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萬張流落的家庭老照片裡,藏著中國人怎樣的共同記憶?

2021-01-08 騰訊網

在你家中是否曾有過一本老相冊,裡面夾著父母結婚時穿著軍裝、戴著紅花的合照,你剛滿月時裹得嚴嚴實實、眉心點著紅點的「玉照」,或者小學畢業時一起大喊著「茄子」、你卻不小心閉了眼的集體照?照片裡人物的五官可能有些模糊,一些拍攝日期和照相館的名字卻印得清清楚楚。每張照片都能帶出一段舊事。

後來老家拆遷、喬遷新居,或是長輩過世、收拾舊物。你換上了智慧型手機,所有色彩鮮豔、像素清晰的照片都老老實實躺在手機裡供你隨時分享翻閱,你不再記得家中那本泛黃的相冊。

那些曾經承載著人們珍貴記憶的老照片都去了哪裡?比我們小時候的照片更老一點的照片呢?

2000年,時任《中國青年報》攝影記者和圖片編輯的晉永權注意到了那些黑白老照片。他在逛舊貨市場時,發現這些照片散落在地攤上,幾塊錢一沓,任人挑選。這讓把攝影作為藝術、把影像視為作品的晉永權深感訝異,他不由得思考起日常家庭圖像的命運與意義,也開始在出差間隙跑遍全國各地的舊貨市場、舊書攤,對這些老照片展開收集。

《佚名照》「照相館裡·家庭合影」:家庭合照相對忠實地呈現了歷史語境中的家庭及個體樣貌,在拍照時成員大多經過了顯而易見的裝扮、打理。

如今,距離晉永權收藏第一張老照片已經過去二十年,他的「藏品」數量也已逾三萬張。在這過程中,這些拍攝時間、拍攝地點和拍攝人物都不明的佚名照片,逐漸脫離了原先具體的拍攝場景,在他面前展現出一個由圖像語言搭建、自有其規律和內涵的豐富世界。

這兩年,晉永權從這三萬多張照片中挑選出了1500餘張,組成了《佚名照》一書,並於2020年出版。在這本書中,他試圖歸納這個圖像世界的特徵與邊界,尋找其時中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社會與歷史邏輯,還原出專屬於20世紀下半葉普通人的公共記憶與精神世界。

近日,新京報記者採訪了晉永權,和他聊了聊《佚名照》背後的照片收藏故事、圖像研究邏輯以及他對當下照相行為的看法。

《佚名照:20世紀下半葉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圖像》,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0年10月版

晉永權,曾任中國青年報攝影部主任、中國攝影出版社常務副總編輯、《中國攝影》雜誌主編,現為《大眾攝影》雜誌主編。著有《出三峽記》《江河移民》《沙與水》《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合家歡:20世紀50—80年代的民間相片》《每一聲快門都憂傷》等。

採寫 丨肖舒妍

01

收藏的開始:

一次巨大的冒險

新京報:你的老照片收藏延續了多長時間?

晉永權:從2000年就開始了。2000年是新世紀的開端,是一個契機。我從20世紀90年代起參加工作,就感受到比較重的世紀末懷舊情緒。體現在圖像方面,人們用照片回憶過去、見證歷史,在當時是特別主流的方式。當然故事總有講不下去的時候,懷舊更是階段性的集體情緒,在新世紀我們如何看待舊的東西?我開始思考這個問題,有意無意地關注著這些老照片。

《佚名照》「照相館裡·愛人同志」:當時的男女合影,具有神聖性,既是彼此關係的確認,又是對世人的宣誓。

新京報:你是怎麼開始老照片的收藏的?

晉永權:當時絲毫沒有收藏的意識,只是到一些舊書攤、舊貨市場買書時,看到攤子上這些照片,內心非常驚訝。這些日常照片,比如家庭照片、朋友合照,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曾經是非常珍貴的回憶。當年認認真真梳妝打扮、花了錢隆重拍攝的照片,為什麼都扔在地攤上,還賣得特別便宜?日常照片的命運難道就是如此嗎?

我是圖片編輯、攝影記者,當時也剛剛工作,一心想學國外的大師和經典,努力拍攝可以稱之為「作品」的圖片,覺得說不定以後會流芳百世。但隨著看到越來越多舊書攤上廉價的老照片,無名無姓、價格低廉,照片上的人物卻大多鄭重其事,我感到不小的打擊。事實上,這些默默無聞的圖像才是圖像生產中的絕大部分,而無名無姓的照片又是絕大部分中的絕大部分。

作為一個記者,我當時出差比較多,全國各地跑。我到哪兒都會去當地的舊貨市場轉轉,這些老照片也看得越來越多,漸漸就萌生了買一些的想法。

新京報:你挑選照片的時候有什麼標準嗎?

晉永權:最初就是一個文縐縐的圖片編輯的標準:拍得好看,情緒飽滿,構圖完整,有作品相的,當然最好還是有文字記錄的;另外就是個人趣味:年輕漂亮的女性照片更容易進入我的視野。

《佚名照》中的女性照片,年輕的女性照片總是更能吸引作者的注意力。

但是看得越來越多之後,我發現這些照片的類型狀態太難以把握了。它們既有來自家庭、個體的獨特元素,又有與家庭無關的共同特性和巨大差異。我從最初的興奮新奇,逐漸變得茫然無措——普通人的日常圖像真的無邊無際,恐怕沒有人能從總體上去分類、解析。況且真的有人能全面地掌握這些材料嗎?

這讓我意識到,要麼嚴肅對待這些老照片,要麼再也不沾了。

如今回過頭看,當時完全想不明白這些照片有什麼價值。脫離日常、脫離原有的主人以後,這些銀鹽照片的命運要麼是化成紙漿、回收銀鹽,要麼就是扔進垃圾堆。他們跟我的職業追求,特別是攝影新聞的專業主義理想又有什麼關係呢?它們不是經典,攝影者沒有名氣,拍的又不是名人,也沒有文字說明,數量還無邊無際。所有標識都指向相反的方向,為什麼我還要去做這麼一件事?這對我的職業、我的專業技能又有什麼助益?

但,恰恰是這些揮之不去的疑問,讓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帶著問題去關注這些無名無姓的人的日常照片。也正是這一漫長的社會科學田野調查方式的圖像觀看與收集過程,使我逐漸產生了新的標準。

《佚名照》「照相館裡·愛人同志」。

新京報:那你是從什麼時候真正開始有意識、有標準收藏老照片的?

晉永權:真正有意識從事這項收藏工作,要到十年以後的2010年。

2009年,我完成了《紅旗照相館:1956—1959年的中國攝影爭辯》。這本書探討了新聞宣傳攝影的生產機制、傳播路徑以及從業者的人生命運,這讓我意識到在新聞宣傳領域「歷史的規定性」的巨大力量。我做記者時,總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手持長矛的勇士一樣,向這個世界開火進攻;但當我成為攝影部主任之後,發現自己身處一個巨大的框架之中,需要謹慎地建構、守護一些規則。

當時寫完這本書後,我的內心充滿一種惶惑和不確定感:一直以來你孜孜以求地追索圖像的價值和意義,可是新聞攝影、宣傳攝影難道就是唯一的圖像嗎?在新聞攝影之外是否還有別的世界存在?

我隱隱約約感覺到不對,甚至做過這樣的夢:我正和人聊攝影,聊得天花亂墜,突然見到一本巨大的書,裡面所有的圖像我似乎都很熟悉,但事實上又一點都不熟。我想這與我原來追求的確定性有關,比如我知道某位大師,知道他有某個代表作,甚至知道他的故事、他的思想。可是現在,有另外一種圖像讓我恍惚,對於它我一無所知,但它又像巨大的陰影始終縈繞在我身邊。

我那時想,這可能和過去十年裡我孜孜矻矻大量瀏覽舊照片有關,它們在我心中形成了印記。

我最早去舊貨市場,看到那些買家,一個兩個都鬼鬼祟祟的,勾著腰,低著頭,蹲著在攤子上到處扒拉、來回摩挲,為了一點小錢討價還價。不像我,看著裝幀精美的經典新書,有些甚至是外文版本,要幾百塊錢一本,感覺完全不同。以我的身份,怎麼能看得上那種舊書攤邊上的人?結果某一天,我發現自己也成了其中一員,而且比他們好像有過之而無不及。

回到那種惶惑與不確定感,對所謂經典圖像拆解以後產生的心緒,反過來促使我認定了「日常圖像」的價值。我開始關注這類圖像中的「絕大部分」:沒有文字記錄、人物無名無姓、也無拍攝時間地點、不知由誰拍攝、由誰擁有的老照片。

探討這個「絕大部分」,自然是有價值的。但這將是一次巨大的冒險,甚至可能不會有什麼結果。

《佚名照》中的女性照片。

新京報:為什麼說這是一次巨大的冒險?

晉永權:一來日常圖像無邊無際,你怎麼把握它?從研究材料的角度看,長時間大量的瀏覽非常重要。我從早期接觸這些圖像,在舊貨市場翻看尋找,到現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做了紮實的影像田野調查。如果對這類圖像的閱讀量、瀏覽量較少,很難完成這樣的特徵分類,總結將是偏頗的。

其次,關於日常照片、家庭照片的研究非常多,國內外專家學者都有涉獵。但在我看來,過往的圖像研究一直在尋找用文字來解釋圖像的路徑,但是圖像有其自身的價值邏輯體系。走一條拋開文字、只從圖像自身出發來解讀的路,對當時的我來說,的確是一個巨大的冒險。

02

影像世界的建構:

讓照片為自己說話

新京報:你想過為這些老照片尋找失主嗎?聽說你還拒絕了別人提供線索。

晉永權:這些照片的大量出現,肯定要追溯它們的背景。它們的流落,並非是經歷了大規模的戰爭或其他自然災害,而是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急劇的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規模遷徙所造成的。流動促成搬遷,搬家就要遺棄一些東西,而老照片就是其中之一。

《佚名照》「分離」:無論是被擁有者或繼承人遺棄的佚名照,還是這些照片本身被切割、被撕毀、被付之一炬的命運,無不宣告了20世紀下半葉日常生活中諸多影像類型的式微或終結。

這樣一個大背景本身就是對過往老照片敘述模式的反動。以往的老照片敘事,人們總是會挑選一張看起來很體面的照片,藉此炫耀家庭或祖輩的經濟、社會地位。這種敘述模式,在我看來是遇到了一種表述的危機。我不再對照片上人物具體的命運感興趣,而想探求作為群體的大量影像,在怎樣的歷史背景下呈現出那樣的狀態。

薩特有這樣一句話,說單獨講一張照片的故事是一回事,把所有照片放到一起看待、找出它們的共性是另外一回事。所有個體的命運,在具體呈現千差萬別的同時,背後又有著相似的特性。

這些日常圖像是「照相」建構起來的世界,與現實世界有關,但卻是另外一個世界。現實世界中個體的命運當然有值得追索的故事,但我的興趣不是去現實世界中找到和圖像相對應的東西,而是一頭扎進圖像的世界裡,看看它有什麼結構、什麼特徵。

新京報:所以你努力地在圖像建構起來的平行世界中尋找規律,為它們歸納分類?你是怎麼為這些龐雜的照片找到邊界的?

晉永權:這個架構非常難以形成。起初,我只是隱隱約約感覺到它是另外一個用照相行為建構起來的世界。但是這個世界很龐雜、很瑣碎,我一開始所能做的只是努力探索它的邊界,就像一個考古工作者。

這個邊界在哪裡呢?第一是時間邊界。由於歷史原因,我能見到的照片基本上都是1949年以後的。1949年之前的各類圖像,因為年代久遠,時移世改等原因,已經大量消失了。

《佚名照》。

第二是物質邊界。1949年之後的黑白照片有它特殊的工藝和拍攝要求。在那個年代,照相相當於一種儀式,有經濟條件和物質條件的限制,因此非常慎重。當傻瓜相機拍攝的彩色負片大量普及時,人們就已經進入另一種狀態,不拿照相太當一回事了。結合物質材料,時間大約就截止到20世紀90年代初。

而恰恰是在這個階段,中國社會經歷了集體生產制度的建立和瓦解,是一個很完整的階段,也足夠豐富。在此之後的圖像就呈現了新的面貌。確定邊界之後,我才能下手具體分析它的架構、形成、類別和特徵。

新京報:之後的分類又是怎麼形成的?你在書中提到了表演性、模仿性、實用性、符號性、互圖性這幾個特性。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實用性」:照相是記錄婚禮儀式的重要環節。

晉永權:架構、分類完成以後,最困難的就是在此基礎上總結出這一時期日常生活中照片的特徵來,需要將具象的圖像語言抽象為總體性的特徵。比如日常照片的實用性。新聞照片一般不講實用性,而日常照片的追求不一樣。實用性是照相行為中最為一般的特徵,不同的歷史時期都存在,只是表現的程度不同而已。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表演性」:國人照相行為中的表演行為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幾乎成為全民約定俗成的下意識動作。

但「表演性」卻是這一特殊歷史時期國人日常照相行為中的重要特徵。只要一照相,人們就自覺或不自覺地表演起來,與之前、之後時期的差別都很大。另外就是對領袖、先進人物或明星的模仿。符號性指的則是這一時期諸多照片上都有的特殊政治符號、文化符號。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模仿性」:照相時模仿的圖式主要來自無所不在的宣傳影像,側重對主流意識形態,包括主流文化褒揚的人物的行為舉止進行模仿。

互圖性,是指圖片之間的相互關係,互為圖片文本、互相借鑑的關係。日常照相行為受到政治意識形態與商業意識形態的雙重影響,任何圖片都不可能獨立於這影響之外,這也是這一時期日常圖像的明顯特徵。

當然,這些特點都是特定時期、特定語境下的產物,隨著時代的變化,有些特徵會加強,而有些可能就隱而不彰了。

新京報:現在幾個特徵看起來還是比較模糊的分類,比如說表演性跟模仿性,其實有交叉之處。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表演性」。

晉永權:對。因為我在整理時,表演性是針對時代而言的,相對來說有著強烈的價值判斷和批判性。是這一時期日常照相行為中一個與時代相關的巨大存在,它幾乎是這個時代獨特的照相行為模式。

《佚名照》「日常生活影像的特徵·模仿性」:電影、戲劇中的人物,都是模仿的對象。

而模仿性有具體的指向,特指照相行為中普通人模仿領袖英雄人物或流行人物的做派、體態等。哪個年代都有它流行的東西,從審美角度來說,模仿就不具備表演那麼強烈的批判性。它們的差異實際上要放到那個年代裡去看。

新京報:你會不會擔心這種分類有人為建構的成分,導致我們放大圖像的某種特性,或者忽視圖像的其他特性?

晉永權:你要想建構一個體系、對一個世界形成認知,就必須要對它形成編碼。所有的編碼過程都可能導致強化一種特徵,或忽視它的另外一些特徵。所以我在其中加入了「互圖性」。所謂「互圖性」,其實是我自創的,由克裡斯蒂娃的「互文性」化用而來。互文性是指把文本之間的關係作為一個文本解讀的手段,而這在圖像解讀方面同樣成立。任何圖像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彼此借鑑、相互建構、相互拆解、相互組合的一個結果。

《佚名照》:日常照片中的表演性,同時又能從中看出模仿性。

實際上,任何一張圖片都可以做多重解讀。換一種維度,它就可以通過另外一種秩序呈現。這些分類都只是一種嘗試,使得這個世界擁有明確的特點,而非毫無特徵。

03

意義的追問:

失去創造性的攝影

新京報:現在照相行為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了,每個人都可以拍照,拿起手機隨手就可以拍十幾張。在你看來,「照相」在我們生活中角色的演變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晉永權:跟那個年代相比,今天的照相行為大眾化程度非常高。並且還有重大的傳播方式的轉變。在過去,日常圖像的傳播範圍是非常小的,可能只是一群同志分享一張合照,或者戀愛的年輕人互相贈予對方自己的小照,而家庭內部的圖像幾乎是靜止的,很少有人會把自己的全家福送給另外一個家庭。

《佚名照》中的照片,作為贈予親人留念的禮物,傳播範圍很小。

而現在日常照片的流動,往往就是在手機上按一個發送鍵就可以完成了:個體生產、個人傳播,沒那麼複雜了。

新京報:照相行為大眾化,對於「攝影藝術」造成了哪些影響?所謂「攝影師」的獨特之處在於什麼?

晉永權:隨著攝影技術的發展和傳播方式的變化,無論是「照相師傅」還是「攝影記者」,其原來的職業身份都變得更加模糊了。普通的照相館也消失了。這使得攝影原本的專業性、嚴肅性都部分被消解,變得日常化、商業化了。

而媒體的新聞攝影部門則不斷萎縮,因為每一個人都可以拍照,同時實現快速便捷的傳輸。這樣一來,機構只需要一批深度專業的攝影記者就可以了。原來那些浮皮潦草、缺乏專業主義精神的人就會面臨淘汰,他們的舊船票已經登不上新客船了。這其實也是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

另一方面,就像中國的桌球一樣,如果每個小學、每個中學的學生們都在打桌球,就能產出更多優秀的職業桌球運動員。大眾化過程經過一個階段以後,確實也能形成一些職業水平更高的專業攝影師。

新京報:大眾化其實也擴大了影像的傳播範圍和影響力。

晉永權:在我看來可能恰恰相反。今天的圖像傳播看似更加方便迅捷,但它的傳播範圍卻是反而更小了。很少再有媒介會對某些圖像進行集中報導,除了一些花邊八卦。圖像的數量呈幾何級增長,每一張照片得到的認真對待反而越來越少。真正嚴肅的圖像傳播反而更加狹窄。

新京報:在每個人都可以拍照的時候,是否也讓某種公共記憶或者集體審美消解了?

晉永權:網際網路廣泛傳播的圖像,是非常單一、非常模式化的。比如婚禮攝影,都是臺灣婚紗式照片,每個新娘之間看起來都沒區別,化妝化得都不認識。這和消費主義帶來的扁平化、同質化是吻合的。

但在此之前有過一個圖像高潮——比如芙蓉姐姐、犀利哥和周老虎。像犀利哥,多少人為他做過照片?一個勇士、一個跟歐巴馬握手的人,一個香車美女相伴的人……這和他的真實生活差別很大,實際上是一個圖像狂歡。但是這個狂歡結束之後,就迅速進入到了一個非常單調的網際網路世界。

《佚名照》:人們逐漸發展出自我的審美意識。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Ps和表情包這種行為?

晉永權:這是一個很正常的行為,是人類技術的發明,只是原來不叫表情包,也不叫Ps。過去銀鹽照片在衝洗時也有很多加工、擋光、上色、修飾,這不就是一種Ps?這是出於審美的需求、價值的需求以及更改事實的需求,簡單來說就是工具理性。我覺得它是價值中立的。

《佚名照》:在技術有限的時代,人們通過手工上色賦予黑白照片色彩,這是屬於那個時代的「Ps」。

但是現在掌握這類技術的人更多,軟體使用也更「傻瓜化」,「傻瓜化」其實是對人的一種控制。當我們把Ps、美顏相機用到方方面面時,回過頭想,你創造了什麼?你有哪些獨特的觀察?

有個攝影師,把普通勞動者的身體,用Ps技術做成古銅色、肌肉發達的樣子,喜滋滋拿出來跟大家分享。這樣的東西它有創造嗎?沒有創造。都是非常模式化的操作——選擇區域、選擇色塊、進行填充、自動生成。分區是你的創造嗎?填色是你的創造嗎?生成是你的創造嗎?這就造成了千篇一律、沒有靈魂的庸常圖像。

庸常,這是我們所身處的消費社會中日常圖像的顯著特徵。對於未來的研究者來說,這將是一個有意思的話題。

新京報:在這本書之後,有關佚名照的收藏或研究還會繼續嗎?佚名照是否還有別的解讀思路?

晉永權:對於佚名照的研究可能會放一放,接著去完成另一個關於上世紀著色戲劇、電影小照片的收集。這是大眾曾廣泛參與的重要影像文化現象,同樣體量巨大。像《白蛇傳》《三打白骨精》《紅樓夢》這些傳統戲劇的圖畫或劇照,當年是拍成照片作為商品大量發行的。個體購買、擁有之後,再給黑白照片著以顏色。同一幅黑白照片可以有不同的著色方式。中國傳統題材,以現代工業背景下的照相材料為媒介,經過消費的商業化路徑,到了不同的個體手中,經由不同個體參與創作,最後形成不同的「著色作品」,呈現出不同的技術狀況、理解想像、審美趣味等。對大眾影像文化研究者而言,這多麼讓人激動啊!這不正是我們天天掛在嘴邊的後現代嗎?

相關焦點

  • 老照片!成武記憶,每一張都是滿滿的回憶!
    時代在變遷 場景在轉換 記憶在淡化 我們的生活發生了怎樣的改變?目前,我們已收集整理到400多張老照片,待徵集工作結束後,我們將分類展示,在此一併表示感謝!   這次推送僅僅是一個引子,以便更多的人和單位提供更多的老照片資料,這次展示照片均未註明作者或提供者姓名,敬請諒解。
  • 漢白玉翻尾石魚展出 曾流落民間近80年(圖)
    參觀者們並不知道,這對石魚曾經流落民間近80年,尋回它們的是痴迷圓明園足足20年的劉陽。  「80後」的劉陽是中國圓明園學會學術專業委員會最年輕的委員。「13歲那年,我第一次去圓明園,本以為園子裡就是幾塊大石頭,參觀了才知道,圓明園居然有那麼厚重的歷史。」他回憶說。
  • 老照片裡的臺灣:上世紀六十年代普通臺灣人的生活是什麼樣子?
    圖文/普希金皇村寶島臺灣是中國人魂縈夢牽的土地,就如一時分散的家人們渴望骨肉血親重聚,並且了解彼此走過的路,互相體貼,以擁抱共同的未來。儘管如此,有關老臺灣的老照片卻不多。或許薛牧師並沒有刻意以母親為主題,進行攝影創作,只是極其自然地在所有角落裡看見母親的含辛茹苦的身影,並不自主地按下快門。母性是人性至高的表現,是一切愛的原點,如同初春的陽光灑在冰雪上,帶來溫暖、生機,以及改變天地的力量。儘管薛牧師相機裡的母親形象有著人類共享的情感,然而對於生活在臺灣這塊土地的人們而言,母親的背後還代表了那個年代艱困持家的深刻記憶。
  • 武漢日夜首映 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
    武漢日夜首映 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時間:2021-01-17 11:54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武漢日夜首映 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 1月22日,國內首部戰疫紀錄電影《武漢日夜》將在全國上映,與觀眾共同見證這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記憶,致敬武漢這座英雄的城市
  • 自治區60年成就展:一個家庭十月拖拉機廠的記憶
    苗琳涓給帶著姥爺葉萬河、母親葉敏參觀自治區60年成就展。自己曾經奉獻了一輩子的工廠早已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這樣為數不多的照片,也只有通過這些照片,才能找回老人腦海中殘存的記憶。  「歲數大了,記性不好了,很多事情都記不清了,但看到這些老照片,感到太親切了。」老人說著,早已激動得熱淚盈眶。  老人說,在那個年代,紅十月拖拉機廠生產的「東方紅」拖拉機緊俏得不得了,儘管當時新疆的每個縣都設了銷售點,但走後門還不一定能買上呢。
  • 新疆60年成就展:一個家庭十月拖拉機廠的記憶
    苗琳涓給帶著姥爺葉萬河、母親葉敏參觀自治區60年成就展。自己曾經奉獻了一輩子的工廠早已不存在了,如今只剩下這樣為數不多的照片,也只有通過這些照片,才能找回老人腦海中殘存的記憶。    「歲數大了,記性不好了,很多事情都記不清了,但看到這些老照片,感到太親切了。」老人說著,早已激動得熱淚盈眶。
  • 老照片 1982年的日本 您感覺怎樣?
    老照片 1982年的日本 您感覺怎樣? 這組1982年的老照片,拍攝的是那時候的日本。
  •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
    清朝珍貴老照片:第二張是杭州大運河,最後是洋辦學校的女學生!圖為清朝蘭州城裡的闊太太,那時候是火柴風靡的時期,很多闊太太都用上了「洋火」。圖為清末杭州大運河,裝載木材的船隻擠滿了河道,可以看出來當時普通老百姓的忙碌與辛苦。
  • 15張令人不安的詭異老照片
    不知為何,老照片就像神奇魔法一樣富有吸引力,因為有許多的老照片,不管我們怎麼看,似乎總能看出許多故事或者是詭異的位置謎團。1、一名男孩和玩偶的老照片2、生命之吻1967年,一名電工試圖挽救他觸電的同事。
  • 老照片上的泛黃記憶之1984年的中國市井
    【老照片上的泛黃記憶】《1984年的中國市井》拍攝by.Guy Le QuerrecGUY LE QUERREC 出生於1941年法國布列塔尼地區的一個無產階級家庭從1972年開始他和其他幾人共同成立了 VIVA圖片社。 VIVA圖片社被認為是最忠實於馬格南最早設立理念的圖片社。 1976年GUY LE QUERREC離開自己成立的圖片社。遠離非洲後,GUY LE QUERREC的圖片報導包括了法國巴黎郊區VILLEJUIF,休假中的法國人,花的革命中的葡萄牙等。
  • 一個人的記憶裡,藏了多少不能說的秘密?
    曾經相冊裡爺爺奶奶泛黃的老照片、童年裡上鎖的日記本、父母年輕時羞澀的通信……現在我們則用手機儲存成千上萬張照片,在網站APP中留下各處痕跡,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應當如何記憶?有人說,記憶似乎變得更加廉價了。果真如此嗎?
  • 潘家園「偶遇」地質學家袁復禮:一張珍貴老照片背後的故事
    多年來,我在每周六的清晨去潘家園舊貨市場「淘寶」,已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先後收集到各式各樣的家庭老照片相冊,有的老相冊本身就是一件珍品。在各式各樣的老照片中,每個人的成長曆程、每個家庭經歷的時代風雨,一張張、一頁頁呈現在你的面前,引發你無窮無盡的思考。
  • 清朝老照片:圖3是中國人的恥辱,最後一張是真實的「小燕子」
    真的是中國人的恥辱! 右邊第2位,是乾隆皇帝的義女,你覺得她長得好看嗎?清朝老照片:圖3是中國人的恥辱,最後一張是真實的「小燕子」
  • 流落在外500年的古錫蘭王子,後人拒絕回國,堅稱自己是中國人
    到了近現代,古錫蘭已經成為了斯裡蘭卡國,他們也曾公開尋找過曾經流落在中國民間的王子,最後得出的結果是王子在泉州落腳,因此斯裡蘭卡就請求中國幫助尋找王子。世家坑的發現引起了我國文物部門的關注,經過調查得知這正是當時古錫蘭王子來到中國之後留下的墓碑,上面還刻有古錫蘭王朝獨特的雕刻風格,並有「錫蘭使臣」的字樣。
  • 為什麼在以前的老照片裡,沒有一個人是微笑著的?
    為什麼老照片裡的人都不笑?這是有原因的,早期的相機有時需要15分鐘的曝光時間,那麼長時間裡保持微笑,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這並不是維多利亞時代的人,在照片中露出陰鬱表情的唯一原因。有些人不敢笑,因為他們害怕拍照,也因為攝影棚在當時經常被稱為「手術室」。還有一些人緊閉著嘴巴,以掩蓋自己腐爛的牙齒。
  • 抗戰時期的日本間諜老照片:偽裝成中國人,圖六是被捕女間諜
    下面我們來看一組關於抗戰期間日本間諜的老照片,他們有的人會喬裝成中國人模樣,圖六則是被捕女間諜。 這張圖就是當時日軍中非常著名的一支間諜部隊,叫做「大陸挺進隊」。
  • 盤點25張罕見的老照片,太空中的第一張自拍照
    攝影是凝固時間的魔法,照相機在被發明後,照片成了人類傳承記憶的主要方式,想必文字,它更加客觀和直接,今天的老照片板塊,帶大家來看看歷史中我們不熟知的一面,了解過去的人,過去發生的事!
  • 特聘專家助力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重溫濟南風華展望城市未來
    「古城保護見證歷史」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典藏作品展在籌備過程中得到了一些專家學者的大力幫助。他們在濟南歷史文化研究領域各有建樹,或提供了珍藏多年的老照片,或分享了老影像背後的感人故事。在11月30日上午舉行的開幕式現場,周長風、荊強、牛國棟、賈祥雲、張崇元、李瑞勇6位專家學者被聘為濟南記憶影像保護工程特聘專家。
  • 舊體詩詞綿延數千年 為何流落於文學的邊緣
    綿延數千年的中國詩歌傳統,為何被排斥在現代文學之外?  日前,由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召開的「中國文學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論壇引發學界共鳴。舊體詩詞如何實現當代復興,成為很多學者共同思考和探索的話題。  綿延數千年,為何流落於文學的邊緣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
  • 從舊時光中打撈起的 這些明信片 喚醒百年記憶
    昨天上午, 「百年記憶:明信片上的近代中國——旅意歸僑陳偉榮先生藏老明信片展」在杭州江南錫器博物館開幕。陳偉榮從消逝的時光中打撈起430餘張明信片,揭開了一個隱秘而紛亂的近代中國。其中,有7張明信片與杭州的前世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