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早,我們就被《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預告片《啥是佩奇》刷了屏。
這個預告片講的是一個偏遠山村裡的老漢,盼望著兒子、媳婦兒和孫子回家過年。他在電話裡問孫子喜歡啥,孫子說佩奇。然後他就想盡辦法到處打聽,懵懵懂懂地大概弄明白了到底啥是佩奇。兒子開車回來接他去城裡過年的時候,他給孫子拿出了一個鋼鐵朋克風的粉紅色焊接版佩奇來。
這是一個打動人心的溫暖故事,也是我見過的最好的中國電影預告片。在溫情和歡樂之後,這部短片也引發了我的很多思考。
它之所以能夠引起那麼多人的共鳴,是因為在這幾十年裡,數以億計的進城生活的人裡面,非常多的人都有家裡的老人在小城鎮和農村等著他們回家。於是才有了千軍萬馬齊奔家鄉的「春運」出現。
但是在這幾年中,「春運」這事本身卻起了一些變化。「反向春運」已經變成了這兩年春節期間的熱門詞彙。這也同時昭示著中國本身的變化。
與電影預告片裡的老人盼望兒孫「回家過年」不同,「反向春運」的廣泛出現,揭示著農村和小城鎮的老人,越來越多地進城和兒女一起過年。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農村移居城市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更加適應城市裡的生活習慣,而對農村裡的鄉土民俗逐漸疏遠。而且因為移居城市,大家庭的關係被小家庭所替代,以前的親戚關係也在逐漸淡漠。
以前「回家過年」的原因,不只是為了見父母,而是因為過年不是一家人的事,是所有親戚之間的事。過年不只是和父母一起過年,而是要在這個最重要的社交場合裡,把所有的親戚幾乎都聯繫一遍。在舊的生活方式下,親戚關係是一個人最牢靠的安全網。一個人幾乎所有的重要的事情,都要靠關係,特別是親戚關係來完成。所以在之前的年代,「反向春運」,小家庭過年,是不常見的。
「反向春運」的出現,反映著中國家庭關係的深刻變化。它揭示了傳統的大家庭正在瓦解,以前由大家庭承擔的責任,現在逐漸由商業關係和新的社會關係來代替。例如我們每一個人可能都有體會,我們父母那一輩人經常聯繫的親戚裡面,可能至少有一半我們已經連電話都沒有,甚至連名字都叫不出來了。這說明我們的微觀社會,正在經歷一場根本性的變革。
大家庭的解體,小家庭甚至獨自生活成為主流的生活方式,不僅是「反向春運」這麼簡單。這件事也帶給我們很多的挑戰和機會。就從商業模式講起。
外賣這種商業模式,就是小家庭和獨自生活方式的產物。設想一個七八口,十幾口人的大家庭,總會有人負責燒飯做菜的,不會給你叫外賣的機會。商業保險這種商業模式,也幾乎是為小家庭量身定製的。總而言之,現代社會的各種新的商業模式,幾乎都是以小家庭為前提。
而從大家庭向小家庭過渡的過程中,一些充滿時代特色的商業模式也是接踵而來。例如微商和其他的多層營銷商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利用以前的大家庭的舊的人際關係模式來進行人情銷售。從商業模式的角度說,這都是人際關係的變現方式。
也就是說,在很多人身上,舊的親戚關係尚存,但是已經無法給他們帶來切實的價值。於是某種商業模式就應運而生,讓人能夠利用這種即將消失的人際關係來賺錢。可想而知,等新的一代長大之後,父母和祖輩的舊的親戚關係已經消失,或者被榨取乾淨,他們就不會再有這種用人際關係來賺錢的機會。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世界,我經常會感覺到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每一代人都有他們獨特的,轉瞬即逝的機會窗口。我有一個諮詢的業務,經常有人來問我如何賺錢,怎樣出人頭地。我的回答是:我們要挑選一條最快速的賽道,才能事半功倍。那麼這個最快速的賽道究竟在哪裡?那要看歷史給了我們這個時代哪些機會,給了你個人哪些機會。
中國改革開放40年之中,給我們最大的,也是最確定的一個機會,就是勢不可擋的城市化浪潮。我們中的大多數人,就像已經羽化的蝴蝶,從生存多年的繭中脫離出來,飛進這個繽紛而自由的世界。在鄉村的幾乎每一個有能力的人都設想著來到大城市,過上有質量的生活。既然這個機會如此巨大而確定,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在這個方向上有所作為。
很多人是抱著恐懼感來到大城市的。在他們看來,大城市燈火輝煌,車水馬龍,物價昂貴,寸土寸金。他們不相信他們自己能夠在這樣昂貴的地方有一席之地,以為自己在這裡賺一點錢,就可以回鄉村過清閒的生活。在這樣的不自信中,他們錯過了很多年前最好的置業機會。然後突然間他們發現,自己已經無法適應鄉村的生活方式,鄉村也不能給他們提供適合的工作了。
他們在大城市與鄉村之間做了夾心人。他們在大城市沒有房產,但是有工作。他們在農村或小城鎮有房產,但是那裡沒有他們的工作。他們總是盼望著退休之後能夠回鄉養老,但是沒想到鄉村的人口和環境,已經越來越不像他們離開時的樣子了。例如現在的很多鄉村,主要是由老人和孩子組成。等老人離開,孩子也不會單獨呆在那裡了。
有一件很怪的事情,西方人叫做「自我實現的預言」,中國人叫「一語成讖」。也就是說,在有些時候,你抱著恐懼逃避的心態來面對未知,那你得到的,很有可能就是你害怕的那個結果。如果你抱著積極進取的態度來面對未知,那麼你可能得到的是讓你更滿意的結果。例如那些來到大城市,就再也不想回鄉村的人,他們往往很早在大城市置業,也對自己和家庭有更加長遠的規劃。多年之後,他們要比那些恐懼逃避的人要活得更好。
我經常思考人的命運的問題,也經常感慨歷史的車輪會拋下那些對歷史的走向和自身的責任認識不清的人。就像我們再也回不去曾經的那個故鄉一樣,隨著時間逝去的其他東西也是無法挽回的。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恐懼逃避,和勇敢面對,這兩個截然不同的態度之間進行選擇。而人生態度的不同,也最終會導致人生結果的根本差別。
但願我今天的文章能夠給你啟發,去幫你認清歷史潮流,找尋正確的人生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