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湯姆遜的7張老照片 帶你回到150年前的寧波

2021-01-21 浙江在線

  福建會館

  雪竇寺

  寧波婦女的服飾

  千丈巖

  三隱潭

  奉化路邊一個小廟

  洋槍隊

  編者按:

  1839年,法國畫家達蓋爾發明「達蓋爾銀版攝影術」,宣告世界上第一臺可攜式木箱照相機誕生。伴隨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炮火,攝影術也被西方人帶入中國。英國人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並不是最早來中國攝影的西方人,但他卻是第一個最廣泛拍攝並傳播中國的西方攝影家,一本《中國與中國人》畫冊,更奠定了約翰·湯姆遜在世界攝影史上的地位,後人把他譽為攝影界的「馬可·波羅」。

  寧波是約翰·湯姆遜在中國拍攝的最後一站,也是他十年亞洲之旅的最後行程。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一書中,就有七幅是關於寧波的照片。

  (一)

  1862年4月,二十五歲的約翰·湯姆遜從英國愛丁堡來到新加坡開設個人攝影室,開始了他為期十年的亞洲紀實攝影之旅。在1869年到1872年初的三年裡,他把精力集中在中國各地的旅行與拍攝上。約翰·湯姆遜經香港從福建開始啟程,由沿海到內陸,從南方到北方,他的足跡到過中國大部分地區,不僅拍攝沿途的風光與建築,還以當時英國流行的人類學視角記錄了大量晚清達官貴人與普通百姓生活狀態。上至清廷高官如恭親王奕訢、李鴻章等,下至街道販夫走卒乃至墓穴裡藏身的乞丐,為19世紀中後期的中國留下了極有價值的人文影像遺存。三年中國之旅結束後,1872年初夏,約翰·湯姆遜帶著沉甸甸的1200多張玻璃底片返回英國,定居於倫敦,並於次年出版了《福州與閩江》《中國與中國人影像》兩本攝影集。兩書一出,引起英國朝野和攝影圈的高度關注。特別是《中國與中國人影像》分為四卷出齊,收錄著約翰·湯姆遜拍攝的二百多幅照片,每幅圖片撰有詳細的文字介紹。這部四卷本攝影集不僅內容上、製版上、印刷技術上很創新,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照片製版、用凹版印刷,也是世上首部用文字與圖片合一的攝影集。這部攝影集在形式上更是大得出奇的巨著,開本為48釐米×35釐米,重量為17公斤。據這套書的出版商倫敦桑普森公司宣稱:「女皇陛下非常喜歡這套書,並頒發給作者一枚金質獎章以茲紀念」。皇室的廣告效應和西方人對東西方的獵奇心理,使得約翰·湯姆遜一下子就在英國贏得了極大的聲譽,他作為一名著名攝影師和作家的雙重地位由此而確立。

  寧波是約翰·湯姆遜在中國拍攝的最後一站,也是他十年亞洲之旅的最後行程。據《中國與中國人影像》第三卷「浙江寧波」篇記載:「寧波位於甬江的左岸,距離入海口約十二英裡。1872年4月3日,我乘坐『珠山』號汽輪從上海來到這裡,當船駛入這條江的時候天剛剛破曉,遠處島嶼參差的輪廓和鎮海的海岬罩上了一層溫暖的晨光,成群結隊的漁船揚起風帆,捕捉江面上輕柔的微風。滿載的福建大木排正吃力地溯江而上,看起來就像一塊漂浮的木頭方場。對外國遊客來說,另一件新鮮的事物便是江岸上那一排排連綿不絕的冰屋,裡面貯存的冰用於夏天的時候給魚保鮮」。這段湯姆遜自己撰寫的回憶文字,不僅記敘了初到寧波時的新鮮印象,還確切記下了到達的日期。

  約翰·湯姆遜先是拍攝了寧波的市區,然後乘烏篷船溯江到達奉化,再轉乘山轎往雪竇寺、千丈巖、三隱潭等地探幽攬勝。所到之處,行行拍拍,留下一批彌足珍貴的歷史性影像。僅在《中國與中國人影像》一書中,就有七幅是關於寧波的照片,分別是「福建會館」「千丈巖」「雪竇寺」「三隱潭」「奉化路邊的一個小廟」「寧波婦女的服飾」「洋槍隊」。這些將時光定格在1872年4月的寧波舊影和他洋洋灑灑的記敘性文字,將我們帶進一個已經遠逝變得撲朔迷離的晚清時代,又讓我們明白地窺見了當年的那些人和事,甚至一些人物的心理活動和風土人情。

  湯姆遜所拍的「千丈巖」「三隱潭」屬於風光攝影,雖然事隔百餘年,但現在如果再去拍攝的話,大約還是那個景致,地形地貌的變化不是很大。但是建築物與風土人情的照片就不一樣了,歷經朝代變遷會變得陌生而遙遠,甚至面目全非了。比如「福建會館」這張建築攝影,約翰·湯姆遜用最大的玻璃底片拍攝,建築物的細節非常豐富。拍的是福建會館天妃宮的正殿與殿前天井,帶進戲臺一角。照片中龍蟠的浮雕石柱,歇山撫殿式建築外形,戲臺與正殿的鬥拱構建,天井裡一對石獅子與木柵圍起的柏樹。這些曾經的存在物,從一百五十年前穿越時空,好像正幽靜地來到我們眼前。不僅有圖為證,湯姆遜還專門寫了一篇短文描述了福建會館的建築美學理念和商業用途:「學建築的學生會發現這張照片很值得細細觀看,因為建築裝飾中那些即使是最微不足道的細節,也都包含著來自本土藝術以及佛教或印度神話的深刻寓意——在這裡開會議事,制定行規,舉辦宴會,從這些古老的會館建築就可以看出,商業聯合與合作這種在我們國家新近才發展起來的形式,在中國已經運作了數百年。」

  (二)

  福建會館在寧波也稱為天妃行宮,這座集石雕、磚雕與木雕精美工藝於一身的大型建築物,是為海運平安祭祀天后媽祖的神殿。在英國攝影師約翰·湯姆遜看來,這是中國廟堂建築的一個最好樣本,不僅具備東方建築藝術的特色,還是寧波興盛的海運同業合作經營的議事場所,而且是開商業同行合作領世界之先的最好證物。可惜福建會館這座精美的建築在1949年毀於戰火。現在我們只能看到約翰·湯姆遜當時用50×40.5釐米超大玻璃底片拍攝清晰度極高的照片了。我想如果有一天,福建會館整體建築能得以恢復重建,那麼他拍攝的這張照片將為文保修復專家們提供最真切的歷史原貌證據。

  還有那張「寧波婦女的服飾」的照片很有看頭。兩位寧波妙齡婦女的側身照,衣著華麗,手執摺扇。坐著的那位頭上梳的髮髻用花飾固定住,顯得端莊。站著稍年輕的那位,髮辮是散開的,一坐一站顯示出她們是主僕關係。照片的背景是經過雕琢的高大木質栲頭護欄,說明拍攝的環境是一個大戶人家。「寧波婦女的裝束與更南邊的婦女唯一的差別就是頭髮的樣式。」約翰·湯姆遜就這麼寥寥一筆,佐證了晚清時的寧波婦女和福建廣東一帶婦女們的服裝衣著上是差不多的。再仔細一看,主僕兩人均採用側身側面入照,這與當時大都正面照相的習慣並不相符。原來約翰·湯姆遜為了更好地表現婦女頭部髮髻髮辮造型,以凸顯和更南方的婦女們不一樣的特點,為照顧視角而不得不讓這兩位婦女側面入鏡了。在哲夫先生編的《寧波舊影》一書中,我們發現拍於十九世紀末題為「寧波鄉下婦女」的一張明信片,圖片中的婦女也梳著同樣的髮髻,同樣手執摺扇。那時候摺扇取代攜帶不便的團扇,已作為優雅婦女的時尚道具了。

  讓人更感興趣的還有「雪竇寺」的外景照和那篇優美有趣的文字記敘。照片中的雪竇寺儼然一派田園風光,前面是一片豐美繁茂的寺院田,低矮的山門外一棵唐代的高樹孤立,一圈環寺的圍牆也是矮矮的,寺院被竹林映掩著,幾幢民居般極不張揚的寺內建築物妥帖地安放在山丘與溪流之間。寺廟前方不遠處就是經年奔流的千丈巖瀑布,更遠方是一片綿延不絕的群山。按照建築生態學角度去看,當時的雪竇寺與周邊環境的關係是多麼融洽。這般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和登高遠眺的極佳景地,怪不得北宋仁宗皇帝做夢也夢見了這座寺院,雪竇寺在得到「應夢道場」御賜的同時,當初應該還有一大筆隨皇帝夢而來的豐厚饋贈吧。相機的視角有限,在約翰·湯姆遜拍攝的雪竇山外景照片的邊框之外,幸好有他的一大篇文字描述作了補充。根據他那細膩而風趣的讚譽,足以說明當時湯姆遜舉目所見皆是絕美的景致。記得前幾年曾有紙媒報導過,當如今的雪竇寺山僧們偶爾獲得這張湯姆遜在1872年4月所拍的寺院外景照片後,眾僧雀躍,視作寺寶,放大懸掛。

  約翰·湯姆遜在進雪竇山之前,路經奉化一個小村時,有一段描寫,值得注意。他寫道:「在這幅畫卷的中間,卻有一個不甚調和的汙斑存在,奉化的這個小村子——村裡的這座廟、這條路、這些店鋪還有這些房屋,全都散發著一股陰鬱腐朽的氣味,緊緊地包裹著它那些陷於煙毒之中的居民。」說明在歷經兩次鴉片戰爭以後,煙毒仍然以嫋嫋不絕之勢禍害著晚清子民,中國僻遠的農村更未能從煙毒中擺脫出來。見此情景,約翰·湯姆遜懷著深深的憂慮。這是攝影家在拍攝之外,出於對文明生活方式呼喚的一種良知,也是對晚清官府禁毒控制不力所提出的譴責。約翰·湯姆遜對這個煙毒瀰漫的小村子所產生厭惡的心情,一直持續到爬進雪竇山之後,才為雪竇山美好的景致逐漸化解消融掉。

  最後一幅照片題為「洋槍隊」,這支所謂的「常勝軍」現在看來他們的裝束有點像民團組織。兩排武裝士兵手持洋槍列隊,但仔細看他們的目光分散,隊列也高矮不齊,士兵們沒有生氣的臉上絲毫看不出具有戰鬥力的勇猛。約翰·湯姆遜用以下文字記敘:「在寧波有一百五十名西式訓練、西式裝備的士兵———現在留下這些只用作寧波的防衛,隊裡的中國軍官包括一個軍士長、兩個下士、兩個一等兵、一個炮兵軍士以及一個步兵中尉———在寧波這支部隊裡,普通士兵的工資(在寧波他們能如時地得到支付)是每月六元,約合每天一先令。此外還發給冬夏兩套服裝,夏裝是白地藍色鑲邊,冬裝是深藍色、綠色鑲邊,還有一條深綠色的頭巾。」

  (三)

  從照片中寧波這支洋槍隊的著裝看,列隊的士兵們仍著冬裝,符合約翰·湯姆遜在公曆四月初來寧波時還是乍暖還寒仲春時節的拍攝時間。從能夠按時給士兵們發放軍餉看,說明當時寧波的地方經濟還是可以的,說不定其他城市的「常勝軍」可能碰到拖欠甚至扣克軍餉的情況,不如寧波的士兵們那樣有保障了。我們現在很難想像,像約翰·湯姆遜這樣一個外國攝影師,當時能深入到寧波城防部隊去拍攝西式武裝的軍人,並把兵營的官制、裝備和士兵待遇情況搞得那麼清楚(甚至還在南京拍攝到了南京兵工廠製造新式大炮的車間)。難道在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迫使清廷「五口通商」後,連軍事禁區也向外國人開放麼?難道鴉片戰爭的硝煙剛剛散去,《天津條約》的墨汁未乾,不怕一個英國人以攝影師之名行間諜之實麼?從允許約翰·湯姆遜從容拍攝中國軍隊和詳細了解防守等情況來看,當時的清廷確實是妥協得一塌糊塗了。

  約翰·湯姆遜在寧波逗留的時間並不長,但是他留下寧波印記卻是多方位的。從鎮海口到三江口船行的沿途見聞、寧波商貿的繁榮與海運事業的發達、福建會館與甬江兩岸冰屋的建築特色、寧波城防洋槍隊的建制及裝備情況、寧波婦女的服飾裝束、雪竇山景區絕美風光以及沿途所見眾多偶像崇拜的小庵小廟,都在他的鏡頭中和文字裡作了記錄。甚至還從雪竇山和尚們那裡刺探到「外國的香檳酒比燒酒要好喝」這樣具有酒類商品潛在市場開拓前景的商業情報。在中國旅行三年的約翰·湯姆遜這樣廣泛地收集信息,是出於對東方文化的好奇,對中國人民的熱愛,還是另有圖謀呢?

  對此,攝影史學家們持有不同的看法,也導致在圖像學意義中會有不一樣的解讀。這兩種看法,前者基於約翰·湯姆遜的紀實攝影對中國百科全書式記錄具有社會學與人類學意義。後者是在晚清這個特定的歷史背景下,以政治學與意識形態學來拷問西方攝影師的拍攝動機。我想具體到某一個攝影師,某一種攝影現象,這種非此即彼的兩分法,可能會誤導我們的獨立判斷,可能會對一種攝影現象蒙上偏見的濾色鏡。英國著名的攝影史學家伊安·傑夫裡在《攝影簡史》裡專門提到過「湯姆遜在中國」,他是這樣評價的:「第一位把整個社會作為拍攝對象的攝影家是蘇格蘭的旅行家和地理學家約翰·湯姆遜——照片和廣泛的描述詳細而有序地介紹了中國的生活——他的注意力主要在製造業生產和社會秩序上。實際上,他的書並不是公正無私的調查,它倒更像是一本為了商人和殖民者的使用而設計的說明書。」

  的確,約翰·湯姆遜在中國旅行時很留心港口的位置和當地的物產資源分布。比如他對鎮海口到寧波三江口的距離作了記錄,對寧波的地方特產和商貿海運作了調查。甚至從漢口沿長江乘船一直到巫峽,對沿途的煤田礦產資源和可供開發的碼頭,都作了一番考察。還非常有前瞻性地把漢口與上海港口的地理優勢作了對比,並把東方大港崛起的希望寄托在上海。這些都足以說明約翰·湯姆遜的確具有殖民主義者的投資和戰略家的眼光。但是我們更不能否認約翰·湯姆遜對文化的熱愛。是他第一個用相機拍攝了柬埔寨的吳哥窟,是他第一個冒著生命危險,深入到西方旅行家當時到不了的長江巫峽深處去拍攝那裡的人文景觀。當然,我們更不能否認他的三年中國之旅所作的對晚清中國百科全書式的記錄,的確是出於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抱有探究了解的熱情。而約翰·湯姆遜留給我們的寧波影像,也是極有看頭的。睹物追憶,思緒萬千,時光倏忽,白駒過隙。隨著時間的流逝,約翰·湯姆遜當年所拍所記的有關寧波的舊影與文字,已越來越顯示出它的史料價值與社會學上的意義!

相關焦點

  • 懷念我們的80年代 54張老照片帶我們回到過去(圖)
    懷念我們的80年代 54張老照片帶我們回到過去(圖) 房天下綜合整理
  • 英國新婚夫婦20年前「相遇」老照片 演繹世間奇緣
    據英國《每日郵報》7月31日報導,英國一對新婚夫婦日前翻閱老照片時發現,原來20年前兩人曾出現在同一張照片上,只是互不認識。沒想到,多年後兩人竟相戀並結婚。這張照片拍攝於1994年,地點是康沃爾郡茅斯豪爾(Mousehole)海灘
  • 尋找約翰·湯姆遜的「機位」
    圖五 廣州英國領事館中的花園 左:約翰·湯姆遜攝於1871年 右:筆者攝於2010年4月11日  圖四 葉聖殿(小蓬仙館)上:約翰·湯姆遜攝於1871年  (上接b5版)  「小蓬仙館」,隸書大字,上款「鹹豐七年丁巳孟春」,下款「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葉名琛敬書」。
  •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圖為清朝蘭州城裡的闊太太,那時候是火柴風靡的時期,很多闊太太都用上了「洋火」。圖為清末杭州大運河,裝載木材的船隻擠滿了河道,可以看出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忙碌與辛苦。
  • 15張令人不安的詭異老照片
    不知為何,老照片就像神奇魔法一樣富有吸引力,因為有許多的老照片,不管我們怎麼看,似乎總能看出許多故事或者是詭異的位置謎團。1、一名男孩和玩偶的老照片2、生命之吻1967年,一名電工試圖挽救他觸電的同事。
  • 100年前的老照片,圖7伺候過慈禧隆裕的老宮女,圖5小妾的身材比例賊好
    100年前的老照片,圖7伺候過慈禧隆裕的老宮女,圖5小妾的身材比例賊好 圖1:這張照片是由外國人所拍攝的晚清審案的場景,官老爺,師爺高高在上,伸冤的人跪躺在地,頭都不敢抬起來,值得一提的是『斷案』地點並不是像電視劇中的那樣有很多衙役在側的公堂;明鏡高懸的大牌匾,也變成一幅商人所信奉的關公像。
  • 愛因斯坦也能如此風騷 那些年拍攝的珍貴老照片
    很多人都痴迷於歷史照片,因為老照片記錄著歷史性的精彩時刻,將它們帶到未來,幫助我們追憶那些容易被人們遺忘的世界。它們就像顆顆璀璨的珍珠,古老而無價。歷史照片之所以珍貴,不僅在於其拍攝年代的久遠,更在於照片中所蘊含和傳遞的人性光輝。
  • 81年前手繪北海圖首次亮相
    作者: 侯豔來源:  北海公園推出老照片回顧展  本報訊(記者侯豔)昨天,為慶祝北海公園建園840周年,北海推出老照片回顧展,首次向社會展出81年前北海事務所手繪的北海公園全圖。  據介紹,這張1925年手繪的公園全圖是北海公園管理處重要的歷史文獻資料,此前只對部分專業人員展示過。「很多景點現在已經沒有了。
  • 100年前的埃及金字塔、獅身人面像老照片
    確實難以想像,在4千多年前人類可以建造出如此規模龐大的工程,難怪有人會懷疑是外星人修的。當人們面對一些不可思議的現象時,總是會搬出外星人加以解釋。像這種「野生」雜亂的古埃及文明遺址如今已看不到了,只能在老照片中回顧當年的景象。
  • 罕見老照片:蔣經國的混血女兒確實漂亮,圖7是楊虎城將軍的遺體
    人們總是吐槽歲月是一把殺豬刀,這把歷經歲月滄桑的刀,在科學家身上表現的淋漓盡致,有時候我們翻一翻老照片,會發現一些非常有意思的事,也有一些觸動人心的舊照。
  • 衛星老照片:50年前上海火車站 城市變化太大
    很多人通過百度地圖或者谷歌地球查看當地的地圖或者衛星地圖,而查看到的衛星地圖也是最近10年到15年的才更新的影像照片,但是你見過60年代-70年代美國「鎖眼」間諜衛星拍攝的城市衛星圖片嗎?50年前的上海火車站和蘇州河衛星照片上面的黑白衛星照片在美國國家地質勘探局網站編號:DS1106-2086DF066
  • 曾傳遍世界欺騙了無數人的10張所謂的老照片,它們是假的,不要再...
    很多人都希望觀看一些歷史照片,從這些老照片當中觀察和了解以前人們的穿著、習慣和生活。但相信大多數人也都知道,這個世界上有一種叫做PS的神奇工具,它可以很容易的改變和偽造一些照片。然而,在人類的歷史上,即便PS還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一些偽造的技術。
  • 盤點25張罕見的老照片,太空中的第一張自拍照
    攝影是凝固時間的魔法,照相機在被發明後,照片成了人類傳承記憶的主要方式,想必文字,它更加客觀和直接,今天的老照片板塊,帶大家來看看歷史中我們不熟知的一面,了解過去的人,過去發生的事!
  • 數萬張流落的家庭老照片裡,藏著中國人怎樣的共同記憶?
    你換上了智慧型手機,所有色彩鮮豔、像素清晰的照片都老老實實躺在手機裡供你隨時分享翻閱,你不再記得家中那本泛黃的相冊。 那些曾經承載著人們珍貴記憶的老照片都去了哪裡?比我們小時候的照片更老一點的照片呢? 2000年,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的晉永權注意到了那些黑白老照片。
  • 清朝真實老照片:百姓很心酸,第二張的大象讓人吃驚!
    清朝真實老照片:百姓很心酸,第二張的大象讓人吃驚!你喜歡清朝嗎?最喜歡哪一個朝代呢?
  • 華辰影像 約翰·湯姆遜鏡頭下的中國與中國人
    約翰·湯姆遜(John Thomson,1837-1921),蘇格蘭攝影家、地理學家、旅行家,是最早來遠東旅行,並用照片記各地人文風俗和自然景觀的攝影師之一。湯姆遜出身於一個菸草商人家庭。1850年代初從學校畢業後,他進入當地一家生產光學儀器的工廠作學徒,其間在當地的藝術系學習攝影。
  • 回到25年前 桌面模擬系統重新體驗Mac OS 7
    25 年前,微軟推出了作業系統 Windows 3.1,同時蘋果亦推出了當時最新的 Mac OS 7.0.1,兩大系統,都極具歷史意義,而近日就有網站上載了最新的桌面模擬系統,可以讓用戶使用現在的電腦裝置,重新體驗 Mac OS 7.0.1。
  • 150年前的老照片:朝廷大臣,荒蕪的頤和園,每一張都罕見
    彎弓射箭的清軍士兵。 這張照片站在琉璃牌坊下拍攝,採用了框景的構圖,別有趣味。闢雍殿是皇帝講學的殿堂,矗立在國子監的中心位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三間面闊,三三得九,意為九州。四面闢門,四周環以迴廊和水池,池周為漢白玉雕護欄。池上架有四周石橋,通向闢雍四門,構成周代「闢雍泮水」之制,以喻天地方圓,傳流教化之意。?
  • 罕見的70年前澳門賭場老照片,金條堆積成山,圖7正在豪賭的富婆
    實拍澳門賭場老照片,金條成山 澳門向有「賭埠」之稱,博彩業在澳門歷史悠久,已有150多年歷史。
  • 家庭票證展告訴你答案
    中國寧波網訊 石、鬥、升相當於現在的多少斤?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看一場電影要花多少錢?買套房得花多少錢?昨天,江東區檔案局舉辦的一場家庭票證收藏展,告訴了大家答案。新中國成立後,職工一個月的工資收入為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