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曉卿:我的推薦往往都是失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2020-12-01 騰訊網

我什麼都吃,尤其愛吃肥腸;我的推薦往往都是失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文3796字,閱讀約需7.5分鐘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趙琳

《風味人間》第2季中每一集都有個頗具武俠感的標題,《甜蜜縹緲錄》《醬料四海談》《香腸萬象集》……各類食材,盡顯風流。這幾個片名都是陳曉卿取的。在播出前一個月,陳曉卿一下子拿了三組片名方案,最終有「江湖氣」的這組勝出。本周日,《風味人間2》即將收官,作為美食探索紀錄片,《風味人間》第2季的切入點,是撒落在世界各地的美食和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之間緊密而奇妙的關聯。美食所承載的,也不僅僅是味覺的體驗。新京報記者專訪該片總導演陳曉卿,從「風味2」八集的主題確立到生活中自己喜歡的食物,陳曉卿回答了關於「風味」「美食」「紀錄片」以及他自己的十個問題。

▲陳曉卿

━━━━━

#主題分類#

新京報:如果說上一季《滾滾紅塵》《江湖夜雨》等單集標題頗為文藝,《風味人間》第二季每期以食材命名要具象許多。這其中的「甜」「螃蟹」「醬料」「雜碎」等主題,都是如何確定的?

陳曉卿:第二季我們就想設置具象的主題,最初總導演李勇寫了17集可以拍的題,最後從中挑了八個。很多觀眾也在微博上問我,這八集是怎麼分的,能不能有點邏輯?我有一個前領導,她本科是圖書館學,碩士學的是信息管理,可以說是專門學分類學的專家,有一天我在家整理書架很煩,還百度了新華書店的分類方法,因為有的是文學書,有的是建築學社會學,這該怎麼分?我就請教她,她說她自己就是根據書籍的大小尺寸分。我看過一本外國人寫中餐的書,它的分類是,中國的食物、豆製品、皇帝吃的、長毛的(發酵的),誰和誰都不挨著,但是都很中國。你也可以把它這些分類起名為「宮廷菜餚」、「發酵的智慧」,但我覺得書中的名字對閱讀者來說也沒有障礙。所以最直接的分類可能更容易表達主題,我們的分類就是一個主題,人和食物的關聯,人用智慧和生存環境創造出來的食物,這些食物塑造的人類的性格。

━━━━━

#觀眾流失#

新京報:由概念性主題轉向食物性主題是把雙刃劍,帶給觀眾新鮮感的同時,也自然引發更多選擇性分流,比如有人不愛吃糖,可能就不會去看第一集「甜蜜」,你有沒有這種擔憂?

陳曉卿:是冒著風險,八集對觀眾的吸引是一個逐步的過程。甜是人類最初發現美味的緣起,在甜裡可以獲得幸福感,人類進化史上甜是安全的,酸是警覺,苦有毒,這是幾萬年寫在人類基因裡。雖然第二集的螃蟹更好吃,但是從我們的節目氣質上考慮,選擇把「甜」放在第一集,它的影像化故事更強烈。

━━━━━

#小眾雜碎#

新京報:「雜碎」那一集引發的討論也很多,之前很少看到美食節目中專門把「雜碎」作為「主菜」搬上餐桌的,你自己愛吃雜碎嗎?

陳曉卿:我什麼都吃,尤其愛吃肥腸。這一集收視效果很好,它有一些禁忌、獵奇感。你看彈幕會發現特別有意思,它還包含著中國人的自豪感,看到外國人也吃雜碎的時候有一種「環球同此涼熱」的感覺,像唱著國際歌找到組織。曾經超過半數美食愛好者認為雜碎是落後的,只有中國人吃,實際上鵝肝、魚子醬,在某種意義上都是雜碎。很多人認為「上層社會」是不吃雜碎的,但其實在半個世紀前,雜碎在全球都非常普及,尤其美國。美國工業化程度大大加強還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後,尤其是二戰後,邊角料全都去做其他用途了,根本不會再做給你吃。翻開很多私人歷史,比如麥可·波倫寫的《雜食者的兩難》裡,寫到1929年大蕭條時期家庭菜單,裡面就有牛骨髓、豬腦、大腸,這都是很普遍的東西。

━━━━━

#關於吃雞#

新京報:導演們都想拍雜碎嗎?比較而言,雞肉是不是顯得更具大眾化、好拍一點?

陳曉卿:大家都搶著拍,因為很少表現雜碎。雞肉反而是最難拍,太常見了。雞是人類最早的伴隨家禽,跟隨人類腳步走遍各大城市,也是數量上消耗量最大的食物,每年會吃掉600 億隻,廣州人尤其喜愛吃,它營養又美味。對「吃雞」全球有不同的烹飪理念,炸雞、燒雞、雞雜、日本的燒鳥,還有完全看不到雞的吃法——雞豆花。我們尋找到的拍攝角度就是極致化傳播,找最普遍的元素和最小的特質,烹飪最複雜和最簡單的做法。

━━━━━

#不拍什麼#

新京報:有沒有什麼樣的食物,是不拍的?

陳曉卿:特別不健康的,不環保的,不拍。我之前曾經拍過浙江開化的一種螺螄,拍了之後,那裡的人跟我說,你以後再也不要來拍片了,現在杭州、寧波人都在吃青螄,我們吃不起了,價格漲價了五六倍。之前我還拍過某一個地方的魚醬,很小眾,播出之後造成這種魚大量被捕食,影響到當地生態。還有就是不夠健康、和現代飲食習慣衝突的食物,會控制比例,點到為止。貴的食物也是,老百姓望塵莫及的,有人問為什麼節目中的鵝肝只有一點點,因為我們一般人吃不起。

━━━━━

#團隊磨合#

新京報:《風味人間》第2季中只有約30%人員來自於上一季。如何度過新手磨合期?

陳曉卿:磨合期非常長。紀錄片的分類太廣,而且大家的工作方式都不一樣,對於很多導演來說,紀錄片百分之六十以上屬於藝術創作,但是我們的流程性工作要求很多,相對拍攝時間短。很多導演之前拍片的時候不做文字總結,我們要求必須做,導演要自己寫故事大綱、結構,是反哺自己,要對自己的拍攝有預案。過去我們很多獨立紀錄片導演就是和主人公一起生活,抓到什麼就去拍,不精彩就延期半年,我之前拍的《龍脊》,60分鐘,14個人拍半年,幾乎就生活在那裡,插秧雨大就拍雨大,連內容都換了。在路上發現雲彩特別好,就臨時決定住下拍雲彩,這在現在的拍攝中是不被準許的,因為雲彩不參與敘事,可控是商業紀錄片的要求。我們是經不起拖延的,要按照前期調研來拍,出發前要有精細的設計。

━━━━━

#集體作品#

新京報:製作團隊中大家的專業知識更側重紀錄片還是美食?

陳曉卿:商業紀錄片是集體作品,我就特別不同意「陳曉卿作品」這種說法。我們有科學團隊,比如加熱之後變成焦糖色的美拉德效應如何解釋就交給他們,或者是這種食物有沒有毒、對人體有沒有傷害。我曾經特別愛吃的折耳根,但它裡面有很多馬兜鈴酸,是一種致癌物質,儘管我現在還吃,但不會花大量篇幅去描述。作為一個媒體工作者,要把可能造成的後果想得更加透徹。科學團隊還會把食物的原理講清楚,為什麼好吃,百年老湯就是食物反覆加溫,會產生不好的物質,但風味因子會不斷揮發,味道越來越濃;我們還有學術顧問,由他們來講述食物在人類學歷史的意義上,比如工業革命之前下午茶有糖,是家庭富裕的象徵;我們有專業調研隊伍,每一集大概有三到五個調研員,都是世界名校人類學、社會學的高材生,從社會徵集來的,他們從事專職調研,大半年時間世界各地找合適拍攝的故事,寫報告,負責找主人公,比如這個人物是不是處在階段性生活的附近——結婚生子遠行或者即將出師,還有像備受大家喜愛的土耳其小哥那樣的人物,長得帥不帥。

▲《風味人間2》也會拍到人物。

━━━━━

#觀念變化#

新京報:你這些年觀察人在美食上的觀點,是不是也在發生著變化?

陳曉卿:現在大家對美食理解地更立體,這和經濟的發展有關聯。最初我們做健康食物會被人嘲笑,被稱作是性冷淡食物,現在一線城市的人可以感知到這種美好。

━━━━━

#飲食文化#

新京報:美食紀錄片在心態上是不是也有變化,比如一檔美食紀錄片承載的作用從最早的做飯、下單到體會其中的美食文化?

陳曉卿:我們做的片子主體還是吃,我們一直在控制,不把想說的話直接說出去,否則會很枯燥。而且吃本來就是文化。以前「吃」標榜文化,要找一個廚師會寫字吟詩,飲食文化不是用飲食來模仿文化。

━━━━━

#餐廳推薦#

新京報:生活中肯定有很多朋友找你推薦餐廳,就算是你不愛吃的食物你也能推薦嗎?

陳曉卿:我不愛吃素食,我也能推薦,因為如果你是對食物完全不感興趣,那在家吃麵包青菜就行了,既然是想出門特地吃素食,那就是對食物還是有要求,我就會問,想吃素食是更看重儀式感還是味道。做出巫山烤魚這種澎湃味道的素食都有。還有一家素食店,雲南小米辣拌得腐竹和思茅二中雞腳味道一樣。但我的推薦往往都是失敗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味。

━━━━━

【後記】

因疫情錯過湖南四川制腊味壯觀景象

疫情讓餐飲業受到重創,也影響到當時正處在拍攝尾聲的《風味人間2》。作為展現各地美食以及風土人情的重要場景,「春節」原本是節目組拍攝重頭。首集《甜蜜縹緲錄》,拍攝團隊本想春節後去雲南拍攝甘蔗榨糖、煉成紅糖的過程,但因疫情當地封村了;香腸一集,本要去湖南、四川拍攝節日中製作臘腸、腊味的壯觀景象,一下子也變得沒辦法實現。

陳曉卿在辦公室附近的宿舍住了2個月。一邊做飯,一邊和團隊完成了《風味人間》第2季部分拍攝和後期製作。那會兒,在北京甚至找不到一家可以拍攝的餐廳。最後還是做餐飲的朋友提供了幫助,這些朋友為節目組的拍攝單獨選購食材,單獨約廚師。拍攝時,只有開機的剎那廚師才摘下口罩。

春節後因為不能聚集,團隊所有的剪輯會議都是在線上開的,溝通成本加大,製作周期延長。陳曉卿感慨,分散在各地的導演們表現出了極高的專業素養,為了符合隔離需求,並保證工作進度,一些家在外地的導演就一直待在機房,甚至製作完成之前,都沒有回到家人身邊。

值班編輯 吾彥祖 康嘻嘻 花木南

買航班延誤險「獲賠」300萬,這樣薅羊毛到底算不算犯罪?

本文部分內容首發自新京報公號「新京報Fun娛樂」

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使用

歡迎朋友圈分享

相關焦點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果殼網專訪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與科學
    這部讓觀眾不停用紙巾擦口水和眼淚的清新紀錄片的總導演,是果殼網的好朋友,著名紀錄片導演、著名吃貨、央視紀錄頻道項目運營部主任陳曉卿。在《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製作的最後階段,我到陳曉卿老師的辦公室對他進行了一次專訪。採訪時間是上午十點,而陳老師在當天凌晨的五點鐘才走出機房回家休息。下面是紅著眼睛的陳曉卿老師與我的對話。
  • 專訪王娟、陳曉卿丨視頻網站入場做紀錄片,會有哪些新空間?
    其實,從《舌尖》開始,目前市面上的美食類紀錄片已經有不下百部,既有大體量的總括型紀錄片,也有同是陳曉卿主抓的短小精悍、聚焦某個地區美食人文的《尋味順德》等,不一而足。觀眾對美食類紀錄片的口味已經被提高了。「我們也看到整個市場的追捧和市場上的旺盛需求,越是這樣,我們越是會非常慎重。」
  • 跳出產品回到人的層面看餐飲業,陳曉卿說「最好吃的永遠是人」
    當然,嘗鮮類餐廳可不只是為了嘗鮮,比如說在北京開重慶火鍋還得考慮在北京的重慶人多不多、北京口味與重慶口味的文化交流是否有「老死不相往來」的隔閡等。飲食從來都是和文化相關的,先得文化相容,才能有口味相容,在北京開重慶火鍋,光靠在北京的重慶人可不行,還得讓北京人以及其他異地人有這樣的思想:「重慶我去不了,動車太貴,但能在北京吃到重慶火鍋還是賺了的」。
  • 陳曉卿「舌尖上的中國」,帶你吃遍潮汕美食,每一樣都垂涎三尺
    之前一直都嚮往潮汕那邊的美食,也是計劃了好久,這次我終於實現了我的美食夢。潮汕歷史很悠久,流傳下很多美食文化。今天我就帶你吃遍潮汕美食。潮汕牛肉丸講究純手工製作,口感爽脆,很有嚼勁。潮汕牛肉丸的傳統製作是選用新鮮的上好牛肉,用指定的捶打工具,放在大砧板上上下用力地把牛肉捶成肉醬。中途再加上食用鹽,味精,魚醬繼續在捶打20分鐘。捶打至肉醬不粘手不掉為止,然後用手抓起肉醬,用手握緊拳擠成肉丸。這製作過程就像一個表演,陳曉卿導演曾經還專門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講的就是潮汕牛肉丸。看過的人都會為裡面的手工製作所驚嘆,感嘆勞動人名的智慧。
  • 自我激勵,每個人都有巨大的潛能
    文學裡有這樣兩個比喻,「人生就是戴著腳鐐跳舞」「人生就是含淚的微笑」。這都是在說,人生中痛苦是不可避免的,而我們活著,就是要苦中作樂,在勞頓與痛苦之中,體驗生命的精彩和美妙。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不可複製和雷同的,在走向成功的路上,都會遇到陰雨綿綿的困境和電閃雷鳴的阻隔,如何戰勝勇敢前行要自己去選擇,以下幾點,我們可以借鑑一下。
  • 不止一個範雨素 小海:我在每個晚上都將自己殺死一次
    這兩天,範雨素突然火了,她的那篇《我是範雨素》成為刷屏朋友圈的「爆款」。她將人生的每個階段、諸多遭遇一一解剖,娓娓道來,擊中了很多人的心。其實,不僅是範雨素,她所在的皮村工友之家文學小組還有很多人用一支筆寫著自己的悲喜,即使身處底層也不忘胸中的文學夢想。
  •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堅毅的品格,推薦的書是卡洛琳的《堅毅》!
    相信很多人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想自己可以有一個堅毅的品格,但是很多人又錯誤的以為:「堅毅就是我們在生活或者是在工作中遇到困難的事情,我們只需要咬咬牙挺住了這就是堅毅。」有的人可能會認為執著的堅持自己的理想,或者給自己定下一個目標,然後自己努力去實現它等等,但是我們會發現我們在堅持自己的理想和目標的時候,我們有時候會走的異常的艱難和不快樂,所以我們就需要了解什麼是正確的堅毅。
  • 在每個階段都追求勝出的教育已經註定失敗
    幾年前,有一個清華的孩子寫了作業給我看,我一邊打電話一邊說我真是白教你了,文章不能這樣來寫。那邊學生說老師你別打電話了,我頭暈,感覺吃不消。我就很懂事,馬上把電話掛了,心理脆弱如此,確實是惹不起的。任何真正的人才都是要敢於面對失敗的,無論你今天考多高的分,如果不能面對失敗,不能在失敗中挺過去,就不是人才。
  • 《走出非洲》: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
    每個人心裡都有一個非洲,那是我們靈魂休憩的地方。青山翠谷,銀河掛川,飛馳而過的身影是鷹的靈魂,休憩之處卻是獅子的溫柔。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非洲,只是我們的故事各不相同。大多數人熱愛廣袤的大地,開闊的視野,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孤獨的自由。
  • 《沉默的羔羊》,每個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救贖自己
    縱觀國內外,這樣的犯罪,破案時間長、犯罪性質惡劣、社會影響範圍大、輿論關注度高,往往也最讓人膽戰心驚、毛骨悚然。 1991年上映的這部《沉默的羔羊》,我看了不下3遍,因為喜歡心理學,所以每一次的觀看,都讓我對漢尼拔敏銳的觀察力,精準的心理分析能力做折服,如果他不是罪犯,那麼對這個行業,這個學科的貢獻將是深遠的。
  • 每個人都是不完美的,認識到這一點的人,才是最有同理心的人
    例如考四級,別人說你好厲害呀,考了590,我一聽感覺是差一點點,因為班上去年有個600多的,其實根本不知道590是代表什麼意思,後來知道這也算是很不錯了。但又想,如果我更努力地複習,就可以比別人高了。」每個人都有完美的期望,但也需要明了每個人都是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
  • 註定是「窮命」的人,往往都有這幾個特質,很真實
    導語:人的一生,總是在努力和打拼中,不斷證實著自己的價值和能力。每個人都希望可以擁有更美好的人生,也正是這樣的理想督促大家不斷奮鬥。上天通常總是比較公平的,當你認真付出一分的時候,總會有著屬於自己的收穫。
  • 心理學:對自己、對世界有清醒認識的人,往往都不喜歡群居
    做事倒非常正常,有時甚至非常熱心,然後一轉眼就變回冷淡的樣子讓人摸不著頭腦  5. 從來不拍領導馬屁,多說一句話都覺得是罪過,看見別人高聲喧譁會皺著眉頭走開  6. 可能沒有男女朋友,沒有家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交際圈,像是社會隱形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人危險嗎?有犯罪傾向嗎?是否該與之保持距離?還是客觀公正的以事觀人之後再出結論?
  • 專訪楊貴媚:每個老人都該找到自己的「圖騰」
    在《蕃薯澆米》的北京首映禮上,我們見到了飾演青娥的楊貴媚老師,作為土生土長的閩南人,對於電影本身,電影所要展現的討論以及自己的角色,楊貴媚老師都說出了自己的理解。而這對於我們體會目前正在全國熱映的《蕃薯澆米》、體會電影所要展現的議題都大有裨益。
  • 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這個世界需要你
    任何一個人都有存在的意義,就算為了你自己,也請努力地活下去。每個人啊,生下來又不是為了讓別人喜歡的,每個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義,從來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我們總是會感覺,自己只是襯託紅花的一片綠葉,是被大雨淹沒的一顆水滴,我們總是羨慕別人故事裡的主角,天生自帶光環,而我們自己卻找不到生活方向,但我相信每個人來到這世間都有他存在的意義。
  • 獨家專訪《科學美國人》總編輯:科學為什麼對你我都很重要?
    當時是十九世紀,美國工業革命也才開始,每個人都希望過上好生活,該怎麼去實現呢?那就依靠科學吧。那時沒有什麼全球的概念,所以人們就稱自己為科學美國人。其實我覺得我們都是這個世界的科學公民。如何讓人們喜歡科學呢,方法就是向他們展示科學的重要性。我想告訴你的是,科學是推動人類社會繁榮的引擎。科學讓我們不斷有新的發現,讓我們明辨真偽,還讓我們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
  • 每個人對一種事物都會有一種情結,也許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
    因為在他心裡還是希望能夠每個月多掙1200元錢。老爸年輕時就病退了,所以工資一直不高。但為了貼補家用,退休後一直給一個單位看收發室,三個人倒班,每個班一天一夜。每次值班都需要帶飯。有時老媽讓他出去買碗羊湯換換口味,他總說不愛出去買,嫌麻煩。後來,他常常讓我給他批發一些方便麵帶著,說他就喜歡吃方便麵,不要泡,要煮,那樣面就特別的滑。
  •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磁場」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一個有著強大磁力的南北極磁場,生活在這個星球上的所有生物或者說這個星球上所有的物體,也都和地球一樣具體各自的「磁場」。舉個例子來說吧,有些人初次相見,便有一見如故,似乎很久以前就相識一般,毫無陌生人的拘束的感覺,相見如故,相談甚歡,三觀相近,興趣相近,仿佛上輩子就相識一樣,男人之間這種磁場相吸很容易相識相知成為至交,男女之間這種磁場相吸就是成為夫妻的前奏,女人之間這種磁場相吸就是成為閨蜜的前提;反之,我們在生活工作中,也時常會遇到這類情形,與某些人相見第一感就覺得不自在或是反感甚至是噁心
  • 聰明人往往都會有的3大特徵,常人都有,但很少人做得到
    或許你和聰明人相隔不遠,可能僅僅只是少了這三種特徵而已,其實人人都有,但就是很少有人做得到,人人都有習慣,但聰明人會有自己的良好習慣,每個人都能學習,聰明人往往會知道如何學習,每個人都有思維能力,聰明者會有自己的獨立思維能力,這三大聰明人特徵你中了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