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自己不滿的是做不了自己想做的,或者做出來的事不能讓自己滿意。好像要和別人比能讓我覺得我很好。」
「發現很多事都很喜歡跟別人比較,哪怕是一點點小事。例如考四級,別人說你好厲害呀,考了590,我一聽感覺是差一點點,因為班上去年有個600多的,其實根本不知道590是代表什麼意思,後來知道這也算是很不錯了。但又想,如果我更努力地複習,就可以比別人高了。」
每個人都有完美的期望,但也需要明了每個人都是不可能達到盡善盡美的。如果我們都按完美的人的標準來給自己打分,我們都是「殘次品」了,所以按照這樣的推論,來訪者沒達到這樣的標準,當然是「一團槽」了,可是他們真的是一團糟嗎?
相信很多人都喜歡成為「第一」。說實話,「第一」太極端,註定只是少數人在少數機會下才有可能得到的,我們為什麼總會極端地要求自己成為第一?滿足是心底開出來的花朵,當滿足之花盛開的時候,請留給它一個怒放的空間。生活中,很多人都渴求完美,但完美是一個幾乎不可能達到的高度。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比第一更重要。
「錯誤」和「失敗」是人生的一部分。真有什麼「錯誤」或「失敗」只能說明:第一,我們正在努力;第二,我們需要再努力。追求完美的抑鬱者在思考他們所做事情的時候容易絕對化,也經常以災難性的方式思考問題,一件小事、一個小錯誤的後果往往被誇大到無以復加的程度,足以讓他們感到大禍臨頭。當這種災難性的預期模糊的時候,甚至更為可怕:「假如我做得不夠好的話,我的生活將會陷入悲慘的境地。」「假如我這次考不好的話,高考就完了,這輩子就完了。」……
除了這種悲慘的感覺之外,你或許認為自己夠不上優秀,那麼你看到的悲慘究竟是怎樣的呢?事情到底變得有多壞呢?是什麼事件才會導致最後的災難呢?你或許很清楚:這件事情不會造成這麼災難性的後果,你顯然在小題大做。
完美主義者往往有兩個極端:一是如果我某一點不好,我就是不好的;二是如果我某一點好,我就應該比所有人都好。完美主義者往往有兩個極端:一是如果我某一點不好,我就是不好的;二是如果我某一點好,我就應該比所有人都好。
抑鬱者做了一個「完美」的假設:因為我做的事情的結果直接反映了我的能力,而我的能力水平決定了我作為一個人所具有的價值,即我的能力越強,我的自我價值感越高,所以我做的事情的結果反映了我的個人價值。翻譯成一般用語是:我做得好(或是我做得比別人好)說明我很有能力,所以我好;我做得不好(或是我做得比別人差),表示我沒有能力,所以我不好。結論是:我做得是否好決定了我好還是壞。
長者問孩子:「如果世上的好人都是紅色的,壞人都是黑色的,那你會是什麼顏色的呢?」孩子歪著頭仔細想了好長時間,然後答道:「我可以是花色的嗎?」
我們每個人其實都是花色的,是複雜的多面體,既好又不好,這是我們的本性。
人從來都不完美,但每個人都可以是完整的。我們頭腦中都有一個自我的幻象,這個幻象完美無缺,無所不能,可以掌控一切。這個幻象不僅讓自己看上去是完美的,而且還把父母、朋友、戀人、夫妻以及一切關係和社會都看成是完美的。但是,現實是不完美的。而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或困難時,真實的自我與頭腦中的幻象就會產生巨大的落差,這個落差使我們感覺不再完整,所以,追求完美是抑鬱的根源。
越是追求完美,就越是砍掉了自己的一部分,變得不再完整,支離破碎,因此產生痛苦。人不是神或佛,人只能做人能做的事,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局限,才能成為真正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強大的人,一個有幸福感的人。承認不完美,承認人能力的有限,才會對他人的不完美產生同理心、同情心,才會有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