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甜食,許多人第一時間就會想到蛋糕。確實,口感甜滑綿軟的蛋糕足可以稱得上是甜食中的典型代表了。一般意義上的蛋糕是一種古老的西式甜點,最早起源於西方,直到近代,西學東漸之風盛行,蛋糕同西點一起由早期的傳教士傳入中國。
雖然蛋糕在中國出現的時間比較晚,但是並不意味著我國古代甜食史的空白。在我國,甜食是指所有非正餐食品的總稱,體型分量小,一般不能作為主食。甜食為滿足人的味覺嗜好而創造,從字面上可分為糖果、糕餅兩類。古代中國人都會吃哪些甜食?
純天然的甜食——蜂蜜與飴糖
我國上古並無蔗糖,《禮記·內則》中提到甜食時,舉出的只是「棗、慄、飴、蜜」。飴(又稱餳)一般指現在所說的麥芽糖。北魏時,《齊民要術》中記載了「白餳」、「琥珀餳」等品種的製作方法,表明熬飴的技術此時已經成熟。
甜蜜的巧合—飴糖飴的誕生是極其偶然的。相傳,在那個糧食十分緊缺的時代,先民們不捨得丟掉因受潮而發芽的穀子,想要把它們拿來加水後煮著吃,結果卻發現谷湯意外的甘甜。於是人們開始有意的將發芽的穀子拿來熬湯,將湯裡的渣滓過濾掉後暴曬或熬煮濃縮,飴就這樣誕生了。在我國傳統的飴糖製造技術中,南北選用的原料並不相同,南方以稻米為原料,北方最早是以黍米為原料,後來還選用高粱、紅薯來充當原料,比如我們今天吃的高粱飴。
早在3000年前的《詩經·大雅》篇中就有「周原膴膴,堇茶如飴」,這表明當時的人們已經會製造飴糖。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禮記》等著作中都出現了飴糖的身影,此時的飴糖是中國人祭祖祭神的主要物品。
到了漢代,中國的飴糖製造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當時能夠大規模製糖的多是顯赫的富豪人家,但是飴糖可不是普通人可望而不可及的東西,這與我們的鄰國日本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他們的古代乃至近代的絕大部分歷史上都將糖與一切帶有甜味的食品當做是奢侈品。
香滑可口的蜂蜜蜂蜜是來自大自然的恩惠,數千年前,原始人就開始從樹洞或巖石的裂縫中的蜂巢中獲取蜂蜜了。那時候的人類主要以採集天然果蔬植物和打漁捕獵為生,野生蜂巢也是他們的採集對象。在當時,蜂蜜是唯一的甜味來源,有關於蜂蜜最早的文字記載出現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殷商甲骨文中。在西周的《詩經》中還寫有「莫予荓蜂,自求辛螫」,這樣告誡人們不要去激怒蜜蜂的詩句,這也是「蜂」字最早出現在歷史文獻中。
公元二至一世紀的《神農本草經》一書中把「石蜜、蜂子、蜜蠟」列為上品,稱其有「除百病、和百藥」的作用,且「多服久服不傷人」。
到了西晉,蜂蜜被用來入藥以調和其氣味,郭璞曾在《蜜蜂賦》中寫道:「百藥須之以諧和,扁鵲得之而術良」。唐宋以後,蜂蜜的應用有了更加廣泛的發展,蜜也開始進入了人們的家庭,成為餐桌上的常見物。大文豪蘇東坡就喜啖蜂蜜,據說他每天都要吃上五合,還寫下了「不食五穀惟食蜜」的詩句,可見蘇軾對蜂蜜推崇備至。
百吃不厭的果脯蜜餞
我國果脯的歷史我國的果脯蜜餞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傳統的果脯蜜餞是以水果或蔬菜為原料加工製作而成的。我國有關於蜜餞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戰國時期《禮記·內則》中的「子事父母,婦事姑舅,棗、慄,飴蜜以甘之」,意思是說,晚輩孝敬長輩,要用飴蜜浸漬棗、慄,使其變得味道甘美。可見當時人們已經知道拿蜜來作甜味劑,這也是我國蜜餞製作的雛形。
蜜餞生產技術的發展到了漢代,人們已經能用甘蔗汁熬製糖膏,糖膏的出現極大的推動了蜜餞生產技術的發展,將新鮮花果在糖膏中煎熬,逼出其中的水分,故蜜餞原被稱作「蜜煎」,這樣做不僅能夠增加果品的甜味,還能夠延長其保質期。宋代是蜜餞發展的興盛時期,這一時期的蜜餞品種已經十分豐富。
比如《夢梁錄》中記載的「十色蜜餞」、《西湖老人繁勝錄》中記載的「蜜金桔、蜜木瓜、蜜林檎」等,還有發展到現在仍舊十分受到人們喜愛的冰糖葫蘆,《燕京歲時記》中載:「蘸以冰糖,甜脆而涼」,可以說當時既可以解饞,又能開胃助消化的冰糖葫蘆在宋代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
花樣百出的各類糕點
傳統的中式糕點,可以分為烘烤製品、油炸製品、水蒸製品以及熟粉製品,其製作工藝有蒸、煮、煎、炸、烙、烤等多種類型。我國歷史悠久,地域遼闊,民族眾多,風俗習慣各異,中式糕點在大體上逐漸形成了南北不同的風格,如以「八大件」為代表的北點與主要分為廣式和蘇式的南點。中式糕點的特點就是高深的製作工藝與其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內涵。
唐代的花式點心唐代是我國經濟社會高度繁榮的時期,開放包容的大唐王朝,與其他民族之間的互利往來相較於其他朝代是最頻繁的,中原飲食文化與異域色彩相互交融碰撞,呈現出一副豐富多彩的圖景。在許多古典文學著作都涉及到了唐朝甜點的重要信息,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唐代的花式點心。
冷凍奶油甜點出土於唐代章懷太子墓的「仕女圖」中有兩位手捧著「酥山」的侍女,根據文獻記載,其製作工藝被稱為「滴酥」:將白酥微微加熱到近乎融化,拌入蔗糖漿或蜂蜜,然後將甜酥滴淋在器皿裡,一邊淋一邊做出山巒的造型,做好後再將其放到冰塊中冷凍。
王泠然有詩云:「索手淋瀝而象起,玄冬涸沍而體成」。除了白色的「酥山」,受到人們青睞的還有被染成粉紅色的「紅酥」,在當時大名鼎鼎的「燒尾宴」中就有一道拿摻有香料的紅酥製成的甜點。唐代賣酥山的小販在街市上非常普遍,平民百姓也能夠享用。
油炸類點心唐代用油煎炸的點心也不算少,如在當時被叫做「寒具」的食物,就是用酥油、蜜水和面後,將其拉成細長條狀,或扭成粗辮子狀,在外層沾上黑芝麻後下油鍋炸熟,這也就是後世的「饊子」,直到現在仍是西北地區的常見小吃之一呢。做法類似的還有一味「過門香」,就是把各種能炸食的米皮、面片、果乾肉乾統統切成薄片,投入沸油中一燙即出,霎時間各種香氣噴湧,誘人極了。
宋代種類繁多的花色甜點
米麵製成的糕點宋代市井業飲食十分發達,糕點業發展很快,種類多到難以枚舉的程度。僅《武林舊事》所記就有「糖糕」、「蜜糕」、「慄糕」、「花糕」、「小甑糕」等等。而且從宋代開始,人們還會有意識地往糕中加入一些藥品,使之成為滋補食品,如《易牙遺意》中的「五香糕」就加入了人參、白朮、茯苓、薄荷等,這樣的糕點十分近似於食療食品。
節日專供美食宋代生產力進一步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都豐富了許多,在各種反映風俗民情的節日中,甜食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上元節又稱元宵節,北宋以前,元宵是實心的,其中沒有內餡,煮好後配以蜜糖、棗子、桂花、蜜餞等物食用。
自南宋開始,有了中間包糖餡的「乳糖圓子」(宋人間元宵煮熟後浮於水面,故而當時元宵又被稱為「浮糰子」),也就是有內餡的元宵。此外,宋人還會在農曆八月十五這一天晚上祭月、拜月,其祭品正是我們今天吃的月餅。蘇東坡在《留別廉守》中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來描寫月餅。
清代的京式糕點—傳統的「京八件」明成祖遷都北京後,各式南味糕點開始出現在北京的街頭,隨後滿人入京,在幾百年的時間裡,不同風味,不同製法相互影響磨合,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京味點心。「京八件」即指八種口味與形狀各不相同的糕點,是京式糕點中的上品,以棗泥、葡萄乾、玫瑰、豆沙、白糖、椒鹽等八種原料為餡,用豬油、水與面做皮,以皮包餡,烘烤而成的。寓意著福、祿、壽、喜、財、文等喜事的京八件色澤潔白,口感酥鬆綿軟,口味純正甜、鹹,至今仍受到人們的喜愛。
總結
通過上文的敘述,我們大致了解了在近代以前,沒有蛋糕的古代人也能夠享用到各式甜食,從最開始食用的純天然蜂蜜與飴糖,到後來用糖漬的方法加工各種新鮮花果,再到用糖作為佐料添加到種類繁多,做工精巧的各式糕點中,中國古人的甜食世界是極其豐富的。
可以說,我國古代的甜食不論是從數量還是質量上都處於世界的領先地位。到了今天,不少甜食的製作工藝因年代久遠或是做工繁雜已經失傳了,我們只能通過古代文獻中的文字記載一窺那些芳香四溢的古代甜食,而那些流傳下來的甜點,至今仍充斥著中國人的味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