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世界與世界創造並不是一回事,其間的區別是非常大的。
我們是有理性會思考的能動人類,面對生命的起起落落,世間萬物的有限與思想理性的無限之間的矛盾,面對世界的變化,當下的境況與未來美好展望之間的衝突,如果沒有信仰的調和顯然是不行的。正是信仰建立了人們對當下的意義,也建立了人們的安全感。如果說歷史提供了我們信仰合理的證據,那我們又有什麼什麼理由不相信未來呢!
世界的目的以及世界未來的方向,這關乎著當下生存的意義,正如海德格爾評判荷爾德林的詩歌一樣,如果世界是沒有目的的,那麼人們怎麼能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那麼上帝創造世界正是這一觀點的表達,正是這一期待的展現。上帝創造世界的時候,已經把這目的賦予了祂所創造的世界。
正如我們的工廠出產的手機一樣,我們總是期待著這個手機是完美的,雖然現實並不能創造完美的手機,但這不影響我們對產品完美的期待,因為正是這一期待,讓我們把自己的產品儘可能地做的完美,否則手機便無法改變得越來越好了。因此,上帝創造的世界,顯然也是賦予了完美的期待,因為上帝是完美的,那麼祂創造的世界也一定是完美的,符合祂的目的。這就是我們看到的,祂看自己的創造為「好的」。
上帝創造世界的完美,包含兩個方面,一個是經驗上的完美,還有一個是經驗不到的完美。經驗的完美就是我們的視覺觸覺聽覺味覺所能感受到的世界,它是美麗的;所感覺不到的美,則是這經驗之美背後的規律。
上帝六天創造世界,第七天安息了,完成了祂的創造。那麼這就引來了一個問題,上帝的安息是不是說明上帝創造世界的結束。而這個結束是不是意味著世界的完成?
這關係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那就是世界的惡來自哪裡?
顯然,上帝在第七日的安息,僅僅是上帝的安息,創造世界告一段落,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世界就是一個已經實現了上帝目的的成品。換句話說,創造世界的工程中,上帝的工作部分已經完成,那剩下的部分就要世界自己來完成了。
因為上帝明確地說,人要賦予管理世界的責任。為什麼這個世界需要管理,因為這個世界還不完美,還需要人來協調,因為管理同樣是創造世界過程的一部分。上帝創造世界的工作完成了,剩下的就是人類和世界自身的創造了。
因為,上帝創造世界的活動相當於給予了世界創造的規律和原材料,剩下的就需要這個世界上每一個被造物自身來完成。人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的就是管理角色。
簡單地說,上帝創造了世界,上帝完成了祂的工作,但這個世界並不是終止於祂的創造。剩下的就是世界自己按照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所賦予的目的和實現這一目的的規律來自我創造。這就是人管理世界的角色,也是物從其類的自我管理的目的。人在世界中,起著協調世界創造的責任。
也就是說,今天的世界還不是一個完成的世界,對它的創造還沒有完成,還沒有實現上帝創造世界時所賦予它的那個完美目的,還只是處於在走向那個目的的過程。因此沒有完成的世界創造,就表現了各種不適,這也就是人們稱為惡的出現。正如我們的手機,出現各種故障一樣。這是世界在完成它最終目的之前的必然現象。
因此,我們看到雖然世界出現了各種故障,出現了各種惡,但世界最終還是善戰勝了惡,克服了惡。這是最終目的和規律使然。
那麼當上帝完成創造世界的任務之後,祂就安息了,祂就不再插手幹預世界,因為主導這個世界運作的是規律。這規律既主導世界,也最終會實現那個最終目的。
這個時候,世界上的一切都在規律的主導下,朝著那個目的前進,其間也許有錯誤,也許有波折,卻都無法改變世界發展的方向和世界發展背後的規律。
人所擔當的工作,就是完成上帝所交給他的任務,管理世界。但這並不是單單管理,而是參與上帝的創造世界的計劃,進行世界的創造。那麼這個世界就不再是我們置之度外的世界,而是我們自己的世界了。我們參與其中,即是創造世界,也是參與創造我們自己的創造計劃和創造活動。
在這一世界創造活動中,我們參與上帝的計劃,與上帝同行。
因為在創造世界之初,上帝就帶著一個最終目的來展現祂的創世計劃,那麼由於上帝的完美性,我們相信這個目的同樣是完美的。雖然出現了許多惡人,例如墨索裡尼、希特勒、日本軍國主義等二戰災難的製造者,但我們也看到人類最終戰勝了他們。世界並不會因為一兩個猶大就改變計劃,因為上帝創造的世界規律沒有人可以改變,他們都會被碾壓在規律的車輪之下。
因此,一個人不論是不是信耶穌,是不是基督徒,他都在參與上帝的創造計劃,都在計劃中。那麼同樣,耶穌的出生也是這一計劃的一部分,因為他是道成肉身,這道就是規律,耶穌出生本身就是在上帝的規律之內。
因此,我們是上帝創世的同工,擔負著上帝賦予美好目的的創世責任,所以我們更應該積極地參加到世界歷史的大潮中,更應該對世界對未來保持一種樂觀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