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導體新材料,可賦予機器人人類皮膚功能

2020-12-05 DeepTech深科技

近日,一個日本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種可用於印刷的新型彈性導體,該導體在拉長至原長的5倍後仍可保持高導電性。

此種新型材料被製成膏狀的油墨,可以在紡織品和橡膠表面列印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作為可拉伸導線為具有傳感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導電,也可為機器人的體表賦予類似人類皮膚的功能。

圖 | 用印刷的方法製成的彈性導體在拉力作用下仍可維持高導電性。即使彈性導體被拉長到原來長度(上方圖片)的 5 倍,通過其導電的發光二極體(LED)仍保持高亮發光

用於監測人們健康水平或心率,肌肉活動等身體狀況的可穿戴設備正在發展之中,一些產品也早已面向市場。除了目前已有生產加工領域之外,健康護理和零售等領域的機器人時代也即將來臨,這些發展都意味著彈性導體未來的應用將急劇增加。

「顯然,對可穿戴設備和機器人的需求在持續增長,」主導研究的東京大學工學系研究科Takao Someya(染谷隆夫)教授說道,「我們覺得能印刷的彈性導體對於實現這些產品的發展,滿足人們的需求尤為重要」。

為了達到高拉伸性和高導電性,研究者們使用4種材料混合製作彈性導體。目前用於印刷的導電膏體由微米級的銀(Ag)屑、氟橡膠、含氟表面活性劑(用於減小液體表面張力的材料)和用於溶解氟橡膠的有機溶劑組成。

目前的導電膏體性能比他們在2015年研製的彈性導體有了明顯的提高。

圖 | 來自東京大學Someya(染谷)團隊。將微米級的銀屑與其他材料混合得到複合膏體,用此膏體進行印刷就可以獲得銀微粒,而原本的膏體材料裡並不包含銀微粒。這些排列緊密的銀微粒將分散在氟橡膠中的銀屑連接了起來

未拉伸前,彈性導體的電導率為4972西門子/釐米,按照一般標準是非常高的電導率。拉長至原長三倍後,電導率為1070西門子/釐米,幾乎為之前所開發的導體電導率(192西門子/釐米)的6倍。拉長至原長的5倍後,新導體仍然維持了高達935西門子/釐米的電導率,在同樣程度的拉伸中,這是最高的紀錄。

經過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和透射電子顯微鏡(TEM)的放大,研究者發現導體性能優異的原因是銀(Ag)微粒的自發形成,這些銀微粒僅有銀屑尺寸的千分之一,在複合導電膏體印刷並加熱之後均勻地散布在氟橡膠中的銀屑之間。

科學家們還發現通過調整某些變量,比如氟橡膠的分子量,可以控制銀微粒的數量和分布,而加入表面活性劑和加熱可以提高微粒形成的速度並影響微粒的尺寸。

圖 |來自東京大學Someya(染谷)團隊。這個手套的每一個指尖上壓力傳感器都與一個 LED連通,LED的亮度隨著指尖的壓力變化而變化。這種手套可以用來感知難以檢測的壓力的大小

為了展現這種導體的可行性,科學家完全用印刷的方法製作了可拉伸的壓力傳感器和溫度傳感器,並與紡織品上的彈性導體連接起來,這些傳感器可以感受微弱的力,並能測量接近於室溫和體溫的溫度,並且在被拉伸到原長度的3.5倍時仍給出精準的測量結果。

這樣的性能使它適用於貼身的運動服裝的手肘和膝蓋等部位,或是機械手變形較大的關節處。

這種新型材料經久耐用,並且適合高產量的印刷方式,如孔板印刷和絲網印刷等大面積印刷,因而易於安裝;其印刷過程中產生的銀微粒又為服飾、機器人和可變形電子器件等領域的許多應用提供了更為經濟的解決方案。

該團隊目前正在尋找比銀屑成本更低的材料,同時也著眼於其他的有機聚合物,如無氟橡膠,也在進一步探尋各種不同的材料組合和處理方法製作類似的高性能彈性材料。

相關焦點

  • 彈性導體新材料 可賦予機器人人類皮膚
    近日,一個日本科學家團隊開發出一種可用於印刷的新型彈性導體,該導體在拉長至原長的5倍後仍可保持高導電性。此種新型材料被製成膏狀的油墨,可以在紡織品和橡膠表面列印成各式各樣的圖案,作為可拉伸導線為具有傳感功能的可穿戴設備導電,也可為機器人的體表賦予類似人類皮膚的功能。
  • 科學網—研發自修復可拉伸彈性導體新材料
    本報訊(通訊員周慧 記者楊保國)合肥工業大學從懷萍研究組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俞書宏團隊合作,研製出兼具自修復性、高導電性和優異抗拉伸性和電機械穩定性的彈性導體材料
  • 新的電子皮膚創新賦予機器人和假肢一種特殊的觸覺
    由於異步編碼電子皮膚(ACES)是一種人工神經系統,機器人和假肢裝置可能很快就會擁有相當於或優於人類皮膚的觸覺。由新加坡國立大學(NUS)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的電子皮膚系統已經實現了超高的響應性和對損傷的穩健性,並可以與任何類型的傳感器皮膚層配對,以作為電子皮膚的有效功能。
  • 新型電子皮膚:讓機器人與義肢擁有卓越的觸覺!
    電子皮膚,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由輕薄、透明、柔性、可拉伸的材料製成,可非常方便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圖片來源:新加坡國立大學)技術十多年來一直在研究電子皮膚技術,希望賦予機器人與義肢裝置更好觸覺的 Tee 助理教授解釋道:「人類採用觸覺完成幾乎每一項日常任務,例如拿起一杯咖啡或者握手。沒有觸覺,我們甚至會在行走時失去平衡。
  • 耶魯大學新型機器人皮膚賦予物體剛度變化特性,提升達最大47倍
    該「皮膚」利用了真空驅動的薄片擠壓阻塞(layer jamming)原理來實現剛度變化,安全可靠,剛度變化快,通過真空抽取的剛度變化提升達最大47倍(0.67N/m到31.05N/m),因此在機器人領域和可穿戴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該研究成果近日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先進功能性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 能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研究人員開發出耐用電子皮膚
    圖片來源:KAUST一種在強度、延展性和敏感性方面模仿人類皮膚的新材料,可以用來實時收集生物數據。「理想的電子皮膚將模仿人類皮膚的許多自然功能,比如精確、實時地感知溫度和觸覺。」阿卜杜拉國王科學技術大學(KAUST)博士後蔡宜辰(音譯)說。
  • 可自我修復,可回收和可重構的液態金屬可穿戴電子皮膚
    新的"電子皮膚"設備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拉伸60%,而不會失去任何功能。液態金屬可拉伸電路長期以來,那些薄而舒適的電影一直是科幻小說的主要內容。終結者電影系列中的阿諾·施瓦辛格臉上的皮膚脫落。張說:"我們的研究有點朝這個方向發展,但是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他的團隊的目標既是機器人又是人類。研究人員此前曾在2018年描述過他們針對電子皮膚的設計。
  • 《材料今天物理》水凝膠與軟機器人
    隨著對人機界面的關注日益增長,軟機器人技術引起了人們的極大興趣。軟機器人具有多種優勢,包括順從性和安全性,它們有助於與人進行無縫交互。為了促進該領域的進步,需要符合標準的材料。水凝膠具有出色的特性,包括高拉伸性,透明性,離子傳導性和生物相容性,因此有望成為軟機器人的順應材料。此外,水凝膠基於對刺激的獨特響應性,為軟機器人提供了創新的功能。韓國首爾國立大學的J.
  •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VOA慢速英語】
    科學家研製出可伸縮觸感材料人造皮膚 Researchers Create
  • 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
    靜電紡絲滲透性微孔彈性體矽膠,或是可穿戴皮膚電子傳感器的更好材料選擇可穿戴在人體皮膚上或在體內安全使用的生物傳感器在醫療應用和日常健康監測中越來越普遍。在機械測試過程中,研究人員發現這種新材料的作用類似於人表皮的膠原蛋白和彈性纖維。該材料還可以用作電子產品的幹膠,以牢固地層壓在皮膚上,從而實現無膠監控。與無孔PDMS膜相比,使用7天後的生物相容性和生存力測試也顯示出更好的結果。
  • 人造皮膚不僅能自己癒合,還能像真皮膚一樣感知冷暖?
    這種皮膚是一種新型聚合物,具有彈性和防水性能,如果被刮傷、割傷或扭曲,或者在電導率和化學傳感能力中斷的情況下,它可以自愈。 Khatib的第一個項目論文(創新性人造皮膚材料解碼)發表在著名的《先進功能材料》(AdvancedFunctional Materials) 學術期刊上,這篇文章公布了這種高彈體 (彈性聚合物)的前期設計規劃、製造和落地實施過程,它具有防水、堅固的特質,而且能夠拉伸到原始長度的11倍而保持不斷裂。即使浸泡在自來水、海水和不同酸度的液體中也保持性能穩定。
  • 一文看懂異步編碼電子皮膚:檢測速度比人類快1000倍
    那麼如果機器人擁有了人類一樣的皮膚後,是否能像人類一樣靈活自如呢?從而誕生了電子皮膚,顧名思義就是對人類皮膚進行模擬甚至是還原,從而使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通常情況下,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能夠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電子皮膚多由輕薄、透明、柔軟、拉伸性優良的材料製成。
  • 新型半導體材料可拉伸可完全降解
    半導體是計算機和電子設備的基本組成部分,其常溫下的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當前大多數半導體是由矽或其他剛性無機材料製成。科學家在嘗試使用不同的方法來製造柔性、可降解的半導體,但它們要麼不能完全分解,要麼在拉伸時會降低電氣性能。開發出一種完全可降解、且能在應變時保持穩定電氣性能的半導體已成為可伸縮電子學研究領域面臨的一個新挑戰。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它由輕薄、透明、柔性、可拉伸的材料製成,可非常方便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圖片來源:雪梨大學)電子皮膚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電子皮膚使機器手臂能感知冷熱(圖片來源: 休斯頓大學)將電子皮膚應用於人造皮膚或類人機器人的挑戰在於:使之儘可能像人類皮膚一樣感受溫度和運動。
  • 具有感知功能的電子皮膚問世,機器人也能感覺到疼痛了
    對人類來說,疼痛感並不愉快,但卻是不可或缺的。因為疼痛,人類才有逃避危險的本性。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開發可讓機器人和假肢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感到疼痛的電子皮膚。例如,這些技術可以讓那些使用義肢的人感覺到撞擊、割傷、灼熱和刺痛等感覺,從而使其規避潛在的危險。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皮膚移植、修復和智慧機器人
    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科學家開發了一種可以像真實皮膚那樣對疼痛產生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通過模仿人體的即時反饋響應,可以 「複製」 人類皮膚感知疼痛的方式,並能以與神經信號傳送到大腦的相同速度對疼痛感覺做出反應。這項技術為更好的修復術、更智能的機器人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 中國科大成功研製二維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三維彈性導體
    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俞書宏研究組圍繞如何高效宏量組裝納米導電基元,特別是銀納米線,開展了一系列探索研究,成功研製了基於納米線組裝體的二維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三維彈性導體,為今後規模化製備柔性透明導電電極和彈性導體提供了新的製備技術。
  • 新研究:新型電子皮膚有人類一樣的疼痛和觸感,並能即時作出反應
    新型電子皮膚有人類一樣的疼痛和觸感,並能即時作出反應研究人員研發了像真皮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的電子人造皮膚,這為更好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和非侵入性替代品鋪平了道路首席研究員馬杜·巴斯卡蘭(Madhu Bhaskaran)教授說,疼痛感應原型是向下一代生物醫學技術和智慧機器人技術邁出的重要一步。巴斯卡蘭說,「皮膚是我們身體最大的感覺器官,具有複雜的功能,可以在發生任何損傷時發出快速火警信號。」
  • 新型電子皮膚問世!可感知即時疼痛,或用於皮膚移植和智慧機器人
    導語: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的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讓機器人像人類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新型的電子人造皮膚,可以像真實的皮膚一樣對疼痛做出反應。這種人造皮膚為改進的假肢、更智能的機器人技術以及皮膚移植的非侵入性替代品打開了大門。研究人員表示,該原型設備可以以電子方式複製人類皮膚感知疼痛。
  • 有了這種「機器人皮膚」 柔軟的物品都能「動起來」
    最近,來自耶魯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項新型「機器人皮膚」技術,日常的用品一旦穿上這件「機器人皮膚」,瞬間就能變為機器人。  這款機器人皮膚由耶魯大學的機械工程與材料科學助理教授瑞貝卡·卡萊莫-波提基洛的實驗室開發。波提基洛說:「通過使用這一技術,用戶能夠設計出自己的機器人系統,同時這項技術將來可以應用於搜救機器人到可穿戴技術的各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