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對自己、對世界有清醒認識的人,往往都不喜歡群居

2021-01-21 網易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生活和職場中,你一定見過這樣的人:

  1. 走到哪裡都是獨自一人(獨自吃飯、獨自看電影、獨自旅行、獨自逛街、獨自看演唱會)

  2. 身邊似乎從來沒有出現過隨行的朋友,從來都是形單影隻

  3. 為人不苟言笑,表情淡漠單一,偶爾說一句實話能噎死人

  4. 做事倒非常正常,有時甚至非常熱心,然後一轉眼就變回冷淡的樣子讓人摸不著頭腦

  5. 從來不拍領導馬屁,多說一句話都覺得是罪過,看見別人高聲喧譁會皺著眉頭走開

  6. 可能沒有男女朋友,沒有家庭,沒有婚姻,沒有孩子、沒有交際圈,像是社會隱形人

  那麼問題來了,這樣的人危險嗎?有犯罪傾向嗎?是否該與之保持距離?還是客觀公正的以事觀人之後再出結論?


  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通常會比較喜歡聚會扎堆兒,堆在一起沒20分鐘就會開始對他人評頭論足。尤其是對以上提及的這種「職場怪人」,大家的好奇心一直都被吊得高高的,也奇怪這世上怎麼會有這麼孤僻孤單的人。

  這個點大家都還在酒吧在KTV裡Happy,而這一類人應該很早就睡了吧,如此人生樂趣何在啊?

  事實上,這樣的人並非奇貨可居,而是越來越普遍。

  因為,總是獨來獨往的人,其實只是不想委屈了自己,不願意在他們認為的無謂無用的社交生活中消耗自己的精力。

  對這個世界和他人,他們通常已經抱有一種奇妙的認知和拆解,而以這種清透的認知力為基礎,這一類人除了必要的日常生活延展之外,思維和精神空間已經到了外人難以觸達的程度。


  他們獨來獨往,只是認為周圍沒有可以對話、溝通和交流的人。

  他們的做法,類似於做一個隱身於地球的外星人。

  人的群居性——為什麼人們喜歡群聚在一起?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曾經說過,人天生就是社會性動物,人只有在集體中時,才能完美體現作為人的價值,而一個脫離了群眾的人,往往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韋伯這番話的意思是:

  1. 所謂正常的人就應該積極主動融入社會生活,這是人實現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

  2. 越是關心公共事務、熱心公益活動的人,獲得的社會認同感越多

  3. 一個人如果想要扮演好自身角色,就需要處理好與周圍人及環境的關係

  韋伯的啟發是啟發,但可能對部分對路的人才有效。


  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人的確是天生就有群居群聚的需求。

  一是出於動物屬性歸屬感的需要,二是出於穩定生活的需求(因為群居能使人產生安全感)。三是與集體共同面對社會、自然環境的挑戰和危機,更能激發出人自身所攜帶的勇敢屬性和意志力。

  四是群聚在一起的人們,往往容易碰撞出火花,從而創造出更深層次的生存意義和價值。

  在《社會性動物》這本書中,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艾略特·阿倫森 (Elliot Aronson)這樣說道:

  

一個人之所以是人,乃是因為生活在文明社會中的人類,時時刻刻都在遭受他人對自身的影響。如果一個人把外界影響全都扔掉,不再與外界人與物發生任何聯繫和影響,那麼這個人其實可能已經算不上人類這一物種了,他也許已經在精神層面進化到了另一個高度。


  總是獨來獨往的人,也許擁有非一般的精神世界與智識

  現實生活中,社會的複雜性遠遠超出人們的想像,並且這種複雜性在持續的對我們的行為產生著決定性的影響。

  所以,通常情況下我們一邊被動適應,一邊也會抱怨社會為什麼這麼複雜。這是人之常情,也是人這種社會學生物無法逃避的宿命:生來群居而活,擁有生存能力之後才能擁有自我。

  而這一過程往往就是人的一生,有些人一生都找不到自我,永遠群居著。

  所以歸根結底,群居在一起的人類,其實就是身上長滿了刺的刺蝟,無論人對群居生活有多麼渴望和需要,都無法全然擁抱彼此,因為沒有辦法穿越過每個人身上堅硬而叢生的硬刺。

  所以,時刻保持適當距離,才是正確的相融方式,也只有距離可以讓個體的自我空間需求得到最大滿足。



  喜歡群居的人,為了獲得集體力量和依賴感,不自覺的就會剪掉自己身上的硬刺,閹割掉自己的個性,委屈自己容納別人的各種刁難或挑剔,以此為代價成為所謂的正常的「社會人」,換取一些社會生存機會、財富、榮耀。

  所以這種群居生活方式雖然維繫社會人的日常生活軌跡和狀態,卻也衍生出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人→從→眾。

  人人從眾,以求安心安全。從現實的角度看從眾沒什麼不好,生存是第一位的,從眾也是人自己的選擇。然而解決掉生存危機之後呢?

  有人曾說:「人不能完全靠吃米活著。」物質之外,還有精神、意識、個體獨立、自我價值的實現等等諸如此類看似不重要,卻比物質更能萬古流芳的虛。

  所以,回到《社會性動物》一書中的內容,作者艾略特·阿倫森除了說過,社會外環境對人造成影響之外,還存在另一種可能,即:給個人的私密度越大,人出現從眾機率的可能性越小。



  如果一個獨來獨者始終保有豐富的精神世界,內心具備豐富的知識和洞察力,那麼你將很難看到他/她輕易跟隨社會大流,人云亦云。

  如此一來,不僅周圍的人沒辦法跟獨來獨往者形成互助與了解,獨來獨往者內心也稍有困頓:既然總也遇不到能懂我的,獨善自身就好了。

  因為無法與周邊產生靈魂的共鳴,所以獨來獨往,也許是保持自我清醒和認知的最佳選項。

  這就好比一些自我空間需求比較大的人,他/她會希望獨自擁有一個房子,裡面只住著他/她自己,而自己對這房子和空間,是有掌控權的,這掌控權神聖不可侵犯。

  說得更直白一些那就是:獨來獨往很好,因為我只想讓真實而震撼的自己完整的、毫無顧忌的呈現出來,不委屈生命的每一幀畫面。


  這些獨來獨往者,他們通常具有如下特徵:

  內向特徵居多

  性格敏感細膩

  有自己獨特的看問題的角度和思維

  讀很多書很多專業領域的書

  整個人看起來較為淡漠、平和、冷靜

  話不多,說了就一針見血,簡短有力

  幾乎沒有人際關係,對誰都一個態度不偏不倚

  頭腦清醒,思維敏捷,幾乎不做錯事、不衝動行事

  獨來獨往的人,80%都以敏感內向者居多。

  如前文曾經提及的,內向者神經系統較為敏感,稍微有所刺激,就會變得非常興奮,而通常為了避免興奮刺激並保持身體能量,他們寧可選擇獨自一人,獨來獨往。

  除了內向者的可能性之外,一些對世界和社會有著自己敏銳觀察和洞察力的人,也喜歡獨自生活,離群索居。


  這是因為敏銳的洞察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成功實現的,它需要沉澱、思考、積累。

  而這過程恰好最需要的就是安靜、有序,與其在嘈雜中五色亂目,倒不如一個人待著,不因無效社交浪費自己寶貴的時間。

  凡此種種,我們可分析出很多原因。

  而在諸多原因中,只有一個原因需要特別強調一下,那就是:獨來獨往者往往都是有想法和觀點的人,他們不輕易從眾,也絕不委屈自己的心。

  因為,在他們看來,一個內心獨立的人,才稱得上是一個真正的人。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研究表明:高智商的人往往不願與人交往
    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社會學家指出,人具有社會屬性,群居是人類基本的需求,但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分工越來越明確,人們有更多的選擇,度過自己的一生,並且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相互影響,群居生活並不適合所有人,也有一些人,更偏向於獨處。
  • 心理學發現:你意想不到,這六類人往往比其他人擁有更強烈第六感
    每個人都會有第六感,它是所有人都可能擁有的一種潛力,第六感往往是一種直覺獲取信息方式,這樣的例子在我們生活無所不見。就像有時我們會忽然夢見很久不見的一個人,第二天我們就會遇見他,第六感是我們對現實認識方式,往往擁有第六感的人會比他人擁有更強的洞察力,也能偶爾預知未來。
  • 心理學:最厲害的人,都是沉默寡言的人
    作者:心理盧先生文/原創人類是群居動物,然而這種群居動物最大的特徵就是愛湊熱鬧,他們恐懼被孤立的感覺,覺得不跟隨大幫走,就是孤獨的,被人遺忘的。不管好事壞事都喜歡上前湊一湊。比如街邊有人打鬧,必定會引來一群看熱鬧的人,然而對於路過的人來說,他的潛意識也會操控他的行為/行動,讓他很隨眾人一起觀看引起圍觀的事件。因為別人都去了,所以你覺得你也應該去,你不去就覺得跟其他人不一樣,覺得自己不正常,這是一種被牽引的意識和效應。
  • 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
    心理學不僅讓人更認識自己,更了解人性,更幫助人際交往有困惑的人。因此,具備一定的心理學知識,不僅可以有助於自處、與他人相處,更能運用它們分析社會現象及個人性情背後的原因。從而幫助自己在面對瞬息萬變的世界時,能擁有智慧的判斷。本期特別推薦,人類無法抗拒的十大心理學效應,每一個都發人深省。懂心理學的人,更懂世界。
  • 關於當代人的群居和自我相處
    很多關於社交的哲學都是在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以後慢慢悟到的,世界不是童話小說裡的絕對正義和絕對邪惡的正劇式,而是一個存在多元化的的混合體,年輕的人在娛樂社交裡尋找時間的價值,將大片的迷茫投擲在群起的熱鬧之中。雖然群居確實可以促進互相的進步,獲取更多的資源,畢竟每個人的際遇都是不同的,多一個朋友等於無形之中給自己多鋪了一條路。
  • 人是一種群居動物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生活習慣,因為在進化的過程中慢慢地有了生活經驗,所以知道什麼樣的方式最適合生存下去。就如同狼一樣,人類也是一種群居的生物。因為在還沒有熱武器的時代,人類是很脆弱了,一頭野狗都可以輕鬆殺死我們。只有當人們團結在一起的時候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 喜歡「偽裝」自己的星座,不輕易袒露內心,讓人覺得神秘莫測
    生活中,有一些人往往喜歡偽裝自己,他們很少會輕易袒露內心,不喜歡把自己的真實想法暴露出來,可以說城府還是比較深的,這樣的他們往往讓人覺得神秘莫測,那麼哪些星座是這樣的呢?天蠍座的人往往並不愛將自己的內心想法暴露出來,他們覺得這是一件沒有安全感的事情,可以說,內心有一些脆弱的天蠍,往往對於身邊的很多人事物會抱著懷疑的心態,很多人都無法快速走進他們的心。
  • 心理學:世界上的感情都是同一種效應
    在這個浪漫主義盛行的時代,我們都會美化喜歡,也會去美化愛,認為心動是喜歡和愛產生的標誌,實際上愛並不像浪漫主義形容的那樣的虛無縹緲。 我們會喜歡誰、愛上誰,這不是由命運決定的,而是我們選擇的結果。 我們喜歡和愛一個人的本質都和我們自己有關。
  • 喜歡被身邊的人當成學生是怎樣的心理?心理學解析:彼得潘綜合症
    PPS指的是成年人無法運用成熟理智的思維和方法去面對殘酷以及競爭劇烈的社會,這些人往往反其道而行,舉止行為依然稚氣,充滿了孩子氣,內心會喜歡裝嫩,沉迷年少時的心態。 如果任由其發展,將會導致其產生避世、厭世以及不想長大的病態心理。因此,PPS也被定義為是一種嚴重的心理問題。
  • 心理學:人際關係差的人,大都有這五個表現,你有嗎?
    心理學:人際關係1、太看重自我感受了有些人在人際關係中,太把自己當一回事了。以至於在與他人溝通中,一旦別人意見與自己意見不同,就心生不愉快,並且喜歡據理力爭。心理學也把這一現象稱呼為自我防衛現象,意思是當個人受到批評的時候,感覺到自我尊嚴受到侵犯,所以希望通過據理力爭挽回自我形象。然而真正人際關係高手每次在聽到別人意見與自己不同的時候,他總是滿懷感恩的去思考,這個人意見為何和我不一樣,是否有些值得我參考與商榷的地方?
  • 怎麼樣才能認識真正的自己?
    人這一輩子,兩件事,向外探索世界,向內認識自己。向外探索世界,人類文明從未放棄過積累,而且有了非常清晰的路徑和方法論,只要你肯花時間。特別是自然科學出現以後,各個學科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向你展示了世界的本質,不僅僅是客觀世界的物理化學,還有宇宙的本質,數學。
  • 心理學:那些不喜歡說話的人,一定有這4種心理
    那些不喜歡說話的人,到底是什麼心理呢?1.最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太多了,心情弄得很鬱悶,沒有心情更人交談。2.性格內向,我們說話時會考慮別人怎麼看待我們,不自信很在乎別人的眼光,害怕自己是在唱獨角戲、更害怕嘲笑與譏諷。3.沒有遇到對的人、合適的話題。
  • 有幾種人,往往深藏不露,別輕視了
    無論以貌取人,還是以言辨人,都容易陷入自我設定的誤區;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我們時常懷著主觀意識去看人,一不小心就看走了眼。若想真正認識一個人,需擦亮自己的雙眼,通過一個人的言行舉止,把握住對方的潛意識,方能明白這個人言行中透露出的真實心理,實現準確看人的目的。寧可不識字,也要會識人。
  • 心理學家:越是智商高的人,越不喜歡與人交往
    社會學觀點認為,人是一種社會性動物,「群居」是一個人的本質屬性,但是,人的行為活動與心理狀態往往是極為複雜的,因此並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群居」,有一些人則更喜歡待在角落安靜地思考。
  • 「合群」是一種愚蠢的行為,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選擇群居
    事實上,人們能夠聚合在一起,往往都是這些相同的生物屬性、地域屬性或者文化認知能力在發揮作用,而絕不是什麼緣分使然。 在此基礎上,我們來認識一下孤立與合群這個社會現象。
  • 心理學:你真的了解自己嗎,真正的自我由四個部分組成
    心理學:認識你自己1、公開的我開放區是我與周圍的人都認同的,周圍 都知道的,是我們性格的顯性部分。比如大家都覺得我是性格非常開朗的人,而我也這樣認為,並且願意把這部分呈現給大家。心理學:認識你自己2、盲區中的我盲區中的我往往是別人知道的,我們自己卻不自知。
  • 了解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戰勝心靈魔鬼成為人生贏家
    向外看的人是在夢中;向內看的人是清醒的人。——榮格我們生活在一個複雜的人類社會,每天都要處理各種各樣的人際關係,與不同的人打交道,從家人朋友到同事、領導、客戶,乃至陌生人。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相處方式,想要在負責的人際關係中全身而退已不容易,而要在其間如魚得水更加困難。此時,如果我們了解人們心裡到底在想什麼,一切都變得明朗起來。書魚的著作《墨菲定律》就是幫助人們了解「那些無聲無息又無所不在支配我們的心理學秘密」的「葵花寶典」。
  •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
    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教會你用心理學獲得良好的人際關係!現在社會,相信很多朋友們都喜歡心理學,也都想通過學習一些心理學知識豐富自己的人脈和知識,畢竟人都是情感動物,也都是內心非常豐富的社會群體動物。所以我們也都想通過了解一些心理學知識去了解很多人的內心想法在,這樣我們就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很多的社會經驗,也能夠獲得不一樣的人生體驗。今天我們就來給大家推薦心理學教授推薦的3本書籍。非常的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第一本《社會心理學》這是一本非常非常全面的心理學入門書籍,是一本講述社會百態和不同領域和性格人們想法的書籍。
  • 看了那麼多人,你應該知道自己是典型的群居動物
    我覺得人類是宇宙上最典型的群居動物,他們無法孤獨,必須有人陪伴。他們可以偶爾享受孤獨,但是一生孤獨是不可能的。說話很容易,我可以一輩子不談戀愛一輩子不結婚,但是很少有人實踐到一輩子。的確有人不相信愛情,但是他絕對有著對愛情的美好憧憬,一種柏拉圖念想。你現在正在愛的,你現在正準備結婚的,沒有誰能擔保是一輩子的,離婚有可能,一輩子也有可能。
  • 潛意識心理學:你的自卑與自信,往往都來源於你的原生家庭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原生家庭對於個體而言,影響是終身存在的。雖然很多人想要奮力逃離令自己痛苦的原生家庭,但他們逃離的過程中會發現,越掙扎越深陷於原生家庭的桎梏中無法自拔。你是一個自信的人還是一個自卑的人,其實都來自家庭帶給你的童年記憶,這種記憶在你的內心深處紮根生長,最後形成不可逆的潛意識,伴隨你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