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產品回到人的層面看餐飲業,陳曉卿說「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2020-12-04 界面新聞

文|筷玩思維記者 李三刀

「什麼是最好吃的?」,對於餐飲業如何可持續發展,這個問題尤為重要。

在消費思維中,顧客看到不認識的食物,或者被人推薦去某家餐廳,他們必問的問題基本是「好吃嗎?」,再到高端餐飲,顧客一看這家餐廳的人均客單價高到了一定的程度,他就會問「這家餐廳專業嗎」?

在筷玩思維(www.kwthink.cn)看來,我們對於顧客的態度不能只看表面,而要真正明了顧客的真實意圖,我們得丟掉固有的商家思維、轉到顧客的語境中。只有做到這一步,我們才能發現,顧客說的好吃與否其實指的是這家餐廳的產品體驗如何,而不是單指味道本身;顧客問的專業與否其實指的是這家餐廳懂不懂吃、對美食/食物的認知高度如何等等。

那麼,為什麼顧客和餐飲業這兩端都需要最好吃的東西?我們對於美食應該如何理解?好吃的美食能帶來什麼樣的價值和意義?它在實際體驗中又會被哪些因素所影響?局內人又該怎麼調和餐飲與美食之間的微妙尺度?另一方面,在時代與客群需求巨變的環境下,未來的餐飲業應該如何發展?這一系列問題便是本篇文章要討論的核心。

從一個小故事說起,美食如何「打動人心」?

電視連續劇《光榮時代》中有這樣的一個關於飲食差異的有趣畫面,在展開具體畫面之前,我們先略微說下將要出場的角色背景,鄭朝陽是北平人(北京舊稱之一),白玲是上海人,在過去的時代要從上海到北平可沒有動車也沒有飛機,所以在飲食觀念方面,兩方可以用水土不服來形容。

當白玲到北平工作的時候,鄭朝陽對白玲說,「為了有助於您了解北平,請先從了解這些(地方)小吃開始」、「您初到北平,我請您吃全北平最好吃的」。

在小飯館裡,白玲首先就對桌上的「美食」(爆肚)提出抗議,「這黑不拉嘰的能吃嗎?」,鄭朝陽回答,「北平人就愛吃這個」。

鄭朝陽第二份給白玲吃的是饅頭片夾老北京臭豆腐,白玲勉強吃了一口後,鄭朝陽又給白玲上了一碗被當代非北京人評為「反人類食物」的豆汁,喝了一口豆汁後,白玲終於跑出去翻江倒海。

上述這段畫面只有北京人以及去過北京旅遊並嘗過以上「美食」的人才有一定的體會,我們可以看出來,美食不僅在於飽腹,也不僅在於美食本身具有的特殊口感和味道,它還能讓人打消隔閡或者增加隔閡。

食物是人類第二大不加以掩飾的感情,它可以獨立於人之外,更可以存於人身。老一輩的人會說,但凡是與人相關的,基本可以用食物來解決。有些時候,食物決定了人與人之間事情的走向,如中國的飯局就是這一產物。

對於一家餐廳來說,如果不能真切了解食物/美食的全貌與力量,那可以算是餐廳最為重大的失職。

藉助於美食的力量,我們可以將餐廳分為三個類別

從食物與人的關係來看,人一出生就會吃東西,一個家庭有了小孩,這叫喜事,我們國人就喜歡藉助喜事辦喜宴。一個人老去了,這叫白事,人們也是通過美食和人情來衝走悲痛,這就有了流水席的風俗。

飲食還是一種記憶,人在童年時的飲食實際也會影響這個人的大半生涯,如經歷過饑荒的人,他對油腥的喜愛即使到了太平盛世也是難以改掉的。

梳理其中種種,我們就可以發現,飲食包羅了人的一生,還涵蓋了人之外,比如說緬懷故人的時候,我們也要吃上一頓、開一些好酒。飲食就像一根籤籤,可以把人的一生串起來,拿起這根籤籤就基本拿起了人的一生。

吃也是我國文化的起源,《山海經》中有許多奇奇怪怪的物種,如南山之首的狌狌(讀為猩猩),它像獼猴,白耳長尾紅目多毛,在對這個物種的介紹中,最後一句為「食之善走」,意思是吃了這個物種,就能增強人行走的能力。

對於九尾狐,《山海經》最後一句是「食之不蠱」,意思是人吃了九尾狐,就能不被妖邪侵害;南流之海有虎蛟,「食之不腫,可以已痔」,意思是人只要吃了虎蛟就可以預防腫病、治好痔瘡。

《山海經》裡面的大多稀奇物種,在注釋最後基本會有一句吃了如何的表述。

我們甚至可以懷疑,《山海經》上的那些已經消失的物種是否就是被當時人們給吃滅絕了的。且不論這個觀點如何,從中,我們對於美食的力量就一目了然了。

那麼,對於一家餐廳而言,它又該如何用這股力量呢?

我們藉此可以根據餐廳對於人們的飲食需求程度,將之分為三類,最基本的一類餐廳解決的是人的飽腹需求,就是不談吃的精神,只談吃的下去。可別小看這一類別,這類餐廳在當下餐飲業至少佔了五成以上。那麼,這類餐廳的好吃如何體現?老闆們說,「當你肚子餓了的時候,你吃什麼都覺得好吃」。

當一個人飢腸轆轆的時候,假如周邊沒有飯館,就只有一家包子店,此時這家包子店就如同救星一般立在人的眼前,這樣的包子,能不好吃麼?

基礎餐廳還有一個意義,那就是解決人們不知道吃什麼的隨意選擇。人總會有不想吃米飯,也不想吃包子,甚至不想吃麵條的時候(或者不想吃去過的餐廳,也不想吃喜好的餐廳)。當這種特殊時刻來臨,人們就會產生一種很奇妙的思維,「這家沒吃過,也不知道好不好吃,反正也不貴,那就隨便試試」。而能不能留住顧客並引發復購,這就全憑店家本事了。所以我們要說,基礎餐廳是來「救命」的。

第二類餐廳是解決人們嘗鮮的需求,比如說在重慶開成都火鍋、在廣東經營北京炸醬麵館、在上海賣柳州螺螄粉等等。當然,嘗鮮類餐廳可不只是為了嘗鮮,比如說在北京開重慶火鍋還得考慮在北京的重慶人多不多、北京口味與重慶口味的文化交流是否有「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閡等。

飲食從來都是和文化相關的,先得文化相容,才能有口味相容,在北京開重慶火鍋,光靠在北京的重慶人可不行,還得讓北京人以及其他異地人有這樣的思想:「重慶我去不了,動車太貴,但能在北京吃到重慶火鍋還是賺了的」。異地文化餐廳的經營核心就在於如何激發人的嘗鮮欲和好奇心。

第三類是解決專業飲食需求的餐廳,看的是老闆是否懂吃、餐廳能否讓顧客通過美食來享受生活,這類可不止是高端餐飲,一些受歡迎且不開分店的蒼蠅小館也可以歸入此類。

細想後我們就可以發現,在餐飲業,人的作用是在最高位的。

陳曉卿: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認識到了人是餐飲的最高指示之後,我們再來理解餐飲以及餐飲業就容易多了。

在筷玩思維看來,我們首先要知道「餐飲」和「餐飲業」是兩個不同的東西,餐飲本身是具象的,就是吃喝/飲食。再到餐飲此類需求匯聚而成的餐飲業,它就不再只是具象的東西。餐飲業講究的不是對於餐飲產品的滿足,而是對餐飲需求的滿足。

簡單說,餐飲就是食物本身,而餐飲業不僅指食物,還更注重餐廳對於顧客餐飲需求的滿足程度,也就是說,餐飲業其中的主體是人。如何煥發/滿足/引導人的餐飲需求,這才是餐飲業的經營之道。

揭開了以上的重重關係,我們才能理解陳曉卿說的「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這一觀點。

在一次圓桌訪談中,陳曉卿說「最好吃的永遠是人」這句話的靈感來自於魯迅在「狂人日記」中寫的「我翻開歷史一查,滿本都寫著吃人這兩個字」。

但實際陳曉卿說最好吃的是「人」,其中的「人」指的是人對食物的感情、人們對於食物共同的記憶、飯桌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與氛圍等。

我們先來談談「人」這個要素是如何影響用餐實際的。

人對餐飲行為的影響可以直接體現在用餐時間上,如果只是一個人吃飯,他可能吃個十來分鐘就走了,而有了一幫朋友,無論是吃中餐還是燒烤或者火鍋,無論是日料、小龍蝦還是酒館,只要飯桌氣氛愉快,一餐飯沒幾個小時散不了。而飯桌的氣氛越壓抑,人們離去的時間也越快。

有些時候,即使是同一份菜且在可以保證出品沒有波動的情況下,但不同顧客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不談顧客口味千人千面的問題,我們先從「人」這一要素的本身來找問題,比如顧客在心情鬱悶、有緊要事件憂慮的時候,他的美食感知能力也會有些影響,所謂食不知味便是如此;或者被同行的人影響了,如一起吃飯的人關係微妙/氣氛壓抑,更包括服務員黑著臉/服務員沒能及時幫顧客解決問題等。

我們可以體會到陳曉卿說的那種「人比美食本身更重要」的韻味,人就是美食感官和餐飲體驗的晴雨表。

再細化下去,人對場景/情景的感知也會影響到美食和餐飲體驗本身。以包子店為例,兩家包子店靠在一起,其中一家將蒸爐開到最大、熱氣騰騰的水蒸氣扶搖而上,如果路過的人恰好想吃包子,他大概率會選擇蒸氣騰騰的那家。

再比如說一家門店人聲鼎沸,或者一家門店即使沒多少人,但燈火通透、亮起了溫暖的色調,這些都是煙火氣的呈現,人對場景的感知可以恰逢其時地推動消費。

這就可見餐飲業的價值及意義了,行業靠提供餐飲產品為介質,通過餐飲來調動人的情緒和場景感知,最終在人的需求滿足度上完成一單或者多單的餐飲供需關係。餐飲業的主體並不是餐飲,而是透過食物對人的需求的滿足以及對人的情緒的調動,從而讓餐飲體驗增加色彩。

「人」是餐飲業的最高指示,餐飲門店成敗皆生發於此

本篇文章的核心只有一句:餐飲業做的是人的生意,而不是產品的生意,更不是服務的生意,究其根本還是餐飲體驗與人情之間的生意。開一家門店,首先要看的是門店將開在哪裡,再去看周邊的人,最後才是產品與人的匹配。

電影《龍門客棧》中的客棧經營的不是吃喝住宿,而是人情世故之間生發的江湖情仇。在當下餐飲業也是一樣,一家餐廳再好吃,但周邊沒有人,或者該餐廳好吃的理念得不到人們的認可,那麼這家餐廳是開不下去的。

這也是為什麼同一個品牌、同一類產品,有些在A地成了,而在B地卻敗了的原因。我們常常喜歡從內部找原因,卻忽略了外部也是一個大的波動因素。

一個群體的變化足以帶動地方文化的一度變化,地方文化的變化又帶動了其餘人的需求的二度變化(影響或者加固),這些複雜變化最終又將投射到餐飲需求上,正是這一系列環環相扣的差異導致了餐廳生態的實際。

舉個例子,三四線城市和一二線城市是有一定飲食差異的,其中最明顯的並不是地方飲食文化的具體差異,而是人群需求的實際差異。具體成長環境的不同,自然也造就了一類人群的特定飲食態度,這類人聚集在一起,最終才推動了一個經濟圈的呈現。

80後以及80後以上的人對於飲食的態度很直接,就是要記憶深刻、味型明顯,他們屬於粗放派,吃到最後必定要有碳水化合物做壓軸才完美,對於這類需求來說,一餐飯無論菜品多華麗,但沒有吃到米飯就幾乎等於沒有用餐,這類人對於人情及產品本身看的最重。

90後的人可不一樣,他們厭惡油膩、拒絕傳統,要的就是色彩繽紛、五花八門,美食本身不一定能給他們帶去快樂,而美食的儀式感才是重中之重。

人的不同造成了好吃觀的不同,而任何一家餐飲門店如果做不到將自己的好吃屬性與顧客的好吃需求相結合,那就會生發老闆自說自話但無人為之買單的情景了。而在其中無論是哪一群體,無論是70後還是00後,無論是喜歡傳統還是喜歡突破根本,對於美食和餐飲的需求,產品的重要性永遠排在「人」這一要素後面。

跳出產品為王的思維遮蔽,回歸到對人(顧客需求)的研究、觀察、挖掘及滿足,讓主客之間的對立統一起來,這才是餐飲業當下發展與轉型的根本核心。

結語

本篇文章以討論「餐飲業什麼最好吃」作為起源,我們在其中發現,如果非要論述具體的產品,那必然對好吃的定義無法統一,人的不同、人的年齡與經歷的不同也會造就人們不同階段不同的飲食喜好差異。也唯有跳出產品本身,我們才能發現其實美食/餐飲的根本就在於人,人情才是餐飲最好的調味品。

所以,陳曉卿才說出「人間至味往往醞釀於人與人之間,最好吃的永遠是人」這句話,因為從實際來看,人確實可以改變餐飲/美食本身的屬性。

由此,我們就發現了餐飲業的一個重大機密,餐飲業並不是(單單)提供飲食工具的行業,而是出自於對人情飲食的關懷。

這時候我們才發現,「我希望你吃好點」這才是一家餐飲店最好的發心,而不是說我的產品多好、多有營養、多便宜……

梁文道和陳曉卿在一次對話中表示,未來科技可以利用儀器刺激人的大腦,讓人在喝白開水或者在沒有吃東西的時候,也會產生吃牛排之類的愉悅感(人的大腦並不能分辨虛假與現實,大腦是通過神經元放電做信息交流的),但這一定不是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這並沒有對人性產生真實的情感關懷。

我們可以看出,無論時代如何遞進,無論人的環境與需求如何改變,餐飲業通過產品來關懷人這一本質永遠不會改變。

陳曉卿還做了最後的補充,「餐飲就是社會,再難吃的餐廳也有自己的忠粉,有挑剔的食客才會有好的餐廳。美食最根本的是能夠帶給人快樂的程度,而不是它的環境和造價」。到此,我們才能真正認可「人,才是餐飲業最好吃的調味品」。

相關焦點

  • 專訪陳曉卿:我的推薦往往都是失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所以最直接的分類可能更容易表達主題,我們的分類就是一個主題,人和食物的關聯,人用智慧和生存環境創造出來的食物,這些食物塑造的人類的性格。我們尋找到的拍攝角度就是極致化傳播,找最普遍的元素和最小的特質,烹飪最複雜和最簡單的做法。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比方說BBC的同行,《非洲》的製片人Mike Gunton談到過的「八分鐘定律」對我的影響就很大。這個說的是人觀看紀錄片的疲勞周期是八分鐘,所以一個好故事要在八分鐘之內講完。這個八分鐘理論不止針對紀錄片,所有做視覺傳播的都適用。這次大家看《舌尖2》會發現,我們都是50分鐘7個故事。其實開始我還只是將信將疑,《舌尖1》的第五集,我用11分鐘講了一個故事。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陳曉卿:人文類的,我還是更喜歡一些中國獨立紀錄片導演的作品,2013年我個人覺得最好的一部是《鄉村裡的中國》,特別好。它可能也要走院線,總局正在審。自然科學類的,肯定還是要看國外的作品,2013年我最喜歡的還是《非洲》。《非洲》對一般觀眾來說節奏可能稍慢了一點。
  • 專訪王娟、陳曉卿丨視頻網站入場做紀錄片,會有哪些新空間?
    而其中招攬到陳曉卿的騰訊視頻,無疑成為最受關注的平臺之一。早在去年下半年,騰訊視頻開始發力紀錄片,以一部與BBC聯合出品的《藍色星球2》開始,高舉優質紀錄片大旗,如今在平臺首頁上已有了規劃成熟的紀錄片版塊。如果說剛入場時騰訊視頻對紀錄片的布局比較局限在版權採買上,但從《風味人間》開始,騰訊視頻逐漸加大了對自製紀錄片的投入。
  • 人老了不可怕,總說永遠年輕才最尷尬
    有些人,是為人父母之後才真正長大。/ unsplash阿信算是朋友圈裡最無趣的一個,不追星、不買鞋、不看球,也很少出來聚餐吃飯,生活裡除了工作就是回家。才27歲的人,翻開朋友圈,卻總是沒什麼情緒的樣子。問他,你是什麼時候覺得自己長大了?突然嗎?
  • 中國到底哪裡的小龍蝦最好吃?
    小龍蝦原產於美國東南部,在墨西哥灣,尤其是密西西比河口附近數量很多,最初進入亞洲,是在1920年代,由日本人引入作為飼料使用,而引入中國的確切記錄是1929年在南京地區。隨後,它們很快成為入侵物種,在湘、鄂、蘇、贛一帶密布的池塘溝渠裡,隨處可見。不要說西方人不吃小龍蝦,他們也對小龍蝦愛得深沉。以洋蔥檸檬調味,加入玉米等配菜的小龍蝦,同樣是一種美味。
  • 這5種泡麵,好吃又便宜很多人錯過了,建議看到要囤一些
    導語:這5種泡麵,好吃又便宜很多人錯過了,建議看到要囤一些快餐速食已經成為現在很多人解決飢餓的一種方式,很多已經工作的朋友經常處於每天都有很大工作量的情況下,沒辦法按時吃飯已經成了他們的一種常態。泡麵品牌越來越多,想必康師傅、統一是大家都能耳熟能詳的兩個品牌,但是隨著各種品牌的出現也給它造成了不小的壓力,如今泡麵界也有新產品了,雖然他們從產品銷量、消費者口碑兩個層面上都實現了大逆襲。但因為康師傅、統一的名氣太大,先入為主的觀念,導致很多人還是不知道。
  • 餐飲業如何跨越2020直達2021?來看看我們總結的六大關鍵詞(下)
    我們提出了四大主體和六大關鍵詞》,今天我們推出下篇接著和廣大餐飲老闆探討「餐飲業年度關鍵詞」這一話題,敬請筷玩的廣大讀者們繼續關注。關鍵詞一:傳統品類品牌化如果說未來幾十年的餐飲業有什麼不變的方向,那就是傳統品類的品牌化。從發展的角度看,這其實也是認知突破和改革動向的一個落地事實。
  • 北京餐飲業再遇降溫 開展新一輪自救
    餐飲行業再度降溫「6月初的時候,上座率基本已經恢復到往年的七八成了,這個星期基本又回到3月份的樣子了。」在朝陽區的一家餐廳,前臺經理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往常這個時候用餐都是需要排隊的,現在整個餐飲只有兩桌顧客。
  • 餐飲發展分析報告:疫情之下的餐飲業 誰會是活下來的那一個?
    心理層面的安撫,解決員工焦慮,也幫助企業解決留人問題。而我們更需要考慮的是,疫情過去後,人們的心理恢復仍將需要一段時間,撫平傷痕,消除恐慌。允許復工之後,顧客敢不敢、願不願意到店消費,企業給到的安全感非常重要,再精細也不為過。
  • 花一樣的價格,肯德基的炸雞哪種小食最好吃?80%的人都買錯了
    肯德基可以說是在中國做得非常成功的一種快餐店,現在全中國幾乎沒有不知道肯德基的人。而且肯德基作為一種外國的快餐店,也是不斷的迎合中國人的口味來進行新品的推出,可以說在引進外國食物的這一方面,肯德基無疑在中國是最大的了。
  •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帶你吃遍潮汕美食,每一樣都垂涎三尺
    這製作過程就像一個表演,陳曉卿導演曾經還專門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就是潮汕牛肉丸。看過的人都會為裡面的手工製作所驚嘆,感嘆勞動人名的智慧。不過,由於手工捶打肉丸成本很高,現在慢慢已經被機器取代了。這火鍋湯底,看著簡單樸素沒任何感覺但只要吃過之後,你就會大驚太好吃了。據說這裡的牛肉,都是現宰的,運輸過程不超過5個小時。而且每片牛肉的切法都保持一定的厚度,對刀功技術十分講究。所以每片牛肉都是新鮮滑嫩富有彈性的,不用加任何醬料,都能吃出獨有的鮮味。我吃過重慶火鍋,吃過海底撈,吃過很多種不同的火鍋,但唯獨愛潮汕火鍋,在廣東無論在哪裡,你都可以看到座無虛席的火鍋店。
  • 思維方式,是人與人最大的區別,成事者大都擅長多維度思考
    我身邊的本地麵包零售店都在城市裡,因為生活在這裡的人更多;如果想開一家附帶咖啡廳的麵包店,你就應該在市中心開業。可幾年前有人決定跳出這個思維框架:他們在郊外一個小型的商業區開了一家帶咖啡廳的麵包店。這個地區沒有足夠的人支撐麵包店業務,所以你可能對麵包店的發展不抱什麼希望。然而,這家店如今卻成為整個地區最知名的麵包店,咖啡廳也經常爆滿。原因是什麼呢?
  • 你最近吃過的最好吃的是什麼?啵啵魚有吃過嗎?
    你們這些天都吃過哪些好吃的,最近感覺都沒什麼可吃得了,大家都來說一說唄,你們這些天吃的最好吃的一頓好吃的是什麼。我看看你們的生活質量有沒有因為雙十一過了而雙十二又快來了,有沒有生活質量發生變化,有沒有像我一樣變成窮鬼一枚!
  • 《時空戀旅人》:愛的人不說永遠,只說珍惜
    人這一生,愛過,痛過,求而不得過,都一一嘗試過。千帆過境,有喜有悲。每一個人都該問問自己,什麼才是自己最想要的人生?有揮霍不盡的時間,有一個漂亮的女朋友,還是有花不完的財富,也或者一份真正的感情。人生有所期待,就會有煩惱,因為想要的太多,得到的太少。
  • 看一個人的朋友圈,大致就能知道是個什麼樣的人
    但通過一個人表達出來的內容判斷一個人,這個事情還是有靠譜度:在博客時代就有許多招聘經理會看候選者的博客,以判斷候選人的能力。 並非每個人都能夠寫博客,所以看一個人的微博、朋友圈也能了解一個人。
  • 伊布:以前人們跟我說,回到米蘭的人都會成為失敗者
    伊布在米蘭2-1險勝烏迪內斯的賽後,接受了《Milan TV》的採訪,他表示在回歸米蘭前,人們告訴他回到米蘭的人永遠都不會成功。「我現在還在熱身當中....」伊布告訴Milan TV:「幾個月前,他們說回到米蘭的人最終都會失敗,而在加盟米蘭之前,他們也對我說了同樣的話。」
  • 為什麼說新疆的番茄最好吃?
    真正有價值的問題是,什麼樣的番茄才好吃?什麼樣的環境才能孕育出最好吃的番茄?才知道,在知識的海洋裡,好吃的番茄是嗅覺和味覺共同作用的結果。一口咬破,番茄果肉中超過四百種揮發性成分就會飄入鼻腔,激活嗅覺感受器,其中三十種成分的濃度達到了嗅覺的檢測閾值,能讓你聞到撲鼻的番茄香味。味覺層面,酸甜濃鬱的番茄味。則由番茄中的可溶性固形物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