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五 廣州英國領事館中的花園 左:約翰·湯姆遜攝於1871年 右:筆者攝於2010年4月11日
下:筆者攝於2010年2月20日圖四 葉聖殿(小蓬仙館)上:約翰·湯姆遜攝於1871年
(上接b5版)
「小蓬仙館」,隸書大字,上款「鹹豐七年丁巳孟春」,下款「體仁閣大學士兩廣總督葉名琛敬書」。湯姆遜不了解以「仙館」為名是當時的一種風氣,只是表示高雅脫俗而已,並非什麼祭祀場所;葉名琛只是為這座建築寫了門額,該建築並非祭祀他的「聖殿」———一度改作「八公祠」,葉名琛位列其中是後來的事。
2002年9月,小蓬仙館被廣州市人民政府列為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文物價值在於「康有為幼年曾在此讀書」———清同治六年,即1867年,年僅10歲的康有為在此接受私塾教育。
就在康有為於此讀書兩三年後,湯姆遜拍攝了小蓬仙館的照片。此時的小蓬仙館才建造十餘年,尚屬簇新的大屋。照片中有幾個穿長衫的人正從屋裡出來,其中一個拿著紙扇。門前平地外是河湧,河上停著三四條船。我特地到原址察看,發現這河湧早就沒了,正在整修的下水道大概是它的痕跡。
據說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就是從小蓬仙館逃往海外的。
康家出走後,仙館曾被改名為「七公祠」、「八公祠」,並被用於興辦學堂。建國後,芳村公安分局和芳村文化館曾經進駐。20世紀70年代,中堂與後堂被拆毀建工人宿舍。修建珠江隧道時,它的東側正好是隧道南岸入口處。2001年9月根據工程的需要,廣州市文化局與當時芳村區政府將其拆除。2002年7月開始在醉觀公園內按原貌重建。
根據報導,我很容易找到了小蓬仙館的原址和新址,並且拍了照片(見圖四)。
位於廣州解放北路西側的廣東迎賓館及其南面的將軍東路、將軍西路一帶,明代中期以後是提督府行署所在地,清初為靖南王府,後由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孝佔有。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政府平定「三藩之亂」後,決定在廣州駐防八旗兵並設置駐粵八旗將軍統領,這裡被改建成將軍衙門(又稱將軍府)。1868年至1884年,後來成為光緒帝妃子的珍妃(生於1876年)的伯父長善任廣州將軍,幼年珍妃曾隨伯父在這裡生活過幾年。
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軍隊侵佔了廣州,強行把將軍府的後苑(今迎賓館內)佔為英國「領事館」。後來「領事館」遷至沙面仍賴著不走,說這是「領事別業」。直到20世紀20年代,我國才收回昔日將軍府後苑的主權。1949年5月,南京國民黨政府南逃廣州後,「行政院」曾設在這裡。
湯姆遜在這裡至少拍攝過3張照片:《晚清碎影》中的《旗人清兵》、《滿族清兵》及其遊記插圖中的《廣州英國領事館中的花園》。這些照片的「機位」很容易辨認和找到,因為背景都有六榕寺花塔。但當年的「領事館」早已舊貌變新顏,即使在相同的「機位」,拍出來的照片也少有相似之處了(見圖五)。
鄧輝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