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要說清楚這個問題,你需先了解幾個有趣的物理故事和物理名詞。
第一個名詞,不確定性原理
在量子物理裡,粒子有一個規律,叫測不準原理,例如電子,我們不可能同時測定電子的位置和速度,意思是說,我們找到電子,確定了位置,就無法測定速度,反過來,測定到速度,就無法找到或確定位置,物理學家海森堡把它歸納總結,叫不確定性原理。
第二個名詞:量子疊加態
電子運動有能量,能量有波的屬性,如果找到電子,電子就是粒子,如果測得電子速度,電子是波,而粒子和波不能同時測定,那麼你說電子是粒子?還是波呢?還是兩者都是?
在量子物理裡,無論你想什麼辦法測定,你都無法同時確定粒子是波還是粒子,而且每一次測定的結果也是概率的,有時是粒子,有時是波,究竟是哪一種,無法確定。物理學家把粒子的這種特殊屬性叫做量子疊加態,意思是兩種狀態都有可能。
第三個故事:愛因斯坦「上帝不會擲骰子」論
在現實的宏觀世界中,我們可以同時測定一輛行駛的小車的速度和位置,我們也可以清楚判定一個人在這兒,或者不在這兒,絕不可能說這個人在這兒、又不在這兒的不合邏輯的回答,而粒子世界還真的是這樣,簡直不可思議。
所以,不確定性原理和量子疊加理論在物理界引起軒然大波,以波爾和海森堡為首的哥本哈根派贊同,愛因斯坦和薛丁格派為首反對,兩派進行了長期的爭辯,愛因斯坦不相信這種隨機性,他認為粒子世界是有規律可循,不是擲骰子來確定正反面,他相信粒子世界的上帝不會擲骰子。
第四個名詞:薛丁格的貓
著名物理學家薛丁格,為了反駁海森堡等人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了一個思想實驗來辯駁,這個實驗的內容是:
把一隻貓關進一隻封閉的籠子裡,放進食物和毒藥,毒藥由一放射性元素控制,放射性元素只要發生衰變,貓一定會被毒死,但放射性元素的衰變是不確定性,遵守量子疊加態,就是說,籠子裡的貓可能死,可能不會死,這決定於放射性元素是否衰變,那麼,籠子裡的貓到底是死是活,不打開籠子看,兩種情況都有可能,誰也無法確定,只有打開看,才知死活,以此反駁海森堡的不確定性原理是見光死。
哥本哈根派們不僅沒有被這個實驗所擊退,反而利用這個實驗進一步推演,說量子世界就是這樣子,只要看了,測定了,不確定性就消失了,粒子疊加也沒有了,還美名其曰:叫波函數坍縮,就是上帝擲骰子落了地,知道點數了,這大概是世界上最有意思的一次爭論。
到現在為止,這場爭論以波爾、海森寶為首的哥本哈根派完勝,以愛因斯坦、薛丁格派沉默收場,從此,不確定性原理、量子態、概率成為量子物理的基本規律而確定下來。
難道粒子世界裡,粒子真的就是混沌的、不確定性的、似是而非的疊加態?粒子世界裡真的是上帝在擲骰子,無規律可循就是規律?愛因斯坦輸定了嗎?
但是,這次,地球人破譯了一個外星人定律,把這個世紀大爭論重新擺上檯面,鹿死誰手?就看這幾十個字的定律如何判定!
第五個名詞:圓周運動定律
圓周運動定律是地球人破譯的外星人定律,又叫宇宙第一定律,內容是:
任何孤立的星體或粒子在不受幹擾的前提下,將永恆的保持勻速自轉和繞一核心周轉作圓周運動不變。
這個定律表明,任何星體若孤立存在宇宙中,或者粒子孤立封閉在核內,它們將永恆的作勻速自轉和公轉的圓周運動。事實上所有的星體不可能孤立存在,必然受到太多的幹擾,所以,星體的變速和橢圓軌道是被幹擾後的結果。
這個定律也表明,星體和粒子的自轉和公轉是與生俱來的,是慣性,不需要藉助任何力量,更不需上帝的第一手推動,地球沒有了太陽和月球,地球將自轉更穩定,周轉更圓。
這個定律還表明:宇宙粒子也是更小的動態粒子組合,隔絕外界一切幹擾,所有粒子都是勻速自轉和繞核公轉,粒子的所有不確定性和概率性都不是粒子的本質,而是來自外界不確定性的、概率性的粒子和粒子能量幹擾後的結果。
第六結論:公正裁定
到這裡,我們非常清楚,一切粒子的位置、運動軌道、速度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只要隔絕外界一切幹擾,粒子的運動狀態是勻速的自轉和公轉,軌道是圓周。從這一點上來說,愛因斯坦無疑是正確的。
但是,粒子處於一個開放的空間,粒子的幹擾的能量來源顯然是不確定的、概率的、幹擾因素是混沌的、是無法確定的外環境。粒子實在太小了,經不起任何擾動,假如存在一個完全隔絕的封閉空間,粒子在裡面處於勻速自轉和周轉狀態,我們是無法觀察和測定的,因為我們的觀察和測定就是一種擾動,就必然破壞粒子的勻速自轉和周轉狀態,破壞後的結果決定於擾動的能量大小、方式、擾動的時間,如果外界的擾動的能量是不確定的,概率的,那麼,粒子的運動也是不確定性的、概率的。
在薛丁格貓實驗中,決定因素是發射性元素的衰變,如果這一發射性元素處於隔絕的封閉空間不受幹擾,可以確定不會發生衰變,衰敗的原因是受到開放環境的不確定幹擾,所以衰變也是不確定性,所以才有「貓是死又活」的疊加態。
從這點上看,波爾的哥本哈根派們是正確的。
但粒子遵守宇宙圓周運動的規律是其本質,粒子受不確定性幹擾時,表現為不確定性的運動狀態,不受幹擾時回歸圓周運動,所以,粒子的大概率速度是勻速度,大概率軌道是圓周,正是有這個本質,才有薛丁格方程來描述粒子的動態。
怎麼樣呢?兩派確實是個各有勝負。
其實,這種不確定性幹擾普遍存在,宏觀物體也不例外,只是宏觀物體抗擾的能力遠大於粒子,幹擾結果不明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