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今綸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從表面看是短期的,不過它疊加在整個世界經濟大角力的背景下,就不是短期、長期這麼簡單的論述了。
最近一段時間,我和幾個企業家朋友通過微信聊天,偶爾也打打電話,還有銀行的朋友也經常溝通信息。我是個閒不住的人,宅在家裡就天天忙著各種工作事項,不知不覺,已經是連續工作的第39天。
跑步的事兒也沒耽誤,除了疫情特別嚴重的那幾天停跑,基本上現在每天5公裡,也不敢出去跑,只能在小區裡跑,我跑步的路徑大概是800米一圈,因為戴口罩,也不能跑太多,憋得難受。
不要指望報復性反彈
關於憋得難受,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不同的是:我是因為跑步戴口罩呼吸不暢,所以憋得難受;他們是在工作或者說賺錢方面有點迷茫、困惑,遇到了困難,所以憋得難受。
其實從前年以來,只要我們對國際新聞稍微有點關注,對國際新聞稍微用點心思去品讀,就應該清楚至少一點:某些企業以往各種搭便車、各種走捷徑、各種聰明手段都沒用了,現在要開始面對「還債」,面對更多的孤立主義,面對更多的不友好。這當然是一個挑戰。
企業會怎麼樣?
沒有競爭力的企業,產品附加值不高的企業,甚至在各種摩擦中被盯上的企業可能會消失、衰落。
不過,一些未雨綢繆早已分散風險的企業,產品在市場上廣受歡迎,而且將定價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企業受到的影響不大,而且騰挪的空間不小。
中國企業轉型的小周期,疊加城市升級的中周期,再疊加世界範圍內的大變局,逼迫企業開始漫長而艱難的「熬」的階段,現在只是剛剛開始。
疫情的出現,對於中國人、中國企業當然不是加分項,而且極大可能是減分項,請自行搜索國人在義大利的相關新聞。
應該怎麼辦?
老老實實承認現狀,不要指望任何層面的報復性反彈,包括消費領域。能夠在國家投入重金的領域裡分一杯羹的企業應該沒有太大問題,不能喝到湯的企業按法規去走流程,縮減開支,變賣房產,竭盡全力去變現,把所有營銷力量、精力放到最容易變現的產品、項目上面來。
等待春天是要糧食維繫生命的,現在是籌備糧食的階段。風還沒起來,豬已經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其實,企業不僅僅是要「收拾舊山河」,對於某些企業還要學會思考:如何真正遵守規則,嚴格按規則辦,同時又能夠在這種情況下獲得利潤。以前的廉價甚至中價勞動力消失了,以前的各種低成本消失了,以前的野蠻粗暴的營銷也失效了,甚至連傳播的渠道也改變了。這些才是最要命的,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最後就打敗仗。
疫情不過是壓垮某些企業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沒有疫情,某些企業也很難再拖下去,疫情是死亡催命符和加速器而已。
一代企業家沉淪退場,新生代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局勢中,在瞬息萬變的技術流變中,在愈加嚴苛的商業規則中上場,希望他們能贏。
房地產風流已逝
我知道很多人在寄望舊模式繼續吹響號角,比如重新對房地產開啟狂拉模式,不過,從目前的情況看,無論是駐馬店和深圳的新聞都告訴我們:領導不允許狂拉房地產。你可以降低調門拉,而且給你劃了幾條紅線:照顧剛需和改善型需求,不許加槓桿,一二線城市的限購鬆動也必須在紅線以內,有些城市甚至表態「絕不鬆動」。
房地產的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再也不能上演奇蹟。
非不想也,是不能也!居民槓槓潛力已經被用盡,只能轉頭在基建上大手筆投入,以保持經濟一定的活力,或將推高物價,但又如之奈何?
只要有消息傳出,以現在的信息傳遞速度和資金搬運速度,將一座大城市的房價每個月打到「漲停板」是沒有絲毫問題的,這樣的複雜態勢之下,決策者投鼠忌器,不敢放手搏擊,無他,是因為擔心「請神容易送神難」。
把地產伺候舒服了,實業怎麼辦?更廣大行業的就業怎麼辦?難道我們拿地產的擴張去衝擊世界第一的寶座嗎?會不會在半路上被「壞人」偷襲?
決策者心知肚明,因此不能也沒有機會打這張牌了。
疫情加速了一個地產時代的告別,因為實體經濟以及8000萬個體工商戶才是最需要關照的領域和群體,兩億人的飯碗必須要保。
至於A股的狀態,請大家去看走勢圖。
地方治理方面也遭遇挑戰,武漢、湖北的種種公開新聞告訴我們:不少地方政府的治理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綜上所述,反正就是各種難。怎麼辦?
低調務實求發展是第一要務
我希望這個國家越來越好,宗族祠堂、先人墳冢、親朋故舊都在這裡,誰不指望她變好呢?
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希望能儘快改,一點點改,趕緊搶時間做點實事,不可有須臾耽誤,更不能走回頭路。改革闖將袁庚曾言:「往前走,莫回頭」,這句話還沒過時。
對於企業,可否加大減稅力度?有些階段性的減稅政策可否形成長期政策?比如中小微企業3%的增值稅何不乾脆永久免除?
對於地產的調控,以及對老百姓住房問題的解決可否從土地供應層面、稅收層面來一個徹底的一勞永逸的解決方案?該割捨的利益要割捨。趨勢就在眼前,必須提前做充足的準備。
既然「堅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那麼就要大刀闊斧取消更多的限制民營企業發展的各種規定,把那些並非關係國家安全的各種審批以及頒發許可證的權限都取消,或者逐步取消,可不可以?
再次呼籲真正給民營經濟發展空間,因為它們提供了太多就業機會,它們是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它們要是萎靡了,受損的不僅僅是私營業主,還有嗷嗷待哺的員工和指望稅收的政府。深圳為什麼這麼牛?因為深圳企業總數的96%是民營企業,這是先進示範區的寶貴經驗。
做足老百姓的保障福利是當務之急,疫情暴露了很多地方的基礎醫療設施、人員的配備都遠遠不夠,還有教育的短板也該補上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中國面臨的挑戰很多,疫情只是其中一個,當然,我們一定可以跨過去。
總之,低調務實求發展是第一要務。切記!
結論是:關於經濟和賺錢,我們再也回不到過去了。從現在起,保持或者修煉一顆平常心吧,我們要學會適應慢增速、慢節奏以及慢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