應商奕瑞科技在科創板上市。奕瑞科技 供圖9月18日,上海奕瑞光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鳴鑼上市(股票簡稱:奕瑞科技,股票代碼:688301),成為A股資本市場歷史上首家醫療器械核心部件上市公司,融資規模最大的科創板專用設備製造業IPO項目。本次奕瑞科技發行股份數量為1820萬股,發行價格為119.60元/股。
  • 生物科技創新藥企艾力斯衝擊科創板,核心在研產品為小分子靶向藥
    記者 | 謝欣1又一家生物科技創新企業計劃在科創板上市,據科創板上市委員會信息披露,科創板已受理上海艾力斯醫藥股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艾力斯)首次公開發行股票計劃,艾力斯本次IPO計劃募集資金15.03億元。
  • 孚能科技、神州細胞過會科創板,招股書均稱業績受到疫情衝擊
    科創板上市委審議會議的召開進度近日有了明顯提速。3月31日,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神州細胞生物技術集團股份公司兩家企業的科創板首發上市申請通過上市委審議。至此,2020年內累計已有11家科創板申報企業順利過會。
  • 科創板是什麼意思?怎麼買科創板的股票?
    科創板全稱「科技創新板」。是由最高層在進博會上提出,顯然是放在了最高層級資本市場頂層設計的角度來宣傳出來的,它形成的格局則是上交所-科創板、深交所-創業板。
  • 原能細胞科技集團總裁楊煥鳳:科創板給企業帶來更大發展自由度
    再到現在的科創板,我認為它給企業帶來了更大的發展自由度。   科創板帶來的最大改變,我認為是對企業價值判斷的回歸,不再以利潤來衡量企業的價值,而是以「你為客戶創造的價值」來衡量。德魯克(學者、美國克萊蒙特研究生大學教授)說過,企業的目的不是創造利潤,而是創造顧客,顧客的認知價值決定著企業的一切。所以,我認為科創板帶來的改變是非常大的,尤其是估值模式的改變。
  • 主板IPO被否就上科創板,什麼公司這麼牛?| 捕獵獨角獸
    隨著上周五科創板首批申報名單正式亮相,正有源源不斷的科技型企業把科創板作為自己的上市目的地,其中不乏在輔導期中變更上市地點的公司。這其中,有一家頗為特別,兩年前,它的主板上市申請被證監會發審委否決,當時其90歲高齡的實控人更是成為市場「一大」亮點。而如今,第一代創業者已逝,這家公司又發起了向科創板衝擊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