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很「心理學」的電影:最好的日子,是沉浸於自己現在的生活。
男主角 Joe Gardner 是一個深愛鋼琴的中學音樂老師,拿到了學校「編制」依然不開心,因為自己最想做的事是上臺表演。機緣巧合之下,他有機會和知名女音樂家在酒吧同臺演出,並大獲成功,曾經不支持他演出的母親也在臺下為他喝彩。
然而表演結束後,他走出酒吧門,站在街邊悵然若失:就這樣了嗎?明天做什麼?
女音樂家走出來問他怎麼了,他說,「我一直夢想彈鋼琴,把演出當做人生目標,可是現在夢想實現了……」
聽到這,女音樂家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曾經有一條小魚,一直渴望找到『大海』,而大魚告訴它,你一直在大海裡呀!小魚不肯相信:這只是水,怎麼能是大海呢?」
我其實有過許多次,跟 Joe 彼時類似的感受。高考志願錄取結果出了的時候,一段充實而快樂的支教結束的時候,對照細則努力了兩年成功保研的時候,參加完知乎年度機構頒獎禮回到學校的時候…… 我總會覺得,快樂的時光好像一場夢,夢醒了,我現在該做什麼呢?
我好像一直在往前奔跑,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把「今天」計劃得滿滿當當、充實地朝著目標前進,才能讓我覺得生活安心。我曾在這個回答裡寫過,我會把我的生活計劃得井井有條:怎樣列出好的學習計劃? 但一旦這個目標達成了,而還沒有想好下一個目標時,我就會陷入巨大的茫然中。
直到兩個月前,籤約工作以後,我終於體會到了,「喜歡現在生活」的感覺。
並不是因為籤約工作就萬事順利可以躺平了。我依然每天寫著自己的畢業論文,做著導師派過來的工作,偶爾接一些約稿,盼著男朋友有空能出去吃個飯,也會為未來的工作提前做計劃、準備課程素材。總之還是忙得起來,並且從外觀行為看,與之前並沒有很大差別。
但我的心態不同了。
以往我的努力,是因為我不滿於當下,強烈地執著於「要是……就好了」,我總覺得不能停下來,我怕被落下,我的每一個目標,都是在為下一個目標而服務。高中時是為了考個好大學,本科時是為了順利保研,讀研時是為了找到喜歡的工作……它們都是跳板。
於是,很難說我有多喜歡計劃中的這些事情本身。
而在確定了自己喜歡的工作後,我終於不再必須為了往前而奔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單純地去體驗「奔跑」這件事了。我寫論文不光是為了畢業,還是因為我想分享我的數據結果;我寫約稿不光是為了稿費,而是我本來就喜歡寫科普…… 這樣的心態,讓我感受到了更多的滿足。
《心靈奇旅》裡還有這樣一條故事線:Joe 意外身亡,因為靈魂想回到自己的身體裡,而逆行亂跑,陰差陽錯成為了心靈學院的導師之一,要負責幫靈魂娃娃們找到「spark(火花)」,從而讓靈魂娃娃得到通往地球的通行證。Joe 以為 spark 就是人生目標,而心靈學院的負責人們嗤笑:你們這些導師總是想著人生目標,但 spark 可不是這樣的。
事實上,spark 是想要生活的那一瞬間。
除了這兩處,電影還用了其它的精彩隱喻來表達:如果失去了與現在生活的聯結,就會失去很多,不光是生活樂趣,可能還有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