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的作品數不勝數,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他參演的《追憶似水流年》吧,堪稱一部心靈佳作,你喜歡約翰的這個角色嗎?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看過呢,如果看過的話又有哪些地方給你留下深刻印象了呢,接下來就讓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吧。
當一個人不能擁有的時候,他唯一能做的便是不要忘記。傻傻分不清人物,我確信這幾年我都不會碰原著,本想著原著太冗長,找電影瞅瞅,而實際上,這部電影也斷斷續續反覆回看了一周,只能說對於這部電影完全是欣賞不來,貫穿全片的大段對白讓我感覺比較頭暈。太雜亂,但情致基本到位。這也太意識流了,看了整整一個月,而且看了好幾遍,幾乎是每次都要把之前部分重看一遍,跟書一樣晦澀難懂,但結尾著實讓電影上升了一個檔次。沒看書的一臉懵,但是結構設計,整體風格還是不錯滴。如果遺忘所帶來的回憶,不再與當下有任何聯繫,就能讓我們瞬時體驗新的氣象,其實,我們早已體驗過這些了,每一次類比的浮想,總將我帶離現在。耐著性子看完,雖然完全沒有看懂但是體驗到了一些莫名的感受,接下來就是哪天起看書了,這是一部沒看過原著一定看不懂,看過原著也不一定能看懂的片子,太不適合改編成電影了。
雖然電影玩的是時空的自由,這一點能和小說匹配上,但小說太過繁複了,以至於超出了電影媒介的承受能力,更何況電影根本表現不了普魯斯特評論的部分。但拉烏·魯茲確實神,技法上是值得肯定的。構思、演技、細節還原,無一不佳。藝術作品,復古範兒,前半部分已經是很努力在看了,但是看著看著就有點神魂顛倒,已經無法跟上電影裡面講述的劇情走向了,其實光看這個片名的時候就已經做好心理準備了,再加上法國片一貫的作風,這個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觀影經歷絕對就是一種煎熬。可能是因為原著太過於龐大,又是嵌套式回憶敘事,導致電影看得很艱難。回憶和意識流的表現很驚豔,原著的那種細膩感傷的基調也踩到了。我想在喜劇片裡尋找邏輯,又一次失敗,這劇本太差了,反派的理想和行為都讓我難以理解,我不記得他叫啥。雖然題材和內容所限,這註定是一部「小」電影,但勝在美和幻。
從通過花式轉場來模擬回憶和夢境的碎片和流動,到服裝道具布景的細緻,不難看出所費功夫。強大的小說文本,無法用影像展現,因為思維的流動和影片的剪輯節奏始終不在同一個節拍上。一些引人深思的文學改編作最好的方法是一定要有主角,要不就全是主角。主角離觀眾很遠的距離,間離感,這是影視文學性。視覺藝術是最直覺的需求,最清晰的需求,但是難完全浸入。你會意識流、思緒飄忽,觀看,其實一點都沒看進去。看他的調度,一直在疏離這個故事,不然破綻容易看出來。相較於普魯斯特的原著,電影少了如穹頂般恢弘又柔情似水的韻味,中規中矩的改編。沒看懂,有些段落很是感動,希望有天讀完原著再來看,原著的中文版在大學時候還沒出來,現在該有了吧。你能做的只有靜靜地欣賞它美不勝收的魔幻古典奇景,極致神奇的影像流動,在模糊又龐大的歷史和記憶世界穿梭,感受悲傷與愛以及那些小幽默,實在美妙極了。瀕死之際,追憶此生的一切。
隨著意識流動,看著照片想起與此人相關的往事,又從往事中的一個細微動作/物品,回憶到與其相關的其它過往,如此再三地自由聯想,便複雜交錯地勾勒出了主角馬塞爾的一生。原著的地位太輝煌,同時又太冗雜,本身適不適合拍成電影就有待商榷。意識流移植到電影本身就怪怪的,鏡頭的變換遠不如文字的敘述細膩,因此說成為影像之後流於形式也不為過。由於影像化的表現形式所圈定的視域、蒙太奇的直觀所受的限制,影片同原文之間只產生了最最淺層次的交合。更深層次的情況讓我再次確信,儘管導演很努力在還原斷裂的空間、不固定的房間、移植的物件,但卻只能止步於此。在回憶片段中來回穿越,沒看過原著,一直努力試圖理清人物關係,以及把名字和臉對號。脫離了原著來看這部電影並不是一部好電影,結合原著來看也並沒有符合大家對原著的期待。
回憶的迷人之處,在於迷離的交錯,一些敏銳的心迷戀又抗拒著紛亂的外界。前半段有點無聊,後面超搞笑的,就是有點傻,女主角超級漂亮,要想重溫它,只能讓你永生。不負原著,老戲骨約翰馬爾克維奇也是百變,演的出彩。相對電影更喜歡看書,片子雖有些冗長沉悶但失為一部心靈佳作。生命是一連串孤立地片刻,靠著回憶和幻想,許多意義浮現了,然後消失,消失之後又浮現,如一連串在海中跳躍地浪花。史詩級女星群戲,回憶迷宮,意識流剪輯,超現實段落,虛化處理,魔幻風地魯茲把握了普魯斯特地氣質。然而作為更難駕馭龐雜敘事地舞蹈語言,芭蕾大師羅蘭佩蒂地舞劇版本比本片高妙多了。有點意識流,斷斷續續看了好幾次。真地很不好理解,我看地法國片真地都好奇特,喜劇get不到笑點,文藝片感覺不到浪漫,我要放棄了。
文章看到這裡就結束了,你喜歡約翰嗎?除了這部作品你還看過哪部呢?在文章下面留言評論吧,順便給小編點個讚,謝謝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