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貝殼財經訊(記者 陸一夫)9月17日,國內電子菸品牌悅刻舉行媒體開放日,宣布公司已於近期啟用生命科學實驗室,主要用於研究電子霧化氣溶膠在人體細胞、動物層面的減害程度,並開展臨床前安全評估。
悅刻實驗室負責人姜興濤在會上表示,悅刻產品在苯、4種亞硝胺等有害氣溶膠成分方面分別減少99.1%和99.8%以上,保守估計氣溶膠細胞毒性也至少降低90%以上。另外,悅刻產品氣溶膠未顯示出遺傳毒性,肺纖維化風險也更低。
不過他亦表示,雖然目前電子菸在減害方面有比較統一的認知,但目前的科學研究證據還不夠紮實,或有存在爭議的地方。
目前業界在電子菸對人體危害方面仍存在非常多的爭議,尤其是電子菸是否比傳統捲菸的危害性更小。有不少電子菸品牌在廣告宣傳時主張電子菸不釋放煙油,對人體傷害程度較低,但實際上這一說法未有確切的證據支持。
在世界衛生組織去年發布的《2019全球菸草流行報告》中,電子菸被分為「Heated tobacco products」和「Electronic nicotine delivery systems」(ENDS)兩類,即「加熱菸草製品」與「電子尼古丁輸送系統」,前者是通過烘烤加熱菸草而非直接燃燒菸草的方式產生煙霧,後者則是通過加熱煙液產生氣溶膠,是大眾較為熟知的電子菸形態。
「迄今為止,現有證據表明,相對於傳統香菸而言,這些產品的有害和潛在有害化學品的接觸可能較少。」世界衛生組織在報告中表示,「然而,證據並沒有顯示這些產品會減少與菸草相關的疾病,也沒有顯示它們完全是作為香菸的替代品。如果這些產品吸引了以前不吸菸的用戶,它們對健康的總體影響將是負面的。」
「電子霧化器對個體健康和公眾健康的影響程度,特別是長期健康影響的程度,不是發幾篇論文就有答案的,它需要一個完整的生命科學鏈條來解決,也將是一個長期過程。」悅刻聯合創始人聞一龍亦承認,要得出悅刻產品減害程度的系統性結論,僅依靠碎片化研究還遠遠不夠。
由於政策監管所限,國內的電子菸品牌正經歷著大面積的淘汰。企查查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年我國平均每月吊註銷電子菸相關企業668家,其中今年7月吊註銷量最多,達到1376家。從吊註銷同比來看,2019年11月電子菸相關企業吊註銷量同比增長5.3%,但12月吊註銷量同比下降10.9%,相較去年同期吊註銷量減少了70家。
今年年初,悅刻宣布公司計劃在未來三年投入6億元開設1萬家門店,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未知這一計劃是否有變。在問答環節上,悅刻相關負責人表示當日主題為科學研究,未披露公司目前的運營數據。悅刻創始人兼CEO汪瑩則表示,截至目前,全國的悅刻專賣店達數千家,零售網點數萬家。
國內一電子菸品牌負責人向記者表示,自去年電商渠道全面封殺電子菸後,國內的電子菸企業希望通過轉入線下渠道或海外市場自救,但收效甚微。他表示,他所在的企業目前已不再擴張渠道,以清理庫存為主。
去年11月1日,國家菸草專賣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布《關於進一步保護未成年人免受電子菸侵害的通告》,要求電商平臺全面下架電子菸產品,電子菸的銷售渠道開始轉向線下,覆蓋的終端從便利店、商超蔓延至酒吧、網吧等場所。
今年7月10日,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菸草專賣局聯合開展電子菸市場專項檢查行動,至今全國共刪除電子菸短視頻、自媒體電子菸銷售連結23052條,敦促企業或個人關閉及撤回電子菸銷售及廣告連結4995條、虛假違法電子菸廣告260條。與此同時,136家電子菸及網際網路企業被約談,督促企業自主清理。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陸一夫 編輯 嶽彩周 校對 薛京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