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中為什麼要把地球推離太陽系,而不是建造飛船離開?

2020-11-26 林深處見鹿

賀歲檔《流浪星球》的上映,讓人們看到中國科幻片的曙光。改編自科幻作家劉慈欣的原版小說,投資一度遭到中斷和投資方撤資,從構思到拍攝完成歷經四年,曲折的經歷讓這部作品更加不平凡。《流浪星球》也得到了包括紐約時報等海外媒體的讚譽。

但同時,人們發現《流浪星球》好像並不是傳統的科幻片。我們以往看到的科幻大片,尤其是來自美國好萊塢的科幻大片,其主線劇情一般是地球要毀滅了-主角站了出來-歷經萬險-解決危機/帶人們乘坐飛船逃離地球。因此,這樣的劇情下,人們要麼是解決危機,要麼是乘坐以「方舟」或其他命名的飛船逃離地球,人類火種得以保留。但《流浪地球》是直接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電影劇本論證的過程中,中科院的專家表示,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是不可能的,但導演堅持這是電影的核心設定,需要在這個前提下探討合理化,因此這一核心設定也得以保留。為何一定要堅持這一核心設定呢?

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中給出的說法是,因為系外星球離地球非常遙遠,到達時間十分漫長,而宇宙飛船的生態系統難以維持較長時間,因此將地球作為一艘巨型飛船,推離太陽系是最好的選擇。但這不過是文藝作品創作時作出的修飾,並不是核心的原因。

劇作作者大劉曾在一次採訪中表示,之所以堅持這樣的核心設定,是因為當時受到了中國傳統的集體觀念影響。要創作出中國特色的作品,在這一設定上,始終堅持了「既然是一家,那麼走也要在一起」的觀念。這也是這部中國科幻片和國外科幻片的不同之處。總而言之,《流浪地球》體現出的是中國人的家庭觀。

現代的家庭觀念,起源於原始社會末期由一夫一妻的個體婚姻為基礎的個體家庭。以特定血緣關係、婚姻關係維繫的這一社會組織形式,自產生之日起,就成為了構成社會最基本的細胞。而對於中國來說,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是世界上任何民族都無可比擬的。《周易· 序卦》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措。」作為家庭關係體現的男女夫婦、父子被看成社會的基礎,沒有他們,君臣、國家、禮儀就無從談起。後來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思想,促使家庭成為了國家治理的起點。

在小農經濟時期,絕大多數生產活動是以家庭為單位完成的。在社會的缺位下,家庭承擔了生產、消費、生育、子女教育、老人贍養等功能,人們以家庭為始,擴展到宗族,進而有了民族觀念。另外,中國古代的神權政治和集權體制,讓政權呈現家庭化。帝王以國為家,政治家提倡家國合一。濃厚的家庭觀念在中國得以生根發芽,進而成長,而由家庭觀引申而來的集體觀,也一直影響著後世。

隨著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人們趨向個體化,傳統的家庭觀念體系正逐漸崩塌,社會呈現「原子化」的形態,即作為維繫社會聯結的中間組織(intermediate group)逐漸解體,個體產生的孤獨、無序、道德解組、互動疏離以及進而導致的社會失範的社會危機。

在各國社會都呈現「社會原子化」的背景之下,《流浪地球》具有一定的昭示意義。《流浪地球》的核心設定,顯示出是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和集體觀念。地球出現危機,而最後逃離危機的是全體社會成員,而非其中的精英、佼佼者或其他頂層社會成員。人們趨於個體進行社會行為,但《流浪地球》卻呈現出個體為了集體的犧牲和集體共同解決問題。在習慣於「超級英雄」的時代,這種「為公」的精神,確實是科幻片的一股清流。

但同時,《流浪地球》作為同類科幻片將中國傳統的集體觀、價值觀納入的第一部作品,必然會收穫讚譽和好評。但對於後續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中國科幻片體系」來說,同樣的創作可能不會再呈現如此的效果。但總歸來說,在「社會原子化」的背景之下,集體亦或是家庭,可能會成為一種通路。

圖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天芒雲,轉載請註明。

參考文獻:雷家宏. 中國古代家庭觀念述論[J]. 江西社會科學, 1994(3):54-57.

相關焦點

  • 吳京《流浪地球》要把地球推出太陽系,如果實現了你會怎麼樣
    電影《流浪地球》電影《流浪地球》是由中國電影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京西文化旅遊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登峰國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郭帆文化傳媒(北京)有限公司出品的科幻片,由郭帆執導,屈楚蕭、李光潔、吳孟達、趙今麥領銜主演,吳京特別出演
  •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
    《流浪地球》所描述的把地球推離太陽系在現實中可行嗎?在現實中不可行,基於兩個理由,一是推力不足,二是地殼無法承受!當然推力不足只是《流浪地球》中設定的條件,而現實中甚至連核聚變發動機都還沒有時間,更不要談推力不足了!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聽完科學家的解釋明白了
    今年春節後有一部我國的科幻電影火了,那就是《流浪地球》,在這部影片中,地球軌道上的空間站,利用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也就是利用了離心力來實現和地球一樣的重力,在這樣的空間站中,太空人完全可以實現和在地球一樣的工作環境,可以長期在空間站中工作,對身體的影響也極小。那麼在現實世界中,空間站為什麼不建造旋轉結構來模擬重力?
  • 《流浪地球》裡面的發動機,要燃燒多少物質才能夠脫離太陽系?
    相信大家對於《流浪地球》這個電影都是感到非常的好奇,畢竟這部電影是一個大型科幻電影,也是首個我們中國所推出的科幻電影,相信看過預告片的人都知道在《流浪地球》裡面的設定當中,是給地球使用了12000臺發動機,並且這12000的發動機在不斷的加速,最終還需要以木星的引力,作為脫離太陽系和改變方向的最後一把推力
  • 《流浪地球》中地球真的「流浪」得起來嗎?
    那麼《流浪地球》的科幻內核又是什麼呢,為什麼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功,它的硬傷又是什麼。流浪地球不考慮各種飛行因素,就單純以現代人常識來講,它能「流浪」起來嗎?首先講下劉欣慈《流浪地球》的文化內核,劉欣慈在接受一次採訪時說「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讓人們對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 活下去——《流浪地球》觀後感
    《流浪地球》是一部科幻小說:太陽在不斷膨脹,火山噴發、旱災肆虐、物種滅絕,城市消失......直至吞沒整個地球。面對這次滅頂之災,聯合政府決定:將整個地球推離太陽系,飛向4. 2光年外的新家園。人類傾盡全部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多座行星發動機,為地球飛離太陽系提供動力,並且集結全球的航空力量,耗時三十年,建造了「領航員號」國際空間站,為地球提供預警、領航及通訊保障。這一恢宏而漫長的人類計劃,被命名為「流浪地球」計劃,渺小的人類自此踏上了2500年的流浪之旅。然而宇宙之行危險重重:地下城巖漿滲入,沿海地區海嘯,地表溫度降至零下7 0 攝氏度。
  • 《流浪地球》中為什麼要讓地球停止自轉?其實不自轉也可以!
    但很多朋友在觀看電影的時候也許會有一個疑問,地球安裝行星發動機從太陽系逃逸,那為什麼要先讓地球自轉停止呢?劇中一開始就在片頭的背景交代中加入了全球海平面上升300M的報導,早先也納悶,為什麼海平面會上升300M,後來仔細一考慮就明白了,因為地球自轉停止,被離心力帶到赤道附近的海水將回落,赤道附近的很多位置可能會露出海床,但兩極海平面會大幅上升,造成極大的洪災!
  • 《流浪地球》中的重元素核聚變技術是什麼?現實中能夠實現嗎?
    最近有一部電影《流浪地球》火了,電影描述的是影片中描述的是太陽即將開始死亡倒計時,地球和人類面臨著滅頂之災,繼而啟動了逃離太陽系的計劃。這部電影裡面有著非常多的科技知識點,包括太陽的膨脹向紅巨星轉變,木星的加速效果,點燃木星等,想要讓地球停上自轉,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人類建造了一萬多座行星發動機,這些發動機高達一萬多米,比珠穆朗瑪峰還要高很多。每一臺行星發動機可以產生150億噸的推力,可能不少人會好奇,這些發動機使用的動力是什麼?燃料是什麼?
  • 《流浪地球》中行星發動機,在現實中合理嗎?能否推動地球運動?
    《流浪地球》作為2019年春節檔上映,它的出現讓人重新認識到宇宙,地球的環境一直發生變化,慢慢變得不適合人類生存,這時候全世界為了人類文明能夠延續,開始製造行星發動機,可控核聚變已經在實驗室生成,雖然已經看到了希望,但是很難將它應用到現實中,這時候有人提出,如果在現實創造出像《流浪地球》中的小型發動機,能否運用它自身的動力,將地球推動離開太陽系?
  • 珍惜一切——《流浪地球》觀後感
    看了這部影片已經一個多月,總想寫點東西,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這部豆瓣高分影片——《流浪地球》有沒有想過:如果有一天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將不適合我們生存,我們該何去何從?流浪地球這部影片給了你一個很好的答案。有人問過電影導演郭帆:「你們為什麼要帶著地球一起走?」當時郭帆導演這樣說道:「這是我們中國人的文化,這是我們幾千年培養的對土地的深厚的感情。大航海時代興盛的帝國,他們是面朝大海仰望星空的,但我們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是落地生根的。」這是中國人的思鄉情結和宇宙鄉愁。
  • 費勁地自焚讓地球流浪,還不如乘太陽系分娩而離開太陽系
    《流浪地球》中說,要讓地球通過自焚來離開太陽系,去找更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 然而,這些叫好的人們就不想想如下的現實: 1, 地球通過自焚琮離開太陽系需要多少能量呵!而且,這些能量都要來自地球。如此,地球陸地要被挖掉多少體積呀!地球空氣又會被釋放出來的能量汙染成一塌糊塗呀!(參見短文《《流浪地球》推動地球離開太陽系,需要多大能量?》)可以這麼說,地球自焚還沒有跑出太陽系流浪,就已經成了廢墟了。
  • 人類逃亡為什麼要帶上地球?地球跑了,月球咋辦——《流浪地球》
    《流浪地球》完完全全是一群理科男的浪漫情懷,「太陽系不再是我的家,但我要帶著地球一起流浪」,完完全全中國式的思維,完完全全中國人的眼睛對星空的展望。導演郭帆曾帶著《流浪地球》尋求合作,對方看到這個創意都傻了,「為什麼地球出現危機時,你們中國人跑路還要帶著地球?」
  • 看完原著之後,就能發現《流浪地球》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今年春節檔,《流浪地球》可謂是一匹黑馬,打開了中國科幻電影的大門,並斬獲了四十多億票房。電影主要描寫了人類與世界末日的對抗,利用自己的智慧使地球脫離木星引力,從而逃離太陽系。但是如果看過原著,你就會發現,《流浪地球》並不像電影中那麼「美好」。電影剛開始的背景和原著是一樣的,太陽將在四百年之內迅速老化,並且出現「氦閃」爆炸,由恆星變為紅巨星,到時會將整個太陽系吞沒,而太陽系中的所有生命全部滅絕。
  • 流浪地球中的叛軍
    太陽要死了,但是人類探測到了,人類只有離開太陽系才能有活下去的希望,而要離開太陽系,唯一的選擇便是將整個地球改裝成飛船,讓整個地球逃逸太陽系,而這一旅程,將會是幾千年的旅程,全人類都投入到了這瘋狂的努力之中。只是,經過四十代人的時間後,疑惑和猜忌佔據了上風,人類當中爆發了叛亂。
  • 我們不僅可以流浪地球,還能流浪太陽系
    (雖然科學技術還有待提高,不過還是能看到明顯的希望),而如若我們不想拋棄地球,除了流浪地球,也許我們還能流浪太陽系。④將地球或太陽系打包帶走式逃離。破壞與防禦在科幻電影中已經闡述得比較明確了,什麼行星軌道防禦系統之類的(科幻片中的能量護盾也是)。逃離一般指的是集中全人類的科技與資源建造恆星級飛船(至少是可控核聚變以上級別的動力系統、內部含大型自給自足型生態系統)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 【2019冬季賽】《流浪地球》領航員號末日飛船
    大家好,我是旅程幻想,這次中國元素飛行器主題的MOC比賽讓我蠢蠢欲動,靈感來源--劉慈欣創作的小說拍成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講述的是地球因為太陽末日而不得不流浪
  • 太陽要爆炸 人類帶著地球到宇宙去流浪
    面對絕境,人類開啟「流浪地球」計劃,傾盡資源在地球表面建造了巨大的推進器,希望將地球推出太陽系,尋找新的星系家園。作為科學解碼的粉絲,應該有不少人看過《流浪地球》這部小說。故事波瀾壯闊,場景宏大,試問:還有比把地球推離太陽系更巨大的工程嗎?今天,電影《流浪地球》公布了首支概念片。
  • 以地球作為飛船飛離太陽系需要什麼科技水平?
    假如有一天太陽走到盡頭 位於地球上智慧生物要駕駛地球逃離太陽系 他們需要什麼樣的科技水平才能實現.實現人類大逃亡需要一些黑科技。如果不用把地球帶走,這些黑科技裡面現在有的已經漸漸有了雛形。設想有一天,人類不得不離開太陽系,逃往Kepler 452b,它位於距離地球1400光年的天鵝座。
  • 看流浪地球漲知識:如何利用木星加速逃逸太陽系——圖解引力彈弓
    本期知識看點:圖解引力彈弓,地球和木星玩起了蕩鞦韆看過電影《流浪地球》的朋友都知道,地球為了不被太陽吞沒,裝上了一萬座行星發動機,開始了飛向4.2光年外比鄰星的流浪之旅。電影與原著小說不同,高潮部分重點寫在了地球飛越木星的部分,受木星引力影響,行星發動機損毀,地球失速,將被木星捕獲解體,最終靠點燃木星引發衝擊波將地球推離木星。1. 為什麼地球非要懟著木星飛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