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歲檔《流浪星球》的上映,讓人們看到中國科幻片的曙光。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原版小說,投資一度遭到中斷和投資方撤資,從構思到拍攝完成歷經四年,曲折的經歷讓這部作品更加不平凡。《流浪星球》也得到了包括紐約時報等海外媒體的讚譽。
但同時,人們發現《流浪星球》好像並不是傳統的科幻片。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大片,尤其是來自美國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其主線劇情一般是地球要毀滅了-主角站了出來-歷經萬險-解決危機/帶人們乘坐飛船逃離地球。因此,這樣的劇情下,人們要麼是解決危機,要麼是乘坐以「方舟」或其他命名的飛船逃離地球,人類火種得以保留。但《流浪地球》是直接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電影劇本論證的過程中,中科院的專家表示,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是不可能的,但導演堅持這是電影的核心設定,需要在這個前提下探討合理化,因此這一核心設定也得以保留。為何一定要堅持這一核心設定呢?

《流浪地球》中給出的說法是,因為系外星球離地球非常遙遠,到達時間十分漫長,而宇宙飛船的生態系統難以維持較長時間,因此將地球作為一艘巨型飛船,推離太陽系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不過是文藝作品創作時作出的修飾,並不是核心的原因。
劇作作者大劉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之所以堅持這樣的核心設定,是因為當時受到了中國傳統的集體觀念影響。要創作出中國特色的作品,在這一設定上,始終堅持了「既然是一家,那麼走也要在一起」的觀念。這也是這部中國科幻片和國外科幻片的不同之處。總而言之,《流浪地球》體現出的是中國人的家庭觀。
現代的家庭觀念,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由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姻為基礎的個體家庭。以特定血緣關係、婚姻關係維繫的這一社會組織形式,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了構成社會最基本的細胞。而對於中國來說,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無可比擬的。《周易· 序卦》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作為家庭關係體現的男女夫婦、父子被看成社會的基礎,沒有他們,君臣、國家、禮儀就無從談起。後來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促使家庭成為了國家治理的起點。
在小農經濟時期,絕大多數生產活動是以家庭為單位完成的。在社會的缺位下,家庭承擔了生產、消費、生育、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功能,人們以家庭為始,擴展到宗族,進而有了民族觀念。另外,中國古代的神權政治和集權體制,讓政權呈現家庭化。帝王以國為家,政治家提倡家國合一。濃厚的家庭觀念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進而成長,而由家庭觀引申而來的集體觀,也一直影響著後世。
隨著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人們趨向個體化,傳統的家庭觀念體系正逐漸崩塌,社會呈現「原子化」的形態,即作為維繫社會聯結的中間組織(intermediate group)逐漸解體,個體產生的孤獨、無序、道德解組、互動疏離以及進而導致的社會失範的社會危機。
在各國社會都呈現「社會原子化」的背景之下,《流浪地球》具有一定的昭示意義。《流浪地球》的核心設定,顯示出是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和集體觀念。地球出現危機,而最後逃離危機的是全體社會成員,而非其中的精英、佼佼者或其他頂層社會成員。人們趨於個體進行社會行為,但《流浪地球》卻呈現出個體為了集體的犧牲和集體共同解決問題。在習慣於「超級英雄」的時代,這種「為公」的精神,確實是科幻片的一股清流。
但同時,《流浪地球》作為同類科幻片將中國傳統的集體觀、價值觀納入的第一部作品,必然會收穫讚譽和好評。但對於後續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中國科幻片體系」來說,同樣的創作可能不會再呈現如此的效果。但總歸來說,在「社會原子化」的背景之下,集體亦或是家庭,可能會成為一種通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天芒雲,轉載請註明。
參考文獻:雷家宏. 中國古代家庭觀念述論[J]. 江西社會科學, 1994(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