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如果你對薛丁格貓很熟悉,請直接跳到第二節。
今天是物理界大神薛丁格的生日,他老人家1887年8月12日生於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蹭大神的生日,扯篇文章紀念一下。
一、薛丁格貓
薛丁格方程是偏微分方程,要掰扯偏微分方程,就要有足夠的門檻,不是什麼人都能扯上兩句的(估計扯了也沒人聽),但是「薛丁格貓」似乎不需要什麼高深的數學手段,什麼人都能扯上一通,所以在網上和自媒體上時不時的跳來跳去。據說圍繞它爭論直到現在也沒有確切的說法。
我們首先來看看,薛丁格的貓究竟是什麼樣的貓。
說是薛大神(腦補式)把一隻貓關在一個封閉的鐵容器裡面,並放入少量的放射性物質。這些物質在一小時內有50%的概率發生衰變,還有50%的概率不發生衰變。如果物質發生了衰變,旁邊的探測器會探測到,這樣會通過一個裝置啟動一個錘子。錘子會打碎一個裝有有毒物質的瓶子。瓶子裡的有毒物質擴散到容器裡,就會把貓毒死。如果物質沒有衰變,那麼有毒物質不會擴散,貓就活得好好的。
因為量子系統處於疊加態,故而在人們沒有打開盒子看的時候,這些放射性物質處於衰變和沒有衰變的疊加(混合)態之中,這就使得這隻貓處於一種既活又死的疊加(混合)態之中。只有打開盒子進行觀測,在這一瞬間混合態會瞬間坍塌成本徵態,這隻貓就從一個既死又活的狀態立刻變為活的或者死的貓。
究竟是死還是活,有人提議在盒子上安裝一個玻璃來看這隻貓。然而根據量子力學主義的「信仰」:任何的觀測行為都會影響實驗。我們通過玻璃看到貓的狀態,是照進了盒子再反射出來,這些光子就影響了原來的量子系統。這就不是「純潔」的原始量子態。
也就是「純潔」的原始量子態中,薛丁格貓是死是活「客觀」不確定的。這與宏觀的認知有衝突,因為在宏觀系統下,普通貓在盒子中是死是活,與你是否去看它沒有關係。你的觀察行為不會影響貓死活的宏觀客觀狀態。
順著薛丁格貓,一些玄而又玄的愛好者造出了N多噱頭,比如休·艾弗雷特提出了著名的「多世界詮釋」。他扯到:在進行薛丁格的貓的實驗時,箱子裡原本就有兩個世界。這兩個世界在箱子外的情況完全相同,只是一個世界裡箱子裡有個死貓,而另一個世界裡箱子裡有一隻活貓,只不過這兩個世界是糾纏在一起的。當我們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時,這兩個世界就會發生分離,從此之後各自變為一個新的世界,而且彼此毫無影響。
二、胡說八道
KFC沒有系統學習過量子力學和理論物理,但是自媒體主流本就是大家湊個熱鬧,吸引個眼球,弄點流量,點個廣告什麼的,所以下面也就胡言亂語閒扯一通(歡迎請你以娛樂而不是學究的心態來批判)。
2.1 關於態
薛丁格貓的關鍵概念是「態」,以及不同「態」之間的不連續性。即這裡的「死態」和「活態」,沒有從「活態」向「死態」的「過渡態」。
微觀世界沒有過渡態呢!?
對於微觀世界,我們無法「裸眼」測量,基本都是「間接」測量。從間接測量獲得的測量值經由數學模型去推斷實際的過程。如果這種推斷具有很強解釋力,而且找不到反例,我們就會把相應的數學模型接受為「真理」。總之,微觀系統的各種態,並不是裸眼觀察到的,而是要經數學反演出來的。
薛丁格方程是量子力學的圖騰,它是線性偏微分方程。這類方程的解,可以表示為多個(或無窮多個)簡單解乘上一個權係數的和。這裡的簡單解不是隨便湊的,而是要從上述偏微分方程定出來的「固有」特徵,就是經常說的「本」徵(本身特徵)。
如果上述的偏微分方程果真能夠反映客觀物理現象,則這些本徵的簡單解也就對應可實現的物理狀態,也就是本徵態,即薛丁格貓的「死態」或「活態」。
對於宏觀機械振動,固有特徵態或本徵態可以裸眼觀察到,但對於微觀量子力學的本徵態需要將間接測量結果的數據進行反演。宏觀機械振動的兩個本徵態可以混合在一起,被裸眼觀察到。微觀世界的「死貓」和「活貓」的兩個本徵態在「純潔」量子態說是可以混合的,但是一旦人去觀察了(外來幹涉)就選擇了其中一個態。KFC再次強調這是推斷,並不是裸眼觀察到的結果。
2.2 關於方程
我們再來看方程。對於線性方程或弱非線性方程,解可以表示為「態」的疊加。對於非線性方程,則沒有「本徵態」的概念。目前,刻畫量子世界的方程是薛丁格方程或薛丁格-狄拉克方程。注意薛丁格方程是「湊」出來了的(不像機械振動的波動方程是由牛頓第二定律導出來的)。
既然是湊出來的,薛丁格方程對不對,也不是不可以討論的。如果薛丁格方程需要縫縫補補,甚至補成非線性,那麼「態」的概念是否還有物理意義,都是可以討論的。
即便是線性微分方程正確(從而有「態」的概念),目前對本徵態喋喋不休,是不是科學家還沒有投入足夠的精力去念叨混合態呢?。如果實驗條件合適,或者線性微分方程是非齊次的,那麼所表徵物理現象,恐怕也會是純態那樣簡單了。
2.3 關於時間和因果
目前的「態」與時間無關,「態」之間的選擇也與時間無關。玻璃窗口外的光線照射、與貓態的相互作用,之後反射都是瞬間完成的。實際的物理過程一定是有時間,但目前的量子力學研究更側重對物理對象的唯像刻畫,而演變動力過程則不大怎麼受到重視(KFC的胡亂猜測)。
對於準靜態過程,可以暫時忽略時間演變因素,但真實物理物理過程是否真的如此呢?目前顯學「量子糾纏」是否考慮了真實物理過程的時間因素呢?
另外宏觀世界測量儀器也會對被測對象有幹擾,但是人類的聰明在於能通過其他知識或模型把這種幹擾校正掉,從而得到更趨近實際的測量結果。為什麼到了量子系統,人類這種聰明就不好使了呢?
關注一下很認真的公眾號吧