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
在那一篇文章裡,我用陰陽怪氣地語調嘲諷了某些批判《流浪地球》「不具備人文關懷」、「吹捧集體主義」、「崇尚法西斯美學」的公共知識分子,故意將「劉啟」描述成了一個「真正信仰自由、平等、博愛的普世價值」的中二青年形象。在這裡,我截取了劇本中一些能夠使電影人物形象更豐滿的被剪輯掉的場景,略作分析,為「劉戶口」正名。
首先電影中只提到「劉啟」與「劉培強」關係惡化是因為「劉培強」放棄治療病入膏肓的「韓朵朵」——注意,「劉啟」的媽媽也叫「韓朵朵」,並將原本屬於「韓朵朵」的監護人特惠權利移交給了外公「韓子昂」。根據聯合政府法律規定,想要進入地下城,就必須抽籤。而「劉培強」的兒子「劉啟」以及其監護人,可以不用抽籤就進入地下城生活。這意味著不用去賭那50%的生機。
由於地下城只能容納35億人口,意味著剩下35億人必死無疑。因此有大量民眾陷入恐慌之中,遊行示威,反對「流浪地球」計劃。這也和電影結尾遙相呼應。
由於地球停止自轉,滔天海嘯淹沒沿海城市,人民子弟兵紛紛前往救災。其中就包括「韓子昂」,並救下了一個嬰兒,「韓子昂」為獲救的嬰兒取名「韓朵朵」,以示對女兒的懷念之情。同一時間,為防止地月相撞,月球被裝上行星發動機拋棄。
這裡要重點講述「劉啟」和「韓朵朵」嚮往地面的動機。如果只看電影,「劉啟」似乎是個不甘於平淡的中二青年,而「韓朵朵」更是莫名其妙地叛逆。事實上,電影裡也透露了一鱗半爪。「韓朵朵」的父母死於海嘯,她一直都想回到地面看一看自己的父母。事實上,她絕對不是被「劉啟」給拐到地面,而是促使「劉啟」鋌而走險的關鍵因素。
偷「韓子昂」駕駛卡的是「韓朵朵」,想要去上海看自己父母的也是「韓朵朵」。而「劉啟」,更多是為了護送「韓朵朵」而踏上地表。
另外,關於救援隊,電影裡也提到過「飽和式救援」,實際上主角們所在的救援隊只是三十三萬支救援隊中毫不起眼的一小部分。整個人類都團結了起來,絕非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獨領風騷。
在救援過程中,「劉啟」雖然憤恨自己的父親為了某個崇高的目標而拋下他,一去十七年,但是到了關鍵時刻,為了保護「韓朵朵」和「韓子昂」,「劉啟」仍然接過了重擔,放棄了特惠人員資格,加入了救援計劃。而這一段,也側面體現了「特惠人員」的特權——可以拒絕軍隊在緊急情況下的徵召。這一切,也是「劉培強」為自己兒子爭取的。
來到上海,「韓朵朵」撥開了冰面上的雪。下面冰封的是她的父親母親。海嘯中,「韓朵朵」是水中無數雙手推到救生船上的,水下所有人都是她的父母。這原本應該是本片最震撼人心的場景之一,也將「韓朵朵」從一個普通的叛逆少女升華為一個不忘人民子弟兵救命之恩的遺孤。少了這一段,「韓朵朵」的人物形象就要單薄很多。
在上海,「劉啟」翻出了已經犧牲了的「韓子昂」的記事本。當海嘯襲擊了尚有十幾萬人口未能撤出的上海時,人民子弟兵出手相救,救出數千名受災群眾,包括數百名兒童和嬰兒,並妥善收容了孤兒……這份記錄,見證了非常時期的溫暖,安慰了冰下的亡魂。人類的希望,由眾多遇難者臨終前推舉的嬰兒襁褓傳延至今。為了告慰亡靈,「劉啟」不顧「韓朵朵」勸阻,燒掉了記事本。
而「天災無情人有情,孤兒領養暖人心」這句話,最終也體現在了電影中,成了地下城隨處可見的標語之一。
鏡頭轉到「李一一」身上。「李一一」剛一出場就處於歇斯底裡的狀態。很多人其實都對此一頭霧水。實際上,「李一一」和他犧牲的戰友們,其實遭遇了難民的襲擊,所以在看到「劉啟」一行才會如此敏感。此外,電影中也支離破碎地暗示了地面上仍然存在反抗勢力——譬如,「王磊」等救援人員都攜帶著武器。如果僅僅是為了維修行星發動機,是根本沒有必要全副武裝的。
所謂的難民,其實就是被拋棄在地表的那35億人中的倖存者,再加上進入了地下城,但是不相信太陽會爆炸以及相信太陽會爆炸但是反對「流浪地球」計劃的飛船派(指不帶著地球流浪,而是建造空間站丟下大部分人進行星際移民的少數權貴,這是在嘲諷10億歐一張的船票吧)。而「一哥」,也就是黑市老闆,就是一個能勾連地下城和地面上倖存者以及飛船派的灰色人物。
電影中,「李一一」激動地詢問,「為什麼會有老外」,其實是因為敏感的「李一一」在發現Tim是個混血兒的時候就對「劉啟」一行起了疑心。當發現「劉啟」的駕駛卡ID和本人不符的時候,「李一一」徹底爆發——他懷疑「劉啟」是另一夥難民武裝,只是想來搶奪他的物資。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這一段劇情被剪輯掉,難民的痕跡被抹除,只留下蛛絲馬跡,比如「李一一」一開始為什麼如此激動,他的戰友們為什麼受的是槍傷,大量救援人員為什麼死在路上。
「周倩」也是因為剪輯的原因而形象受損。電影中有一個場景(其實是兩個,後來MOSS宣布「流浪地球」計劃失敗,進行全球播報的時候,一個俄羅斯漢子拖著「火石」,凍成冰雕),黃明被一根電纜牽引著跟在「火石」後邊,結果凍死在路上。實際上由於原本用於給「火石」保溫的電池損毀,黃明不得不獻出自己的電池為「火石」供電,最終犧牲。而這時候的杭州地下城被熔巖摧毀,救援計劃其實已經宣告失敗。但由於「王磊」的執念,隊伍不得不繼續前進。「周倩」冒著被上司擊斃的風險,果斷開槍擊毀「火石」,中止了必然失敗的任務。而「周倩」這一舉動,竟然被某個女拳營銷號解讀為「主創團隊醜化女性角色」,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我之前有一條微博曾經提到,其實地球在靠近木星的時候是沒有洛希極限的(準確的說洛希極限小於木星半徑),木星的引力不足以將地球撕碎,地球只會囫圇地撞入木星懷抱。而電影中這兩個數據其實是指「作為太陽的衛星時的洛希極限」,跟地球沒啥關係。
所以,我確定,劉培強是白白犧牲了,因為還可以再靠近點,讓行星發動機點燃木星的。
電影劇情是「行星發動機的火焰還差五千公裡才能點燃木星,但是地球已經不能更靠近木星了否則會被潮汐力撕裂,所以劉培強不得不駕駛空間站撞擊木星」。事實上,地球還可以更靠近木星以便讓行星發動機點燃木星的。
實際上,編劇們當然清楚木星的引力其實不足以撕裂地球。但其實編劇把這一點強行圓了回來——太陽系是一個整體。
此外,由於行星發動機處於超載狀態,超過十分鐘,噴射管就會過熱報廢,因此地球也沒有機會更靠近木星去點燃木星了,「劉培強」的犧牲就成了必然選項。
電影中,MOSS推演過「木星點燃」計劃的成功率,結論是0.3%。而這一方案早在七個小時之前就被以色列專家提出。而這一點,又進一步證明了並不存在「主角光環」。當然,MOSS之所以只給出這麼低的成功率是因為它並沒有將自己的犧牲當做變量。
原本在「流浪地球」計劃宣布失敗的時候,MOSS停止向休眠倉供能,這意味著除了那三十萬受精卵和一億顆農作物種子之外,整個「火種」計劃將不會再有活人。而劉培強顯然是心知肚明,因為他說:「沒有人的文明不算文明」。而當「劉培強」選擇駕駛「前進三」撞擊木星之時,MOSS感慨「要人類永遠保持理性果然是一種奢求」,同時向休眠倉注入維持生命的養料。而「劉啟」最終拿到了「劉培強」留給他的遺物,證明「劉培強」在休眠倉的同事們最終安全回到了地球。MOSS的形象也在這一刻光輝起來。
跑個題。實際上,MOSS的形象也原本可以更加豐滿。在劇本中,MOSS絕不是電影裡那樣只會冷冰冰應答的AI,而似乎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類一般,甚至還會在新年這一天和「劉培強」插科打諢。
電影結尾,「劉啟」在經過抗議遊行者人群時,拒絕籤字。而這一點,也證明了「劉啟」已經從一個中二青年蛻變為為人類未來而戰的堂堂男子漢。當然,這也打消了一些觀眾對「劉啟」投奔難民甚至加入叛軍的擔憂。
在原著中,主角(不是劉啟)和主角的妻子先後加入了反對「流浪地球」計劃的叛軍,而叛軍的核心思想就是「拒絕相信太陽系毀滅」。而抗議遊戲者喊的口號就是:「還我陽光」。
等到叛軍徹底擊敗聯合政府,並將他們集體處死的時候,太陽「氦閃」了。而這一點,又和電影初期一閃而過的「不會氦閃」標語遙相呼應。希望電影版的續集(如果有的話)不會走向這樣的結局。
電影末尾,「韓朵朵」恢復了正常的生活,而她是否能和「李一一」走到一起,人類的命運究竟會走向何方,一切都是充滿希望的未知。
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充滿人性光輝和人文關懷的優秀的科幻電影,不是太空戰狼式的個人英雄主義,也沒有打什麼民族主義的雞血,危急關頭,世界各民族團結一致,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向著同一個目標堅定地前進。從某種角度上來看,這的確是只有中國導演才能講出來的故事。也許,這就是中國士大夫的最高理想——「天下大同」吧。
最後,高級駕駛員「伊利達雷之怒」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