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4-25日,中國顆粒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在福建省廈門市召開。會議同期舉辦16個不同主題的分會場,儀器信息網對「第4分會場:顆粒的測試與表徵」進行了跟蹤報導。該分會場由中國顆粒學會顆粒測試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測試專委會」)主辦,測試專委會榮譽委員蔡小舒,秘書長周素紅,主任葛寶臻,副主任沈建琪、韓鵬、董青雲、張福根等近200位專家學者與企業代表出席。
分會場現場
顆粒的測試與表徵分會場會期1天,共設置特邀報告與學生報告43個。會議伊始,測試專委會主任葛寶臻發表致辭,對與會代表表示歡迎和感謝。談及新冠病毒,以及美國對我國科技發展的打壓,葛寶臻倡議顆粒工作者應大膽創新,積極參與病毒顆粒的相關研究,開設新課題,共同探索解決顆粒測試領域的難點問題。
葛寶臻致辭
尺寸和折射率是粒子的兩個基本參數。在基於光散射理論的粒子測量中,通常根據粒子的折射率測量其粒徑,或者根據粒子的粒徑測量其折射率,無法同時測量粒子的尺寸和折射率。天津大學教授呂且妮在《噴霧場粒子尺寸和折射率同時測量》報告中提出了一種擴展幹涉粒子成像(IPI)技術,採用雙光束照射的雙光路的IPI實驗系統,可同時測量粒子的尺寸和折射率。這種測量方法還可獲得粒子的位置信息,結合粒子追蹤測速/粒子圖像測速技術(PTV/PIV),可實現粒子場粒子尺寸、速度和折射率的同時測量。該技術引起參會人員的廣泛關注與熱烈討論。
呂且妮作《噴霧場粒子尺寸和折射率同時測量》特邀報告
微塑料為粒徑小於5mm的塑料纖維、顆粒或薄膜,普遍存在海洋及內陸環境中,已成為新的全球性環境汙染問題。由於缺乏微塑料在天然環境中的濃度和特性等信息,造成微塑料新型汙染物環境效應的研究正面臨挑戰,因此,亟需建立微塑料收集、分離、表徵和定量的標準化方法。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副主任高峽在《「微塑料」分析測試技術》的報告中,簡要介紹了微塑料樣品的採集、分離方法,以及目視鑑別法、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法、拉曼光譜法等微塑料分析測試技術,並探索顯微紅外光譜及粒度粒形成分分析儀在微塑料鑑別中的應用,測試對比發現,顯微紅外光譜點掃描+反射模式、粒度粒形成分分析儀均具有較好的鑑別效果。
高峽作《「微塑料」分析測試技術》報告
常用的噴霧粒徑和速度測量技術有雷射衍射粒度儀、幹涉粒子成像儀、相位都卜勒粒子分析儀等,但這些技術都有各自的應用範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周騖在《基於離焦成像的噴霧粒徑和速度測量技術》報告中,提出一種基於離焦成像的前沿測量技術,採用單鏡頭雙相機系統以解決離焦成像中的二義性問題;基於離焦成像原理提出了顆粒粒徑和深度測量的不同圖像處理算法,分析了不同算法的測量誤差與影響因素,並對該方法在噴霧測量中的應用展開研究。該方法有明確的測量深度範圍,可獲得數目濃度;易與3DPTV方法相結合獲得三維顆粒速度場。
周騖作《基於離焦成像的噴霧粒徑和速度測量技術》報告
此外,中國計量大學教授於明州、華南師範大學教授彭力、上海理工大學教授於海濤、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張洪朋、山東理工大學教授劉偉等行業大咖紛紛帶來精彩報告;同時,多家顆粒測試與表徵儀器名企的技術咖齊聚本會場,共同奉獻了一場學術盛宴。
報告人:珠海真理光學儀器有限公司董事長 張福根
報告題目:不同雷射粒度儀測量結果存在差異的深層原因探討
報告人:儀思奇(北京)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 楊正紅
報告題目:顆粒球形度的表徵、分級及其應用
報告人:貝克曼庫爾特商貿(中國)有限公司 張強
報告題目:高分辨粒度表徵技術與其研發、質控應用
報告人:馬爾文帕納科公司 楊凱
報告題目:通過毛細管動態光散射技術擴展流體力學尺寸測量的範圍
報告人:大昌華嘉科學儀器部 姜丹
報告題目:增材製造中TPU材料的性能表徵
報告人:珠海歐美克儀器有限公司 官澤貴
報告題目:鋰電子電池電極材料的粒度分布測試方法優化及應用研究
報告人:丹東百特儀器有限公司 寧輝
報告題目:動態光散射技術的測量進展及應用
部分參會人員合影
更多報導請關注中國顆粒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暨海峽兩岸顆粒技術研討會專題
版權與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均屬於儀器信息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範圍內使用,並註明"來源:儀器信息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② 本網凡註明"來源:xxx(非本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且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③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兩周內與本網聯繫,否則視為默認儀器信息網有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